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2014年衡阳市经济形势分析及2015年展望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5-02-11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2014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衡阳市上下紧紧围绕“应对大环境,营造小气候”的总体思路,全力化解下行压力,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增速平稳、质量提升、走势向好”的良好态势。

  一、全市经济总体运行情况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2395.5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9.9%。其中,一产实现增加值364.69亿元,增长4.5%;二产实现增加值1119.88亿元,增长9.1%;三产实现增加值910.98亿元,增长13.1%。一、二、三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6.7%、44.3%、49.0%,分别拉动全市GDP增长0.7、4.4、4.8个百分点。

  (一)生产形势持续向好

  1.农业生产基本平稳。2014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64.69亿元,同比增长4.5%。粮食播种面积为563.80千公顷,增长2.1%,产量为330.84万吨,增长2.9%;油菜籽播种面积204.35千公顷,增长0.8%,产量30.01万吨,增长2.8%;蔬菜播种面积为107.91千公顷,增长4.7%,产量为350.86万吨,增长6.3%。肉猪出栏量为992.49万头,增长2.9%;水产品产量为28.24万吨,增长4.0%。

  2.工业生产稳中有升。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3%,比前三季度提高0.6个百分点,已连续5个月回升。分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最快,增长33.7%,占比为9.6%;股份制企业的贡献最大,对规模工业的贡献率达到71.5%,拉动规模工业增长6.7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全市规模工业35个大类行业中有26个大类行业实现,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达48.2%。从产品产量看,原盐、矿山专用设备和电力电缆保持两位数增长,分别达到了12.2%、13.7%、13.9%。

  3.服务业保持较快发展。2014年全市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10.98亿元,同比增长13.1%,较去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全市批发零售业736.39亿元,同比增长12.9%;住宿餐饮业 89.13亿元,增长12.0%。全市货运输量17998.98万吨,增长11.7%%;货物周转量324.66亿吨公里,增长11.3%。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38.29亿元,同比增长24.2%。商品房施工面积2061.92万平方米,增长6.0%;商品房竣工面积170.0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9.5%;商品房销售面积390.65万平方米,增长6.3%;商品房销售额142.59亿元,同比增长16.9%。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406.17亿元,增长14.3%;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包括表外及其它贷款)1235.48亿元,增长34.9%。2014年旅游总人次为4421.16万人次,增长14.2%,旅游总收入(不含外汇)260.04亿元,增长20.2%。

  (二)需求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1.投资平稳较快增长。2014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67.01亿元,同比增长22.9%。其中全市民间投资1053.14亿元,同比增长5.0%,占全市投资的比重达到59.6%。新开工项目2151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47个,本年完成投资476.62亿元,同比增长53.4%。

  2.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2014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5.51亿元,同比增长12.8%。城镇完成745.67亿元,增长12.8%;乡村完成79.84亿元,增长12.4%。从行业看,批发业完成45.37亿元,增长13.1%;零售业完成691.02亿元,增长12.95;住宿业完成14.26亿元,增长9.1%。

  3.进出口增长实现突破。2014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29.43亿元,同比增长62.4%,较去年同期提高72.8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3。其中出口完成19.56亿美元,同比增长55.2%,位列全省第5。

  (三)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

  从三次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比为15.2:46.8:38.0,与去年同期比,一产下降0.4个百分点,二产下降1.1个百分点,三产提高1.5个百分点;从工业看,六大高能行业占比为29.7%,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全市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8%,拉动工业增长8.2个百分点;从投资看,第三产业投资增长48.1%,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5.2个百分点;占投资的比重为50.2%,同比提高8.6个百分点。

  (四)民生改善,大局稳定

  1.物价水平总体稳定。2014年全市CPI同比上涨1.6%,环比上涨0.3%。其中,食品类上涨2.4%;烟酒类上涨0.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2.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3.3%;交通和通信上涨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2.6%。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0.5%。

  2.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平稳增长。2014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370元,同比增长9.3%,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42元,增长11.5%,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4。

  3.民生工程扎实有效。2014年全市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达66.7%。16项30个为民办实事任务全部或超额完成。新增城镇就业7.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2万人。完成295个村农网改造,解决50.3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实现6万名低收入贫困人口脱贫。

  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2014年虽然衡阳市经济运行格局总体平稳,但受国内经济持续处于调整期、市场需求总体偏弱、全国和全省经济增长继续放缓的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回落态势,经济逐步适应新常态,下步下行压力依然较大。1.从指标增速看,普遍回落。2014年全市GDP增长9.9%、规模工业增长9.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8%、财政总收入增长11.0%,分别较去年回落0.3、2.5、12.2、1.1、2.0个百分点。2.从工业生产看,增长乏力。2014年衡阳市的支柱产业主要产品产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尤其是原煤、钢材、无缝钢管产量分别下降31.2%、17.7%、19.4%,下降幅度相对较大。3.从规模工业效益看,普遍下滑。2014年1-11月,113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2021.78亿元,同比下降14.8%;利润总额78.21亿元,下降28.7%;利税总额145.31亿元,下降23.3%。

  (二)县域经济发展依然薄弱。从产业结构看,总体仍显不优。一产业比重偏高,7县市一产占比均超过16%,其中衡阳县、衡南县、衡山县和祁东县一产占比超过20%,分别为23.7%、21.6%、25.5%。从发展后劲看仍显不足。经济发展的后劲主要靠投资,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虽然除衡山外外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但较去年回落较为明显,6个县市回落均超过10个百分点以上。

  (三)企业经营依然困难。一方面,由于主要工业品价格下降影响,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持续回升且大幅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幅,同时库存周转率下降,企业去库存压力加大,经营效益普遍下降。另一方面,除了传统的资金、用工、土地、运输成本上升外,当前企业在结构调整升级如环保、技改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投入明显增加。

  三、2015年经济展望及建议

  从全国形势看: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增长动力切换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常态,多种风险、挑战和机遇并存。受产能过剩、高杠杆率和新增长点尚在孕育等因素的影响,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将继续放缓,呈现“低增长+低通胀”格局。但总体看,中国经济仍然运行在合理区间,同时出现了一些积极的趋势性变化。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快速增长,比重提高,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等新型业态加快发展,就业和节能降耗等指标好于预期。

  从全省格局看:经济运行虽总体平稳,结构调整也出现一些积极变化,但受经济结构不优、市场主体不强、发展活力不够等因素影响,短期内湖南需求不足的局面难有明显改观,部分企业遭遇较多经营困难的状况仍将持续一段时间,经济发展仍面临不少挑战。

  从衡阳实际看:总体来看,今年以来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除个别指标外,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部分指标进入了第一方阵,但发展中不确定因素较多,部分行业领域存在的问题仍然较多,稳增长压力较大。明年全市经济发展会有所回落。

  (一)把稳增长当作首要任务

  2015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更是逐步转型进入经济“新常态”的承上启下之年。各级各部门要客观分析今年以来全市经济运行情况和明年发展形势,把稳增长、保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一是抓项目稳增长。要继续强化项目谋划包装,以项目扩大投资,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按照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集中力量抓好400个以上、总投资4000亿以上、年度投资900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建设。二是抓招商稳增长。要依托来雁新城、滨江新区、衡山科学城、综合保税区和产业园区等重点平台,瞄准世界500强企业和央企等重点对象,积极开展招商活动,全力引进一批引领型、支撑型、补链型的大项目、好项目。三是抓服务促增长。以亿元以上省市重点调度项目为抓手,不断加大项目服务和协调力度,了解掌握项目建设情况,加强分析研究,帮助项目解决审批、融资、用地等困难和问题,将服务项目真正落到实处。

  (二)把转型升级作为中心目标

  一是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积极引导企业建立研发平台,加快生产工艺、装备的升级换代。二是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科技研发等高端产业,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加快传统工业、服务业向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型。三是要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四是要加大对企业金融支持力度,创新融资服务方式,有效破解企业融资难问题,为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撑。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整合各类政策资源,防止政策碎片化,确保政策用足用好用出实效。

  (三)把县域发展作为重要支撑

  一是要大力发展农业,稳定县域发展基础。要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力争实现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要形成区域特色,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各县市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依托市场开发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充分发挥区域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优势,采取更灵活的方式联合、引进新资源,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现有的特色产业、块状经济。三是要鼓励和引导市区工业向县域转移,实现中心城市与县域优势的充分发挥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积极推动市区金融、物流、中介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强化市区对县域发展在生产、生活领域的服务功能。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 李喜]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