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邵阳市国贫县人口问题实证研究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2-08-31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邵阳市位于湘西南,列入国家重点扶持开发县的有邵阳县、隆回县、城步县。(简称国贫县)。由于区位条件制约,生态环境与资源链脆弱,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人口问题严峻,尤其是贫困人口问题较为突出,备受关注。贫困人口分布广,贫困程度深,治理难度较大,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来严重挑战。因此,解决贫困人口问题刻不容缓,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本文以邵阳县人口问题为突破口,与隆回县、城步县的人口、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横向比较,从个性中寻求差距,从共性找出规律,以供领导决策作参考。

  一、第六次人口普查邵阳县人口状况与特点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止2010年11月1日零时,邵阳县共有户籍人口1034661人,户平3.83人;其中男性543302人,女性491359人,男女性别比为110.4:100。常住人口915600人,占户籍总人口的88.36%;其中6岁以上人口833121人,男性431753人,女性401368人。从总体上来看,邵阳县人口凸现以下特点:

  (一)人口合理稳定增长。2010年全县出生人口14612人,死亡人口5665人,人口出生率为14.1‰,死亡率为5.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6‰。

  (二)男女性别比呈扩大趋势。全县男女性别比基本平衡,户籍总人口为110.4:100;在常住人口中,男女性别比为109:100。65岁以上人口男女性别比为98:100,15—64岁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07:100,0—14岁年龄段男女性别比明显扩大,为128;100。

  (三)劳动力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全县常住人口中,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110840人,占常住人口的12.1%;大学专科文化程度的20988人,占常住人口的22.9%;本科学历的4615人,占常住人口的0.5%;研究生学历145人,占常住人口的0.015%。在实有劳动力人口中,主体为具有初、高中文化人口。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32849人,占实有劳动力的4.7%;高中文化劳动力131408人,占实有劳动力的18.7%;初中文化劳动力412121人,占实有劳动力的58.7%,小学文化劳动力126074人,占实有劳动力的17.9%。

  (四)外出务工人员有所下降。据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度全县外出务工劳动力203277人,占实有劳动力的28.9%。其中外出半年以下劳动力122485人,占外出劳动力的60.3%;外出半年以上劳动力80792人,占外出务工劳动力的39.7%。与2006年相比,外出务工劳动力减少36240人,下降23.2%。

  二、邵阳县与隆回县、城步县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之比较

  邵阳县、隆回县、城步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2011年11月,又一并列入武陵山连片开发区。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邵阳县、隆回县、城步县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贫困人口呈现出总量持续减少、降幅增大的趋势。然而,当前国贫县贫困人口比重仍然较高,贫困人口总量大,分布广,发生率高。

  (一)人口比较。2010年,邵阳县总人口103.62万人,人口密度519人/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1.56万人,城市化率26.37%。隆回县总人口120.31万人,人口密度149人/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9.54万人,城市化率20.42%。城步县总人口27.32万人,人口密度105人/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06万人,城市化率25.66%。

  (二)经济发展水平比较。2010年,邵阳县人均GDP7352元,财政总收入3.47亿元,财政总支出17.5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52元,居民存款余额57.42亿元;隆回县人均GDP6944元,财政总收入4.06亿元,财政总支出17.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80元,居民存款余额82.45亿元;城步县人均GDP7628元,财政总收入1.64亿元,财政总支出7.0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18元,居民存款余额17.61亿元。

  通过比较,邵阳县相对来说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是邵阳县人口密度大。邵阳县总面积1997平方公里,隆回县总面积2871平方公里,城步县总面积2620平方公里。邵阳县人口密度达519人/平方公里,比隆回县多100人/平方公里,比城步县多414人/平方公里,可以看出,邵阳县受土地资源客观制约,挖掘潜力需下大气力。

  二是常住人口比例低。2010年,邵阳县常住人口为88.4%,隆回县为91.04%,城步县为91.7%。由于二、三产业欠发达,本地提供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剩余劳动力只得向外寻找发展空间,外出务工人员相应高于隆回县、城步县。

  三是居民人均储蓄额少。2010年,邵阳县居民人均储蓄额为5541元,比隆回县少1312元,比城步县少905元。

  四是人均财政财政收入少。2010年,按户籍人口计算,邵阳县人均财政收入335元,比隆回县少2元,比城步县少275元。

  三、从邵阳县探究贫困人口的成因与机制分析

  从国贫县的贫困表象来看,贫困既有整体的连片贫困,即地域性贫困,一般以绝对贫困为主,又有局部的个体贫困。邵阳县、隆回县、城步县贫困问题具有各种历史成因,如经济基础的薄弱,远落后于其他兄弟县市区,而自然资源因素、人力资源因素、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累积效应因素等更是国贫县贫困的重要根源。就邵阳县为例,贫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均耕地少,自然条件差。邵阳县地处著名的衡邵干旱走廊,喀斯特地貌占全县总面积的60%以上,其中岩漠化面积占25%左右,可耕面积少。加之喀斯特地貌土质差,土壤肥力低,保水保肥能力差,粮食生产水平低。201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44.29%,低于全市13.7个百分点。人口规模过大,增长过快,对资源可获性和环境质量的诸多负面影响增大。人地矛盾的加剧,使得贫困人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他们不得不从满足生存需要角度考虑,为了短期利益采取破坏环境的行动,从而陷入了“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困境。2010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6‰,高于全省2.05个百分点。据调查统计,全县人均耕地只有0.70亩,其中水田面积0.48亩。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田间渠道不配套,水利用率低,稍遇干旱即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失收,人均旱涝保收面积不足0.3亩。

  (二)因残、因病返贫现象是制约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2010年,全县残疾人14300人,占总人口的1.38%,残疾人比例高于全国平均0.64个百分点;加之长期患病和缺少技术致病的,达3.49万人,占总贫困人口的34.2%。

  (三)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由于邵阳县位于衡邵干旱走廊,大部分为丘陵和山地,虽然近年来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了一定提高,但是大部分农村仍处为传统型农业,经营方式粗放,附加值低,如烤烟、生猪、油茶等特色产业正处在起步阶段,未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导致农业成本高,收益低;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剩余的妇女、儿童、老人,难以有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目前,邵阳县产业结构表现出典型的前工业化农业经济特征,尚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在第二产业内部,以采掘业和资源消耗型的冶炼业及高能耗的建材制造业等为重点的传统工业为主,而电子信息等新兴高科技产业几乎空白;而第三产业,以传统的商业和餐饮服务所占比例较大,而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以农副产品和能源、原材料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的低层次产业结构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也是导致邵阳县脱贫速度缓慢的重要原因。

  (四)教育滞后,人口素质低下。长期以来,教育落后严重影响了国贫县脱贫致富的进程。因为经济落后,财政收入水平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整体水平低下,以致人口素质低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邵阳县15岁以上常住人口中,文盲占4.8%,大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仅占15岁以上常住人口的2.96%,本科学历的人口仅占15岁以常住人口的0.65%,研究生学历人口仅占15岁以上常住人口的0.02%。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使人们比较普遍地缺乏脱贫致富的迫切愿望。人力资本的欠缺,使他们缺乏改变贫困状态的能力和信心。因此,当前在国家对国贫县资金方面的大力扶持下,经济发展中最短缺的已不再是资金,而是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劳动者以及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这不仅在过去,更是在将来阻碍国贫县后发赶超的重要障碍。

  (五)城镇辐射能力不足,城市化率低。2001年以来,邵阳县列入国贫县,县委、县政府以县城开发为龙头,着力实施城镇化进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到2010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2.45平方公里,比“十一五”期初增加了3.65平方公里。但是城市化率仅为26.37%,低于全市5.6个百分点。由于缺乏产业链拉动,城镇二、三产业欠发达,城镇化率较低,密度小,聚集与辐射力弱。较低的城市化水平与双重封闭的二元经济结构糅合在一起,为数不多的小城镇与较为落后的经济极端落后广大贫困的乡村并存,严重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及时转移,延缓了城镇化的进程。基础设施落后,自我发展能力较低则进一步限制了国贫县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四、邵阳市国贫县消除贫困人口取得的成效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到2020年基本消灭绝对贫困的目标,为了准确把握“十一五”以来国贫县扶贫成果,预测国贫县消除绝对贫困人口的走势,根据邵阳县、隆回县、城步县统计局、调查队、扶贫办提供的资料显示,国贫县扶贫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2011年,国务院公布了以2300元为贫困线起点,据测算,邵阳县贫困人口为20.2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9.48%。隆回县贫困人口为75.4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2.53%。城步县贫困人口9.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8%。

  按照现有2300元为贫困线标准,根据各县人口增长趋势,预测到2020年邵阳县相对贫困人口为12.4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2.95%;隆回县相对贫困人口为33.1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6%;城步县相对贫困人口为7.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5.8%。要实现消除相对贫困人口的目标,需要各方努力,下大功夫,花大气力。

  邵阳县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新路径,效果显著。2010年,全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现场会在邵阳县召开。邵阳县扶贫工作做法和贫困人口识别方法在全国予以推介。国家扶贫办主任范小健对邵阳县扶贫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充分肯定了邵阳县的扶贫工作经验。

  (一)坚持科学评估。邵阳县以人为本,先行先试,客观公正,扎实抓好贫困监测工作。2009年4月,邵阳县作为全国20个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县之一,按照国家扶贫办制定的实施方案,按农民人均纯收入统计数据及地理环境、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将全县23个乡镇场分为一、二、三类。其中一类乡镇4个,共有农业人口24.6万人,占全县农业总人口的28%;二类乡镇11个,共有农业人口42.1万人,占48%;三类乡镇8个,共有农业人口20.8万人,占24%。然后按一、二、三类乡镇分别选择一个乡镇,每个乡镇再按一、二、三类村随机抽取一个村进行全面调查。共调查了2628户农户9974人。根据国务院今年公布的农民年人平纯收入1196元的扶贫标准,样本村贫困人口比例有12.62%,且绝大多数为在家务农户。按照不同类型乡镇的人口权重测算,邵阳县农民年人平纯收入720元以下的有17298人,721—920元的有34402人,921—1196元的有55906人,以上三项累计占比12.34%,共计107606人。

  (二)创新扶贫模式。邵阳县扶贫工作抓住了根本所在,富有特色。一是以项目建设为支撑。10年里,实施扶贫项目1107个,涉及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改善、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有力拉动了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二是整合资源、连片开发为路径。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模式,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户为主”的办法,整体推进160个贫困村,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全县建立了以河伯乡为龙头的“万亩连片优质烤烟生产基地”;以五峰铺镇为龙头的“万亩连片优质稻高产示范基地”;以长阳铺镇为龙头的“万亩连片礼品西瓜生产基地”;以长乐乡为龙头的“5万亩连片油茶基地”。三是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为关键环节。邵阳县坚持扶贫先增智,扶贫先扶志的原则,利用县农科教中心、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和劳动培训中心等载体,聘请省、市有名的技术专家授课,增强村民“造血功能”。10年来,全县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532万元,输送6700名贫困村青年农民到外地参加劳动力转移培训,掌握技术特长。县职业技术学校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92期,增训农民8200人次。并选派250名种养能手到安江农校和长沙农校参加科技骨干班培训,回乡发挥示范效应,带动乡邻发展产业。

  (三)注重扶贫成效。邵阳县扶贫工作成效是明显的,给老百姓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10年来,邵阳县经济总量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增速不断飚升。与2001年相比,全县GDP增加459103万元,翻了2.4倍。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长12.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500元,翻了2.41倍;10年里共减少贫困人口13.28万人,其中2010年减少5.42万人。到2010年,全县实现程度达66.45%,比2001年增长13.94个百分点。

  五、下一步对策与建议

  (一)加快扶贫步伐,加大扶贫资金投入。抓住国家重点扶持开发县和武陵山连片开发区契机,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方面的项目投入力度,降低地方配套资金比例,为缓解国贫县贫困程度拓展空间;克服“等、靠、要”思想,增强自身造血功能,舒“经”活“络”,强身健体,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经验,在发展二、三产业上想法子,闯路子,提升发展竞争力;坚持以民为本,做好改善民生民利文章,真正把扶贫资金用到刀刃上。

  (二)加快转型升级,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变资源型经济增长为主导的观念,按区域、分产业制订切实可行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以工业园区、农业园区为龙头,做强做大精品工业、特色农业,打造新型工业、现代农业“洼地”,发挥出规模效益;着力招商“选资”,积极“筑巢引凤”,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增强经济增长活力。

  (三)转变贫困人口生育观念,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低生育水平是缓解贫困现象的关键所在。对于贫困地区人口来说,需要转变生育观念,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从根本上遏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提高人口素质是帮助贫困人口脱贫的主要手段。国家要加大对国贫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入,从整体上提高人口素质,提高贫困人口的增收能力,是帮助贫困人口脱贫的有效手段。在贫困山区大力推广科学致富和提高信息能力,开发贫困山区的资源优势,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

  (四)完善扶贫机制,推进小康建设。有计划、有步聚、有重点实施产业扶贫模式,做到扶贫资金“捆绑”使用,做到扶贫一片,带动全面,拉动全盘。同时,有的放矢,对生存环境非常恶劣,不适合居住的贫困山区,可以采取搬迁移民的办法把这些人从原住地迁出,进行易地扶贫开发。既减轻了当地的环境资源压力,改善了迁出地恶劣的生态环境,也利于贫困人口脱贫,节约国家大量的扶贫资金。

  [供稿:邵阳县统计局  刘扬]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