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发展新理念 引领城市大提质
——“十二五”时期郴州城市发展情况分析
城市经济是以城市为载体和发展空间,二、三产业繁荣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高度聚集,规模效应、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十分突出的地区经济。本文拟从郴州市2010-2015年城市基本情况统计数据入手,客观反映“十二五”时期全市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分析指出城市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初步提出城市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供参考。
一、郴州市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五大特点
(一)人口规模适度增加,整体素质提高
1、人口总量适度增加。2015年底,全市人口总户数171.6万户,比2010年增加12.12万户;户籍总人口528.27万人,比2010年增加 24.19万人。其中市辖区(指北湖区、苏仙区两区合计数,下同)人口总户数28.82万户,比2010年增加2.38 万户;户籍总人口76.86万人,比2010年增加4.85万人,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14.5%。
2、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为50.3%,比2010年的41.7%提高8.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3.8个百分点,比“十一五”时期年均加快1.2个百分点。2015年市辖区城镇化率为73.2%,比2010年提高4.7个百分点,比全市城镇化高出22.9个百分点。
3、居民受教育程度提高。随着城乡义务教育的普及,全市居民受教育程度总体水平提高。据教育部门数据显示,目前,全市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教育质量稳步提高。2015年末,全市有普通高等学校3所,其中本科为湘南学院,专科为郴州职业技术学院、湘南幼儿师范学校,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2.4万人,毕业生0.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25所,在校生1.3万人,毕业生1万人。普通中学为286所,在校生27.1万人,毕业生8.4万人。普通小学数489所,在校生46.9万人,毕业生6.9万人。全市新建义务教育阶段合格学校达209所。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0.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2.6%,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99%,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9%。在园幼儿17.5万人,同时,还有各类民办学校837所等。
(二)社会保障不断健全,民生持续改善
1、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534元,比2010年增加10192元,年均递增10.7%,增速比GDP高0.5个百分点。其中,市辖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58 元,高于全市2224 元。
2、生活品质逐步提升。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保障的不断完善,居民消费支出平稳增长,消费升级趋势凸显。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2010年的8434元,增加到2015年17069元,年均增长15.1%。其中: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务分别占比为33.3%、9.9%、17.2%、5.9%、10.7%、16.0%、5.5%、1.5%, 其中市辖区恩格尔系数为32.0%,低于全市33.0%的平均水平。
3、社会保障不断完善。2015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人数分别为41.6万人、52.0万人、30.2万人,市辖区参加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人数分别为21.0万人、26.8万人,18.8万人,占全市保险人数比2010年分别提高10.4、3.7、17.5个百分点。2015年底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12万人,农村居民24万人;分别发放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3.7亿元和3.6亿元。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67.9%。
(三)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综合实力增强
1、经济总量逐年增大。进入“十二五”时期,郴州市经济规模不断增大,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1081.7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012.0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年均增长11.4%。城市经济在全市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日益提高,已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市辖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314.2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596.65亿元,年均增长11.7%,高于全市0.3个百分点,占全市GDP的比重为29.65%,比2010年高0.6个百分点。
2、人均水平不断提高。进入“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5年全市人均GDP由2010年的24015元增加到2015年的42682元,年均增长10.2%。其中,市辖区人均GDP由2010年的40308元增加到2015年的69726元,高于全市水平27044元。
3、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三次产业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3.9%、12.5%、13.6%。全市第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11.7:45.9:33.4调整为9.7:54.7:35.6。第三产业比重逐年提升,三大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截止到2015年底,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达到2188人、144309人、212662人。从“十二五”期间从业人员看第二产业人数出现回落趋势,第一、三产业从业人员稳健上升。
4、财政投入力度加大。2015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220.3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了1.04倍,年均增长15.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162.7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了1.59倍,年均增长21.0%。随着财政实力不断增强,财政对城市发展的支持日益加大。2015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78.8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了1.35倍。其中,用于城乡社区事务、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等重点领域民生支出196.1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了1.48倍。市辖区财政总收入66.51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30.2 %。
5、金融信贷规模扩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规模、质量和水平都有了显著提升。2015年全市各项存款余额达1939.02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了1.05倍,年均增长15.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实现1232.8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了0.9倍。各项贷款余额实现945.7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了1.56倍。金融存贷比达到48.8%,较2010年提高了9.7个百分点。其中,市辖区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10.6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了1.05倍,占全市的41.8%;市辖区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51.7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了1.35倍,占全市的47.8%。
6、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提升。受内需战略影响,消费结构升级带动居民消费潜力有效释放,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9.6亿元,较上年增长12.2%,比2010年增加401.2亿元,五年累计消费达3194.05亿元,年均增长14.7%。其中,市辖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3.7亿元,比上年增长21.0%,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2.3%。
(四)节能减排措施有力,绿色环保并行
2015年郴州全面推进“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方面加快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加强对各类污染源的控制力度,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2015年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8681.8万吨,同比下降2.4%;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3.6万吨,同比下降5.0%;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3.0万吨,同比下降44.0%;工业烟尘排放量2.1万吨,同比下降38.5%。另一方面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城市环境管理与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2015年全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6.8%,同比上升8.3个百分点;污水处理率达到91.8%,上升1.56个百分点;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由2014年的120天,增加到2015年的284天。截止2015年底,全市能源消费总量522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22.3%;森林覆盖率达到67.71%,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称号。
(五)基础建设投入加大,城市品位提升
“十二五”期间,郴州始终把推进“两房”(公共租赁房建设、农村危房)“两棚”(城市棚户区、工矿棚户区改造)“两供”(城市供水和供气)“两治”(城市污水和垃圾治理)”作为全市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作为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举措。截止2015年底,全市已累计投入231.5亿元,完成了409个“两房两棚”“两供两治”项目建设。结合“两房两棚”和 “两供两治“改造工作,进一步加强城市交通、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城镇功能也进一步完善,城乡环境、群众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2015年11月19日,郴州两房两棚两供两治工作经验获得全省推荐。城区道路及主要镇区主干道都安放路灯,确保100%亮灯率。2015年市辖区城市道路面积909万平方米,比2010年增长了588万平方公里;市辖区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3458公顷,比2010年增长了1166公顷;市辖区供水与供气人口分别为62.69万人、22.29万人,比2010年分别增长16.99万人、16.29万人。2015年,全市共建成污水管网211公里,新建供水管网184.5公里,全市用水普及率达98.43%,改造85.31公里,并完成5个垃圾场封场。市城区全面推进公园游园建设。近年来全市共新建和提质改造公园游园64个,目前市城镇共有公园游园104个。同时,通过200米宽的环城防护林带串连景区、公园、游园,形成了城市绿化开放空间,基本实现了“开窗见绿、出门进园”、500米服务半径见游园的绿化标准。这些举措的实施,大幅提升了郴州城市品位,使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提高了城镇的承载力。
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困难与问题
(一)从城市职能看待城市发展问题
1、城镇功能不完善,综合承载能力不强。郴州城镇虽经多年建设,城镇功能有所提高,但与经济发展的需求还有距离。主要表现在:一是城镇功能分区不够合理。部分城镇没有相对集中的建成区,主要依托过境公路发展,城镇房屋沿国道、省道等建设,生产与生活功能混杂。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部分城镇排水、污水设施未成体系,城镇污水处理不到位,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严重不足。目前,小城镇垃圾基本采取简易填埋处理;镇区内停车场地及交通信号标志、道路指示标志等十分短缺;消防、防震等综合防灾配套设施缺乏。城市水系管网有待完善,防灾排涝能力弱等。三是服务设施不够健全。居民休闲娱乐、文化生活等设施有待加强巩固等。四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如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务工后,医疗、子女教育等还不是很顺畅,同时由于非正规就业部门受规模和盈利能力的限制,而且又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必然选择,就无形中增加了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务工的机会成本,对劳动力流动形成阻碍。与此同时,地区之间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区域性差异与衔接问题,不仅影响到地区间的产业投资与转移,也影响到劳动力在地区间的转移和流动。
2、就业难还不同程度存在。近几年,因“两城”建设用地需要及城市整治、企业破产改制等原因,就业困难人员不少,加上灵活就业困难,就业不稳定,且部分劳动力自身缺乏一技之长,对就业期望值又高,工资待遇方面不能满足要求宁愿不就业。
3、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取得明显成效,但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城市发展资源约束进一步加剧,环境承载已逼近“天花板”,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天蓝、水清、土净,这些依然是广大百姓对生活环境的朴素愿望,环境污染问题依然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
(二)从产业结构来看待城市发展问题
1、农产品加工业水平不高。现阶段全市农产品主要以粗加工简单生产为主,消耗本地农产品资源不多,附加值低。农业深加工龙头企业仍然欠缺,龙头企业带动当地农产品消化的能力有限。农产品品牌效益不响,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2、传统资源型工业仍占重要地位。郴州市经济仍是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结构,以矿产资源为依托的传统产业仍占一定比重。近几年来,采掘业因资源枯竭,导致有的企业陆续停产、转产、关闭,对郴州市经济增长和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越来越小。与此同时,工业产品中名优特新产品和深、精加工产品不多,初级产品、粗加工产品占有一定比例,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不高,难以发挥资源上的比较优势。
3、第三产业占比差距较大。从“十二五”期间三次产业结构看,呈现第二产业大幅回落,第一产业有所回落,第三产业保持趋旺的特点。但是,与第二产业相比较,第三产业占比差距仍然比较大。主要表现在:一是服务业增加值低。2015年,郴州市服务业增加值715.3亿元,占GDP的比重35.6%,比全国的50.5%、全省的43.9%分别低14.9个和8.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2位。二是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差距大。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需达到47%以上的目标还存在11.4个百分点的差距。可见目前郴州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而当前郴州服务业占GDP的分量只有35.6%,与发达国家70%的分量相比,郴州服务业显然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按达到50%的目标水平,也有近15%的提升空间。
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城市基本职能,促进城市协调发展
1、切实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一是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良好的人居环境是促进城镇经济发展、提高综合承载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在基础设施方面特别要完善交通、水电、通讯、住宅及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二是要加强城市生态园林和环境建设,切实保护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营造城市绿色文明,突出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建设宜居利居乐居城市。三是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要创新城市管理观念,从重建设轻管理转变到建设和管理并重。要充分运用科技手段服务管理城市,加速推进信息数字城市建设,大力发展电子政务、推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在城市工作中的广泛应用。
2、不断完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全市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分工合作,资源共享,加强服务指导,多渠道全方位为劳动力提供政府就业政策及企业用人信息,实现劳动力资源市场的有效配置。要健全劳动保障体系,通过行政、法律以及道德等方面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改善用工环境,提高就业质量。
3、引领绿色发展新观念。“十三五”期间,继续坚持生态立市、绿色惠民,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加快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一是推动低碳循环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走绿色循环低碳之路,既是顺应当今世界绿色潮流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建设生态郴州的必然选择,更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迫切需要。要引导绿色投资、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建设绿色城镇,发展绿色产业,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深入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实施一批重点领域、重点园区、重点企业的循环经济试点,争取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市。二是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三是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必由之路。要继续推进湘江流域郴州段保护与治理,突出抓好三十六湾等重点区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小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综合防灾减灾,建设一批防灾减灾工程,逐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高标准的防灾减灾体系,实现天蓝、水清、土净,这个广大百姓对生活环境的朴素愿望。
(二)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强城市发展实力
1、抓规模种养生产促农业增产增收。据初步统计,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的企业,平均每头收益比散户高25%以上;种植水稻50亩以上的大户,平均每亩收益比散户种植高200元左右。因此,要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按照“流转形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实施程序合法化、流转合同规范化”的要求,全面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步伐,让土地资源向种养大户、向龙头企业集中,通过规模经营促进农业合作组织、科技服务和市场体系建设步伐加快,促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不断增强农业大户或企业的市场竞争和抗风险能力,推进传统农业的提质升级。
2、抓新型战略性行业促第二产业提质增效。产业园区是产业集聚的载体,是经济转型的引擎,目前,全市有1个国家级产业园区,13个省级产业园区,是全省拥有产业园区最多的市,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6.7%,园区工业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作用不断凸显。按照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杠、降成本、补短板的要求对高耗高污企业进行整合。加大去产能的力度,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淘汰落后的产能,大幅减少无效供给,摆脱资源路径依赖。
3、抓生产性服务业促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必须在继续稳定发展传统的商品零售、住宿餐饮、房地产业和提高公共管理机构效能的同时,一是树立全新的产业融合发展意识,发展新型文化旅游业态,进一步夯实旅游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推进旅游、文化、体育深度融合发展。二是完善物流体系,积极推动物联网、云计算、无线网络等高技术在物流领域的研发应用。建设既能高效服务步步高新天地,友阿集团,美美世界,生源时代等大型商业圈,又能无缝对接好邻居超市、7-11便利店等的多样化物流配套体系。打造互联网与实体、线上与线下资源互补。协调发展的大物流体系。提升综合物流运输能力,推进铁路、公路、机场等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物流园区集聚发展,大十字城镇群加快推进湘南国际物流园、高新区物流园等综合、专业物流园区建设。三是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壮大产业规模。实施有线宽带网络和4G网络优化升级基础工程,积极推进“光网小区”和“光网农村”建设。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鼓励本地电子商务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和引进年交易额超亿元的电子商务企业。大力推进农村流通领域龙头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积极探索鲜活农产品网上交易模式等。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 雷银菊 胡志勇 何艳艳 陈 铭]
[审核:刘 雁]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