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郴州市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向优
2019年,郴州市紧紧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 相关文件精神,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为目标,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有力地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稳中向优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2019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总量增加,产业结构优化。2019年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16.90亿元,比上年增加66.05亿元,增长3.3%;实现增加值244.56亿元,比上年增加35.24亿元,增长3.5%;其中,一产业增加值236.54亿元,比上年增加34.26亿元,增长3.2%,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8.01亿元,比上年增加0.98亿元,增长11.3%。
(一)种植业生产保持稳定
1、粮食面积产量略为下降。受种粮比较效益等因素的影响,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略为下降。2019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71.25万亩,同比减少8.48万亩,比上年下降1.8%;粮食产量为183.62万吨,同比减少1.20万吨,比上年下降0.7%。为确保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坚定不移推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科技推广运用,狠抓粮食生产工作。
一是大力开展耕地质量提升示范工作。近几年,为不断提升耕地质量,促进化肥减量增效。2019年以资兴市1个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万亩基地为重点示范区,在水稻、玉米等大宗作物上重点推广“配方肥+绿肥”、“配方肥+秸秆还田”等模式,逐步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和机制。各县市区积极开展耕地质量提升示范,据有关部门统计,2019年全市共完成田间试验40个,完成土样采集486个,完成土壤化验2758项次,所取样品均及时送至省指定的检测机构检测。检测结果显示,2019年全市平均耕地质量等级为4.68,较2018年提高0.07个等级。
二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经过多年努力,全市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技术集成逐步成熟,推广应用面积逐年扩大,应用效果稳步提升。近三年来,每年应用面积稳定在700万亩以上,年度节减化肥使用量2.5万吨以上。据有关部门统计,2019年全市共完成测土配方施肥771.86万亩,推广配方肥15.45万吨,发放施肥建议卡19万余份,建立标准化配方肥服务网点69个,建立减肥增效示范区44个,布设化肥减量增效田间试验40个。
三是加大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力度。近几年,全市先后引进推广秸秆腐熟还田技术、秸秆青贮和氨化及微贮等成熟技术、秸秆生产食用菌技术、颗粒燃料生产技术、板材生产技术等;北湖区、苏仙区、永兴县、桂东县等多个县市区开展了秸秆腐熟剂还田技术补贴项目;尤其近两年在安仁开展的秸秆板材化利用,成效显著。2019年,安仁县以秸秆板材化利用为重点全面推进稻草秸秆综合利用,落实项目经费865万元。
2、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增加。2019年全市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为155.19万亩,比上年增长3.3%;蔬菜及食用产量为320.42万吨,比上年增长3.9%。全市瓜果播种面积为21.59万亩,比上年增长4.3%;瓜果类总产量为37.26万吨,比上年增长5.0%。全市中草药材播种面积为8.23万亩,比上年增长10.5%;中草药材总产量为3.28万吨,比上年增长1.6%。全市茶叶产量为0.84万吨,比上年增长4.9%。全市水果产量为90.04万吨,比上年增长3.0%,其中柑橘类水果产量为40.95万吨,比上年增长2.5%。
致力全市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增加的主要措施如下:
一是科学谋划四大百亿产业规划布局。做大做强蔬菜、柑橘、茶叶、生猪四大产业。高标准编制四大产业发展规划,优化顶层设计。出台《关于发展壮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的实施方案》(郴办发电﹝2019﹞19号),明确四大百亿产业发展目标,强化产业发展资金扶持,科学谋划产业发展战略布局。
二是十分注重招商推介宣传力和影响力。内培外引,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鼓励各县市区主动到广东招商,与广东的流通营销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2019年8月27-28日,在邹文辉副书记、陈荣伟副市长带领下,组织本地22家企业参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供需对接会,会上着重推荐了“郴州福橙”品牌,扩大了脐橙品牌影响力。同时,组织召开郴州市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供需座谈会,邀请大湾区客商约40名参会,促进了郴州与广州农业企业的紧密合作对接。9月27 日,组织企业赴广州参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启用仪式,着重推介了资兴市良美鲟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
三是积极支持和培育优质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培育符合供港澳农产品海关备案和注册条件的经营主体,大力支持鼓励规模以上基地企业到海关进行备案和注册,并择优推荐开展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授牌工作。稳步推行“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引领基地、基地带动农户”模式,鼓励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与备案的经营主体建立链接机制。目前,全市海关备案农业企业15家,其中郴州和丰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获得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授牌。
四是不断巩固和扩大特色农业品牌效应。大力培育“郴州福茶”等“福”字系列公用品牌。“郴州福茶”品牌效应逐渐凸显,郴州福文化和茶历史得到深入挖掘,“郴州福茶”文化内涵逐步丰富,“郴州福茶”走入更多大众视野,得到大家一致认可。桂东玲珑茶、资兴狗脑贡、宜章莽山茶、苏仙五盖山茶、安仁豪峰茶、汝城王居仙茶等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或转换认证。汝城县泉水镇旱塘村荣获湖南省最美茶叶村;“东江湖茶”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东江名寨红茶等3个茶叶品牌荣获“湖南省名牌产品”。
五是始终保持烤烟种销生产平稳。2019年烟叶产业克服困难实现平稳发展。全市8个产烟县(区)共设23个烟叶收购站,55个收购点,118条收购线,共签订烟叶种植收购合同17202份(户),比上年减少15.8%;户均面积23.3亩,比上年增长25.9%;合同总面积40.04万亩,比上年增长5.9%;约定合同收购量101.9万担,比上年增长3.6%。虽然受自然灾害影响,收购烟叶87.74万担,与收购任务相差14.16万担,比上年减少3.09万担;但收购价(含补贴)1642.53元/担,比上年增长4.8%,其中上等烟比例75.12%,比上年增长5.7个百分点;全市实现烟叶收入14.41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实现烟叶税2.85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户均收入8.38万元,比上年增长20.2%。
(二)养殖业生产利润相对丰厚
2019年受非洲猪瘟影响,生猪养殖产能受限,生猪出栏价格快速上涨,部分地方生猪出栏价格突破23元/斤,市场零售猪肉价格突破35元/斤,处于历史最高位。猪粮比价已超过20∶1,养殖户出栏生猪的头平盈利超过3000元,生猪养殖利润相当可观。猪肉价格大幅上涨,带动牛羊肉和家禽价格较大增长,处于相对高位。牛肉价格维持在50-55元/斤、羊肉价格在35-40元/斤,肉鸡出栏价格在10-12元/斤,处于较好利润空间。2019年全市生猪出栏数为417.67万头,比上年下降11.3%;出栏肉用牛10.23万头,比上年增长2.6%;出栏肉用羊57.87万只,比上年增长2.1%;出笼家禽2273.81万羽,比上年增长4.3%;水产品产量11.58万吨,比上年增长0.3%。
1、生猪产能企稳回升。受恐慌情绪影响,全市2019年生猪出栏同比降幅达11.3%,但通过积极强化措施,广泛招商引资,全力确保生猪生产,生猪产能企稳回升。国内知名养殖企业如温氏集团、正邦集团、正大集团、新五丰、唐人神、天心公司等已先后在全市大力发展生猪养殖基地。本地企业新湘农公司计划在现年出栏12万头的基础上,再新建10个养猪场,用2-3年时间,建成年出栏100万头的生猪生产基地。广东海大集团已着手在资兴市建设年出栏12万头的生猪养殖场,现已动工。桂阳县添然力林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桂阳县投资建设和平方舟生态农业产业园项目,批建手续已完成,项目规划建设年出栏生猪10万头。新希望集团也在全市积极选址。目前,全市正在新建种猪场和规模猪场等49个,改扩建猪场28个,新增生产能力54万头。预计2020年全市将新增生猪产能170余万头。全市生猪产业将紧紧围绕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进行规划,随着中南六省联防联控机制的建立和实施,大部分外调生猪将销往粤港澳大湾区,力争实现每年200万头供应量。
2、高山禾花鱼产业壮大。2019年,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产业主导”的战略部署,根据工作实际,结合特色水产品养殖、稻渔综合种养、精准扶贫以及乡村振兴等工作,为继续贯彻落实好《郴州高山禾花鱼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加快发展高山禾花鱼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提升产业规模和综合效益,助力全市乡村振兴战略。2020年将继续实施郴州市高山禾花鱼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80万元建设项目,主要支持禾花鱼苗种培育、禾花鱼苗种繁育基地、禾花鱼示范推广、禾花鱼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实施高山禾花鱼质量安全监测、支持各地高山禾花鱼节会等工作。截至2019年年底已完成项目申报、苗种生产计划下达、实施方案(草案)等工作。同时,充分利用水利部门冬修农田水利项目完善高山禾花鱼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打好基础,保驾护航。已确定苏仙、北湖区等地10个村的冬修水利项目约1830万元用于修建高山禾花鱼沟渠、塘坝、泵站等基础设施。2019年,各产区县市区示范推广工作,设立55个示范点,免费为养殖户提供禾花鱼苗6万斤,惠及养殖面积约2万亩,带动全市养殖面积达8万亩。全市以养殖高山禾花鱼为主的合作社有52家,养殖企业有超过10家,已开展养殖区域集中连片200亩以上有超过40处。苗种供应方面,有供苗资质的禾花鱼(鲤鱼)苗种场有12家,其中省级良种场4家,市级良种场7家,年供苗总能力超过5亿尾。
3、农产品供销合作精准对接。2019年6月,郴州市农业农村局与广州市农业农村局签订了《大湾区“菜篮子”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大湾区“菜篮子”供穗猪肉合作框架协议》,助力郴州在大湾区“四个200万”( 生猪200万头、蔬菜200万吨、水果200万吨、优质水产品200万斤)农产品销售。引进深圳望家欢、佳沃鑫荣懋等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在全市开展农产品订单收购,实现特色农产品精准对接。9月11日,接待了广州市农业农村局袁桂扬局长一行,召开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供穗猪肉产销合作洽谈会,与广州市就产销合作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洽谈与协商,并在陈荣伟副市长等市领导的见证下郴州市农业农村局与广州市农业农村局签订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供穗猪肉产销合作框架协议。9月24日,接待广州方面农业农村局与生猪相关企业代表,就生猪产销合作进行了具体细致对接。
(三)一二三产业融合进程加快
1、主体培育成效明显。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2019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5家,其中国家级4家(新增1家为湖南资兴东江狗脑贡茶业有限公司)、省级49家。全市农民合作社数量达到了7000多家,创建国家级示范社48家,省首批百强社8家,省级示范社124家,市级示范社221家,农户入社率40%。经认定的家庭农场总数达2941家,经营土地面积达55.94万亩,比上年增长增38%,新创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4家。
2、农业品牌创建成效初显。汝城县(朝天椒)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临武县(临武鸭)认定为湖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临武鸭、东江鱼、东江蜜桔、宜章脐橙、永兴冰糖橙、桂东玲珑茶、东江湖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东江湖蜜桔入选全国名优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临武舜华荣获湖南省省长质量奖;湖南裕湘食品有限公司荣获全国主食加工业示范企业称号。郴州柑橘纳入了“湘南脐橙”片区公用品牌建设工作,推荐宜章脐橙、桂东玲珑王茶作为湖南省“一县一特”特色农产品品牌。汝城朝天椒、临武鸭入选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录。“郴州福茶”地理标志登记进入公示阶段,“桂阳五爪辣”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获专家评审通过。在首届湘赣边区优质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暨2019湖南(郴州)第五届特色农产品博览会上,启动“湘江源”蔬菜品牌建设,并向32家企业授权使用“湘江源”蔬菜公用品牌。
3、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建立了郴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及“身份证”管理信息平台监控中心,“二品一标”农产品全部纳入省农产品“身份证”管理体系。5个县被纳入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示范县,资兴市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完成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327万亩,“二品一标”农产品有效数达到116个,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基地75.5万亩,比上年增长13.5%。全市农产品各项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安全事故。
4、产业扶贫扎实推进。把发展产业脱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首要举措,引导212个农业龙头企业、2353个专业合作社、681个种养大户、462个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千企帮村、万社联户”活动。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75649户279905人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有产业发展能力和生产发展意愿的贫困户通过产业扶贫年户均增收2100元以上,全市累计412678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10.3%下降到0.99%。
二、当前农村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为全面决胜小康建成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央1号文件已明确提出2020年“三农”工作要点,要求继续扩大“三农”战略成果、尽快补齐“三农”短板等。目前,就全市农村农业生产而言,是进一步夯实农业稳产保供的基础。
(一)气候气温不利影响农业生产。2019年全市总体气候特征是降水偏多、气温正常略高、日照不足。其中1-2月出现持续低温阴雨寡照的重度冬酐天气,为近五十年来罕见。进入3-4月份气温恢复正常,降雨过程较频繁,雨量偏多,大部分日照不足。5-7月降水异常偏多,出现多轮强降水过程,部分地区发生暴雨洪涝灾害。如安仁县受7.7洪灾影响,造成全县13个乡镇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灾害,农业受灾面积17.3万亩,成灾面积8.09万亩,绝收面积4.5万亩;畜牧水产养殖业受灾损失达1.3千万,预计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1.5亿。8月以后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日照偏多,大部分地区出现气象干旱。9月下旬-10月上旬全市因连晴少雨出现持续高森林火险天气。11月中旬开始全市冷空气区域活跃,气温变幅较大,由于前期降水持续偏少,有发生秋冬连旱的可能。建议及时做好气候预警服务指导工作,防范天气对农业生产过程不利影响;加强蓄水供水调度管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做好抗旱防寒等预防准备工作。
(二)非洲猪瘟疫情下生猪养殖形势不容乐观。自2018年以来,受“非洲猪瘟”和仔猪价格高位的影响,养殖企业和规模养殖户都适当缩小养殖规模,生猪养殖补栏率下降,以降低养殖风险,导致全年全市的生猪出栏、存栏、能繁母猪存栏较2018年同期有所下降,同比分别下降11.3%、32.1%、32.1%。当前生猪养殖困难重重,形势不容乐观。一是生产成本增幅较多。自省内出现疫情后,全市检验检疫标准更加严格,进出圈舍消毒更加频繁,有的养殖场已经实行工人长期驻场,吃住均在养殖场所内的隔离措施,防疫成本和人工成本均有所上升。加之饲料价格上涨、严禁泔水喂猪政策实施等因素,使养殖的原料成本也有所增加。据调查,非洲猪瘟之前,购买50斤种猪仅需1800元;现如今需5000元,增长178%。现在猪肉价格虽上涨很多,但是非洲猪瘟疫情况复杂,疫苗未上市,且资金短缺,劳动力不足,不敢冒风险购进仔猪。二是防范防疫费用倍增。为确保安全生产,养殖户、流通商等生猪产业链上的各个领域都增强了防范意识,加大了疫情防控力度,养殖、屠宰、运输等环节在疫苗、消毒、运输设备、防疫设备的投入上都全面加强,整条产业链所需的防疫费用激增。据北湖区石盖塘街道生源养殖户反映:受非洲猪瘟疫影响,养殖场消毒成本大大增加,是往年消毒成本的5倍以上,人工成本也大大增加,为确保猪场的养殖安全,所有员工不能出猪场,确保生猪的存活率。三是基层动物疫情防范防控能力不足。近年来持续发生的“禽流感”、“蓝耳病”“非洲猪瘟”等疫情都对畜禽养殖造成了较大影响。尤其是“非洲猪瘟”,影响面更广、破坏力更强。基层畜牧兽医机制不健全、知识更新不够、整体素质不高,不但影响疫情防控效率,也不利于提高多数养殖户养殖安全理念和防控防范水平。建议要千方百计稳定生猪产业发展,统筹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严格落实非洲猪瘟防控关键措施,建立健全从养殖、调运、屠宰、加工、流通、餐厨各环节的非洲猪瘟检测制度。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生态化养殖,在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合理规划,支持养殖场户建立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鼓励有条件的小农户稳步扩大规模。支持规模猪场建设完善环保设施装备,促进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快推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构建养殖场疫病防控体系,政府无偿提供疫病防控知识和技术,引导养殖场自主增强疫病防控意识。四是非洲猪瘟仍在肆虐。据有关信息资料表明,安全、有效的非洲猪瘟疫苗仍在科学研究和测试中,短期内养殖户是可望不可及。非洲猪瘟防范基本依赖生物安全防护方法,而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全面、高等级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在我国并不现实。高等级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有赖于严格的管理,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功亏一篑,非洲猪瘟就可能趁虚而入。
(三)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一是有的农资价格大幅上涨。据有关部门调查,今年多种农资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上涨。如尿素、高含量复合肥价格上涨25-30%,农药上涨10%左右,种子价格略涨或持平,仅农资价格上涨,使一季稻、双季稻每亩成本分别增加60元、100元左右,进一步压缩了粮食生产本来就十分狭窄的利润空间。二是粮食收购价格不高。当前粮食市场行情总体维持稳中略跌、低位弱势运行的态势。据调查,2019年水稻生产平均利润200-300元/亩;早稻亩产为400公斤,中稻亩产为550-600公斤,晚稻亩产为450-500公斤;2019年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为每120元/100斤、126元/100斤和130元/100斤,比2018年分别下调10元、10元和20元,稻谷销售价比2018年下降3—5元/100斤,粮食生产比较效益越来越低,农民难以增收。三是粮食结构调整迫在眉睫。现在人们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吃得放心,需求升级了,粮食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而粮价、补贴接近“天花板”,资源环境又遇“紧箍咒”,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刻不容缓。建议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继续推进生产结构调整优化,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推进建成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建立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数据动态调整机制,保证各地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大力发展绿色优质粮食品种种植,基于区域种植优势,打造特色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面向市场,发展经济效益较高的产品种植,积极推动富有本地特色的水果、茶叶等优势特色行业生产和产业化发展。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