郴州人口红利效应衰减形势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探析
基于比较优势学说,国际分工中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在解决就业问题、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城镇化建设、增加居民收入、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逐渐向内陆转移。郴州作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队伍迅速壮大,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随着劳动力“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受适龄劳动人口总量的逐渐减少,劳动力总供给不再充足,劳动力诉求不断提升,以低廉劳动力成本作为主要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正面临生产要素价格优势逐渐丧失、竞争对手迅速成长等压力,全市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荒”现象凸显。本文拟从人口年龄结构发展角度出发,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对郴州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发展路径作简要梳理探析。
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涵义
按照经济学的一般定义,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以活劳动力要素投入为主的经济部门,涵盖了运输通信、商贸餐饮、文教卫生等服务业,纺织、服装、皮革、家具、食品加工等制造业,以及初级农业、建筑业等第一、二、三产业。狭义上是指容纳劳动力较多而技术装备水平较低,活劳动消耗所占产品总成本比重大的产业。按照国际惯例,一般用劳动密集型产业系数来界定工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产业密集系数公式为:I=L/C
其中I表示i产业的产业密集系数;L是i产业投入的劳动力,用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来代表;C是i产业的固定资产,用年末固定资产原价来表示。产业密集系数越大,表示该产业劳动密集型程度越高,资金技术密集型程度也就越低。
二、当前郴州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发展现状
(一)郴州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的界定
根据上述产业密集系数公式分析,以2013年郴州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为依据,计算各行业产业密集系数情况,并结合郴州实际综合分析,本文主要选取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纺织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造纸和纸制品业,食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纺织服装服饰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10个行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代表进行比较分析。通过计算得出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产业密集系数最高,劳动密集程度最集中。
(二)当前全省及郴州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因土地、劳动力成本上升,纷纷把纺织制衣、塑料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到中部地区。湖南作为中部劳动力资源大省,以其良好的地理、交通区位优势,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及低成本优势等成为承接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全省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呈现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行业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传统轻工业,如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纺织服装、木材加工等行业.二是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增长较快,高于制造业平均增长速度。2012年,全省城镇非私营制造业行业在岗职工年均工资为40184万元,较2011年增长11.9%。而几个典型劳动密集型行业,尤其是纺织服装业从业人员年均工资增长23.7%,远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三是对推动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强。据2012年度湖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行业主要经济指标,产业密集系数较高的前10个行业,企业个数、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占全省制造业企业均接近五分之一,但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实现的利润总额占整个制造业的比重仅为十分之一。
根据上述对郴州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行业的界定,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758家,年平均从业人员14.3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2133.1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156.4亿元。当前全市规模以上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163家,年平均从业人员5.2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356.4亿元,分别占全部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21.50%,36.58%,16.71%。
郴州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在吸引就业、提高居民收入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1、政府公共投入较大,但经济增长贡献率不高。近年来,尤其是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批以来,郴州市抢抓机遇,先行先试,以承接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开放,在建筑园区平台,基础设施投入方面做出了较大努力。近三年全市建成标准厂房816万平方米,其中政府投入建成为492万平方米,占全部标准厂房面积的60.3%。标准厂房投资总额逐年增加, 2011年全年投资178140万元,2013年全年投资总额增加到268964万元,比上年增长51.0%。2013年,郴州市省级以上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比重为54.2 %,而其中劳动密集型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占园区工业企业的20.8%,占全市的 11.1 %,与上年相比提高1.6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个百分点。政府的基础投入与企业的拉动贡献不成比例。
2、用工需求逐年增加,但就业带动作用不突出。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为2.2万人,2013年为5.2万人,增加2.41倍,平均每年增长24.6%。但分年度来看,近两年企业从业人员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2012年以前,企业从业人员增长速度均高于平均增长速度,2011年为27.7%,2010年达32.1%。2012、2013年企业从业人员增长速度明显下降,分别为15.4%,23.5%;从从业人员总量上来看,163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共雇佣劳动力5.2万人,仅占全部就业劳动力的1.63 %。与此同时,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业人员流动性极大,员工流失率较高,据调查了解,全市规模以上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员工流失率平均达到10%-15%,有些企业甚至高达30%以上。由此可见,全市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虽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对全市整体就业质量带动力还不够突出,稳定就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用工成本逐年提高,生产效益优势逐渐减弱。分析2009-2013年郴州纺织业等10类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经济数据指标得出,企业人均工资水平逐年提高,但企业获得的利润总额增长速度却由2010的88.3%急剧下滑到2012年3.7%,到2013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同时,根据对分行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利润总额的比较,10个行业利润总额在2012年以前均有所增加,2012年达到顶峰后,2013年开始出现回落,尤其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下降较快,利润总额分别从2012年的14.8和7.2亿元降低到2013年的6.7和4.3亿元,下降120.9%和67.4%。由此可见,企业以低廉劳动力成本创造较高生产效益的生产运营模式优势在郴州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中开始走下滑趋势。
4、产业升级转型较慢,行业发展参差不齐。从产业密集程度来看,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升级较慢,对劳动依赖程度未有较大改善。对比2009-2013年劳动密集型企业产业密集系数,五年间有较大变动行业仅有食品制造业、纺织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产业密集系数分别由2009年的0.16、0.17、0.13、0.12下降到2013年的0.07、0.11、0.08、0.07。其余行业产业密集系数均未有减小,甚至还有3个行业产业密集系数较2009年有所增长;从工业总产值指标数据及全员劳动生产率来看,劳动密集型企业行业间发展不平衡。2009-2013年全市工业总产值持续增长的行业只有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造纸和纸制品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食品制造业四个行业,其余六个行业五年间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起伏。2013年,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食品制造业四个行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较2009年均呈现成倍增长趋势,分别增长1.9,1.6,1.5,1.4倍,远高于其他行业增长速度。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则呈现负增长,行业间发展极为不平衡。
5、工业总产值贡献率偏低,与毗邻市州之间有差距。比较2012、2011年全省及郴州毗邻市州劳动密集型产业(以郴州界定为准)主要经济指标数据,郴州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加值率虽然较韶关、赣州分别高出8.0和10.7个百分点,达到34.7%,但对比各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与全部制造业企业总产值增量比重,郴州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全部制造业企业贡献率仅为30.6%,分别低于全省、韶关3.5、1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郴州劳动密集型企业对该地区工业带动作用还有待提高。
三、当前郴州“人口红利”效应衰减的主要表现
“人口红利”是从人口年龄结构的角度,对人口状况的一种描述,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在生育高峰期过后,总人口中少儿和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低且劳动适龄人口比例上升,从而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形成的相对富余的劳动力资源以支撑经济增长的人口现象。然而,从最新的人口数据及当前劳动就业情况来看,郴州“人口红利”正在逐渐衰减,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现象也正逐渐逆转。
(一)劳动人口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根据郴州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推算,自2012年起,郴州15-59周岁劳动总人口开始呈逐年下降趋势,且劳动人口总量平均下降幅度明显高于2012年以前增长速度,到2014年,全市15-59周岁劳动人口总量下降幅度达到0.24%。同时全市劳动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也逐年降低,且下降幅度成逐年增长趋势。
(二)人口老龄化进程较快。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动态过程。根据2010年郴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资料推算,2013年,郴州60岁及以上人口68.29万人,占全市常住总人口的14.6%,较2010年相比比重上升2.9个百分点,较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比重上升4.4个百分点。郴州近三年老年人口比重增长速度相当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前10年增长速度的2倍,由此可见,郴州人口老龄化正以较高速度发展。
(三)生育率下降较快,社会总抚养比不断提高。根据计生部门提供的相关数据,2013年全市一般生育率(一定时期内出生的活产婴儿数与育龄妇女(15-49岁女性)总人数比率)为45.0‰,较2012年下降6.9个千分点,较2010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下降7.4个千分点,人口生育意愿降低已经成为事实。同时依据2013年全市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显示,郴州以60岁为老年人口起点年龄的总抚养比(0-14岁少儿人口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之和除以15-59岁劳动力人口)为59.3%,远高于国际上通用的总抚养比小于50%的“人口红利”期,而是接近人口总抚养比超过60%时的“人口负债”期。由此推断,生育率高速下降,新生劳动人口将逐步减少,而同时社会抚养比持续上升,社会抚养负担不断加大,“人口红利”时期即将结束。
四、“人口红利”效应衰减对郴州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的影响
(一)适龄劳动力总供给不足导致“用工荒”。从郴州劳动密集型产业行业分布来看,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是当前郴州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阵地。2013年,四个行业企业个数为119家,从业人员3.70万人,分别占全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的73.0%和70.8%;从市职介中心的了解到的劳动力供需情况来看,今年以来,全市劳动力整体呈现供大于求的趋势,普工已经成为市场中缺口数最大的职业,求人倍率达到2.26。据调查了解,当前郴州园区工业企业存在缺工较严重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鞋、电子设备制造业。如桂阳园区从业人员最多的10家企业,全部为制鞋以及电子产品制造业,且有8家企业反映招工困难,用工缺口大,导致企业无法保证正常的生产线运行。由此可见,劳动力供给量的减少对郴州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起着较大的制约作用。
(二)薪酬压力加大冲击企业用工成本。2013年,纺织业等10大劳动密集型产业行业年均工资为30931元,较2009年的21077元增长46.8%,但与全市40792元的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当前郴州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市总人口比重为14.6%,已经进入完全的老龄化阶段,适龄劳动人口的社会抚养压力不断加大,对工作薪酬期望值也不断提高。近年尽管园区企业普遍提高了从业人员薪酬待遇,但用工需求还是难以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多数企业业主反映虽然郴州劳动力成本相较沿海地区要低,但是综合其他生产要素成本,如物流、出口等因素,实际企业生产成本与珠三角地区接近。企业在郴发展利润空间并未有大幅提升,但与此同时劳动者的薪酬期望压力对企业用工成本已经产生较大冲击。
(三)新生代农民工流动频繁加剧企业间竞争。当前8090后青年已经逐步成长为劳动力市场主体,这部分人员普遍较4050代人口受教育程度高,独立自主性强,成长经历城市化,视野范围广,接受能力强,但同时也表现出了职业期望高,工作耐受力低,职业流动频率高,本地就业意识弱等特点,故这一代劳动主力军也表现出了择业标准多元化、择业方式自由化、择业形式短工化等趋势。而当前郴州劳动密集型企业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依靠大量劳动力长时间流水线操作完成生产,对接受能力强,上手快的青年普工需求量大,但由于毗邻珠三角,80、90后外出务工不仅方便拿高薪且能感受大都市生活,因此多不愿意本地就业。愿意在本地就业的劳动力则会对同类型企业通过各种就业服务平台多方比较,选择发展前途好,薪酬更高的企业就业。企业要留住新一代劳动力主体,不仅要提高劳动力薪资待遇,而且要对员工发展、职业技能等多方面进行投入,在劳动力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无形中更加加大同行业企业间竞争压力。
(四)结构性矛盾突出制约企业长足发展。所谓就业结构性矛盾即为企业“招工难“与劳动者“就业难”并存的局面。郴州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变化,加之当前郴州教育体制改革相对滞后,职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能完全适应,导致部分企业招工难的范围扩大,时间拉长。郴州高校毕业生近年来始终保持较快增长,今年毕业生人数达到5091人。但从需求看,目前转型升级创造高端岗位的速度还难以跟上毕业生数量的增加,适合毕业生的有效岗位相对不足。与此同时,据人社部门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二季度供求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全市中级以上职业技术等级需求人数为6894人,职业资格二级(技师)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才求人倍率分别达到2.44和6.26。一方面高级技术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的短缺,另一方面大中专院校学生不愿本地就业,导致企业人才资源后备力量储备不足,企业自主创新主体缺失,技术发展不能得以保证,较大程度制约了企业转型升级长足发展。
五、郴州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路径选择及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在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劳动力总量供给逐渐减少的背景下,以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作为郴州承接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优势已经开始逐渐减弱。要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和推动作用,政府必须要科学制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发展规划,企业必须要自主创新,科学调节劳动力成本,走转型升级道路,提高市场竞争力,才能实现长远发展。
(一)科学制定产业政策,优化产业布局。一是健全招商引资运行机制,合理承接产业。一方面政府要转变招商引资观念,增强招商引资的目的性。由全民招商、广泛招商向科学招商、专业招商和全面安商转变。要将招商引资的重点从扩大规模转向提高质量。另一方面要合理选择承接产业,对不利于郴州产业结构升级的低水平和高能耗的工业予以限制,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原材料产业,提高其附加值。积极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步降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依赖度。二是要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配套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投资环境的最重要的因素。完善的产业配套条件,可以降低企业交易费用,促进技术合作和技术转移,优化资本配置等。郴州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充分发挥本市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成本方面的优势,增强入驻企业的根植性,就必须要形成一套配套企业相互衔接、关联企业紧密对接的完整产业链。因此,郴州在对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政策制定方面要重点倾向产业集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要为集群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建立相应的服务体系,改善集群发展环境,如加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通关能力和贸易便利化程度等。另一方面要培育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外商企业为本地企业提高配套产品供应能力,同时加强对本土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增强外商企业对本土原材料供应的依赖度,从而加强外商企业与本土企业联系,形成一个完善的供应体系。
(二)抢抓产业升级机遇,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当前,郴州应抓住全国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充分利用劳动密集产业的尚存优势,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及时升级,积极向技术含量更高、生产能力更强、产品质量更好的路径发展。一是提高产业生产率。应对人口红利消失的最主要方式就是提高产业生产效率。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一方面靠人才,一方面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因此,企业应积极引入先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推进技术应用,减少人工依赖度,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二是提升产品生产质量。质量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与精力进行产品质量提升,树立品牌意识与经营意识,打响企业质量效益品牌,提升企业竞争力。三是转变生产经营理念。管理混乱、追求短期利益、忽视人力资本也是阻碍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摒弃完全以利润最大化为企业生产终极目标的运营模式,要重视人才的力量。通过规范的管理,适时调整运行模式,科学控制人力成本,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积极运用科技成果等方式提升企业竞争实力,实现人力资本效用的最大化和企业管理成本的最小化,赢取更多的生产利润空间来获得企业更好的发展机会。
(三)加强职业技术教育,释放人口新红利。当前就业结构性矛盾在郴州劳动密集型企业凸显,招工难、用工荒已成为制约众多企业发展的瓶颈。面对“人口红利”优势的衰退,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提高人才素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无疑是释放人口新红利的契机。人口数量所带来的人口红利是暂时的,而由人口素质所带来的人口红利,则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一是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引导扶持。一方面在政策、经费保障等方面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予以一定的倾斜。要增加职业教育的比例与层次,提高全市职业教育招生的绝对数量,加大其在高等教育中的比例,最大限度释放人口新红利、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和媒体应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积极促进郴州技术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还教育于市场、以竞争促调节,实现“校企合作”。并逐步建立健全机制,如制定促进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的法律法规、企业职教责任制度、生均经费拨款标准、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企业职教办学激励制度、咨询与指导机制等。此外,还应完善公共教育制度,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尤其是对新生代农民工技能的培训。二是企业要主动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一方面企业应当认识到人口红利的消失就意味着人才短缺是未来的趋势,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优秀人才永远是稀缺的,应当尽早树立积极育才、慧眼储才的用人观。另一方面企业要主动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加强对员工的职业教育培训。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制定匹配的培训计划,在对员工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可同时培养未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保证企业较高的员工忠诚度和对企业的认同感,降低员工离职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三是社会要营造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一方面全社会要辩证看待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奇技淫巧”职业观,人才观,要逐步走出当下社会“重普高、轻职教”,职业教育成了年轻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这一困局。另一方面作为职业教育主阵地的学校更加要营造全新的教育观、职业观、人才观氛围,建立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
(四)树立“人性化”用工理念,增强企业凝聚力。要解决当前郴州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面临的不断上涨的劳动力成本和“用工荒”问题,改善和提升企业的软环境和硬件措施,提高企业诚信度,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是关键。一是要增强人性化用工意识,提高工资待遇。要建立完善的工资增长和激励机制。在企业经济效益和盈利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员工工资水平、福利待遇也相应增长和提高;对工作效率高的工人给予相应奖励,还可通过给予一定的工龄补贴,留住熟练工人,充分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二是要实行人性化管理模式,关注员工发展。要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在提供吃、住、行方便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企业的文化娱乐设施。积极创造有利于务工人员成长的发展平台,打造有利于他们干事创业的环境,让他们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使他们有归属感、成就感,能他们自愿地留下来。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罗玉辉 邓坤云]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