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郴州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2018年,郴州市规模以上服务业[1]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重点行业平稳增长、新动能不断集聚、企业经营状况逐步改善。但达规服务业企业数量偏少、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发展较慢等问题依然存在。2019年要继续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在提质中提速。
一、高开低走,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1-11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555家,实现营业收入221.5亿元,同比增长10.9%,比1-10月回落0.7个百分点,比1-8月回落4.5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比全省增幅最高的常德市低9.1个百分点。全市实现利润总额11.4亿元,同比下降6.8%。
(一)传统行业、国有企业稳步增长
分行业门类看,1-11月,传统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营业收入29.6亿元,占全市规上服务业比重为13.4%;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6%,拉动全市规上服务业2.0个百分点;自1-2月起连续10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分控股类型看,1-11月,国有控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9亿元,占全市规上服务业比重为7.2%;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8.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7.2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上服务业1.8个百分点。
(二)新兴行业加快发展,新动能加快孕育
1、新兴行业加快发展 。随着全市“大数据战略”深入实施,“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力。在资兴东江湖大数据产业园等项目相继建设运营带动下,科技类服务业快速发展。1-11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中,科技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38.6亿元,同比增长4.6%,比1-10月加快4.3个百分点;电子商务发展同时也带动快递业快速发展,1-11月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7.6%;与民生相关卫生业、租赁业、娱乐业、物业管理业增长较快,营业收入增幅分别为62.2%、43.4%、34.5%、21.7%。
2、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呈现稳中向好态势。1-11月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62.5亿元,同比增长15.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中,从事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达2.0万人,占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的41.7%。1-11月,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中,生活性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97.5亿元,同比增长13.7%,比1-10月加快0.5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全市规模以上生活性服务业行业大类中全部实现同比增长,其中,房地产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9.2%、19.3%、62.2%和28.4%。
3、幸福产业快速增长,不断释放消费新需求。近年来,全市紧紧围绕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重点领域,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力度,通过提升服务品质、增加服务供给,不断释放潜在消费需求,着力推进幸福产业服务消费提质扩容。1-11月,规模以上幸福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1.1亿元,同比增长37.0%,高于全市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增幅26.1个百分点。
(三)“放管服”深入推进,企业经营状况逐步改善
随着全市全力营造营商环境,严格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的发展理念,围绕“兴产业、强实体、提品质、增实效”的目标,实施减税、降费、帮扶政策,服务业企业盈利能力增强,民营企业不断壮大,服务业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释放。
1、企业税负明显减轻。1-11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税金(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合计4.2亿元,同比下降18.3%,税负比率为1.9%(税负比率=税金/营业收入*100%),比去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营业成本184.4亿元,同比增长11.5%,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13.2个百分点。三项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合计为27.7亿元,同比增长15.2%,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2.4个百分点。
2、企业盈利面同比提升。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利润8.8亿元,同比下降13.5%,比1-10月回落18.8个百分点。555家企业中,盈利企业392家,企业盈利面70.6%,比1-10月下降0.5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0.9个百分点;30个行业大类中,24个行业实现盈利,行业盈利面达80.0%,比去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
3、小微企业不断壮大。1-11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小型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4.7亿元,同比增长11.4%;微型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7亿元,同比增长27.5%。小微企业占全部规上企业比重达71.2%,营业收入增速比全市规上服务业平均增速快1.2个百分点。小微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7亿元,同比增长5.8,高于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2.6个百分点。
二、发展空间需进一步拓展,新兴服务业仍需持续发力
(一)规上服务业龙头企业占比较大、行业分布集中
规上服务业龙头企业占比较大,小微企业规模较小,行业分布集中。截至2018年11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排名前十的企业营业收入总和占到全部规上服务业的52.7%。全市共有小微企业398家,占全市规上单位数的71.7%,营业收入占65.3%。在全市10个行业门类中,规上服务业企业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营业收入占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比重达73.4%。
(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较慢
全市服务业营业收入虽然实现同比增长,但户均营业收入3990.3万元,比全省户均5347.8万元低1357.5万元,仅是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户均营业收入的74.6%。分行业看,全市规模以上房地产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生活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比重为2.0%、0.8%、2.1%和1.2%。
(三)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发展迟缓
1-11月,全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28家,单位数占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的23.1%,单位数占比比全省平均水平高9.2个百分点,但实现营业收入仅18.7亿元,同比下降6.2%,低于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幅17.1个百分点。该行业营业收入仅占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的8.4%,比全省水平低5.9个百分点。
(四)“用工难”问题依然存在
调查显示,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认为存在招工难的问题的占比达56.7%,比上季度上升0.7个百分点。存在“招工难”问题的企业中,认为“招工难”的主要原因是求职者对薪酬期望过高和符合岗位要求的应聘者减少,占比分别达到62.4%和55.8%。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存在用工缺口的企业占比达56.7%,用工缺口较大的是经营管理人员、普通技工(或销售人员、普通服务人员)、高级技工和科研人员,占比分别达到25.2%、23.5%、12.3和5.6%。
三、强化措施促落实,加快服务业市场主体增量提质
(一)持续营造营商环境,不断壮大市场主体
持续营造营商环境,强化政策落实,加快推进服务领域各项改革,完善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法制环境;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深化“放管服”改革,从市场开放入手,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降低旅游、医疗、养老、教育等服务行业准入门槛,鼓励民营资本进入,进一步提升服务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二)以扩大总需求为途径,进一步为稳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一是把握消费升级大趋势,调整全市消费供给体系,提升全市消费品有效供给能力;二是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民生投入,努力拓宽居民增收渠道,提升全市消费需求总量;三是立足长远,积极培育更多的本地电商,努力扩大本地消费,为全市消费市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依托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发展
依托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构建特色鲜明、相对集聚的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体系。聚焦重点行业和区域,布局一批重点项目,着力在新兴金融、服务贸易、云计算大数据、研发设计咨询、新兴消费等领域培育发展一批特色集聚区和产业集群。以投资促调整,以改革示范区促集群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快速发展。
(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服务业产业结构再升级
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企业利用高技术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向着有效供给精准化持续迈进,推动服务业产业结构再升级。着力从煤以外寻找战略支撑点,加快构建多元化中高端产业体系。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基础,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提升科技服务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建立面向新兴服务业发展需求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支持高校调整相关专业设置,加强对新兴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培养培训。积极利用各类人才计划,引进和培养一批懂技术、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高端人才。
注:[1]规模以上服务业:辖区内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或年末从业人员50人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自有房地产经营活动和其他房地产业等行业。以及辖区内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或年末从业人员50人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