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衡阳市上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以赴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尤其是近两年衡阳瞄准打造“现代产业强市、文化旅游名城、幸福和谐家园”,着力植优补短,奋力推进“五个新衡阳”建设,百姓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然而,全市经济水平虽然不断提高,但结构性的收入差距依然存在,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如何缩小结构差距,实现城乡全面协调发展,将成为衡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本特征
(一)城乡居民收入绝对额差距逐年扩大。201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8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16元,两者差距为10170元。而到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03元,两者差距为13245元。从2012年至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增加548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增加8562元,五年间年均扩大615元。由此可见,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大。
(二)城乡居民收入比总体呈缩小趋势,但近年来有所扩大。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农民收入增速有了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比趋于平稳且有逐步缩小的趋势,由2012年的2.01:1缩小到2015年的1.84:1,降低0.17个百分点。2015年以后,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和农村转移劳动力速度放缓,再加上国家调整工资政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由2015年的1.84:1扩大到2016年的1.85:1,今年前三季度进一步扩大到1.86:1。
(三)农村居民收入总体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2012—2016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06%,低于农村居民1.96个百分点。其中,2012—2014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并保持2位数增长。但是到了2016年,城镇居民收入增速超过农村居民,并高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5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进一步扩大到0.7个百分点。
(四)城乡居民收入比低于全省水平。2012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19元,到2016年达到31284元,年均增长9.78%;同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440元增加到11930元,年均增长10.99%。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87降低到2.62。这期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0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0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1缩小到1.85。5年来,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一直小于全省水平,且差距一直保持在0.8左右。
二、城乡居民收入存在差距的原因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差异。长期以来,衡阳市经济呈现“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城市主导着全市经济的发展。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二者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方面存在巨大差距,农村的基础条件设施远落后于城市,投资者往往选择城市或城市近郊投资置业,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缺乏后劲。此外,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即使进城务工,也难以获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报酬收入,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二)城乡产业结构差异。衡阳是农业大市,目前农业依然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而城市大部分居民在二、三产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这些产业集中了大量资金和优质劳动力,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与之相比,农业是弱质产业,劳动生产率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发展能力不足,这就导致农村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存在差距。
(三)城乡社会保障差异。近年来,全市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但城乡社保在保障机制、保障水平等方面差别还是很大。如城镇和农村养老保险之间差别较大,农村养老保险范围、保险待遇太低,农村年龄较大的居民基本无收入来源。而医保、低保等方面的保障也存在农村不如城镇的因素等等,这些都在客观上加大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
三、对策建议
(一)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一是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增强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动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二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以绿色、有机食品为发展方向,发挥衡阳各县市区的地域优势,推广特色农产品发展,提高农业商业化、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民可持续增收;三是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做优做强主导产业,努力让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增长极,加快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引导市场主体开展技术创新,扩大新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二)着力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拓展其就业领域和层次,提高就业率。针对从事耕作而不能上正规学校的成年农民,利用农闲期间以及根据农事活动安排各类短期培训班,通过农村的电教网络、村村通广播等,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促进科技在农村的推广和应用,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同时,培训要根据各人的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以及所授技术的专业特点,因人而异,分门别类,使各层次的农民都有所收获,通过各类各样的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实用技术水平,炼就过硬的致富本领。
(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根据农村实际情况,通过多种途径,建立健全农村养老、医保和低保制度,使农民病有所医、贫有所济、老有所养。加快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就医条件,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对农民工的社保体系,努力解决农民工养老、医疗等方面的问题,不断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全面落实农村扶贫脱困政策,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将符合政策规定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不断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 李 林]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