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湘潭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5-12-07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低碳经济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现阶段,全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增长方式依然粗放,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巨大压力。另一方面,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也为全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重要机遇。中国政府将以全面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等多重路径,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一方面,它标志着全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向低碳经济转型;另一方面,它标志着从政府到民间组织、从企业到个人都必须成为这一场革命的当事人、参与者、奉献者和受益者。

  一、湘潭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

  (一)低碳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1、节能降耗成效明显。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全省节能降耗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湘潭市各项节能降耗政策措施逐步深入落实,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2011—2014年,单位GDP能耗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每年下降率分别为4.1%、8.88%、7.58%和8.5%。2014年,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8.5%,截止到2014年全市完成“十二五”省政府下达给全市节能目标进度的162.32%,累计完成下降率为26.1%,已经超额完成了十二五的目标任务。

  2、各种节能技术项目上马。湘钢工农闸中水回用处理工程、湘钢135兆瓦高炉煤气发电项目、锰硅合金电炉煤气回收与综合利用工程等先后投入生产。其中,总投资5.6亿元的湘钢135兆瓦高炉煤气发电项目投资运行后,2014年新增发电量7.14亿千瓦时,节约标煤8.8万吨。金锣食品、伟鸿食品等十几家燃煤锅炉相继进行了节能技改,年节约标煤约4.5万吨。

  3、高新技术拉动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7年的42.4%提高到2014年56%。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0%。地区生产总值由2007年的526.8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570.6亿元,年均增长13.0%;财政总收入由2007年38.39亿元增加到2014年159.37亿元,年均增长22.5%。

  (二)低碳发展方式方兴未艾

  1、绿色建筑建设加快推进。主要包括绿色建筑全面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旧城区绿色节能改造等4大类37个项目,项目全部启动建设,完成投资8亿元。目前全市共完成绿色建筑总示范面积310万平方米;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260万平米;完成了250栋居民楼和所有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统计工作;制定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施方案,现已完成改造11万平方米。“中建健康养生城展示馆”项目被评为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示项目,湖南省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办公大楼被评为省级绿色创建示范项目;“花漾年华”实现住宅产业化示范项目已完工6.6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46亿元。

  2、城市公共客运行业清洁能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截止2014年底,全市主城区共有公交车950台,其中CNG车363台,LNG车90台、气电混合车109台、油电混合车138台、柴油车250台。更新购置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726台,占总数量的73%,更新清洁能源出租汽车101台,配套建设2个CNG加气站,已超额完成三年行动计划任务,年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14万吨。

  3、可再生能源蓬勃发展。风电方面:以湘电为龙头的风电产业技术联盟年产值已经突破100亿元、年利税突破10亿元,建成了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其开发的5MW海上风力发电机组达到了世界领先技术水平,截止2014年底,仅在全省就实现风机安装398台,实现减排93万吨标准煤/年。目前,全市风电整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名列国内同行第五位,奠定了全市风电整机企业的国家队地位,有力推动了全省绿色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太阳能方面:已在湘潭经开区、天易示范区、岳塘区、韶山高新区建设50.8MW光伏屋顶电站项目,实现年发电量6250万度,可替代标准煤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25万吨;共获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财政补贴4.22亿元。在全省率先建设家庭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已有十几户家庭光伏电站实现并网发电。地热能方面:地热能已成功应用于各党政机关大楼、部分小区、大型商场、宾馆、学校等,实现应用建筑面积33.42万平方米。生物质能方面:沼气发电总装机容量240千瓦,年发电50万千瓦以上。在湘潭县梅林桥镇郭家桥村建成了湖南首个大型秸秆沼气工程,可年处理水稻秸秆600吨,处理猪粪水2500吨,年产沼气15.33万立方米,供气400户。皮革工业园污水处理厂、湖南燕京啤酒有限公司的废水综合处理工程、湘潭碱业有限公司的废水综合处理工程、湖南韶峰集团的余热发电项目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等绿化度高、低耗能、低污染的节能环保项目,让低碳绿色增长推动全市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湘潭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

  低碳经济其实质就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发展观的改变。湘潭市作为典型三线城市,长期以来形成的投资驱动型、资源消耗型、传统工业主导型发展格局未有大的改变,随着经济的增长,资源要素硬约束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加快推进低碳转型与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一是工业能耗比重偏高。伴随湖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湘潭经济实力得到明显提升。从用能结构来看,湘潭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用能在能源消费中居于绝对主导地位。2014年,湘潭市第二产业能源消费量占全社会消费总量的64.2%。

  二是六大高耗能行业耗能比重居高不下。2014年,湘潭规模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为227.82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7.1%,占比与上年减少0.7个百分点;但综合能源消费量达599.19万吨标准煤,占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比重为96.37%,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

  三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技术投入不够,设备老化情况增加。根据政府规定,湘潭各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与销售收入的比例不得低于5.0%。大部分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资金的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还是达标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部分企业对技术创新较为重视。但仍有小部分的企业由于自身资金缺乏、节能环保意识较淡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不够理想,这也致使部分企业在保证环保提高效益方面出现了疲软现象。

  三、加快低碳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政策体系,建立低碳经济长效机制。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及环境的支撑,加快发展湘潭低碳经济,就必须大力完善政策支撑体系,为低碳经济加快发展提供长效机制。一是低碳产业政策,包括低碳产业发展、低碳产品生产、低碳服务、限制高碳产品生产与进口等政策;二是低碳能源政策,包括可再生能源政策、节约能源政策、能源技术政策等;三是低碳技术政策,包括碳减排技术研发、应用政策,碳封存技术政策,低碳技术标准等;四是低碳消费政策,包括绿色包装、绿色采购、绿色物流、绿色社区等政策;五是低碳财税政策,包括碳税、气候变化税、生态税、新能源补贴政策、节能补贴政策、环保补贴政策等;六是低碳政绩政策等。

  (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能源结构。湘潭应客观尊重结构调整阵痛期发展实际,坚持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促进经济增长主要由依靠投资驱动的数量粗放型增长,逐步向依靠自主创新的质量效益型转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服务业,推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带动,立足节约能源,立足降低排放;加快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技术创新,坚持市场主导,占据产业发展制高点;进一步提升制造业水平,进一步合理规划全市产业及区域布局。发展新能源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能源生产行业相并重的能源生产结构体系。加快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坚持合理优化用能结构,大力发展高效清洁能源,逐步降低化石能源比例,提高煤炭净化比重,发展煤炭气化和液化,加速能源消费由传统单一消费向多元化消费转变。

  (三)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构建湘潭循环型工业体系,围绕有色金属、钢铁、化工、电力、建材、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重点,着力推进能源资源高效利用,大力实施清洁生产,鼓励和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实施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积极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提高农业生产领域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率;积极推进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提升再生资源利用水平,大力实施绿色建筑行动,大力发展绿色交通网络体系,加快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及绿色消费模式,创建循环经济重点县区、重点村镇、重点社区以及重点示范企业。

  (四)长株潭一体化实施全方位低碳战略。发展低碳经济不应只局限在低碳产业领域,而应是全社会遵循、提倡的一种社会行动体系和全民生活方式。一方面,倡导低碳理念,培育全社会低碳消费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实行试验示范,构建低碳城市。低碳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发展方向,充分发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先行先试的机遇,借鉴国际国内低碳城市先进经验,摸索出一套符合湖南省情长株潭市情的“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发展模式。

  (五)促进政、企、校联合创新产学研结合机制和模式。政府和企业创造财富时,一部分被用于研究科学与技术,这些投资最终可以创造出更多财富,从而带来更深入的研究,如此循环往复,最终实现大学与政府、企业建设发展的良好互动。高校应促进产研结合,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创新产学研结合机制和模式,突破产学研结合瓶颈,完善产学研结合服务机制。学校可以大力支持企业建设一批高新技术研发平台,有条件的企业和高校相互扶持建设一批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使之成为高水准的创新基地,促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发展,用科技的创新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供稿:湘潭市统计局 谭强 张薇 王红雨 余锐靖]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