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3-03-14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2012年全市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三农”工作的有关精神,在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继续搞好农村各项配套改革的同时,不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着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业进步、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

  一、农民收入概况

  2012年以来,全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和农业产业化战略,抢抓机遇,扩大投入,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有效促进农民增收。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大关,达到5136元,比2011年增加763 元,增长17.4%。

  (一)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外出务工收入仍占主导。随着全市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到企业务工逐渐增加,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增速快于收入增速。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212 元,占总收入的43.1%,比2011年增加371元,增长20.1%。其中,外出务工收入900元,比2011年增加158元,增长21.4%。此外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与2011年相比小幅提高,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

  (二)家庭经营收入低速增长,比重有所下降。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2371元,比2011年增加243元,增长11.4%,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6.2%,比2011年降低2.5个百分点。主要原因:一是农业受气候影响较大,生产不稳定;二是牧、渔业总产出相对较低,产品和生产资料价格波动大,生产效益低,规模经营发展滞后;三是高效农业发展水平不高,产品深度加工不多,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四是二、三产业仅占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不到三成,对整体的拉动作用较弱。

  (三)受多项惠农政策的强力拉动,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高速增长。2012年全市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增长较快,两项收入和为552元,比2011年增加148元,增长36.6%。贯彻实施各类惠民政策是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2012年全市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全面启动市直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

  二、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在收入增长的推动下,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快速增长。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3954元 ,比2011年增加406元,增长11.4%.

  (一)食品消费档次提高,在外饮食支出快速增长。2012年全市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为1910元,同比增长2.6%。其中食品消费服务性支出为148元,同比增长18.5%。主要原因是随着收入增长,农民与外界沟通交流更加频繁,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快速增加,使农民在外饮食消费成倍增长。

  (二)衣着消费提档升级,成衣化、品牌化趋势明显。随着城乡交流日益增多和农民生活改善,农民越来越注重仪表修饰和服装时尚。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衣着消费189元,比2011年增加29元,增长18.2%。农民的衣着消费已基本实现了成衣化和品牌化。其中购买服装135元,比2011年增长19.7%;购买鞋类45元,比2011年增长12%;购买服装材料和衣着加工费几乎没有增长,表明农民越来越倾向于直接购买成衣,追求服装质量和款式的新颖和时尚。

  (三)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住房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一直着力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全面推动农民住房建设,各级政府均安排资金用于新农村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农民人均居住消费650元,比2011年增加120元,增长22.7%。农村居民住房面积不断扩大,住房质量也不断提高。2012年农村住户期末拥有住房面积39.41平方米,同比增长7.8%。钢筋混凝土住房面积达到18.30平方米,比2011年增加3.44平方米,增长23.2%。

  (四)家庭设备及用品趋向城市化,耐用消费品数量迅速增多。2012年农民人均家庭设备及用品消费337元,比2011年增加148元,增长78.6%。空调、抽油烟机、热水器、移动电话、洗衣机、电冰箱、摩托车、液晶电视机、家用计算机、生活用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家庭拥有量逐渐增多。

  (五)交通和通讯事业稳步发展,农民出行联络更加方便。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交通和通讯消费272元,同比增长3%。

  (六)文教娱乐消费比重上升,尊知重教意识增强。一方面义务教育免费和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支出,使农民子女入学率大大提升;另一方面农民普遍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不断加大教育投资力度。2012年农民人均文教、娱乐消费209元,同比增长8.1%。其中文教娱乐用品消费74元,比2011年增加26元,增长54.7%。

  (七)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医疗保健支出增长较快。2012年全市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截止到2012年底,全市已完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13.3万人,征缴新农保保费3.14亿元,发放城乡居民养老金5.68亿元。同时调高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和报销比例,大大减轻了农民看病成本,减轻了医疗负担;而且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在保证基本生活消费的同时,自我保健意识逐渐提高,医疗保健消费稳步上升。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320元,比2011年增加41元,增长14.6%。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2年,全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农民收入还远远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70%。目前,制约全市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压力依然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增收难以持续发展。首先,在当前的生产条件和技术条件下,农产品产量已基本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再靠提高单产增加农业收入已很难,再加上农资价格逐年上升,农业收入已经很难持续高速增长。其次,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造成农村从业人员呈老龄化趋势,农业发展后继乏人。再次,农村当前的一家一户生产造成的地块小且分散,难以进行规模化和机械化生产,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业持续发展,使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

  (二)农民文化素质水平不高,技术水平滞后。一是文化素质水平低。一方面文化素质不高导致农民学习新技术、新方法难。另一方面,劳动力文化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外出务工人员在企业的劳作质量和收入水平。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可知,全市6岁及以上农业人口接受各种教育程度人口所占比重仅为95.46%。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中,农业人口以小学、初中、高中教育程度为重心,接受高中、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所占比重仅为14.4%。二是思想僵化,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结构调整上,思路狭窄,不敢主动出击,存在等靠思想,瞻前顾后,怕担风险,不敢大胆地调整产品结构,不具备适应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三是绝大多数农民对市场把握不准。多数农民不了解最新的市场行情,以至于在组织农业生产时,不是先看市场后抓生产,而是根据去年的行情决定今年的生产,造成一窝蜂跟种,造成的结果是“什么赚钱种什么,种出什么就赔钱”。

  (三)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难以适应市场需求。总体看,一是特色主导产业总量小,覆盖农户少。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还不高,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弱,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低,大部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成为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还是单纯的买卖关系。二是产业化经营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增值水平低,初级原料生产比重大,大部分农产品基本上是从农田到市场,缺乏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高科技含量产品少,加工增值率低。三是结构调整还只是停留在规模扩张上,缺乏在内在质量提高上下功夫。虽然种植面积连年快速增长,为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种植结构雷同,品种特色不明显,科技含量不高,很难成为拉动农民大幅增收的引擎。

  (四)农民接收市场信息不畅通,政府引导服务职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信息服务滞后,手段缺乏,不能及时给农民提供各种市场信息和致富信息,使农民无所适从,组织生产难,进入市场难。二是技术服务跟不上。原因是部门管理制度不完善,科技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使科技人员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主动上门服务意识差,其结果是科技人员得不到实践,农民得不到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特别是高新技术应用上,技术与生产严重脱切,导致农民增收难。三是信贷部门缺乏有效的资金扶持措施,一家一户贷款困难。调查发现,多数农民都有强烈的增收意识,并有一些可行的增收项目,但苦于没有启动资金,而难以上马。

  (五)贫困人口较多,农民的负担比较重。近年来,虽然全市不断加大扶贫投入力度,创新扶贫机制,大力推进扶贫开发,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贫困人口和准贫困人口。据调查显示,全市大部分农民家庭抚养和赡养任务很重。虽然国家实行的九年义务制教育、农村养老保险以及农村合作医疗为农村家庭减轻了一定的负担,但是现在的农民很多都要负担孩子上大学,同时还要供养长辈,这两项的经济压力很大。除此之外,还有农作物每年的成本开支。家庭生活费,子女教育费,农业成本费,三个最基本的方面的开支累加起来,对与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来说,生活压力就更大了。

  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之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般包括:农田水利建设,农产品流通重点设施建设,商品粮棉生产基地、用材林生产基础和防护林建设,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和气象基础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乘数效应”,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其经济是否可以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安排资金加大大中型水库建设以及已有水利工程的除险加固,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以及农村电网改造。二是增强综合能力,大力创建新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大规模开展粮油高产创建,大规模开展园艺产品生产和畜牧水产养殖标准化创建。

  (二)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水平是增强其致富能力、创业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基础。一是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每年组织农业中高级科技人员和农业专家到农村开展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建立农技特派员制度,重点联系种植大户、科技典型户和农业示范户,通过他们的辐射带动广大农民应用科技新成果、推广新技术和增收新方法。二是实施农村职业教育工程。积极开展学历教育培训,以乡村干部及优秀青年农民为培训对象,对其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一村一名农技员”培训工程。三是提高村基层组织干部素质。目前基层组织干部素质低的现象普遍存在,针对这一问题,建议有关部门要加强培训,努力提高干部的自身素质,只有领导干部的素质提高了,才能使他们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服务,更好地带领广大农民走发家致富之路,也才能更好地使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正确落实。

  (三)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向高效、优质方向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要积极发展我市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乡域经济,为农民充分就业提供就业岗位;在全力争取上级政策资金、引导信贷资金、吸引民间资金、整合涉农资金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不能外出的劳动力能就近务工;要大力培育和弘扬创业文化,广泛深入开展全民创业活动,鼓励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促进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

  (四)打造农业信息平台,引导农民发展生产。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维护农民利益的有效手段。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信息引导,不仅可以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且可以使农民充分利用得到的技术和信息提高农业生产率,有效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帮助农民规避市场风险,减少自然风险带来的损失。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部门责任,加强农业产业化数据库建设。二是加强社会刺激,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不断完善涉农信息服务的激励机制,支持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三是制定政策,增加资金投入。将农业农村信息化投入纳入财政转移支付、农村基本建设预算和农村科教兴农的管理办法和规范。四是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化信息咨询服务,确保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得到及时帮助。五是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定期开展农业农村信息化绩效评估。

  (五)进一步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大幅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我市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但是目前仍有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要根据贫困人口不同情况,输血造血并重,多措并举解决其生产生活问题。一要通过帮助就业或创业扶持一批。对有劳动力、没技术的,要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提高素质,提高就业的成功率;对有劳动力、有基本技能没资金的,要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使他们成功地迈出自主创业的第一步;对有外出务工愿望,但家庭走不开的,应该就近安排就业。二要通过完善社保制度保障一批。对于一些特别困难的农户,应该做到应保尽保,切实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

[供稿:邵阳市统计局 易园菊]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