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关于推动衡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9-03-29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党中央对当前经济发展大势的科学判断,也是直面新时代主要矛盾,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须选择和紧迫任务。近年来,衡阳与全国同步驶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也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新形势下,推动高质量发展已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 

  一、转向高质量发展正当其时 

  进入新常态,衡阳面临着发展速度下降、供需矛盾突出、增长动力不足等问题。从表面看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导致内外整体需求不足,但从更深层次原因考究,则是经济发展已由“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质量矛盾开始上升到主导位置。当前,衡阳亟需通过高质量发展来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和长期稳定发展。 

  (一)经济增速整体呈回落态势 

  全市GDP从2003年开始,持续了十一年的两位数高速增长,2007年、2010年达到峰值15.1%。“十二五”以来,全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增速出现了放缓的迹象。衡阳的经济发展与全国一致,也呈现稳中回落态势,GDP增速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从2011年的14.2%持续下降至2016年的7.9%。GDP增速的回落,体现了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表明衡阳经济发展已驶入增速换挡、结构调整的新阶段,经济发展主要任务也由“数量追赶”“规模扩张”转变为“质量追赶”,推动高质量发展乃大势所趋。 

  (二)高质量产品明显供给不足 

  2018年衡阳人均GDP已达到6372美元。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人均GDP处于这个阶段,市场需求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高端制造品和高质量服务的需求更加突出。但由于供给侧调整明显滞后于需求结构升级,国内企业的现有产品供给还不能很好满足需求结构的这一变化,导致越来越多的高端产品和高品质服务需求转向海外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旅游购物、“海淘”以及海外留学、旅游、就医等消费外流现象,就是国内供给质量不能很好满足国内需求的真实反映。因此,唯有坚持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才能力促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传统要素粗放驱动难以为继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要素禀赋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全市劳动年龄人口呈下降趋势,劳动力供给短缺情况更加明显,传统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步减弱。进入新常态后,全市经济增长模式仍然是投资主导型,但在大规模投资的同时,投资的效果系数却在逐年走低,说明投资边际效率不断下降,无法将大规模投资转化为经济增量。与此相对应的是,过度依靠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已使得土地、资源、环境的制约影响越来越明显,主要能源、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这些变化,说明“数量红利”正在消失,要素的边际供给增量已难以支撑传统的经济高速发展路子,唯有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倒逼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向科技创新、人力资本提升,才能力促全市经济更好发展。 

  (四)工业减速换挡态势明显 

  从工业内部结构看,机械、建材、化工、有色、轻工、食品等传统支柱行业仍是衡阳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七成,而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虽保持明显增长但体量较小。可以说,当前衡阳工业经济正处于“传统产业步履维艰、新兴产业发展不足”的尴尬境地。产业结构发展不优,技术创新不足,导致终端、中高端产品占比少,供需错配矛盾突出,工业产品产销不平,盈利不足。“十二五”以来,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回落,已由2011年的20.2%回落至2017年的6.4%,减速换挡态势明显。在这种形势下,唯有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注重产品创新,提升制造技术水平,走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确保全市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上述条件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使得衡阳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从原有的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投资拉动的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依靠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投资的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更多依靠效率提升带动。因此,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保持衡阳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高质量发展局面逐渐打开 

  近年来,衡阳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决推动发展动能转换、发展结构平衡、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空间拓展和发展成果共享,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征逐渐显现。 

  (一)经济增速稳步转轨,质量效益全面提升 

  经济增速实现基本平稳转轨。“十一五”期间,衡阳GDP平均增速高达13.8%,“十二五”期间下降到10.9%,进入“十三五”,经济增速下降到2016年的7.9%以后,开始呈稳步回升态势,2017年、2018年增速重回“8”时代,分别达到8.5%和8.3%。经济增长在连续下行后开始呈现回升态势,表明经济正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调整,经济发展更多体现在质量效益的提升和竞争力的增强。质量效益进一步改善。近年来,衡阳经济在新常态下,始终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财政收入质量提升。2018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非税收入下降19.1%,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35.9%,同比降低8.2个百分点,非税收入占比的降低有助于全面改善宏观经济指标,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企业效益总体较好。企业利润是判断经济运行状况好坏的指标之一,也是经济发展质量的衡量标准之一。2018年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利润增长13.3%;规模以上服务业32个大类行业中,行业盈利面为81.3%。 

  (二)创新驱动活力增强,新兴经济加快成长       

  进入新阶段,衡阳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使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研发水平持续增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动力支撑。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18年,衡阳成功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南岳电控获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现有特变、镭目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2家,省级院士工作站6家,市级院士工作站10家。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为6838件和3330件,分别增长34.4%和24.9%;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037件。新产业蓬勃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6.8%,其中新材料技术增加值增长25.5%,生物与新医药技术增加值增长15.4%;占GDP比重提高到15.6%。规模以上服务业大类行业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商务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61.3%、27.0%和33.2%。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成长。“互联网+”与各行业各领域深入融合,为衡阳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中,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27.1%。在互联网销售持续增长带动下,全市实现快递业务量3601.21万件,增长48.6%。 

  (三)转型升级稳步推进,结构调整进展积极 

  调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问题,也是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近年来,衡阳坚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相结合,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从供给端看,服务业主导作用凸显。2018年,衡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5.3%,为2016年以来连续三年实现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已经成为衡阳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工业向中高端迈进。代表工业中高端水平的高加工度工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8%和34.5%,远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水平。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79.9%。从需求端看,投资内部结构调优。第三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60.4%,高于第二产业27个百分点。反映市场活力的民间投资、工业投资分别增长25.8%和31.7%,同比分别提高4.5个和16.8个百分点。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持续加大,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38.0%,增速比工业投资快6.3个百分点。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发展型、改善型消费增长较快,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2.1%,金银珠宝类增长20.1%,汽车类增长14.3%。非商品类的服务性消费需求提升更快。南岳机场通航城市达23个,旅客吞吐量增长73.5%,突破80万人次;邮电业务总量增长145.8%,其中电信业务总量增长164.9%。 

  (四)生态建设成效明显,绿色发展步伐稳健 

  多年来,衡阳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生态立市、绿色惠民”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重大战略,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全力开展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格环境监管执法,稳步提升绿色发展新优势。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明显。“三江六岸”生态绿地建设扎实推进,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99%。蓝天保卫战取得阶段性成效,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83.4%,空气污染综合指数4.40,比上年下降5.6%;PM10、PM2.5年平均浓度分别为66微克/立方米和43微克/立方米,比上年分别下降4.3%和12.2%。全市27个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98.5%,湘江干流衡阳段水质年均值达到Ⅱ类标准,13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降低。工业、燃煤、扬尘等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全面加强,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上年分别削减3.46%、4.78%、10.96%、18.51%。节能降耗取得实效。2018年全市单位GDP能耗能同比下降5.28%,已完成全年万元GDP能耗下降的强度目标和能耗增量控制的增量目标。新型能源中,太阳能发电增长155.1%。 

  (五)对外经贸成就显著,开放水平明显提升 

  近年来,衡阳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对外经贸各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稳居全省第一方阵,为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对外贸易彰显活力。2018年,全市进出口总额278.93亿元,居全省第二;95家企业实现外贸业绩“破零倍增”,富士康进出口总额继续保持全省单体企业第一。产业结构也不断优化,形成了“一核三极”的外贸产业格局,四大产业占全市外贸总额近九成,特别是富士康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猛,在全市外贸总规模中占比超过50%。外资规模日益扩展。优化营商环境20条、招商引资30条等政策叠加实施、落地见效,“2018衡州经济发展论坛”“长洽周”等活动成果丰硕,全年签约引进项目122个,总引资额1169.9亿元。与“一带一路”沿线5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往来,国际友好城市总数达8个,衡阳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口岸平台拓展提升。全市已建成并运行的口岸平台有五定班列、无水港、公路口岸、铁路口岸、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产业园等,正在积极申报航空口岸。这些口岸平台的建成运营,为衡阳深入实施“开放崛起”战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发挥了重要的桥梁、窗口和纽带作用。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近年来,衡阳市委、市政府立足新时代新要求,始终将老百姓的“关键小事”当作政府的“头等大事”,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市居民生活持续改善。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人民生活高质量,就要让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2018年,衡阳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01元,增长8.6%,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741元,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50元,增长8.3%。民生支出保障有力。全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2.3%。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新增城镇就业6.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进一步下降,稳定在3.5%左右。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420元提高到480元,县(市)和城区农村低保由每人每月260元分别提高到320元、480元。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实现108个贫困村出列,60979名贫困人口脱贫,祁东县成功脱贫摘帽并得到巩固,全市贫困发生率降到0.99%。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超大班额基本化解,“全面改薄”成效明显,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有序进行,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三、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虽然衡阳高质量局面逐渐打开,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但高质量发展依然存在不少亟待破解的难题。现从产业构成、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城乡统筹等角度剖析查找衡阳经济短板,期望挖掘出更多的发展潜力,推进衡阳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产业层次偏低。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看,从全国、全省大格局中比较看,衡阳产业结构还不优,产业层次偏低。从产业内部构成上看,第一产业传统农业重、新型农业轻。基础设施脆弱,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不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滞后,产品附加值较低,品牌效应不明显,农民增收缓慢。第二产业传统工业重、新兴工业轻。工业中占比重较大的行业多属于资源密集型或者食品制造、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而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行业比重则偏低。2018年规模工业六大高耗能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31.8%,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高加工度工业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仅为10.3%和29.3%。第三产业传统服务业重、新兴服务业轻。近年来,衡阳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但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现代金融、信息服务与计算机技术、文化传媒、健康养老等增长潜力很大的新兴服务业尚未形成规模。从规模以上服务业1-12月财务状况看,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仅占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1.2%和1.6%。 

  (二)创新驱动不足。尽管从2015年新发展理念提出以来,来自部分产业部分领域的创新驱动示范捷报频传,但是创新力量总体比较薄弱,以市场为导向的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规模化仍需强力推进。一是创新型人才紧缺。全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不断加大,但人才数量偏少的矛盾依然存在,尤其是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和管理人才、学科带头人以及行业拔尖技术人才短缺。二是科技研发投入不足。无论是来自公共财政的研发投入,还是来自于企业的自主研发投入均显不足,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R&D经费与GDP的比值)仅为1.3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企业研发能力较弱,导致企业拥有核心技术或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产品的附加值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三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力度不大。近年来全市批准的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并不少,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此外,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偏弱,普遍缺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与新商业模式的推动。 

  (三)县域经济滞后。近年来,全市县域经济运行平稳,但一些制约发展的长期性矛盾依然存在。一是整体实力相对不强。从全市看,2018年,衡阳95%的土地面积、80%的人口在县域,虽然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已占到全市71.5%,但其他主要经济指标数据偏低,例如县域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占58.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为全市的40.2%,与土地面积、人口数量、经济总量不匹配。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明显。从总量上看,2018年生产总值最高的耒阳市达432.51亿元,而最低的衡山县仅为174.63亿元,二者相差1.5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最高的耒阳市21.9亿元,最低的衡山县仅10.2亿元,相差11.7亿元。三是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2018年全市县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4.3%,比全市平均水平(53.6%)低了9.3个百分点;7个县市城镇化率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四)城乡发展不均。一是居民收入差距明显。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741元,高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91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比达0.84倍。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总收入中比重越来越大的住房补贴、福利、红利、兼职收入,以及难以用货币计量的社会福利与公共服务等隐性收入的话,再加上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潜力难度大,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将会更大。二是生活质量差距明显。城镇生活质量明显好于农村。2018年,城镇财产性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为9.3%,比农村高7.8个百分点;城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35.8辆、计算机62.2台、健身器材5.4套,分别比农村多12.6辆、31.9台、2.7套。三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城镇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高于农村,城市居民卫生保障体系比较健全。与之相对应,虽然当前医疗保障已在全国农村覆盖,但农村自身卫生医疗资源贫乏,医疗设施落后,乡村医护人员更是缺乏,且医疗业务水平不高。 

  四、推动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衡阳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最终达到由注重数量增长全面过渡到质量效益提升,是一个不断探索攻坚、改革完善的长期过程,需要按照“蹄疾而步稳”的节奏有序推进,需要“勇毅而笃行”的担当奋力前行。破解当前衡阳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关键是要坚定经济长期向好的信心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着力强产业、调结构、抓创新、促开放、惠民生,着力推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促进全市经济稳健向好发展。 

  (一)协同推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所在。一是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持续推进振兴实体经济“3311”工程计划和工业原地倍增计划,支持白沙绿岛争创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区,加快打造军民融合、有色金属、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精细化工、纺织服装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完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新型轨道交通装备、输变电高端装备和精密模具等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二是提质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大力发展信息、科创、商务、人力资源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教育、育幼、养老、医疗、文化、会展等新兴服务业发展。积极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产业,创造条件打造临空经济产业园。三是做精做优现代农业。深入实施“8135”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千亿级农副产品种植加工产业;发挥“互联网+”优势,推广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加快转型升级。 

  (二)攻坚克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是强化创新人才支撑。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坚持以市场机制集聚人才,以优越待遇激励人才,以新型载体培育人才,以优质服务留住人才,以开放视野广纳人才。二是切实加大创新投入。切实加大创新和科教领域的投入,同时要加快金融、财税、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引导更多社会资源进入创新领域。三是切实增强创新实力。加强产业谋划,围绕重点产业布局一批新项目、攻克一批新技术、建设一批新平台、发展一批新业态、推广一批新模式。同时要着力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创新意愿,推动衡阳制造向衡阳创造转变、衡阳产品向衡阳品牌转变。四是切实优化创新环境。要用好市场机制,注重改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强化服务功能。要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维护好市场公平。 

  (三)顺势而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坚持以开放搞活发展,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一是全面对接和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要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全省、全市产业布局,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进新引进外向型实体企业、外贸综合服务、跨境电商项目,加强出口示范基地建设和出口品牌建设。二是切实抓好重点招商引资。围绕产业链配套、供应链衔接、价值链增值,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优化进出口环境,用好境外机构、商协会渠道资源,强化与跨国公司战略合作,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外资项目。重点围绕龙头企业开展建链补链强链招商行动,着力引进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努力提升招引的质量效益。三是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鼓励外贸企业拓宽进出口商品种类,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扩大机电产品出口,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升出口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不断适应新形势经济体制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 

  (四)千方百计,着力改善社会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实现高质量发展,最终目的就是让老百姓过上高质量的生活。一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兜底保障功能,持续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健全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和临时救助制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优化居民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二是提高就业质量。实施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工程,培育一批创业孵化基地。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吸引在衡高校毕业生扎根衡阳。继续实施“雁归兴衡”行动计划,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三是致力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继续守护好自然生态,推动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相得益彰。加快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持续优化生态功能布局。以低碳、循环、绿色经济理念为指导,从生态文明角度实现三大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的生产。 

  (五)因地施策,做强县域发展支撑。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一是促进产城融合发展。要创新城镇发展模式,围绕城镇基础产业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引导特色优势产业和企业向城镇集中,促进产城景文融合发展,增强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提升城镇化发展动力。二是发展特色产业。着眼于建设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县域经济强县,支持各县(市)区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特色鲜明、竞相发展的区域板块。鼓励衡南县发展高端制造和临空经济等产业;推动衡阳县加快西渡高新区和界牌陶瓷工业园发展;引导衡东县、衡山县、南岳区协同推进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打造绿色发展示范高地;支持祁东县做大做优归阳工业园;加快常宁市两大千亿级产业发展;帮助耒阳市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动能。三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等支撑城镇化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依托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国省干道,培育特色城镇带,增强城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进一步释放县域经济发展动力。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    李    芝]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