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湘潭市2014年上半年农业经济形势分析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4-08-05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今年以来,湘潭市各级政府部门紧紧围绕农业农村重点工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一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大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快提升,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稳步推进态势。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0.88亿元,同比增长4.1%。

  一、农业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一)种植业发展平稳。上半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280万亩,增长3.86%

  粮食种植增加,结构有所调整。上半年,春夏收粮食播种面积2.19万亩,较上年增长6.6%。春夏播中早稻种植面积152.01万亩,减少0.6%。而为了避免去年那样的干旱天气对粮食生产造成影响,全市今年积极行动,大力发展旱粮生产,湘潭县和湘乡市建立了9个玉米种植示范片,示范片总面积超过1万亩,直接对市粮食生产带来积极影响。上半年玉米播种面积4.37万亩,增长167%。

  油菜生产势头良好,面积和产量双增长。油菜籽种植面积30.56万亩,增长19.2%。去年下半年,由于全市范围不同程度遭受旱情影响,为减少干旱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各市县各级部门大力扶持了油菜种植。市政府下发了《2013年湘潭市秋冬种生产工作意见》〔潭农发〕(68)号文,将相关任务下发到各县市区,其中油菜种植计划就达27万亩。湘潭县和湘乡市还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政策,新投入资金达500多万元,比往年全市用于秋冬生产的100多万投入翻了近5倍。总体看,今年油菜籽生产形势良好,油菜播种面积、单产、总产均实现了增长,平均单产达到66.2公斤/亩,增长0.8%;总产量达到20227.4吨,增长20.2%。

  蔬菜生产较快发展,经济作物增势不减。上半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9.88万亩,增长7.5%;总产量94.96万吨,增长8.5%;瓜果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完成2.06万亩,增长0.7%。其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完成7.76万亩。

  (二)畜牧生产涨跌互现。上半年,生猪价格持续走低,直到5月中旬,生猪价格触底,5月下旬后开始反弹回升,进入6月份以后,随着生猪价格企稳回升,畜牧业开始走出低谷,生产逐渐恢复平稳,处于较好的回升态势。上半年,全市出栏肉猪241.15万头,增长2.6%;出售和自宰肉用牛、羊数分别为0.61万头、5万只,分别下降3.2%和2.4 %;出笼家禽432万只, 下降4.2%;生猪存栏273.85万头,下降0.2%;家禽存笼810万只,增长1.5%。

  (三)渔业发展快速。今年气候条件好,气温适宜,雨水充沣,山塘、湖泊、水库及沟河的平均水位明显高于往年,非常利于渔业生产,渔业养殖面积比往年有较大增加,上半年水产品产量达4.97万吨,增长4.3%。  

  (四)农业农村改革快速推进和产业结构优化发展

  农业农村改革以改转结合方式快速推进。农村耕地累计流转63.2万亩,新增5.9万亩,占耕地总量的37.75%。湿地保护、绿色通道和10个秀美村庄建设工作加快推进。

  新型经营主体逐步壮大。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民合作社发展到903家(涉及20万农户,占农户总数的34.5%),新增70家;家庭农场新增31家,总数达到109家;种植面积30亩以上的规模种植户共有1976户,种植面积19.7万亩;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1195个,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规模猪场(小区)28个,全市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规模养殖出栏数/全市出栏数)达到68%。统计资料表明:新型经营主体的不断壮大促使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得到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开始从个体化的经营主体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主体升级转型,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整合,农业生产效益进一步提升。

  产业结构逐步多元化。粮猪二元结构长期以来在我市农业生产中占主要地位,随着近年我市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全市农业产业结构开始向多元化转型。一是产业化步伐加快。上半年,预计农产品加工完成产值280亿元,增长15%,完成增加值81亿元,增长16.5%。农产品加工的不断壮大,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农业产业链的纵横延伸,促进了粮猪二元化结构向多元化发展。二是新型经营模式蓬勃发展。全市现有营业收入过50万元的休闲农庄400多家,其中四星级以上的6家。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模式,有机的将农业与观光旅游、生态保护、度假休闲等多种行业结合起来,形成了多位一体的综合农业经营模式。此外,农技服务、农机服务、农业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经营组织纷纷成立,组织成员通过组织系统共享生产经营资源,行业的整体生产效益快速提高,现代农业服务产业逐步形成。上半年,预计农业服务业实现产值3.56亿元,增长18.6%。

  二、主要问题

  (一)保持粮食生产稳产、增产的难度大。今年以来,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全市耕地抛荒的现象逐步减少,但因当前种粮的用工成本高,加之粮价低位运行,种粮的比较效益偏低。据专业人士测算:早稻包括种子、化肥、农药、机耕机收、人工等在内,总成本约为957元/亩,收入为1112元/亩;晚稻的总成本在1030元/亩,收入为1306元/亩,中稻的总成本为1095元/亩,收入为1408元/亩。从中可看出:种双季稻比种一季稻其收益只多出118元/亩,如单从效益方面考虑,农户将加大对种一季稻的选择(不考虑规模生产前提下),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压单扩双”的工作难度。

  (二)气候条件总体不利早稻生长,早稻生产存不确定因素。今年4月中旬以来持续阴雨天气,日平均气温较去年同期略低,降雨量多1.5倍,日照减少1.4倍,气候条件总体不利于水稻生长,早稻返青分蘖慢,主茎叶龄小,大田苗数少,发育慢。且在大田生长发育期间,连遭阴雨寡照,生长期延长,加之雨水频发,病虫防治时机延误,导致今年早稻病虫害发生偏重。预计部分丘块结实率下降,产量比上年将有所减少。

  (三)猪价长期低位运行,养殖效益受影响。今年以来,市场供求失衡,生猪外销不畅,生猪价格持续走低,至6月中下旬,活大猪均价在12.4元/公斤左右,较去年同期下滑7.7%,猪粮比约4.92:1(全国平均盈亏平衡点6:1),养殖户头均亏损达到300元左右。生猪价格和养猪收益的双双下降,对广大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直接影响农民的增收。

  (四)农民种粮收入微薄,种粮意愿呈下滑趋势。近年来,城镇化推进速度的不断加快带来了很多就业及创业机会,农民的收入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统计数据表明: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在人均总收入中占65%,工资性收入已经占据农民收入的主导地位,相对于种粮等传统经营性收入,这种悬殊的差距,对农民种粮积极性产生了巨大冲击。上半年,全市早稻播种面积与去年同期相比呈下降趋势,减少0.6%,而中稻种植面积却大幅上升,增长19.9%,农民种粮意愿开始出现下滑趋势。

  三、建议

  (一)进一步推动耕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方式也正发生着重要的变革,各种形式的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过去那种以个体化生产经营为主的家庭作坊式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与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矛盾,主要体现在:政府部门粮食生产任务必须完成与农民因种粮收益微薄而不愿种粮进而抛荒耕地的矛盾;农业规模化生产推进速度缓慢与个体生产经营效益低下的矛盾;耕地生态环境保护与个体化生产经营的难管控性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矛盾;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个体经营对资源的随意浪费的矛盾;现代农业技术的普及与农业科技推广难度大的矛盾等等。“土地流转,规模生产”是化解这些矛盾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科学的、制度化的、合理合法的土地流转,大力推动农业规模化的科学发展,有效遏制耕地抛荒现象,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广农业科技是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充分发挥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等经营主体的作用。经济合作组织是农业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各种以经济合作方式联系在一起的新型经营主体对提高生产资源的高效配置和高效利用十分重要,对提高全产业的竞争力也很有效。从全市目前903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来看,虽然数量上己具有一定的规模,运营上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较明显,但总体上组织的规模仍然偏小,行业覆盖范围也不够广,经济合作组织对产业的影响力还不够大,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牵引力也不够强。因此, 政府及各相关部门应进一步理顺关系, 加强对经济合作组织的协调引导,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赋予其更多的权利, 使之在农村土地流转、集约化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通过经济合作组织形成系统化的规模生产效应, 以此推动农业产业升级转型,进而有效化解各种不利因素对农业生产经营所带来的冲击。

  (三)转变发展思路,大力打造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农业发展主要秉承以量为先导的粗旷型发展思路,长期以来对量的重视程度高于对质的重视程度,由于对产出量的偏爱,对质量的监控则缺乏必要手段,生产过程中“质”的不可控,造成了资源配置不佳,甚至出现浪费现象,并导致不可控的隐性破坏因素不断累积,严重威胁我市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其中生态环境破坏就是最直接的后果,之前发生的“镉米事件”应该引起我们最大的关注。同时,这种只重视“量”的发展思路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加上全市农业发展受地理区位范围制约严重,城镇化水平快速发展,耕地面积呈逐步萎缩的趋势,在这样的形势下,“量”的增长难以为继,发展进入了瓶颈状态。要打破这个发展瓶颈,就要千方百计突破“量”的限制并从“质”上做文章,要全力打造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品牌,要积极借鉴一些成功经验,如:湘莲、新晃黄牛肉、安化黑茶、张家界大鲵等等,大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业生产进入新的发展空间。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政府各级部门要下大力气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形成一套科学的发展方案,要从建设用地、资金配套、技术支持、生产标准到媒体宣传和市场推广,全方位打造湘潭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品牌,打开农业发展的新空间。

[供稿:湘潭市统计局莫宏文]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