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弘扬邵阳精神推动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3-04-16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邵阳,湘中明珠、资水名城,建城于春秋时代,至今已2500多年,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而名播湖湘。汉置昭陵,唐设邵州,宋称宝庆,民国改为邵阳。邵阳是湘军的发源地,也是晚清最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家魏源、两江总督刘坤一,民国时期再造共和的名将蔡锷、人民音乐家贺绿汀等一批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仁人志士的故乡。 

  2012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28.41亿元,比上年增长11.7%。三次产业结构为24.4:38.7:36.9。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68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占GDP的比重达到66.3%。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85.04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339.88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占GDP的比重为33%。民生保障大力推进。城市、农村低保月救助标准分别达到218.1元和98.7元,比上年提高28%和32%,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参加农民608万人,比上年增加4万人,参合率96.52%;具有世界自然遗产新宁崀山。正是“敢为人先”文化的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才使邵阳荣誉满堂,取得今天的成绩。

  但是,邵阳市经济总量不多,与801万人口的大市不相称;人均占有量太少,与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差距太大;经济结构不优,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过高,二三产业比重偏低;经济运行质量不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不高,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过高;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化率比全省低10.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增收困难。针对这一现状,邵阳市委市政府提出:通过几年的努力,要把邵阳建设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享誉中外的文化名城、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湘桂边陲的物流中心、产业兴旺的经济强市、我省西南的生态屏障、民主法治的和谐社会、全面小康的幸福家园,力争重新进入全省“第二方阵”。

  本文有感于邵阳厚重的历史人文,基于邵阳经济社会发展现实,诠释邵阳精神,探讨弘扬邵阳精神推动经济发展的路径。

  一、邵阳精神诠释

  (一)重信重义:邵阳历来有着诚信务实的好传统。宝古佬有句口头禅:“讲呷得的”。意思是凡事要讲实而不讲虚,说真而不说假。做人做事要过得硬、过得古。“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它高,井水当酒卖,还说酒无糟。”曹婆井的故事,告诫人们求实诚,戒贪欲,勿虚妄。

  邵阳人历来都是怀有“心怀天下”的开放之心的。魏源,著《海国图志》,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武汉宝庆码头的精彩故事展示几百年前的宝庆人已经走向全国;改革开放后遍布全球的邵商已经成为邵阳开放的一张名片。市场经济又被人称为“诚信经济”。邵阳作为后发地区,要用“勤诚”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摆脱贫困,建设富裕邵阳、文明邵阳;用“勤诚”去建设良好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创造企业发展的良好平台。

  (二)敢闯敢拼:自古以来,邵阳这块神奇土地上的儿女“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以中华崛起为吾志”,用行动履行着自己庄严的承诺。历代优秀的宝古佬以他们的明敏睿智读史阅世,鉴古观今,而能果敢行事,发先声,领风骚,开风气,逞风流。魏源如此,蔡锷如此,第一个私募兵勇出省作战、以楚勇开湘军之先师的江忠源如此,五四运动带头火烧赵家楼的匡互生如此,率先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吕振羽如此,音乐教育之父的贺绿汀也是如此。创业激情、创新意识、创造精神书写了宝古佬敢为人先的豪迈气质。改革开放以来,“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始终贯穿邵阳经济发展的历程。邵东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迅速崛起;前几年,邵阳市全方位推行国企体制改革,名噪三湘;近年又运用“按揭城市”的新理念经营城市,城市扩容提质成效巨大……

  邵阳人以“勤劳坚忍”闻名于世。“只有饿死鬼,冒有累死鬼。”“挑不干的井水,用不完的力气”。这些透着宝古佬干劲和蛮劲、朴实无华的话语生动再现了勤勉、忍耐。于是,我们看到了满天下办厂开店做生意的邵东人。看到了扎硬寨、打死仗、英雄武士层出不穷的新宁人,看到了四处淘金开矿的隆回人。看到了书读得好、田种得好、猪喂得好、房子砌得好的洞口人。看到了挖煤炭、养铜鹅、把卤菜做得名扬天下的武冈人。古往今来,亦耕亦读的父老乡亲以他们的霸蛮和吃苦,打造了可敬可亲、勤劳坚忍的文化形象。

  (三)文明开放:市场经济又被人称为“开放经济”。801万邵阳人用“开放”吸引国内外资金、先进技术、理念和信息,助推邵阳经济发展;用“开放”的胸怀走出去,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更好地发展邵阳本土企业,使它们做大做强!

  (四)求实图强:“宝庆多铁骨铮铮、刚烈如火者”。这是清代一位学者对邵阳人性格的评断。邵阳人历来以刚烈文明,只要他们认定的理,认定的事,认定的目标,就一定会坚持到底,不管是多苦多难,都不会放弃!“吃得苦,霸得蛮”,“咬定青山不放松”,体现出邵阳人特有的刚烈和韧劲,这正是邵阳人最真实的写照!

  在珠三角和长三角,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天亮早不过宝估佬,壮牛拉不回邵阳宝”。这句话生动地体现出当代在外务工邵阳人的刚烈、坚韧品质。正是靠着这种品质,邵阳人在长三角、珠三角创出了天地,邵阳商人在全球打出了名声!

  邵阳曾经是湖南省重要的工业城市,经济一度辉煌。但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交通等多方面的原因,邵阳经济逐渐落后。当前,邵阳人均GDP全省倒数第一,各项人均经济指标常年靠后。这已经成为邵阳人民心中的痛。作为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邵阳需要重新崛起去证明曾经的厚重和辉煌,邵阳人民也需要这块古老土地给予的信心和鼓励!

  当前,邵阳市正在全力实施“后发赶超”战略,整个邵阳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和面貌在走向未来!邵阳的崛起已经成为801万群众共有的责任和目标,成为宝庆儿女内在的价值追求!

  二、邵阳经济现状

  (一)农业:求实图强。2012年,全市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50.87亿元,比上年增长4.6%,占GDP的24.4%。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9.42亿元,比上年增长4.6%。茶叶、玉兰片、金银花等特色农业久负盛名;农村建设有声有色。新建和改造农村配电网240个,农村用电量达9.06亿千瓦时。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00万千瓦,现代农业呈现活力。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298家,年实现销售收入313.31亿元,其中218家规模企业年销售收入达218.81亿元,增长21%。休闲农庄接待游客730万人次,实现收入7.2亿元。全市优质稻种植面积280.39千公顷,占水稻种植面积的65.7%,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

  农业与邵阳精神体现在求实图强。“求实”体现宝庆之风,这是“邵阳精神”的精髓,是对邵阳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始于修身,终于济世”、“实事求是”、“骡子精神”、“扎硬寨、打死仗”性格特征和精神特质的高度凝练概括。“图强”昭示宝庆之路,在邵阳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这是邵阳精神的追求,是邵阳精神的要义。

  (二)工业建筑业:敢闯敢拼。邵阳市规模工业持续增长。2012年,全部工业完成总产值1445.9亿元,其中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1210.28亿元,增长19.8%。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348.7亿元,增长14.9%。优势行业发展较快。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生产原煤590.58万吨,发电量67.12亿千瓦时,饮料酒10379万升,人造板179.07万立方米,水泥862.52万吨,发电设备15.29万千瓦,家具140.01万件。运行质量稳步提升。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45.23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实现净利润44.22亿元,增长20%,亏损面2.5%,下降0.3个百分点,利税总额95.09亿元,增长21.8%。个案分析:1991年,绥宁县某乡李再秀说服父亲卖掉家里老房子,再加上借来的共4万元钱,与他人合伙办起了一家油厂和食用菌厂,通过几年奋斗,通过拍卖的方式取得了其他两个合作伙伴的股权,独自经营磷肥厂,兴建复合肥厂……,如今资产已达到二千余万元,系列肥料销往省内外。

  建筑企业平稳发展。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58.19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占第二产业比重为14.6%。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签订合同金额338.48亿元,增长17.8%,完成总产值184.89亿元,增长15.7%,年末从业人员8684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4221人,比上年增加2353人,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062.6万平方米,增长17.5%,竣工面积867.99万平方米,增长2%。 邵阳市工业建筑业敢闯敢拼,“睁眼看世界、敢为第一人”是一代又一代邵阳人用行动去传承的文化基因。

  (三)商业:重信重义。2012年,邵阳市消费需求比较活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78.8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限额单位引领发展。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单位达到446家,实现零售额139.26亿元,增长30.8%。对外贸易较快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4727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2%,主要出口产品为打火机和发制品。招商引资卓有成效。新批外资项目15个,实际利用外资1.66亿美元,增长21.5%,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14亿美元,增长25.3%;引进市外境内资金489.23亿元,增长15.7%,其中省外境内资金153.65亿元,增长15.8%。改革开放初期,邵阳人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小商品市场——邵东市场。邵阳人很早走出国门,足迹遍及东南亚和世界各地。不断开拓进取,三叶虫茶、南山奶粉、雪峰蜜桔、无病毒脐橙、隆回三辣、武冈铜鹅、邵东黄花驰名中外;邵商大会内容丰富,成果丰硕,小商品大市场,几乎每个邵东商人身上都有着这样的传奇。邵东商人黄某专做几毛钱一只的清洁球,一做12年,做成“清洁球大享”,把清洁球卖到世界20多个国家,小生意,一样能做出大市场。

  重信重义是指:答应了的事不能反悔,信义重于金钱,礼尚往来铸就诚信。在以前,重义可能更多的是讲义气,但是如果只讲义气,不重信誉也无法走遍全国、走向全世界。“诚招天下客,义纳八方财。”这种先义后利,以义制利的心智素养,是邵阳人从事商务活动中最重要的经营之道。

  (四)各行各业:文明开放。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民生保障也大力推进。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6万人,农村公路建设577.5公里,农村危房改造35469户,城市、农村低保月救助标准分别达到218.1元和98.7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扩改建乡镇敬老院18所,新增廉租住房7691套,新增公共租赁住房5537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参加农民人数608万人,比上年增加4万人,参合率96.52%;农村低保覆盖率达到8.6%。 

  转型跨越发展离不开文明开放的大环境,离不开豪迈大度的气魄和大海一样宽阔的情怀。城市要变得更美、更文明、更开放,需要摆脱原有陈旧思想的束缚,让文明开放相辅相成的概念在脑中变得清晰直观。近年来,邵阳市投资硬环境得到改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市场秩序规范。全市持续开展“绿色邵阳”、“文明邵阳”、“平安邵阳”、“诚信邵阳”活动,市场经营环境进一步优化。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建立并完善了政务服务中心,对投资者实行“五个一”承诺,即“一个窗口服务,一个证卡收费,一个绿卡通行,一个笔杆批检,一个牌子保护”,党政机关普遍开展了作风整顿,市、县两级纪检监察部门建立了行风评议和企业投诉机制,并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整顿金融环境,出台实施了一系列维护金融债权的措施,改变了金融部门过去的惧贷、惜贷心理,银企关系融洽。各项政策更加优惠和宽松,融资环境进一步优化,治安状况大为改观。

  三、以邵阳精神助推邵阳经济的路径选择

  (一)邵阳经济和谐发展与邵阳精神:邵阳经济主导是农业,以农为本,以农为主。邵阳的工业建设主要靠新中国建立后慢慢发展起来的,以中小企业为主。发展邵阳需要合理规划,促进邵阳经济和谐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成立高规格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确定牵头部门,具体承担对接工作。要尽快出台和完善邵阳市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规划。要按照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要求,结合《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大湘西地区的经济强市、全省西南部的绿色王国,资江全流域的历史文化名城、801万邵阳人民的幸福家园目标,精心编制全市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规划。要实施“文化驱动”、“旅游带动”战略,增强发展动力。武陵山片区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要把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推动武陵山片区区域大发展的强劲动力,推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创意的深度融合。

  2、科学安排项目布局,加大产业培育力度。要紧紧围绕全市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民生事业等领域,力争有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和省计划笼子。同时,项目的引进还要注意高效、低耗、无污染或少污染。要突出武陵山片区资源优势转换,打造农产品和林产品加工基地,壮大中药产业规模,加强矿产资源融合。

  3、加强自然环境保护,建立健全生态建设机制。实施生态优先战略,健全有利于保护环境制度。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和政策,调动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在经济和谐发展中,邵阳精神的教育内涵需要紧密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随着邵阳经济发展,邵阳精神的教育内涵必将越来越丰富。尤其是新的城市社区教育需要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建设好社区文明,有利的推进全市的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推进新城市面貌建设的全面发展。更加自觉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力争全市或大部分县市进入全国主体功能区。强力推进绿色邵阳建设,强化三区主体责任,持续开展“三区三边三年”绿色行动。全面深化石漠化综合治理和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工程,启动市级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切实抓好以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村为载体的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加强环境监测,强化环评、能评设置,推广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按照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审批项目,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新增量。抓好减排措施的落实,按计划推进污染减排工程项目。

  (二)邵阳社会和谐发展与邵阳精神:邵阳社会和谐发展包含内容广泛。包括:全力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加快发展,后发赶超,打造山川秀美、文明开放、幸福安康的新邵阳。建设实力邵阳。综合实力在全省位置前移,力争经济总量进入全省第二方阵。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市“十一五”增速,高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加快城乡基本服务体系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全市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建设开放邵阳。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服务效率提高,致力环境改善。加快开放交通和城市建设,基本建成湘西南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扩大对外开放,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亲商爱商重商氛围日益浓厚。建设生态邵阳。生态质量明显提升,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降低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减少。大力发展以崀山为龙头的生态旅游,实施清洁工程,美化人居环境,建成国家级卫生城市、森林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建设人文邵阳。传承历史文化,大力弘扬勤劳勇敢、文明开放、敢为人先、诚信务实的精神。科学保护利用文化遗产,打造文化品牌,发展民俗文化,壮大文化产业。弘扬先进文化,提升社会文明诚信度,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文化软实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民素质普遍增强。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有序推进,社会管理不断加强,平安建设取得成效,建成省级法治城市。社会要发展,教育必须先行。邵阳社会和谐不断发展,邵阳精神的教育首先需要不断发展。用市委书记郭光文的话来说就是:摆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面前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任务,第一是加快发展,第二是加快发展,第三还是加快发展。

  当前,要用邵阳精神“重信重义、敢闯敢拼、文明开放、求实图强”,指导各项工作:

  1、狠抓工业不放松。把壮大工业作为加快发展的主战场,领导精力、各类资金和生产要素向工业集中。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加快骨干企业发展和企业改制步伐。抓好园区建设。在全市形成“抓工业必须抓园区”的广泛共识,突出抓好园区产业集聚,引导企业入园发展,宝庆科技工业园要按照调整园区规划、理顺管理体制、建立融资平台、加快基础配套、引进战略投资伙伴的思路,强力推进园区建设。启动再生资源、生物医药、特种造纸、发制品加工、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

  2、围绕农民增收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稳定粮食生产。优化财政投入,强化行政推动,努力“扩双压单”,着力恢复双季稻,大力发展玉米等旱粮生产,确保粮食总播面积和总产量稳定提高,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确保经济作物快速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积极发展生猪、乳业、橘橙、药材、油茶、楠竹、烟叶、金银花等特色产业,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骨干企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强农村机耕道建设,推广农机项目,搞好农机化专业服务,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扩大杂交水稻制种的范围和面积,提高农民种粮收入。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提高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和劳务性工资收入。实施“阳光工程”、“温暖工程”、“雨露计划”和农民创业培训,扩大农民就业,增强农民创业能力,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引导农企合作,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面落实惠农减负政策,严格涉农收费管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强连片综合开发。按照“办点示范、连片推进、逐步扩面、整体提高”的思路,整合水利建设、综合开发、环境整治等各种涉农资金。扶持民族地区、高寒山区发展,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抓好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的制定、宣传、推广与实施,严格农产品基地准出、市场准入和检验检测,确保放心农产品进入千家万户。加强动物防疫检疫,防止重大动物疫病发生和流行。

  3、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壮大旅游业。完善崀山、南山、云山、花瑶、黄桑、罗溪、紫薇博览园、莲荷生态公园、白水洞等景区配套设施,抓好崀山创5A级景区和南山、黄桑、武冈古城、紫薇博览园创4A级景区工作,发展休闲农业、休闲林业,支持新宁创建国家级旅游标准试点县、隆回创建省级旅游强县。推进商贸流通、餐饮食宿、娱乐休闲、医疗保健等服务业升级改造。加强建材、汽车、服装等专业市场建设,打造一批专业街区和品牌名店。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培育壮大养老、保健、娱乐、体育等新兴业态。发展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高生产要素的保障能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搞活金融服务业。研究出台加快金融发展的若干政策性意见,规划建设金融集聚区,推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建设,启动金融生态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扶持现有融资性担保公司做大做强。推进本土重点企业上市,实现零的突破。促进保险市场健康发展,利用我市区位交通优势,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生产性物流中心建设,扩大生产性物流业的规模和数量。鼓励市内外高校在我市建立各类科学技术的信息、咨询等中介服务平台。

  4、继续强力推进市中心城区的提质扩容。重点构建中心城区快速环线和东部城镇群快速通道,建设城市桥梁,打通城区瓶颈路。抓好园林绿化,完善公共基础设施配套。

  5、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着力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发展文体事业。修订完善《邵阳市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挖掘整理文化产业资源,推进市文化艺术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等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抓好“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继续做好“送戏下乡”和公益电影放映工作。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监管,建成网络文化、新闻出版、娱乐文化等监管平台,深入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整治行动。办人民满意教育。紧紧围绕建成教育强市目标,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加速示范性幼儿园与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加大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力度,完成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和农村公办幼儿园的年度建设任务,保障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努力改善医卫条件。进一步加强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及监管体制、运行机制建设,强化全民基本医保、基本药物制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型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推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  

  6、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群众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满足群众的新期待,增强群众的幸福感。推进社会化养老,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健全大病救助机制。规范救灾款物的管理和使用,促进救灾救济工作规范化。加快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城市棚户区的建设与改造。用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集中连片扶贫攻坚政策,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确保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供稿:邵阳市统计局肖曼辉 邓红专 范跃东]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