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发展稳中求进 赶超正当时值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3-04-15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2012年是全球、全国经济运行最复杂、最艰难的一年,也是全市经济发展困难最多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市委、市政府把加快发展、和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克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大力推进现代邵阳幸福家园建设,经济实现了稳中求进、进中求快的预期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主要特点

  (一)整体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2012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稳增长、促和谐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一是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8.41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一产业增加值250.87亿元,增长4.6%,二产业增加值398.07亿元,增长13.2%,三产业增加值379.47亿元,增长14.1%。二是多项指标在全省排名靠前。在区域经济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邵阳多项指标总量增速排名靠前。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居全省第2位、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居全省第4位、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增速居全省第5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增速居全省第7位。

  (二)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全市各级各部门始终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始终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从“快字当头”到“好字优先”,结构调整不断迈出新步伐,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一是农业稳步发展。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4.4%,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实现总产值369.42亿元,比上年增长4.6%。二是工业运行平稳。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2%,对GDP的贡献率为38.9%,其中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348.7亿元,增长14.9%。三是三产业发展加快。增长速度比上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36.9%,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三)投资力度加大,消费、出口平稳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发展势头强劲。一是投资高位增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1.61亿元,比上年增长35.5%。分城乡看,完成城镇投资626.28亿元,增长35.4%,完成农村投资59.83亿元,增长55.3%,农村投资增速高于城镇投资增速19.9个百分点。二是消费持续活跃。2012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8.86亿元,增长15.6%。其中,批发零售业332.5亿元,增长15.4%,住宿餐饮41.85亿元,增长16.9%%,城镇实现零售额327.9亿元,增长16.3%。具体来看,石油类制品热点消费高位回落,实现销售额30.92亿元,增长14.7%,同比下降23.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随着广大消费者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药品类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全市限上企业实现中西药品类零售销售额6.73亿元,增长31.12%。三是外部需求旺盛。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5.4亿美元,增长27.2%,其中出口4.7亿美元,增长25%。

  (四)经济运行质量实现新飞跃。2012年,全市坚持科学发展,实现了经济增长与财政收入、经济运行效益协同增长。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财政增收提供了可靠的保证。2012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85.04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增幅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3.66亿元,增长30.96%,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27.11亿元,增长29.47%。二是企业效益逐步回升。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145.23亿元,增长18.9%,实现利润总额44.22亿元,增长20%,规模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336.03%,提高5.59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25%,比上年同期增加0.89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67.71亿元,增长29.6%。

  (五)社会民生不断改善。2012年,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工作重心、公共财力、重大项目向民生集中、向民生倾斜,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一是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全市继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住房保障工作等民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46.5亿元,增长26.3%,其中教育支出增长72.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9.4%,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46.2%。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全市积极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努力让发展成果惠及群众, 2012年邵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5457元,比上年增长13.8%,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1.9%,超过GDP增长速度;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51元,增长17.8%。三是社会保障水平提升。2012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27.39万人,增加1.07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1.42万人,增加0.2万人。参加医疗保险职工人数53.29万人,增加10.4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职工人数分别为47.48万人和34.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5万人和0.2万人。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而言,2012年全市经济保持了缓中趋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经济运行中的“积极信号”有所显现,但经济运行中一些薄弱的环节仍需要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高度关注。

  (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区带动力量薄弱。一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宏观经济总体放缓的形势下,各县市区发展不平衡的格局仍然凸显。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为1028.41亿元,其中邵东县的生产总值达228.9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2.3%,隆回县的生产总值达105.1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0.3%,洞口县的生产总值达101.9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9.9%。三县生产总值合计达到435.9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2.5%。而偏远地区的城步生产总值仅25.7亿元,占全市的2.4%。二是中心城区带动力量薄弱,经济实力有待提升。2012年,双清、大祥、北塔三区的生产总值合计208.34亿元,三区生产总值合计比邵东县生产总值少28.64亿元,中心城区发展的滞后,不利于中心城区城市品位的提高,应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区的规划建设,强化其带动作用。

  (二)投资存在三大不足。一是重大项目支撑乏力。201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761.61亿元,单个项目平均投资仅0.18亿元左右,重大项目支撑力度不足。二是第二、三产业投资比重下降。按产业划分,2012年,第一产业投资完成71.3亿元,占投资总量的9.4%,同比上升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完成397.95亿元,占投资总量的52.2%,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完成216.8亿元,占投资总量的38.4%,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投资比重的下降将不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三是房地产投资增速放缓。2012年,全市房地产投资达到75.49亿元,同比增长22%,低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3.5个百分点。全市房屋竣工面积169.0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7.3个百分点。由于房地产业上下游关联产业众多,对钢铁、建材、装饰材料、化工、家电等产业都会产生一定影响。

  (三)规模工业支撑作用减弱。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8.7亿元,增长14.9%,同比回落7.1个百分点。一是大中型企业力量薄弱。2012年,邵阳市大中型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91.05亿元,增长5.7%,比去年同期下降了8.7个百分点。二是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强。全市全年省级重点园区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02.1亿元,同比增长14.1%,低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0.8个百分点。三是企业效益虽有回升,但增速放缓。由于原材料、用工以及能源价格上涨等综合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企业利润空间不断受到挤压,企业效益增速放缓。全年全市规模工业利润总额44.22亿元,同比增长20.0%,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47.7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36.03%,同比上升5.59个百分点,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14.9个百分点。

  (四)农村家庭经营收入增速低,消费品市场发展滞后。当前邵阳市高效农业发展水平较落后,产品深度加工欠缺,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加之受到生产资料价格波动及气候的影响,生产效益不高,农村家庭经营收入增速低。2012年,邵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136元,仅为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3.2%,其中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2371元,增长11.4%,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6.2%,比上年同期降低2.5个百分点。就目前来说,农民收入水平偏低仍然是制约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因素,在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作用下,本市农村市场虽有所发展,但是农村消费品市场得发展仍然滞后。2012年,全市乡村实现零售额50.37亿元,占全社会的比重13.3%,增速只有9.8%,低于城镇6.7个百分点。

  三 、 对策建议

  (一)稳定工业形势,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促进邵阳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保证,应加大承接产业转移,亟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后劲。一是大力支持大中型企业的发展。积极鼓励大中型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力度,促进产品向高精尖领域升级,提升企业产品核心竞争力,争创名优品牌。同时要依托资源优势,大力扶持资源深加工型、高技术型、劳动密集型大中型企业,形成大中型优势企业和支柱产业紧密结合的发展格局。二是注重工业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引进工业项目和工业企业上,争取在引资数量和项目质量上实现新的突破。积极组团参加中博会、沪洽周、广洽会 、珠洽会 、港洽会 、湘商会等各类招商引资活动,引进一批项目。三是加大省级工业园区及特色工业园区的建设力度。加快园区建设 ,搭建经济发展平台。加快园区路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 ,启动标准厂房建设,提高园区招商竞争力;加大园区对外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推进邵东打火机工业园 、台湾箱包工业园 、百锐五金工业园等一批特色小园区建设。

  (二)加快第三产业投资力度,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全面、快速、健康地发展第三产业,对于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缓解就业压力,改善投资环境和社会再生产条件,活跃城乡经济,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和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第一,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对第三产业的投入。各级政府要从自身财力中安排部分资金扶持发展第三产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可以向效益好、有偿还能力的企业发放小额固定资产和简易设备维修贷款;对重点行业、重点项目所需贷款,银行在信贷计划中要加以安排,优先支持;兴办第三产业的经济组织,可以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筹各种途径、方式筹集资金。第二,大力发展旅游业。进一步理顺和完善管理体制,实行统一规划,,增加对旅游业设施的投入,不断提升风景区环境水平和景点品位,文化、文物、体育、林业、城建、科技等部门,要加强与旅游部门的合作,特别是要利用民族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族风情,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逐步形成以旅游部门为主各行各业办旅游的新格局。第三,加快专业市场、商业街区、购物中心建设,推行连锁经营、仓储超市、专业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物流经营,把邵阳建成湘西南重要物资集散中心。第四,积极推进房地产业发展。树立“经营社区”理念,实行连片开发、规范管理、提升邵阳房地产的水平和档次。

  (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当前,邵阳地区农业产出率较低,需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大农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劳动效率,促进农民增收。第一,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着力发展油茶、烟叶、药材、水果、奶业、有机蔬菜等主导产品,建设一批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基地。第二,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实施国家新增粮食产能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产品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生态化种养,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加工率,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第三,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围绕生态酿酒、乳制品、粮油、畜禽、果蔬及药材等特色农产品,不断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第四,打造农业信息平台,引导农民发展生产。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信息引导,确保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得到及时帮助,使农民充分利用得到的技术和信息提高农业生产率。 

  (四)积极推动消费增长,扩大内需。邵阳经济增长外向度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拉动,扩内需的核心任务是要扩大消费,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因此,促进居民消费快速增长空间较大,也很有必要。一是要落实政策措施,改善消费环境。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大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及市场欺诈行为的力度,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为广大消费者创造一个放心的消费环境,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同时要不断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步伐,消除居民“有钱不敢花”的忧虑,稳定居民的收支预期。二是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积极开展各类营销活动,出台一些能够拉动邵阳旅游消费的政策措施,发展以崀山、南山、云山、黄桑等为主体的旅游资源,扩大市场销售,拉动邵阳消费链条。三是要继续加快建设农村市场体系,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加强农村消费市场的监管和引导。

  (五)加快中心城区人口集聚,全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城镇化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引擎,城镇化率的提高能直接拉动消费和有效投资的增长。因此我们要按照"东部城市群、西部生态圈"的思路,全面完成中心城区总体规划修编,加速编制东部城市群和城区交通体系规划,争取在省级层面启动东部城市群建设试点,带动城乡一体发展。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突出新区路网、旧城改造、社区配套,重点抓好"一路两桥三公园四工程"和资江、邵水风光带及高速公路两个出口建设,完成学院路及行政中心周边路网建设扩改工程,通过城乡交通路网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等配套建设,不断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城市的辐射带动和综合承载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快城乡一体发展,发挥中心城区引领作用,突出县城和重点城镇基础设施与中心城区的联结完善工作,通过 “五城同创”活动的开展不断提升城市品位。三是要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201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5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36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仍然较大,收入比达到3.3:1,因此要通过各项强农、惠农措施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向高效、优质方向发展,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让农业转移人口真正融入城市,提高城镇化进程和质量。

[供稿:邵阳市统计局罗璇]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