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湘潭服务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5-12-09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研究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服务业与城镇化发展是世界各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服务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快慢与质量,将直接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影响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步伐,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十二五”以来,湘潭市服务业与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研究分析,深入解剖存在的问题,对未来推进全市服务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出对策建议,将具有非常的意义。

  一、湘潭服务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

  湘潭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一极,迫切需要科学发展,大力提高城市化水平;作为老工业重镇,亟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作为湖南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城市,急需加快服务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十二五”以来,湘潭市委、市政府以“推进大开放、建设新湘潭”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实现“率先发展、率先富裕”为目标,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引领,以结构调整、改革开放、自主创新、节能环保、民生改善为着力点,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四化进程,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全面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高。“十二五”以来,湘潭从顶层设计和规划入手,着力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重点实施“2331”工程,加快打造特色街区,着力构建产业互动、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提升服务业整体实力,力争到2015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即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47亿元的目标,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从2011年至2014年服务业发展情况来看,分别实现增加值353.12亿元、406.20亿元、470.28亿元和537.93亿元,截止2014年,已经完成“十二五”目标的98.3%;同比分别增长13.0%、13.1%、13.3%和12.2%;其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1.4%、31.7%、32.7%和34.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0.1%、35.2%、40.2%和39.0%。

  (二)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十二五”以来,湘潭充分发挥生态资源和滨江景观优势,着力实施城市建设“2146”工程,走出一条适应资源环境承载力、有利于产业和人口聚集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城镇化率到2015年,预期达到61.0%,将湘潭建设成为现代宜居滨江新城。从2011年至2014年末,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效来看,全市城镇人口分别达到143.97万人、150.45万人、154.30万人和159.10万人;城镇化率分别为52.08%、54.02%、55.10%和56.55%,截止2014年,已经完成“十二五”目标的92.7%;城镇化率分别高出全省6.98个百分点、7.37个百分点、7.14个百分点和7.27个百分点,同时也分别高出全国0.81个百分点、1.45个百分点、1.37个百分点和1.78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高位运行,城镇环境进一步优化。“十二五”以来,湘潭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保持高位运行,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居高不下。2011年至2014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650.18亿元、893.86亿元、1214.92亿元和1503.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0%、37.5%、35.9%和23.7%。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19.38亿元、848.25亿元、1174.66亿元和1437.20亿元,分别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95.3%、94.9%、96.7%和95.6%。湘潭以“两型社会”建设为推手,突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发展功能;突出主城区建设,营造优美舒适人居环境;加快市域城镇体系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突出城市管理体制创新,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致力于2015年实现城镇化率61.0%的总目标。

  (四)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十二五”以来,湘潭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消费市场稳定繁荣,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消费结构不断优化。2011年至2014年,全市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0614元、23549元、24810元和27067元,同比分别增长13.8%、14.2%、9.1%和9.1%;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13466元、14886元、17407元和18952元,分别增长9.1%、10.5%、16.9%和8.9%。

  2011年至201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302.51亿元、349.14亿元、398.04亿元和449.97亿元,同比增长18.0%、15.6%、14.0%和13.0%。其中: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为266.78亿元、305.16亿元、343.73亿元和385.40亿元,增长16.9%、14.6%、12.6%和12.1%。城镇消费品零售额总量和占比均大大高于乡村。从2014年全市消费品分商品类别看,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增长19.0%,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8.5%,日用品类增长21.7%,书报杂志类增长39.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0.8%,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8.5%,机电产品及设备类增长45.0%,汽车类增长19.7%。

  (五)服务业从业人员和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稳步增加。就业是民生之本。“十二五”以来,湘潭服务业和新型城镇化的稳步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就业发展。2011年至2014年,湘潭服务业从业人员数分别为43.34万人、44.29万人、49.80万人和55.33万人,分别占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25.6%、25.2%、27.0%和30.7%;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分别为5.27万人、5.37万人、6.24万人和6.42万人。

  二、湘潭服务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协调性不强。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代表着服务业发展的水平。按照服务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律和相互关系,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与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然而,“十二五”以来,湘潭服务业发展水平与新型城镇化水平协调性不强,与国家和全省相比,差距很大。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服务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性不强,并不利于经济转型升级和优化产业结构布局,甚至导致城镇资源配置效率不理想。

  (二)区域服务业与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从2014年来看,全市5个县(市)区服务业与城镇化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是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均没有超过40%,占比最高的是雨湖区,也只有38.0%,其次是岳塘区占比36.0%,其他县(市)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最低的是湘潭县,占比不到30%(29.8%);而城镇化水平的高低主要体现在城区,但两个城区城镇化率相差很大,岳塘区达到95.66%,而雨湖区只有54.82%,相差40.84个百分点,其他县(市)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最低的是湘潭县,城镇化率只有35.88%。

  (三)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近年来,尽管全市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城乡差距一直比较明显。如:2014年,湘潭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2:1。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依然存在。目前,新型城镇化更多的是一种土地城镇化倾向,城区面积不断扩张,但农村人口没有有效转变为城市人口,失地农民就业、社会保障等成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失地农民在就业问题上由于文化程度及劳动技能水平较低,但因有拆迁补偿,一时显得经济比较宽裕,高不成低不就,大多不能在城市里找到理想的工作。因此,失地农民成为居住在城市里的特殊群体,由于部分人没有工作,在社会上游手好闲,他们或赌博,或聚众闹事,或高消费娱乐,将家中积蓄花光,失地农民逐年增多,城镇发展在未来面临社会治安压力增大。

  (四)城镇化建设基础设施和功能不完善,服务业区域产业集聚程度较低。湘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虽经多年努力,城镇基础设施和功能有所提高,但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一是城镇建设规划和功能布局不尽合理。部分城镇没有相对集中的建成区划,主要依托过境国道或省道发展,城镇房屋过分依赖国道、省道等建设,工业生产与生活功能区域混杂。二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部分城镇排水、污水设施未成体系,城镇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不到位,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严重不足。三是居民生活服务设施不够健全。居民休闲娱乐、文化生活等公共设施有的没有配套,有的配套不足,部分小城镇无大型超市或集贸市场等。四是湘潭服务业区域产业集聚程度较低,产业集聚是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及强化区域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实验区的国家级高新区和九华工业园,仍然缺乏有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和大型企业集团,产业集聚度并不高,并且有部分工业企业仍然没有进入园区,夹杂在居民生活区附近或者学校附近,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和学校正常秩序。

  三、制约湘潭服务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纵观湘潭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制约湘潭服务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传统老工业重镇的影响、顶层设计的不科学、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各项政策的制订、体制机制的不健全等等。湘潭作为老工业重镇,2014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2.1%,常住人口不到290万人,土地面积也只有5006平方公里,要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走科学发展道路,在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中,不断解决诸多矛盾和问题。

  (一)城镇发展尚不能适应“三农”改革发展需要。“十二五”以来,湘潭服务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2014年比2011年分别提高了2.9个百分点和4.47个百分点,4年来,湘潭有15.13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但是,目前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仍然是湘潭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一是近年来,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业要素投入不断加大,农业已进入资本替代劳动的加速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也不断加大,使大量农村劳动力处于闲置状态;二是在总人口中,目前农业人口仍有120多万,超过总人口的43%。而农村可耕地面积十分有限,而且还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使农业人口的就业余地越来越小;三是近年来,农产品价格已达到较高水平,农民单靠提高农产品价格来达到致富的目的已不太可能,而更多的是去城镇寻找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是更好的出路选择。因此多重因素导致农民市民化,渴望向城镇转移的欲望愈加强烈,不断形成强大的推力。

  (二)第二产业对服务业与新型城镇化进程发展的带动力不足。2014年,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28.3%和30.7%。从一定程度上表明,湘潭新型城镇化进程主要还是要依靠服务业拉动,工业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化进程的力量尚显不足。目前,湘潭新型城镇化推进阶段并没有完全依靠工业企业的扩大再生产与资本的聚集达到大规模吸引剩余劳动力的目的,主要是依靠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2014年,湘潭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已超过30%,随着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城镇服务业正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力量。但总体水平和发达地区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一方面说明城镇服务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反映虽然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有所提高,但服务业的发展绝不是孤立的,它与新型工业化发展、科技创新水平、生产的信息化程度及人均收入等密切相关,尤其是湘潭是老工业重镇,不可能短期内由发展潜力转化为强大的拉力。在湘潭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单纯依靠服务业的发展来大规模吸纳农村人口对今后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十分不利。

  (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不能有效发挥城镇功能。“十二五”以来,湘潭城镇建设发展提速,公共基础设施状况明显好转,但和城市功能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依然很大。2014年,湘潭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4平方米/人,人均综合用水量160立方米/年,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6台。此外,城镇的教育设施、环境状况、邮电通讯状况、园林绿化及防灾减灾等都不能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城镇道路拥堵、停车场明显不足、人均拥有城镇公共产品不多、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等等,都将成为今后制约新型城镇化进程的突出问题。

  (四)服务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目前的城乡管理体制仍带有计划体制的色彩,与今后完善发达的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服务业与新型城镇建设新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一是农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福利保障制度还没有健全,阻碍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各种政策性障碍没有彻底消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镇化的进程;二是管理体制尚未改革到位,有关职能部门依然存在为民服务意识不强,不能统一协调,导致相关政策不能顺利贯彻执行,一些服务业发展项目不能尽快落地实施,一些空白领域的服务业企业缺乏有效的市场培育。

  四、加快推进湘潭服务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遵循服务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立足湘潭实际与可持续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加快推动服务业与新型城镇化协调互动发展。

  (一)规划引领,科学推进服务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是龙头,是可持续健康推进服务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让利于民、产城互动、绿色发展的原则,牢牢把握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方向,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关系。湘潭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实验区的重要城市,处于优先发展的长株潭城市群经济隆起带上。要积极主动融入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服务长株潭城市群建设。规划建设上要突出着力构建创新驱动的两型产业体系、功能完善的新型城镇体系、内外畅达的综合交通体系、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体系等 “六大体系”,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两型”改革实验取得重大成果,城乡居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将湘潭建设成为生态宜居型现代工业新城和国际化的文化旅游名城。

  (二)增强服务业发展潜力,让农民工融入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重心是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镇化。通过加快发展面向农民工的城镇服务业以及促进城镇公共服务业向农民工延伸服务能力。为实现农民工市民化提供良好的就业载体和服务环境,引导城镇市场化服务更好地适应农民工的需求特点和支付能力;在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政府服务方面,推进农民工子女上学享受与城市孩子同等待遇;探索允许农民有双重户籍的基础上,根据农民工的贡献度,探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更快更好地惠及农民工。使农村转移人口能够“留得住、活得好、保有力”,让农民工融入新型城镇化,需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继续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创造大量稳定的就业机会,提供给农村转移人口。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政策扶持,扶持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发展,并优化和提升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经济结构,强化服务业标准化建设、服务业品牌培育,提高服务经济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三)加快推进中心城市改造升级,打造服务业发展新引擎。从国内外经济发展的趋势看,服务资源向大中城市集中,空间布局向中心城区聚集的趋势十分明显。在城市发展服务业应该着重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市场服务应成为服务主体,使城市具有较大的生产服务功能。未来中心城市的服务业增加值应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0%~60%以上,像岳塘区竹埠港“退二进三”工程一样,要把重化工业革除或者外迁,以流通服务业、生产和生活服务业、科教文卫为支柱产业,强化金融、贸易、科技、信息中心的作用,形成对周边地区具有强大的经济带动力和辐射力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利用中心城市人力资源、科技教育资源的优势,聚集高层次的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产业,如“互联网+”,湘潭“智慧城市”建设体系,荷塘物流园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福星国际金融城的金融服务体系,各大产业园区的科技研发、知识产权、信息咨询平台体系建设等。

  (四)突出推进中小城镇特色发展,补齐服务业发展短板。目前,湘潭除5个县(市)区外,还有几十个小城镇。县城规模一般在几万人左右,建制镇多数不足万人。而有关专家认为,小城镇的最小经济规模是常住人口1万人以上,较合理的经济规模是常住人口5万人以上。小城镇既是城乡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又是中心城市发展的基地,是推进湘潭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服务业的发展,缩小城乡服务业的差距,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提升整个城市的服务业发展水平。湘潭目前正在加快合并万人以下的建制乡镇,以控制小城镇数量、扩大其平均规模,按小城市的规模和标准来建设,实施扩权强镇和产业集聚,打造一批经济强镇和县域副中心,鼓励和吸引农民进镇务工经商从事服务业;鼓励城市工商企业在小城镇开办商业连锁、物资配送、农副产品批发、大众化餐饮、旧货调剂等行业。在科学规划布局经济开发区的同时,配套完善相应的服务功能,像湘潭高新区和湘潭经开区一样,同步规划建设学校、医院、家庭服务等配套设施,完善相应的配套服务功能,以打造优良的产业发展环境,防止公共服务体系脆弱制约产业园区发展。搭建产业园区信用融资、资源流转、人才交流等服务平台,通过强化服务要素保障的园区平台,提升园区产业发展的集聚竞争力。

[供稿:湘潭市统计局 江南屏、李立武]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