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上半年郴州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5-07-31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今年来,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和经济下行的压力,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上下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变化,及早谋划,精准施策,全市经济总体保持了增长稳、结构优、创新快、民生实的良好运行态势。初步核算,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86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3.6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442.4亿元,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347.3亿元,增长10.6%。

  一、总体情况

  (一)产业发展总体平稳。一是农村经济稳中向好。农村投入增加 。上半年,全市涉农支出18.9亿元,同比增长13.3%;一产业投资68.6亿元,同比增长18.9%。新建成农村公路141.8公里,改造危桥22座,建设乡村文体小广场741个,农网改造升级完成投资1亿元,占目标任务的51.6%。种养业提质升级。春夏收粮食作物总产量5.4万吨,同比增长11.8%;油菜籽产量增长4.3%;烟叶种植面积26.2千公顷,下降1.7%。全市牛、羊、家禽出栏(笼)分别增长3.5%、2.3%和3.7%;水产品产量增长2.7%;生猪出栏313.5万头,下降4.0%。二是工业平稳运行。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与1-5月持平,初步扭转一季度以来持续回落态势。部分行业较快增长。规模工业中,医药、烟草、装备制造业分别增长51.2%、18.2%和19.2%。民营企业活力较强。非公有制企业增加值增长7.6%,比全部规模工业快0.4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比重为87.5%,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园区集聚程度提高。省级及以上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0.3%,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为72.8%,同比提高13.4个百分点。三是服务业稳定发展。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幅跃居三次产业首位,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50.4%,同比提高11.8个百分点。金融业、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2.3%和10.9%。全市接待旅游人数1835.5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30.3亿元,分别增长18.5%和25.5%。公路水运客货运输周转量同比增长4.9%;邮电业务总量增长20%。全市规模以上租赁商务、居民服务、文化体育娱乐等三个营利性服务行业单位达到 61家,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8.7亿元,同比增长18.3%。

  (二)内需动力仍然较强。一是项目建设力度加大。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936.1亿元,同比增长19.5%。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完成投资68.6亿元、364.7亿元和502.8亿元,分别增长18.9%、12.2%和25.6%。按投资方向分,技改投资294.9亿元,增长18.6%;高新技术产业投资74.7亿元,增长44.3%;房地产开发投资65.8亿元,增长4.1%。按项目规模分,全市5000万元以上项目1513个,增加339个;完成投资707亿元,增长28.3%,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09个,完成投资255.3亿元,增长11.3%。二是消费市场繁荣稳定。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6.3亿元,同比增长12%。分地域看,城镇、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各为272.6亿元和103.7亿元,分别增长11.3%和12.6%;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和餐饮业零售额依次为45.3亿元、285亿元、8.2亿元和37.8亿元,分别增长15.2%、9.1%、11.9%和11.6%。三是招商引资来势较好。上半年,全市新批准外资项23个,实际利用外资6.8亿美元,增长15.7%;新批内资项目612个,实际到位内资216.7亿元,增长14.1%。受外需放缓影响,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3.3亿美元,同比下降14.1%,其中出口总额7亿美元,下降9.2%。

  (三)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一是产业结构调优。第三产业占比提升。上半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由同期8.7:52.9:38.4调整为8.3:50.6:41.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2.7个百分点。工业产品结构优化。上半年,全市高技术工业增加值增长20.6%、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增长13.9%,增幅分别比规模工业高13.4和6.7个百分点。新能源上网电量同比增长83.5%,占全部电量比重提升2.1个百分点。农产品提质升级。目前全市优质高产粮食、油菜、烟叶、茶叶种植面积稳中有增,产品质量有所提高。二是投资结构调优。第三产业投资占比提升。上半年,全市三次产业投资占比由同期7.3:41.5:51.2调整为7.3:39:53.7,第三产业投资占比提高2.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成为主力。全市非公有制投资722.2亿元,同比增长22.6%,增幅比公有制投资快12.4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77.1%,比上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三是消费升级态势明显。限额以上法人批发零售业中,升级类商品销售较好,全市汽车、家电、建材类商品同比分别增长11%、26.8%和60%;文化、通讯、化妆品和珠宝类商品同比分别增长29.9%、59.5%、52.8%和59.6%。全市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173.4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额6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8%和21.4%。

  (四)创业创新势头良好。一是市场活力持续增强。上半年,全市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14782户,其中企业3034户,注册资本金166.6亿元,个体工商户11748户,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二是新技术产品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6%,全市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81.5%。三是电子商务继续扩张。电子商务发展加速,据市商务局统计,全市80%以上的商贸企业都建有自己的网站、网页,全市与电子商务相关的从业人员达10余万人,全市快递行业在上年跃居全省第2 位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同比增长4.7%。

  (五)发展质量总体较好。一是财政金融运营正常。上半年,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1.2亿元,同比增长9.4%;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02.4亿元,增长16.5%。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83.2亿元,增长16.1%。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779.7亿元,同比增长10.2%;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887.5亿元,增长22%,比年初新增贷款107.1亿元,增长109.8%。二是企业效益增幅趋缓。1-5月,全市规模工业实现利润总额59.6亿元,同比增长4.7%,增幅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比1-2月回落9.3个百分点。三是民本民生继续改善。上半年,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支出134.6亿元,同比增长31%,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3.5%,同比提高8.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中属于民生工程的投资82.8亿元,同比增长36.2%。截至6月底,105项重点民生工程完成过半的有65 项,其中已经完成的12项。全市新增公共租赁住房1.3万套,完成目标任务的107.2%;新增城镇就业人数3.3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6万人,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54.5%和89.4%。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12元,同比增长10.2%,其中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2795元和5220元,同比分别增长8.8%和10.5%。

  二、突出问题

  上半年,全市GDP、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分别比一季度回落0.5、1.8和5.7个百分点。部分经济运行先行指标如公路和铁路客货运周转量、工业用电量等回落较大。表明全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农业防病抗灾形势严峻。目前在全市宜章、汝城、临武、北湖、资兴等5个县市区发生柑橘黄龙病面积近1.5万亩。同时今年5、6、7月份雨水比较多,造成烟叶病虫害增多,也将对全市烟叶质量造成一定影响。

  (二)工业生产困难叠加。一是停产企业增多。由于环保整治、企业整合、淘汰落后产能以及市场行情低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6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停产企业达123户,占比11.2%。二是产品销售放缓。受国内外经济下行等影响,全市主要工业产品销售放缓影响企业生产。1-6月,全市发电量、煤炭、卷烟、十种有色金属的产量同比分别下降5.7%、27.6%、15.6%和8.9%,导致全市电力、煤炭增加值同比分别下降4.9%和23.9%;全市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同比也下降4%。三是要素供给偏紧。据调研,全市80%以上工业企业存在融资难,如宜章县益隆炮竹厂、苏仙区强旺公司、农夫机电等企业资金缺口均在1000万元以上。据统计,目前苏仙区工业企业用工缺口达6000人,其中,普工缺5000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缺1000人,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四是经济效益下降。上半年,工业增值税下降36.4%,增幅比一季度回落22.8个百分点;1-5月,规模工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4.7%,比一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其中采矿、建材、有色冶炼实现利润同比分别下降26.1%、9.3%、1.7%;规模以上三个服务行业实现营业利润同比下降6.7%。

  (三)重大项目推进不快。上半年,全市309个在建亿元项目完成投资255.3亿元,同比增长11.3%,增幅比全市投资增幅低8.2个百分点。主要是工业投资增长放缓。工业投资项目868个,完成347.6亿元,同比增长9.4%,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15.8个百分点,比全市投资总额增幅低10.1个百分点,特别是高新技术投资增幅仅为3.5%。

  (四)房地产市场仍然不稳。一是增幅明显放缓。上半年,全市房地产投资完成65.8亿元,同比增长4.1%,增幅比一季度回落29.5个百分点。据调查,临武县某房地产公司1-5月仅售房1套,且售价低于成本价近5%,预订房到期不交尾款不收房的比例达到25%左右。二是待售面积增加。上半年,全市房地产企业待售面积 31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 28.9%,其中市中心城区202万㎡,占比达63.9%。待售超过1年以上的197.8 万平方米,占全部待售面积的62.6%。三是融资难度加大。据调查,目前由于银行上收开发贷款审批权限、缩小放贷范围,房地产企业融资难度明显加大。如今年苏仙区49家房地产企业有资金缺口的占到52.6%,有银行贷款的仅7家,目前碧桂园、中源国际城、凤凰新城、君临天下等7个项目均暂停了后期开发投资。

  (五)提振消费困难较多。一是大宗消费品增幅下降(放缓)。上半年,受价格下降、油品升级、竞争加剧以及项目投资放缓等因素影响,全市石油及制品类消费下降17%;受市场饱和、竞争激烈以及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全市汽车类消费增长10.3%,增幅同比回落10个百分点。二是有效供给仍然不足。以教育为例,据市教育局调查统计,虽然市中心城区扩容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城区人口激增以及项目面临多因素制约等困难,目前市中心城区小学学位缺口仍近万个,有80%的小学班级均超过国家标准班额45人/班的标准,其中45%的班级超过60人。而幼儿教育的供给更是严重不足。三是房地产市场低迷拖累。按房地产行业测算,商品房将带动装饰装修等系列行业,消费额是商品房销售额的2倍以上。由于房地产销售低迷,导致全市装饰装修等多个行业市场低迷。四是农村消费环境有待改善。据调查,全市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受制于光纤网络、宽带网络速度不快、物流快递不畅等影响,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者线上线下需求。

  三、对策建议

  面对持续增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必须认清形势、把握大势,既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又主动作为、精准发力,突出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精准帮扶稳工业。一是严格落实帮扶责任。要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制订的领导挂帅、单位对接帮扶企业的制度,本着全力以赴、不留余地的原则,深入调研为企业排忧解难。二是全力帮扶扩能增产。对技术新、潜力大、效益好的企业要全力帮扶其扩能增产。如位于郴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湖南海德威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嘉禾县珠泉开发区的湖南银林通用建筑模板有限公司、宜章县开发区内的博朗电梯(郴州)有限公司等,只要帮扶到位,其销售收入即可在年内实现从几千万元到破亿元或从几亿到10亿以上的飞跃。三是充分利用市内市场。要召开全市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消费采购单位参加的供销洽谈会,有力促进本市的火力发电厂、水泥厂、化肥厂等重点耗煤企业加强对本地煤炭的采购量,本市的重点工程项目优先采购本地建材、本地电梯、本地LED灯等。通过采取以上措施,确保郴州产品在本市的最大市场占有率,确保增长潜能的有效发挥。

  (二)综合施策活房产。搞活房地产市场的关键在激活需求,扩大销售。一是切实兑现政策保障刚性需求。要切实贯彻落实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系列政策和《郴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住房消费的实施意见》(“郴新十条”),使刚性需求得到切实满足。二是抓紧完善配套扩大弹性需求。市教育局调查显示,市中心城区所缺近万个小学学位背后意味着近百万平方米的潜在房产需求。按市教育局测算的每个小学学位5万左右的基础投入,那么同时也意味着最少需5亿元左右的小学教育配套设施投资。为此建议,对现有楼盘规划进行适度调整。凡是占地超过一定标准的楼盘(或几个楼盘共同),必须拿出一定比例的用地面积用于以教育为主的公共用地,兴建1所小学,以减轻政府在这方面的投资压力.作为政府对开发商的补偿,可考虑将开发商的这类投资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无偿划拨给开发商等价的土地。这样就可以确保在较短时间内进城经商务工农民工子弟的就学愿望得以实现,使这部分居民的潜在购房需求尽快转变为现实需求。三是加快城乡统筹转移投资需求。由于房产趋稳和不动产登记条例即将实施,对市民而言,购房作为投资品的吸引力明显减弱。但对农民而言,其吸引力仍然巨大。为此建议,双管齐下,促进农民房产投资需求由农村向城镇转移。一方面,严格农村新建房屋审批和危房改造资金拨付审批,以减少农民在农村建新房的投资;另一方面,对拆除农村旧房到城镇购买新房的,可视为拆除危房对待而予以补贴,同时在其他方面给予优惠配套,使农民特别是市郊、近郊农民改善住房、投资住房的意愿由农村转入城市。

  (三)多措并举旺消费。一是培育消费热点。要以全市新近入选全国幸福城市30强为契机,进一步打响“幸福城市”的牌子。以上市企业(如金贵银业)为主导,争取全市挤入全国著名赛事的赛会城市,以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带旺城东新区、中心城区乃至全市。二是稳定大宗消费。相关部门要加大对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企业的调查研究,帮助企业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全市石油及制品类消费稳步回升。要加强对全市汽车市场消费政策的调研,推进企业加快汽车升级换代促销步伐,稳定全市汽车消费。三是改善消费环境。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建设光纤网络,大幅提升宽带网络速度,发展物流快递,全面推进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

  (四)千方百计促增收。一是抓创业带动居民增收。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抓好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统筹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落实和完善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二是抓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当前要特别抓好烤烟的烘烤工作,确保烤烟质量。同时,要加强农业服务管理和技术指导,尤其要抓好柑橘、蔬菜、水稻等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和日常管理,强化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三是抓社保稳定居民收入。严格执行国家调增工资系列政策,提振各级各部门干部职工干事信心;持续推进涉及社会保障的民生工程投入,不断提高全社会居民养老、医疗、低保等保障标准。

  (五)强化责任抓项目。一是增强责任意识。责任领导要各负其责,围绕目标任务,认真研究细化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责任单位要主动作为,主动担责,竭尽全力。二是抓好征地拆迁。项目建设各责任单位要对照目标任务,针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严格落实责任分工,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强力推进。三是强化督查问责。重点围绕项目责任单位、职能部门工作、重大项目进展、调度会确定事项等落实情况,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督查,对影响项目开工或未达时间进度要求的,对责任主体要坚决进行追责。

  (六)求真务实统准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各级各部门共清查申报入统“四上”企业22户,同比减少7户。整个申报工作在全省处于落后状态。分行业看,工业2户,同比减少2户;商贸2户,同比减少9户;建筑业房地产14户,同比持平;服务业4户,同比增加4户。分县市区看,永兴县11户,北湖区、苏仙区、汝城县和桂东县均为2户,资兴市、宜章县和桂阳县均为1户。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加强督查,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强力推进 “个转企”和 “四上”企业清查申报工作,确保全市新达标的“四上”企业底子清、统得上。同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新增市场主体的关注和帮扶力度,确保新增市场主体中的优势企业尽快达到“四上”企业标准,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 李日光 肖玉忠 曹星 刘洋 李梦临]

  [审核:刘雁]

  [责编:徐林]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