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从旅游业增加值核算初探郴州市旅游经济发展状况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8-11-14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旅游业作为我国正在着力打造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在促进增收、拉动消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和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制定了职工带薪休假、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金融支持、扩大旅游购物消费等一系列政策及措施, 2016年国家在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大力发展旅游业。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适应旅游业核算统计需要, 2015年7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5)》明确旅游统计范畴。因此,本文从测算2017年全市旅游业增加值占比数据入手,初步分析从旅游业增加值看全市旅游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一、2017年全市旅游业增加值完成特点

  (一)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提升。2017年,郴州市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突破130亿元,现价计算(下同),比2016年增长15.8 %,比同期生产总值现价增速高 8.1个百分点,比同期第三产业增加值现价增速高2.6个百分点。2017年,郴州市旅游产业增加值总量突破130亿元,达到132.2亿元;占GDP比重5.66%,占比比2016年提高0.48个百分点。

  (二)旅游产业增加值“六要素”升级明显。旅游产业增加值“六要素”为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2017年,郴州市旅游产业增加值132.2亿元中,按“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分别实现旅游增加值29.5、16.8、40.3、21.2 、18.0和 6.4亿元,占全市旅游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22.3%、9.1%、28.5%、12.6%、13.6%和4.8%,分别比上年提高0.11 、0.10 、0.12、0.09、0.03和 0.03个百分点。与全省相比(全省占比分别为19.7%、9.2%、26.8%、7.1%、12.3%和6.4%),食、行、游、购高于全省,但住和娱占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核心产业餐饮、出行、购物增加值占比较大。旅游农业和渔业:旅游农业和渔业指农业观光旅游,涉及5个国民经济行业,目前全省及14个市州暂时均未做测算。旅游出行涉及5个国民经济行业中类,13个行业小类,初步核算,2017年完成增加值占旅游业增加值比重17.9%;旅游住宿涉及2个国民经济行业中类,3个行业小类,初步核算,2017年完成增加值占旅游业增加值比重10.0%;旅游餐饮涉及5个国民经济行业中类,13个行业小类,初步核算,2017年完成增加值占旅游业增加值比重17.9%;旅游浏览涉及2个国民经济行业中类,10个行业小类,初步核算,2017年完成增加值占旅游业增加值比重6.6%;旅游购物涉及2个国民经济行业中类,4个行业小类,初步核算,2017年完成增加值占旅游业增加值比重13.9%;旅游娱乐涉及3个国民经济行业中类,9个行业小类,初步核算,2017年完成增加值占旅游业增加值比重10.3%;旅游综合服务涉及2个国民经济行业中类,6个行业小类,初步核算,2017年完成增加值占旅游业增加值比重6.1%;旅游辅助及其他服务涉及5个国民经济行业中类,19个行业小类,初步核算,2017年完成增加值占旅游业增加值比重14.4%。

  二、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情况

  (一)旅游经济总量稳步增长。近些年,郴州市深入挖掘和整合旅游资源,着力创响生态休闲旅游品牌,积极引进和培育旅游市场主体,扎实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旅游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2011年至2015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1.43亿人次,接待入境旅游者12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81亿元。旅游总人次和总收入分别年均递增17.0%、20.3%。全市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一个黄金时期,2015年旅游收入与2010年相比,翻了三番。2017年,全市共接待各类游客5885.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58亿元,同比增长20%、39.0%,比全省高1.7和7.7个百分点。其中接待国内游客5848.5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46.7亿元;接待入境游客36.9万人次,创汇1.67亿美元。旅游经济市场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旅游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截止到目前为止,全市拥有国家5A级景区1家,国家4A级景区12家,3A级景区15家,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1家,湖南省生态旅游示范区4家,湖南省“两型”景区4家;星级饭店30家,其中五星级酒店1家,四星级酒店3家,旅行社41家。资兴市、宜章县、汝城县创建为湖南省旅游强县;汝城县三江口镇3个乡镇创建为湖南省旅游名镇;北湖区三合村等近10个村创建为湖南省旅游名村;桂阳县神农蜂庄园等30余家农家乐创建为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

  (三)旅游项目建设势头强劲。2017年全市10个旅游建设项目年度计划总投资34.4亿元,全年共完成投资40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16.2%。黄莽公路、飞天大道等旅游公路建成通车,投资近11亿元打造了总长124公里、以西河风光带为中心的乡村旅游示范带。启动实施“旅游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每年市政府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旅游厕所革命”行动,2017年计划建设旅游厕所102座,实际完成179座(其中新建160座,改建19座),超额完成“厕所革命”计划任务,连续两年获评“全国厕所革命先进市”称号。

  (四)旅游发展环境持续优化。近年来,全市相继制定出台了系列扶持政策文件,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32条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工作的扶持政策和奖补措施;同时出台了《郴州市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郴州市加强旅游市场秩序和旅游安全监管的实施意见》,市发展旅游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出台《郴州市提升旅游行业服务质量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郴州旅游形象推广和市场整体营销工作的若干意见》,旅游部门和财政部门联合出台《郴州旅游奖励暂行办法》,旅游文化产业已明确为我市重点发展的五大产业之一,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备,扶持力度空前。加强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旅游停车场及旅游交通标识牌规划建设;建立了多部门协调联动的综合执法机制,对游客集散地开展旅游环境与市场秩序综合整治。种种便民惠民举措的实施,让来郴游客满意度一直保持全省前列。

  (五)旅游宣传推介精准深入。全市旅游产业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 2017年我市在广州、郑州、深圳、昆明、武汉、北京、香港等地参加或举办旅游推介营销活动,加强交流互动,全力巩固和拓展我市旅游市场。联合赣州、韶关在我市举行了“红三角”旅游联盟成立筹备会议,共同商讨成立“红三角”旅游联盟。根据全省统一部署,全面启动构建大湘南区域旅游合作联盟相关工作,旅游区域合作形成新格局。2017年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湖南)国际矿物宝石博览会,共吸引全球85个国家300多家国际展商,完成交易额16亿元人民币。矿博会永久落户郴州,必将对我市旅游业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2011年以来,我市连续6年举办中国郴州“林中之城、休闲之都”国际旅游文化节,大大提高了郴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通过实施旅游客源地营销、高铁沿线城市营销、制造旅游大事件营销等立体式营销工作,全市各个旅游产品声誉鹊起,各景点游人如织。

  三、当前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从增加值看,行业间发展差异大,旅游消费产品比较单一。从分行业增加值结果来看,一是旅游产品供给能力较低。旅游消费产品还比较单一,具有地域特色、品牌影响力的生态、休闲、康养旅游产品相对较少,旅游消费中“游、购、娱”消费所占比重较低,旅游产品开发不能很好满足大众化、多元化、个性化的市场消费需求。二是旅游零售业、旅游住宿和餐饮业结构单一,带动力不够。旅游企业总体规模较小,综合竞争力不强,旅游消费产品自主开发的力度不够,旅游消费品低端化、同质化情况较为普遍。三是其他旅游服务业发展缓慢。整个金融业中,涉及旅游部分的增加值占比非常低,拉动旅游增长的空间十分有限;其他旅游服务业中,旅游产品开发亟待加强,商务游还未起步,休闲游、健身游、康养游、研学游、探险游、体验游、亲子游等产品还不够成熟,民族文化挖掘、节庆品牌打造、演艺节目提质还有很大空间,旅游产品尚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个性化需求。

  (二)从市场主体看,旅游市场主体竞争力不强,旅游专业人才缺乏。全市先后成功引进了长鹿、中景信、顺峰等一些旅游战略投资开发企业,但都还处于投资建设的初期,尚未形成品牌影响力。一是全市旅游市场主体规模和数量偏少。全市旅游综合市场真正叫得响、具有核心吸引力的旅游景区(点)、产品还比较缺乏,存在品牌不响、名气不大和散、弱、小等现象。政府主导建设的景区景点,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没有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产品附加值较低,效益不明显。二是市场主体亟待转型升级。传统景区仍存在景观重复建设、运营模式陈旧、市场开拓不足等问题;星级酒店因受到设施陈旧老化和高星级酒店降价等市场竞争激烈的影响,部分酒店业绩下滑;旅行社企业发展仍处在低端粗放式发展阶段,缺乏大的旅行社企业集团。三是旅游市场专业人才缺乏,当前“人才饥渴”已成为郴州旅游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在产品开发、景区管理、旅游服务、市场营销、创意策划等方面专业人才缺乏。截至2017年,全市注册导游836名,其中通过年审导游822名,真正从事导游职业的不够300名,满足不了越来越活跃的旅游市场,优秀导游人才奇缺,高级导游仅有2名、中级导游23名、英语导游9名。(且只有英语导游)

  (三)从发展潜力看,旅游规划需细化,消费热点有待深入挖掘。全市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较为分散,缺乏高效统筹的体制机制。一是景点、景区之间融合发展不够。全市区域间、主要景区、景点间合作不够密切,抱团发展的力度不足,没有真正打破行业、部门和区域界限,不同程度地存在特色不够鲜明,潜力挖掘不足,规划建设简单模仿等现象。二是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相对缺乏。全市除常规旅游观光外,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相对缺乏,大多停留在“门票经济”状态,导致游客在我市停留时间短、重游几率较小。三是旅游产业新业态拓展不够。对夜间旅游经济、旅游购物等新业态拓展不够,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旅游产品供不上旅游消费升级的需求,旅游商品企业“小、散、弱”,商品结构不合理,缺乏政府的规划引导。

  四、提升旅游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几点建议 

  (一)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一是大力培育发展市场主体。全市旅游市场要精心策划、包装一批旅游精品项目,积极对接“文博会”、“矿博会”、“9+2”泛珠会等平台,实施精准招商。引进景区景点总体开发商、投资商、服务商、运营商,改善股权投资结构,优化公司治理能力。二是大力实施“旅游+”工程。充分发挥旅游业综合性强、牵涉面广、带动力大的优势,进一步推动旅游与一、二、三产业的资源性融合、生产性融合、服务性融合,在文化、体育和健康等产业领域,力争用“加”的方式实现“乘”的效益。三是大力打造精品旅游项目。加快推进长鹿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莽山生态文化旅游区、飞天山旅游文化产业园、仙岭温泉文化产业园、郴州长卷林邑仙都、通天山旅游景区、罗泉温泉综合开发、长安生态城旅游文化产业园等旅游精品项目建设。四是深度开发旅游商品。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内涵,加强对拼布绣、安仁米塑、剪纸、桂阳陶艺等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传承,依托永兴白银、临武通天玉和郴州矿物宝石等优势资源,开发具有郴州地域特色的旅游商品。

  (二)走好全域旅游这盘棋,激发相关产业发展活力。一是坚持大旅游发展理念。全市各景区、景点要树立“一盘棋”意识,以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为引领,统一布局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破除景点、景区内外的体制壁垒,加快区域间旅游合作,在信息服务、资源整合等多方面互联互通,实现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进一步细化旅游业改革发展行动计划,从完善资金、土地等政策方面大力扶持旅游产业发展,进一步激发旅游业发展的活力和潜力。从侧重项目投资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逐步转变为侧重公共服务设施、管理水平、旅游环境等全面提升,加快形成大旅游发展格局。二是着力打造高品质旅游。要强化政府对旅游发展的调控和引导,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基本要素,不断完善全市区域内旅游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智慧旅游建设,为游客提供更加良好的旅游体验和接待服务;鼓励住宿、餐饮等行业提质增效,支持民宿、农家乐等加快发展速度,不断增强食宿方面的接待能力;加大对旅游商品研发企业的扶持力度,提升特色旅游商品研发水平;加强旅游投诉监测,及时处理游客诉求,并向游客反馈结果,提升游客满意率,营造良好的行业发展氛围。三是加速培育旅游新业态。紧紧依托全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以旅游文化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研学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会展旅游等旅游业态,集中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休闲旅游点、特色乡村体验点、主题小镇产业点、旅游购物体验点以及其他新业态承载点等;支持重点县市区打造夜景、夜购、夜娱、夜休闲等项目,培育夜旅游经济聚集区,做大旅游二次消费;将旅游产品的开发同旅游资源特色相结合,将旅游商品市场的建设同城市的发展、景区建设结合起来,优化旅游商品结构;积极搭建文化创意旅游资本要素的服务平台,针对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和实际需求,通过文化创意旅游,加大力度挖掘“锦绣潇湘?别样郴州”的品牌内涵。

  (三)不断完善统计制度,探索大数据在旅游业统计的应用。一是健全旅游统计制度,创新旅游统计方式。要逐步完善旅游统计监测体系,全面反映全市旅游发展成效。建立旅游统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旅游、公安、交通、统计、宾馆、通讯、银行等部门和企业协同配合,有效整合部门统计资源,配备专业化旅游统计调查队伍,拓宽数据交换与交流渠道,建立涉旅统计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旅游数据共建共享。二是建立旅游产业名录库,夯实统计数据基础 。全市旅游产业名录建库工作由旅游部门负责,统计部门配合做好业务技术支持,从现有的数据采集方法和手段来看,存在多头管理、权责不清晰的情况,同时也受限于基础数据结构。由于整个的基础数据资料是采用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基础数据,随着近几年我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些旅游行业逐步兴起和壮大,旅游业行业小类逐步充实和完善,旅游业结构变化明显,要以第四全国经济普查为契机,摸清家底,从数据上去找寻发展短板,因数施策。三是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客观反映旅游业的发展态势。按照《“十三五”全国旅游信息化规划》要求,推动实现信息服务集成化、市场营销精准化、产业运行数据化、行业管理职能化。搭建旅游大数据、云管理等智能化平台,利用旅游大数据试点旅游卫星账户建设,使用人工智能人脸识别等高新技术,充分整合旅游大数据和旅游城市基础数据资源,力求实现精准监测,客观反映旅游业的发展态势。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投资商贸科]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