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时代邵阳县创新发展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简称“三新”)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重要特征,支撑经济增长的产业正在“破旧立新”,新旧动能转换不断加速。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途径,依托“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模式推动二、三产业发展,有效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准推动脱贫攻坚,扎实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综合国力不断巩固,百姓在改革中获得感不断加强。在改革不断深化的大格局下,邵阳县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紧扣时代主旋律,着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引擎”,有力推动经济稳中有升,稳中提质,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201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30亿元,同比增长7.3%。2014年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7%;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5%。其中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7.3%。
一、邵阳县“三新”经济的现状与特点
笔者研究认为,“三新”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为载体,以产业化为龙头,涵盖一、二、三产业的跨界经济和融合经济。通俗来说,主要依靠分工细化和融合两个路径,具体主要以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其他服务等新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扩展的一系列新产业部门。举例来说,农业中的“观赏农业”,商业经营模式中的连锁、加盟等形式,生活服务业中的洗衣业、快递业、家政服务业等,都属于分化的产物。从目前来看,邵阳县“三新”经济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扩大。2016年,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规模工业达9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6.4亿元,同比增长22.3%;实现工业增加值6.07亿元,同比增长11.5%;实现税收3202万元,同比增长12.4%。2017年以来,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看好。1-5月,全县9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3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工业增加值13.1%。其中鑫光灯具有限公司挂牌上市,借“鸡”生蛋,市场竞争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湘宝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加入研发投入,产品不断升级,该厂成为“一汽”轮胎钢圈的主要生产基地;邵阳南方水泥有限公司低温余热发电改造技术工程竣工,全部投入运行,年产电5000万千瓦时,为企业节约成本3000万元。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孵化”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成长。2016年,全县高新技术工业达27家,实现产值67.6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45%,同比增长12.7%;实现利税总额4.2亿元,同比增长8.6%。
二是新的经济业态生机无限。随着“五大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创新永远是发展的主方向和金钥匙,也是新常态下引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动力。多元化经济、混合型逐渐成为邵阳县经济的新特点,新趋势。特色种养业提质增效。全县规模养殖场340家,特色种植基地260个。其中金称市镇湘村黑猪基地2016年出栏2.6万头,湖南省著名品牌黑猪畅销香港和东南亚市场;五龙休闲农业开发公司特早优质柑桔、脐橙产品深受欢迎,年销售额380万元。三门村特制辣椒享誉港澳市场,1000亩辣椒基地为该村村民人均增收800元。“旅游+”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潮流。邵阳县着力打造全域旅游文章,成为拉动县域经济新支点。“红、绿、蓝”亮点纷呈,旅游观光农业基地、“农家乐”不断涌现,旅游配套服务不断增强。全县农家乐230家,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1500人以上;如中南大学毕业的返乡青年陈冬青在井子村种植50亩药用兼观赏花果黄腊果,当年栽植翌年即可挂果,3-5年进入盛果期,合理密植并加强肥水科学管理,亩产高达五千至一万斤,按最低市价6元/斤计,亩产值3-6万元,按最高市价35元/斤计,亩产值高达17-35万元,除去种苗,地租,人工等费用,每亩纯利2.5-34.5万元不等,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是任何经济作物无可伦比的黄金果业。该项目计划三年内发展500亩,以点带面,示范推动,既能带动当地村民致富,又能形成一片旅游观光休闲基地。湖南省华兴伯乐旅游开发公司与华永伯乐生态农业科技公司进行战略合作,把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作为载体,流转土地2300亩,打造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旅游基地,带动农民致富。该旅游基地建成后,当地受益居民上万人,预计人均可增收1000元。社会资本的注入,为金融服务业增添新的活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金融政策搞活放开,社会资本进入市场门槛降低,民间金融投资公司逐步落地挂牌。至2016年,全县登记注册的民间金融投资公司8家,发放贷款总额5300万元。由于方式灵活,时间短,办理手续快,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企业和个体户发展资金不足,缓解了贷款难的问题。
三是新的商业模式初具规模。近年来,邵阳县实体经济不断扩张,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跨越,电子商务实现了乡镇全覆盖,“电商扶贫”成为农村致富之门。020成为最受零售行业关注的焦点,020电商体验店、B2B电子交易平台等新兴商业模式正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以一种无穷的力量,向乡镇普及,深受广大农村居民的青睐。商品种类多样,操作方便快捷。线下店铺解决体验和售后,线下店则是提供海量商品。顾客通过电子货架,可以购买到食品、家电、服饰、家具等5000多种商品,并且电子货架采用的全触摸屏,支持现金、刷卡、网银、支付宝等多种交易方式,还送货到家。大中专毕业生成为电子商务的主力军,也是农村精准扶贫的有生力量。据逐步统计,全县1200名以上大中专毕业生成为淘宝网店主及从事网络营销、产品摄影和图片制作编辑服务、网店培训、网络支付等电商配套工作。目前,全县以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登记命名的企业法人单位8家,电子商务的企业或网店达1200多个。2016年,全县B2B(企业对企业)交易额达23亿元,网店零售额达3亿元。全县限额以上电子商务企业4家,年交易额达12亿元,实现利税1.5亿元。其中铭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主要营销服装产品,架起了广州、郑州、株洲与邵阳的服装交易平台,让老百姓能穿上实惠的高大上品牌服饰;君子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让河伯岭腊肉、冬笋、土鸡等土特产走出邵阳,成为畅销货,解决了当地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同时,电商群体的不断发展壮大,拉动了现代物流业的快速成长。顺丰、申通、圆通、中通、东升等13家快递公司、物流配送公司生意红火,平均从业人员达200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居民就业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邵阳县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区位优势不明显,人们思想观念较为滞后。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邵阳县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仍处在起步阶段,有待持续发力。
一是“三新”经济拉动力不足。据核算,2016年全县“三新”经济总量偏小,刚突破10亿元,仅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7.7%,拉动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中,“三新”经济占总量的4%;二产业中,“三新”经济占总量的15.6%;三产业中,“三新”经济占总量的3.3%。第三产业中的“三新”经济主要分布在零售业,规模小,数量多,以网上购物为主体,以小微企业为补充,规模以上“三新”企业单位未形成气候,特别在新兴服务业质量和效益亟需进一步提高。
二是“三新”经济融合力不强。“三新”经济总规模不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简单叠加,而是从产业链、服务形态和营利模式角度,将一、二、三产业的边缘经济、跨界经济的有机融合,是以需求为导向,糅合生产环节和产品研发、营销等环节于一体,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体现。从目前情况来看,邵阳县“三新”经济处于萌芽状态,一产业中特色种养业处于雏形阶段,其中服务业增加值只占一产业总量的2.5%,没有扣紧拉长产业链;工业企业科技含量不高,企业创新动能不足。2016年,全县专利申请168件,专利授权86件,成功率为51.1%;其中专利授权中,发明专利3件,仅占3.5%;实用新型专利31件,占36%;外观设计专利占60.5%。全年科学研究试验发展经费支出8728万元,占全县全年公共服务支出的5.2%。三产业侧动力潜能挖掘不够。2016年,全县三产业占比为40%,增速同比回落3个百分点。全市21家上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邵阳县没有一家;全年进出口总额4756万美元,仅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4.6%。大型物流园还在筹建阶段,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三是“三新”经济拓展力不够。1、传统产业提质改造力度不够。2016年全县工业投资仅占总投资的46.6%,同比增长8.7%。而更新生产设备的投资仅占部投资的15.2%。由于投资力度不到位,很难促进产品提质增效。邵阳华仁堂医药公司生产的烫伤油早在20年前蜚声海内外,由于公司高层管理观念箍制,近年来生产性投入和研发经费少,设备老化,公司规模一直难以壮大。2、公益性行业产业化衔接力度不够。除九年制义务教育外,不管是体制内高中,还是体制外县内最大的民办学校—石齐学校仍按事业化运作而非产业化运行,为了争生源,疲于应试教育,出现脑体倒挂,很多人在学校里得不到很好的素质教育,使得本来非常有潜力的产业变成消耗社会财富,而不能创造社会财富,没有根本实现教育的本来目的;同时,家庭居民医疗服务、高端医疗服务和远程医疗服务是卫生行业的新业态,近几年来,邵阳县34家卫生机构和2家民办医院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创新服务手段和提高医疗技术质量方面仍是缺陷和弱项。3、民间金融投资激活力度不够。由于民间金融资本投入是新兴事物,主管部门重审批,轻监管,由于信用记录资料不全,有些金融投资公司为规避金融风险,只得办理小客户的一般借贷业务,加之目前县内几家民间金融投资公司规模小,参与县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和重点企业建设的机会少,难以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四两拨千斤”的撬动效应。
三、对策与建议
“一子活,满盘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三新”企业的大量涌现和“三新”经济的蓬勃发展,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市场主体的创造力,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将成为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支撑点和新亮点。在“三新”经济如涌如潮的背景下,邵阳县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必须找准症结,立足实际,抢占先机,寻求突破,只有着力实现从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从二元主导型向三大产业协同型转变,从资源依靠型向生态品牌型转变,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才能走出一条符合实际、富有特色、彰显优势的经济发展新路径。
一是振兴实体经济,加快“三大升级”。以新型工业化为依托,加快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化和工业的集约化,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专业化、服务化,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互联网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壮大主导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重点发展一批特色优势突出、功能定位清晰、集聚效应明显、辐身带动能力强、财政贡献效率高的主导产业。着力“调结构、换动能、促转型”,首先在加快工业升级上下功夫。全面改造传统产业,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汽车配件、粮油加工、鞋帽服饰、制药化工等传统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让优惠政策落地落实,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流入实体领域,助推实体经济发展。其次在加快农业升级上花气力。着力打造品牌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发展优质稻75万亩、油茶80万亩、出栏生猪110万头,特色养殖基地30个以上,油茶产业园早日建成,新增农业规模企业5个,争创省级龙头企业5个。第三是在加快服务业升级上做文章。进一步完善现代金融体系,推动金融服务创新,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推进“互联网+邵阳县产品”工程,发挥县城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作用,电子商务服务站点覆盖全县393个行政村。做好县域全域旅游规划,加快金江湖、河伯岭国家森林公园、塘田市红色旅游建设步伐,推动旅游文化融合发展。
二是发挥县城龙头作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要促进产城融合。只有从县城和各中心镇的资源条件出发,将产业发展与人口聚集、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统筹协调发展。其次是提升县城和中心镇的承载和服务能力。县城是政治、经济、文化作用,目前塘渡口镇人口达17.8万人,城区内常住人口达12.5万人。要围绕民居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需求,完善基础设施并发展服务业,发挥县城和中心镇在城镇与乡村这间的产业、要素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衔接功能,提高城镇生活质量,提升城镇发展品质。第三是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和补偿制度,构建城乡人口公共服务共享机制,形成有利于城乡人口迁移转换的体制,让老百姓在改革红利分配中有较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的增强感。
三是发挥生态环保的引导作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培育以低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倒逼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培育节约型、生态环保型产业,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绿色经济之路,从而创造更多的绿色财富和生态福利,把生态比较优势转化为生态竞争优势。
四是精准施策,全力决胜脱贫攻坚主战场。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已吹响“集结号”,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上下同心,以规划为引导,以项目为抓手,创新工作机制,打好脱贫攻坚政策“组合拳”。进一步强化目标考核,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一户一策,一村多策,既要做强集体经济,增强“造血”功能,又要尊经济规律,引导资本下乡。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如期实现“脱贫摘帽”目标,走上全面建成小康之路。
[供稿:邵阳县统计局 刘 扬]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