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邵阳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

邵阳市人口普查开发材料之一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2-07-05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富民强市,构建和谐邵阳,满足社会各界对人口普查信息资料的需要。通过六普与五普数据以及六普与全市经济数据的比较,对邵阳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性发展情况进行探讨与分析,为各级领导制定各项政策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一、邵阳人口总量、密度、分布和素质现状

  (一)人口总量不断增大。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市常住人口为707.17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696.36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0.8万人。全市户籍人口为792.76万人,十年共增加69.92万人。在全省的排位保持不变,居全省首位,人口增长为邵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劳动力资源。

  (二)人口密度逐年递增。2000年,邵阳的人口密度为334人/平方公里,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水平和人民的健康水平的明显提升,全市人口逐年增长,人口密度不断上升。2010年已经达383人/平方公里(按公布的普查登记户籍数)。邵阳共有12个县市区,人口密度和规模差异较大,人口密度逐年递增,超过百万人口的大县有邵东、隆回和邵阳县,总人口分别达到128.58万人、120.62万人和103.93万人,分别比五普增加了14.65万人、15.05万人和15.28万人;人口密度分别达到每平方公里724人、420人和520人,50万以上百万以下的有新宁县、新邵县、武冈市和洞口县,市辖三区和城步、绥宁二县人口均在50万以下。人口最少的是北塔区只有9.25万人,为人口最多的邵东县的7.19%。

  (三)人口分布东高西低。邵阳盆地地貌,中部、东部地势平坦,人口稠密,南部及西南西北三面环山,峰峦连通,人烟稀少,根据邵阳的地理位置可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为邵东、新邵、邵阳县、隆回和市辖三区,以市区为中心,西部包括洞口、新宁、城步、绥宁、武冈市,以武冈市为中心,邵阳市的人口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2000年人口普查时东部地区的总人口为456.0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2.82%,西部的总人口为269.92万人,占全市全部总人口的37.18%,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比较多的地方,由于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生育政策的优惠,人口所占的比重随着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而逐年提高。到2010年“六普”时,西部地区的人口已经达到294.32万人,占全部人口的36.9%;东部地区总人口为503.2万人,占全部人口的63.1%。

  (四)人口文化素质仍然不容乐观。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全市总人口中,接受小学及以上文化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6.6%。6岁及以上人口中,接受大学(大专以上)教育的12.90万人,占1.85%;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74.81万人,占10.75%;接受初中教育的262.95万人,占38.23%;接受小学教育的251.63万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邵阳人口素质虽然有了明显提高,但总体情况仍然不容乐观。2010年六普资料显示,邵阳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555.91万人口中,文盲人口达22.9万,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4.12%。其中男性5.34万人,女性17.56万人,分别占比1.9%和6.4%。在邵阳6岁及6岁以上人口640.84万人中,未上过学的有25.8万人,占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4.03%;只接受过小学和初中教育的有484.66万人,占比75.63%;接受过高中教育的有98.64万人,占比15.4%;接受过大学以上教育的有31.78万人,只占比5%。这一现象不利于邵阳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高新产业的发展。

  二、七大因素助推邵阳社会经济的变化发展

  (一)外来人口增势明显。六普查数据显示,邵阳市常住人口为710.72万人,比五普的667.74万人增加42.98万人,年均增长为6.22‰。其中,外来人员常住人口为36.59万人,占常住总人口的5.15%,比五普的27.44万人增加9.15万人,年均增长为2.92‰。邵阳人口总量的不断增长,外来人口的强劲增势,给邵阳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强有力的生产主力军。

  (二)劳动力资源充足。根据六普数据,全市15-59周岁的劳动力资源人口共计454.7万人,比五普增加1.6万人,年均增长为0.35‰。从年龄结构看,劳动力资源人口趋向年轻化。各年龄段中:15-29周岁的有158.4万人占34.8%,所占比重比五普时下降3.4个百分点;30-39周岁的有101万人占22.2 %,所占比重比五普时下降6.9个百分点;40-49周岁的有116.4万人占25.6%,占比上升6.3个百分点;50-59周岁的有78.9万人占17.4%,占比上升4个百分点。

  (三)老龄化趋势有所增强。按全市常住人口年龄看,0-14岁的常住人口为151.3万人,占总人口的21.3%,所占比重比五普下降了2.6个百分点;15-64岁的人口为486.2万人,占总人口的68.4%,比重下降了0.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69.7万人,占总人口的9.8%,比重上升了2.44个百分点。可见,随着外来人口尤其是外来劳动力资源人口的快速进入,全市老年人口比重有所上升,人口老龄化趋势有所增强。

  (四)人口文化程度不断提高。六普数据显示,从常住人口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31.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5%,所占比重比五普提高了2.7个百分点;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98.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3.9%,提高了3.1个百分点。劳动力资源人口不断优化,全市每十万劳动力资源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由五普的1.3人上升到六普的3.2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7.5人上升到9.9人。

  (五)经济发达地区聚集人口较多。从六普期间户口登记地来看,邵阳外来总人口36.6万人,排名前五位分别是:双清区59129人、大祥区57509人、邵东县52773人 、武冈市39916人和隆回县26847人。排在最后一位的城步县只有8321人。从人口分布看,历年的经济发展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人才的大量集聚会带来经济的较快发展,而经济发展也会相应地吸引人才的流动和聚集,截至2010年,这五个地区经济指标总量相对来说处于全市前列。

  (六)家庭安居条件日趋改善。随着外来人员的大量涌入,全市人口家庭户数也出现急剧增长,按住房来源分,全市共有191852户中,自建住房的162968户、购买商品房的6771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收入的提高,人们自建住房和购买商品房的多了,租赁廉租住房和购买经济适用房少了。2010年全市自建住房162968户,购买商品房的6771户,分别比2000年增加了6057户、4830户;全市租赁廉租住房2221户、购买经济适用房1363户,分别比2000年减少5190户、538户,家庭安居条件日趋改善。

  (七)人口健康程度不断提高。2000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质量不断提高,人均期望寿命也在不断延长,死亡率不断下降,健康程度继续提高。2000年,全市70-89岁的有30.4万人,90-94岁的有4004人,95到99岁的有848人,100岁以上的有38人。2010年末达全市70-89岁的有46.3万人,90-94岁的有8424人,95到99岁的有1934人,100岁以上的有185人,以上数据显示,表示全市人口健康程度不断提高,人口身体素质稳步改善。

  三、邵阳人口与经济的协调性发展

  (一)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

  1、人口总量增长与全市经济发展基本协调。六普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的快速增长主要还是外来常住人口的增加引起的,而外来劳动力资源人口的大量涌入也为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从同期的经济增长总量看均在逐年递增,2010年末,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37.46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875.03亿元,实现工业利润20.05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51.8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1.53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78.32亿元,实现固定资产投资589.45亿元,实现出口产品总额23516亿美元。可见,十年来全市经济始终保持着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

  2、劳动力资源结构变化趋势与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基本吻合。从劳动力资源结构看,劳动力资源人口正逐步由一产向二三产业转移。六普数据显示,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劳动力资源人口390420人,占常住人口总量的5.4%。其中16-19岁的有11579人,20-24岁的46852人,25-29岁的有42894人,30-34岁的有37881人,35-39岁的有49315人,40-44岁的有55905人,45-49岁的有45963人,50-54岁的有30620人,55-59岁的有31118人,均分布在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中。第二产业含采矿业2337人、制造业61332人、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468人和建筑业21014人,第二产业劳动力资源总人口86151人,占总量的1.2%。第三产业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9598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342人,批发和零售业31438人,住宿和餐饮业6068人,金融业1318人,房地产业563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340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360人,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649人,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4906人,教育5481人,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3312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555人,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5437人。第三产业劳动力资源人口72417人,占总量的1.01%。从全市经济发展趋势看,劳动力资源结构的变化与经济结构变化趋势基本吻合,第二产业劳动力资源占比提高幅度快于第三产业,显示全市第二产业发展步伐正逐步加快。2010年末,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4.5%,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达 20.7%,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达14.4%,邵阳已逐步形成了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3、人口文化程度变化促进全市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截至2010年,制造业从业人员共100201人,同比增长10.19%,其中,研究开发人员3268人,增长24.21%;专业技术人员10410人,增长24.57%。人口素质尤其是就业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全市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为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能级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10年全市研发(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0.29%,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9.8%。高新总产值2010年为185.24亿元,增加值55.97亿元,销售收入173.24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利税额22亿元,年均增长74%,R&D经费支出 43167万元。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2家,经省验收合格的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7家。2010年围绕推进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现代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和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大力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培植高新技术新型产业,不断壮大和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使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4、就业人口变动状况与经济发展方向基本一致。一方面,人口就业越多,创造价值也越多,从而直接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逐步转变,劳动密集型企业将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的就业人口会有所减少。六普数据显示,全市从业人员人数为478.6万人,比五普的402.93万人增加75.67万人。随着就业人口的不断增长,全市各项经济指标也增幅显著,2010年末的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利润、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产品总额等诸多经济指标均比往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创历史新高,说明就业人口增加所创造的价值正日益显现,就业人口的变动基本与经济发展方向是相一致的。2000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35.8 :33.4:30.8,农业仍占较大比重,第二产业正逐步发展壮大;2010年为的23.8:38.1:38.1,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不断减少,二、三产业呈现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符合全市经济发展规律,说明了人口就业和经济发展具有协调性。

  5、人口流动分布有利于经济平衡发展。一是城镇人口占一定比例。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居住在城镇的常住人口为242.57万人,占34.1%;居住在农村的常住人口为468.15人,占65.9 %。二是非农人口比重快速提高。全市户籍人口为797.52万人,其中本市非农人口127.39万人,占16 %,;农村人口666.58万人,占84%。三是人口流动和分布与全市产业布局基本协调。双清、大祥、北塔三区常住人口75.55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0.6%,东部邵东、新邵、邵阳县和隆回县常住人口367.21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51.7%,西部洞口、绥宁、新宁、城步和武冈常住人口267.96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7.7%,东部常住人口增速较快,产业布局对人口集聚度的影响逐步显现,人口流动和分布与全市产业布局基本协调发展。

  (二)人口与经济发展也存在矛盾性

  1、人口快速增长导致资源配置日益短缺。六普数据显示,全市户籍人口比五普增加71.52万人,常住人口比五普增加12.32万人,其中,外来常住人口比五普增加9.2万人。从人均GDP来看:2000年全市GDP225.34亿元,人均GDP为3132元,居全省第13位,2010年全市GDP730.33亿元,人均GDP达9158元,居全省末位。从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看:2000年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5665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1.6人,卫生机构620个;2010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9855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4.9人,卫生机构730个,农村卫生室6400个。十年期间卫生技术人员增加了4190位,总人口数增加了71.52万人,但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只增加3.3位。从每万人载客汽车看:2000年全市载客车辆17126辆,每万人载客车辆23.6辆;2010年共有载客汽车97649辆,每万人载客汽车122.4辆。可见,虽然全市在经济总量、卫生设施和公交等方面资源配置绝对量较为充足,但是,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均指标增幅较为缓慢,显示出人口增长带来的弊端正日益显现。

  2、劳动力资源人口快速增长导致就业压力增大。根据六普数据,全市15-59岁的劳动力资源人口达454.7人,占常住人口的64%。显示出劳动力资源人口中数量较多,占的比重较大。劳动力资源人口尤其是外省市来松劳动力资源人口的快速增长引起全市就业需求增大,劳动力供求总量和就业结构存在较大的矛盾。从近年的新增就业岗位看,虽然逐年增多,但与劳动力资源人口数量相差甚远。加上近几年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增长,而劳动力需求方面,受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影响,部分产业正在实施梯度转移,劳动密集型企业有向成本更低的外省市迁移的趋势,导致全市就业吸纳能力有所减缓,就业和劳动力供求矛盾进一步扩大。

  3、人口流动和分布所产生的问题正逐步显现。一是各地区经济差距不断加大。由于人口的流动和分布多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就聚集了相当多的流动人口。从经济总量看,2010年,邵东、隆回、洞口、双清、大祥分别实现经济总量161.1亿元、75.5亿元、70.8亿元、67.2亿元、67亿元;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48.2亿元、14.5亿元、17.1亿元、29.1亿元、18.4亿元。邵东、隆回、洞口、双清、大祥的经济总量虽然均位于全市前列,与其他市州相比,经济差距不断加大。二是各地区在社会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大。六普显示,邵东常住人口共有90.2万人,其中,邵东外来常住人口52773人,占其常住人口的5.9%;隆回常住人口109.8万人,其中,隆回外来常住人口26847人,占其常住人口的2.4%。人口的急剧膨胀已经对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环境资源、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压力,社会管理成本不断增加,经济增速有所放缓。

  4、人口总量大,经济基础薄,导致人均指标落后。邵阳市人口总量由2000年的722万人上升到2010年的797.52万人,虽然一直以来排在全省首位,但2000年邵阳的经济总量GDP是225.34亿元排在全省的第8位,人均GDP 3132元,排到了14市州的第13位。到2010年的GDP是730.3亿元排在第9位,人均GDP 10468元,排到了14市州的末位,如此不合理的人口群与经济总量的不协调,是邵阳人均GDP落后的根本原因。

  5、城市化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有专家推测,GDP水平,每增长1个百分点,城市化率就相应增长0.5个百分点。而从邵阳市情况来看,2000年全市的城市化率达到22.8%,2010年的城市化率达到了34.13%,若按湖南省城市水平50%的标准,邵阳市还相差甚远,城市化水平滞后带来的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如二三产业发展不快,极大地削弱邵阳产业结构的升级,导致城乡剩余劳动力大量沉淀,也带来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增长缓慢等一系列问题。

  6、老龄化趋势的加快将加大全市经济发展压力。根据六普数据,全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69.7万人,占总人口的9.8%,大于7%,比五普上升了2.44个百分点。对比联合国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划分标准,邵阳市仍属于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但相比五普全市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有所加快,对经济发展的压力有所加大。

  四、促进邵阳人口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和意见

  (一)稳定速度保持规模,提高整体人口素质。一是要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法,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违反计划生育法的,一定要严肃查处;二是鼓励少生,严惩超生,当前,计划生育的重点在农村,所以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农村。对执行计划生育的,要在入学、就业、住房和工作待遇方面实现优惠政策,对超生的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三是要进行人口意识教育。消除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的观念,不断健全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使人们老有所养。四是加强人口管理工作,稳定人口规模。要充分利用市人口综合管理领导小组的平台,完善市人口综合管理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各部门开展人口服务和管理的机制,对外来人员进行均等化服务和综合治理,推动社区化服务与管理,创新服务与管理工作模式。要及时采集掌握外来人员的相关信息,全面提高管理工作水平和效率,实现外来人员数据库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五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努力缩小城乡差距。经济发展会促进人口的流动集聚,下阶段,全市要结合各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和区位特征,按照功能明确、结构合理、要素集聚、开发有序的要求,合理布局,着力形成良好的区域发展格局,促使各县市区的经济均衡发展,不断缩小地区差异,避免人口过于集中。

  (二)加快产业升级步伐,促使人口合理流动。一是要不断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对已有一定优势的五大主导产业,鼓励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提升产业能级。对食品、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等传统传热产业,以突出品牌、效益、就业和市场需求为重点,着力打造新型都市产业。二是要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加快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智能电网、电子信息、新能源、先进重大装备四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布局和建设。三是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调整来带动人员需求结构调整。

  (三)继续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质量。一是不断开辟新的就业领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促使更多劳动力资源人口加入就业行列中;二是要进一步落实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如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人才激励政策等,不断吸引高素质人才落户邵阳,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三是关注外来人员,提高劳动人口劳动技能。可以对外来人员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劳动技能。四是加大计生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了人口的健康繁衍,要加大力度宣传近亲结婚的危害性,要杜绝近亲结婚,提高人口素质。五是要大力提高人口质量。人口质量中对经济影响最大的就是人口的文化素质。从全市的人口文化素质来看,与全国、全省和其他市州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各级要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优化人才环境,制定一些能够培养、留住和吸纳各方面的人才的优惠政策,营造一个促使邵阳经济腾飞的人才环境。

[供稿:邵阳市统计局杨佳国 徐寒鸥 罗向阳 米凤彪]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