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把脉历史文化底蕴 开掘文化产业魅力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2-06-19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也是一个新兴产业,既是一种创造价值的新途径,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崛起,文化产业的引领作用日益明显。最近,县委宣传部、县统计局组织力量联合开展文化产业统计专项调查,对全县文化产业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探究,找差距,查问题,寻对策,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进一步促进全县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一、邵阳县文化产业的现状与特征

  (一)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达9730万元,占GDP总量的1.2%,同比增长65.7%。全县限额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9家,主营业务收入24202万元,同比增长22%;营业利润3827.2万元,增长12.3%;从业人员746人,增长9.2%。限额以下文化制造业法人单位8家,总产值2158万元,同比增长8.4%;营业利润486.8万元,增长7.4%;从业人员334人,增长5%。文化产业个体户240家,同比增长12.5%;营业收入9360万元,增长10.4%;从业人员362人,增长6.5%。

  (二)文化产业涉及领域不断拓展。2011年,全县城乡居民文化服务支出人均351元,占消费性支出的6.9%,同比增长5.7%。随着文化市场需求的扩大,文化产业结构也越来越丰富,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展。限额以上文化产业9家法人单位中,制造业3家、商业4家、服务业2家;8家限额以下文化产业制造业中,文化用品生产即玩具制造企业2家,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即工艺美术品制造1家,书、报、刊制作即印刷企业2家,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即烟花鞭炮生产企业3家;文化产业个体户品类繁多,从工商注册的个体户来看,共有240家文化产业个体户,其中文具、书籍销售占12%,佛教文化用品销售占4%,电脑、音箱、光碟及相关产品销售占15%,网吧占25%,民间演出团、乐队占5%,歌舞厅、剧院占5%,烟花鞭炮销售占5%,印刷占10%,摄影占15%,文化用品制造及其他相关文化产业类占4%。其中民间剧团及业余乐队演出灵活多样,深受群众欢迎;2011年底,投资400万元的芙夷影城开业,三维电影成世,成为全县文化产业的新亮点,结束了15年来县城没有影院的历史。

  (三)传统文化产业开发力度加大。邵阳县民风古朴,民间文化独具特色。蓝印花布、布袋戏、白仓高跷、五丰铺扎台戏等民间传统文化异彩纷呈、璀璨夺目。其中蓝印花布有400年的历史,有“衣被天下”的美誉,并以其梦幻般的蓝色和独特制作工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布袋戏(一个艺人一副戏担,在被袋似的小小舞台上,全靠艺人一个人手、脚、口、舌并用,十指灵活调度)因其集木偶技巧、戏剧形式、表演技艺于一体和神秘的表演方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以来,邵阳县九公桥白竹村布袋戏第十八代传人刘永章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湖南卫视《乡村发现》、《越策越开心》亮相,备爱追捧。他表演的《杨孝打虎》、《三打白骨精》等剧目在捷克斯洛伐克及中国国际博览会上获得巨大成功;白仓高跷以“高”、“险”著称,表演者在距离地面3.5米的高度上踩着高跷舞狮、舞龙,极具视觉冲击力,具有浓郁的湘中地方特色,艺术感染力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丰铺扎台戏把剧情人物上下叠起,扎在长4米、围14厘米的铁杆上,铁杆又插在长、宽、高各1米的彩箱上,再由八个壮汉抬着,演员在1.5至5.0米不等的彩箱上进行高空表演,因以“惊”、“险”、“奇”著称,也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特色旅游文化产业逐步崛起。 邵阳县虽没有名山大川,奇山异水,旅游文化产业称不上大家闺秀,但是自然景观秀丽,算得上小家碧玉。河伯岭雄峙东南,古木森森,翠竹参天。黄荆岭自县中纵亘向北,白云奇石相映。县东有四明山以为屏障,其高霞山秀出群峰,自唐代以来,历为道家胜地。县西阳乌岭为邵武形胜,张居正、郑板桥、张之洞、吕振羽、张天翼等古今名人均在此有所题咏。夫夷水逶迤南来,赧水蜿蜒西至,双流汇合为资江滔滔北去。檀江如带,从县东自南向北,串绿流碧。济公岩、响水洞鬼斧神工,风雨楼精工细雕,桃花岛水上胜境,渣滩湖晓风秋月,天子山一峰独秀,芙蓉峰势高峻险,金江水库山林环抱,风景怡人。随着洛湛铁路、潭邵高速、邵永高速公路的贯通,以及通乡、通村公路的畅通,为邵阳县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近年来,国家启动对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的维修工程,着力打造红色旅游文化产业;以及五龙休闲农庄等“农家乐”,进一步拉动了旅游文化产业。2011年,全县旅游收入5300万元,增长24.4%。旅游过夜14万人次,增长30%。

  二、邵阳县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总量偏小,整体实力偏弱。近年来,邵阳县文化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亮点纷呈。但与先进地区相比,邵阳县文化产业仍然是“短腿”。2011年,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9730万元,同比增长65.6%,只占全县GDP的1.2%。从总体上看,邵阳县文化产业市场零散,经营粗放,多为小微型文化产业。由于文化资源“瓶颈”制约,没有自己的产业特色和创意品牌,邵阳县50%的文化娱乐消费活动流失到了邵阳市区及其他县市区,也降低了三产业的比重。

  (二)产业结构对称性矛盾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从限额以上、限额以下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个体户名库来看,邵阳县文化产业存在着“个体户多、销售行业多、网吧多、学生文具用品多、制造业少”的“四多一少”现象,结构极不合理;而体育、经纪及文化产业类战略性新兴产业严重“贫血”,市场潜力空间巨大,有待进一步发掘。从地域布局来看,文化产业单位主要集中在县及12个中心镇,而较偏远的乡村,文化产业微乎其微,除了收看电视、村干部管理的农家书屋、农村红白喜事的乐队演出、不定期的公益电影及送戏下乡以及零星的几台电脑以外,一般老百姓无缘于新型文化产业。由于主体文化市场缺乏,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以致于农村打牌赌博、买码、佛教庙宇等低俗文化泛滥,严重影响了和谐新农村建设。

  (三)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潜能未能转化为产业实力。多年来,邵阳县剧院、电影院、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活动场所,由于体制不顺,效益不佳而每况日下,电影院几乎处于倒闭状态。2011年,邵阳县新华书店图书发行及文化用品销售收入6831万元,同比增长36%,但是主营业务收入与10年前相比,下降了15%。近年来,随着文化事业改革的推进,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市场,为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由于文化市场准入门槛过高,融资难度大,技术和人才要求相对较高,加之投入产出效益低,邵阳县文化产业只是初具规模,“小打小闹”,没有形成集约化发展“链条”。邵阳县传统文化市场和旅游文化潜能未能得到有效挖掘和开发,一是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五峰铺蓝印花布”,在上海世博会上备受青睐和关注。但是,由于产品缺乏科技含量和创新,与大众化市场需求脱节,目前仍是“传统家庭式小作坊”生产,没有真正实现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二是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力度不够。邵阳县旅游文化产业规模较小,发展过多地依赖资源,依赖景区景点,产业链短,关联度不高,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手段,导致旅游产业市场化程度较低,并缺少科学的宣传、策划、包装和运作,很多优秀的旅游产业项目“养在深闺人未识”。全县唯一的一家旅行社——青年旅行社,主营业务范围基本不涉足境内景区景点的旅游产业,县外旅游公司因看不准邵阳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潜力和亮点,不大愿意冒险前来投资开发,使旅游文化资源与市场开发对接难,内在活力与动力严重不足。如塘田战时讲学院虽然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但国家投入十分有限,民间社会资金基本没介入,维修资金来源渠道窄,难以打造出“旅游品牌”,激发出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产业魅力。

  三、邵阳县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文化产业是一项新兴产业,也是一项朝阳产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入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了全面部署,这是国家充分发挥优势,加快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机遇。全县应抓住良机,趁势而上,给力文化产业建设,不断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软实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一是制定科学的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纲要中去,明晰文化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拉长旅游、传统印花布艺、布袋戏、发艺加工、烟花等产业发展“链条”,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展现邵阳魅力。

  二是制订切实可行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根据文化产业发展要求,出台相关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和措施,从财政、税收、金融、治安等方面培育文化产业发展良好环境,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是培育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整合文化资源,做强文化企业,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文化内涵深、影响力大的原创文化品牌。加强文化产业社会融资力度,增强文化产业造血功能,重点培育前景好、实力强的文化企业。以建设文化产业园区为切入点,以县城沿河街旧城改造为依托,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服务业相互融合,将布袋戏、高跷、蓝印花布艺等传统文化产业集聚在一起,建成文化产业一条街。

  四是加快文化产业改革步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建立文化人才管理机制,多渠道、多层面培育和挖掘文化人才,从高等院校引进文化人才,充实文化队伍;从邵阳县青年网络作家李晓敏的长篇小说《遍地狼烟》入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给予人们启迪,乡土文化大有可为。重视和重奖乡土文化人才,是文化市场复兴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深化文化产业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径,推行政府引导,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产业建设新格局,实现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供稿:邵阳县统计局刘扬]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