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打造郴州经济增长极的分析与建议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6-05-25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近年来,郴州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富民强市为目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等挑战,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大力实施“产业主导、全面发展”总战略,扎实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服务业发展、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建设四个“四年行动计划”,全力以赴“兴产业、强实体、提品质、增实效”,强力推进“实力郴州、创新郴州、开放郴州、生态郴州、人本郴州”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平均增速位列全省第一方阵。2015年出台的《湖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将郴州列为“十三五”时期全省“一核三极四带多点”区域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增长极之一,赋予郴州全新定位,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郴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充分肯定和殷切期望,为新常态下郴州加快转型发展提供重大战略机遇。

  一、“十二五”时期郴州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喜人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5年全市GDP达到2012.1亿元,“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11.4%,增幅居全省第2位,领跑大湘南;人均GDP达到42682元,比2010年增加21468元,居全省第六位;地方财政收入162.7亿元,年均增长21%,居全省第五位;规模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分别增长13.3%和21.9%,均居全省第5位。

  (二)产业转型深入推进。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1.7:54.9:33.4调整为2015年的9.7:54.7:35.6;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高加工度工业、高新技术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23.7%和36.9%;集聚发展势头良好,园区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例由40%提高到76.7%,园区规划面积达168.3平方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一县一区”目标,郴州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成功跨入千亿级产业园区。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36家。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8%,快于GDP增幅0.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

  (三)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京港澳高速复线全线贯通,武广高铁、厦蓉高速建成通车,郴州机场纳入《长江经济带立体交通走廊规划》,郴州大道、郴永大道等交通干线建成通车,市域经济“半小时”、“一小时”经济圈初步形成。乡镇及行政村公路实现100%通畅。成功创建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并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41.7%提高到2015年的50.3%。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新农村建设亮点纷呈。统筹城乡发展“十大示范工程”进展顺利,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加快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和规范农村村民建房成效显著。

  (四)民本民生明显改善。郴州入选2015年度30个“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综治民调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一。就业和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5534元、11778元,“十二五”时期,年均分别增长10.7%和17.7%,分别居全省第5位和第4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5%以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城乡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分别保障12.06万人和24.02万人,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251元/月和123元/月。住房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16.36万套。卫生计生事业稳步发展,每万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9.8人、医疗机构床位56.8张,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下。覆盖市、县、镇、村四级的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建成,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4%,高于全省平均0.4个百分点。罗霄山片区扶贫开发步伐加快,争取政策扶持资金36.15亿元,全市共有31.52万贫困人口脱贫。

  二、制约郴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突出

  (一)发展动力有待加强。郴州市经济增长过多依赖资源路径,过多依赖资金、劳动力等要素投入,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偏弱。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高, 2015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15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仅为1.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5个百分点;技术、金融、管理等高级人才匮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20%。市场主体不足不优成为制约发展的突出短板。新常态下,增长动力转换任务十分繁重。

  (二)协调发展有待强化。工业占郴州经济的半壁江山。2010年至2015年郴州工业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为:54.9%、57.0%、58.0%、57.6%、56.8%和54.7%。第三产业总体水平不高, 2015年,郴州市服务业增加值715.3亿元,占GDP的比重35.6%,比全国的50.5%、全省的43.9%分别低14.9个和8.3个百分点,居全省倒数第3位,比衡阳、永州分别低4.6和6.1个百分点。资源型产业特征明显,新兴产业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还未扭转,不少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缺乏,“城中村”、“棚户区”改造提质任务较重,脱贫攻坚任务还十分艰巨,全市有汝城县、桂东县和宜章县、安仁县等四个国扶、省扶县,共有528个村、38.24万人尚未脱贫。各县发展不平衡,特色不明显,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三)发展效益有待提升。郴州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和资源投入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尚未根本改变,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链和价值链亟待延伸。科技创新主体不强,规模工业企业科研人数仅占规模工业从业人数的2.3%。有效投资特别是产业投资不足,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缺乏大企业和特色企业,全市年产值过60亿元的仅1户,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企业和品牌不多。同时经济发展与财政增收、企业增利、居民增收不匹配的问题比较突出,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仅57.2%,财源培育亟待加强。

  三、打造郴州经济增长极的对策建议

  目前,国内外发展环境和郴州发展基础及条件均发生深刻的变化,郴州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必须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武打发展理念,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和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抢抓机遇,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突出特色,加快建设“实力、创新、开放、生态、人本”郴州,把郴州打造成全省“一核三极”之重要一极。

  (一)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一是拉长有色金属产业链条。依托郴州“中国有色金属之乡”、“中国银都”“中国铋都”、“全国新材料产业基地”的 资源优势,奋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有色金属产业链条,加快向产业链条下游方向发展,重点发展有色纯金属、贵重金属工艺品、有色金属合金和有色金属新材料,带动发展有色金属终端应用的汽车、电力、电子、军工产业。采取“资源+企业+科技”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推进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大力推动石墨精深加工,重点发展微晶石墨新材料、石墨烯材料,带动发展芯片、锂电池、显示器配件、航天工业等产业。努力发展含氟高分子材料系列深加工产品,带动发展相关产业集群,着力构建有全球影响力的“氟化工产业基地”,强力打造工业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二是拉长烟草产业链条。郴州烤烟生产的自然条件(土质、气候等)、历史传承、技术进步等方面都优于全省其他13个城市。2015年郴州烤烟种植面积26.1千公顷,产量达132万担,收购量达100万担,桂阳、安仁、嘉禾三县跻身全省烟叶生产县12强,其中桂阳烟叶产量居全省第一位,全市烤烟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为卷烟生产提供优良条件。为了加快郴州烟草产业发展,建议争取省委、省政府优先扩大郴州烟叶发展计划,在项目安排、资金扶持上向郴州倾斜,帮助郴州斡旋扩大烟叶和卷烟生产的计划指标份额,督促和支持郴州卷烟厂加快烟厂搬迁进度,尽早形成新的更高水平的生产能力。三是发展巩固郴州循环经济。郴州拥有 “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和“国家稀贵金属再生利用产业化基地”的金字招牌。近年来,在稀贵金属再生利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初步形成了再生资源回收综合加工提纯和环境保护体系。但是,受市场行情低迷、价格下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015年有色冶炼利润总额同比下降8.1%,亏损企业亏损总额同比增长232.2%,严重制约郴州循环经济发展。为此,建议争取国务院和省政府进一步加大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扶持力度,将循环经济项目列为重点投资领域,依法设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完善鼓励循环经济实体利用煤矸石、余热余压、垃圾和沼气等发电的差额价格政策,建立废旧金属回收利用基金征收补贴政策,制定完善促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税收优惠政策,降低废旧金属综合回收企业退税返税门槛,进一步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拓宽企业利润空间。

  (二)创新旅游发展路径。近年来,郴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以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新起点,以“咬定旅游发展不放松”的劲头,强力推进旅游业发展,努力打造“天赐华夏,别样郴州”、“林中之城、休闲之都”旅游品牌,加快旅游强市建设。2015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3828.2万人,“十二五”平均增长19.2%;实现旅游收入273.2亿元,“十二五”平均增长20.8%。建议争取省委、省政府重视支持,重新审视郴州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将郴州纳入全省重点旅游产业发展区域,以打造旅游精品为目标,以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着力点,以郴广旅游走廊拓展为突破口,整合发展东江湖、莽山、汝城温泉、飞天山、农业旅游等优质资源,构建旅游产业一盘棋、形成旅游项目一张表、形成旅游景点一张图和实行旅游景点一张票的全域全境旅游新格局。深入挖掘“湘南起义红色文化”、“神农文化”、“义帝文化”、 “寿文化”、“福文化”、“昆曲戏剧文化” 、“五连冠体育文化”等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激发旅游产业链的规模集聚效应,使之成为郴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新的增长点。

  (三)壮大新兴产业实力。一是培育壮大精品会展。着眼于打造辐射全省、面向华南和珠三角地区的精品会展基地,发挥宝石和矿物晶体资源全国第一的优势,大力发展和延伸宝石产业链条,提升会展业的规格和品质,将矿物宝石博览会打造成国际性重大会展,推动矿物宝石产业健康发展。二是发展壮大生态农业。大力扶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兴职业农民等新兴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以“企业+合作社+基地”为主要形式的产加销一体化综合体,大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重点建设一批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产品加工区建设,全力打造农业知名品牌,努力提升林业经济效益。三是加快发展信息产业。依托东江湖水库冷源建设东江湖大数据产业园,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加快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推进“互联网+”,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黄胜发 胡平金 张杰 罗熹]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