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十二五"时期湘潭市固定资产投资发展回顾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6-06-15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刚刚过去的“十二五”时期,既是战略机遇期,又是风险挑战期;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又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整体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局面,湘潭全市上下迎难而上,砥砺奋进,紧紧围绕“推动大开放、建设新湘潭”的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引领,狠抓“稳增长”大局,全市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也实现跨越式发展,结出累累硕果。

  一、“十二五”时期投资发展成就

  (一)投资规模不断突破。“十二五”时期,湘潭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67.71亿元,为“十一五”时期投资总量的3.2倍,其中2015年当年就完成投资1805.4亿元,接近“十一五”时期的投资总量1888.89亿元(见图1)。五年间投资年均增长30.4%,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6.6个百分点,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3.4个百分点。

  (二)拉动经济增长居功至伟。在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净出口三驾马车中,投资始终扮演着“头马”角色。整个“十二五”时期,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60%左右,其中在2012年一度达到65%,在保持同时期湘潭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过程中可谓居功至伟(见图2)。

  (三)投资结构日益优化。“十二五”时期的投资结构变化情况显示,湘潭市第三产业投资比重逐年攀升,在2014年突破50%,2015年达到50.2%。

  第三产业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由“十二五”初期的0.06亿元跃升至“十二五”末的8.7亿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由1.19亿元跃升至9.55亿元,呈数倍甚至数十倍增长。第二产业中,先进装备、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比重持续上升,而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的比重则不断下降,“十二五”末,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19.7%,较“十二五”初期提高5.2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占比为8.4%,较“十二五”初期下降了4.9个百分点。种种变化表明,湘潭市的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正朝着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等方向积极稳步发展。

  (四)民间投资迅速崛起。在《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公共领域投资的若干意见》出台后,湘潭市积极响应,行动迅速,结合民营企业的投资需求、稳增长的现实需要以及全市重大项目库建设要求,研究提出了一大批“公共建设领域引入民间投资项目”,重点向民间投资主体和金融机构进行推介。到“十二五”末,全市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已达69.6%。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领域中,民间投资已几乎遍及所有大类,制造业民间投资占全部民间投资的比重为62.1%,制造业投资中民间投资的比重高达95.7%。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投资中,民间投资所占比重也分别达到76.8%和45.8%。民间主导、市场导向的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带来了湘潭经济的生机和活力,民间投资呈现总量不断攀升、增速不断加快、占比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

  全市非国有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十二五”初期的66.7%提高到“十二五”末的72.7%,其中,私营企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23%提高到52.7%,平均每年以接近10个百分点的比重快速上升,已成为民间投资乃至全部投资的第一主体。

  (五)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随着近年来大量重点项目的实施,湘潭经济社会的基础环节和薄弱环节不断得到加强。“十二五”时期,全市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分别由2011年的0.6%、12.5%提高到2014年的2.8%、21.7%,2015年虽略有回落,但也达到1.3%、20.3%。这些领域投资力度的加大,未来将大大缓解全市水电油气运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瓶颈制约。

  全市基础设施则进一步得到配套完善。河东中心城区功能大幅增强,河西旧城改造有序推进,九华新城初具规模,昭岳、天易等新城片区稳健崛起。全市通车高速公路由“十一五”末的4条增加到“十二五”末的7条,新建、改建和扩建城市主次干道75条,完成湘江风光带建设19.2公里,新建干线公路27条、630余公里,硬化农村公路3030公里,构成了全国地级市中最密集的公路网。沪昆高铁设站九华和韶山,湘潭迈入“高铁时代”。城乡统筹步伐加快,城镇化率由“十一五”末的50.11%提高到“十二五”末的58.3%。

  (六)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从数据上看,“十二五”时期,全市共完成民生工程投资321.58亿元,较“十一五”时期净增244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5.3%,较“十一五”时期高出1.2个百分点;共完成生态环境投资129.74亿元,较“十一五”时期净增107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2.1%,较“十一五”时期高出0.9个百分点。

  从成果上看,“十二五”时期湘潭市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双百工程”,大力推进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建制村通畅率达100%,五年完成各类水利工程13.5万处,解决8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湖湘公园二期、木鱼湖公园一期全面建成,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重点工程”顺利实施,竹埠港、锰矿地区等重点区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加快推进,竹埠港区域28家化工企业全部关停,湘江湘潭段水质常年稳定在Ⅲ类,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75%和92.5%。种种成绩,无不反映出“十二五”时期湘潭市在民生工程建设上和生态环境治理上有了大投入和大回报,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总体来说,整个“十二五”时期,湘潭市固定资产投资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又好又快”,在实际效果上体现出“量质齐升”,为全市“十三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项目规模有所下降。2015年,湘潭市投资项目平均建设规模为6921万元/个,较2011年降低572万元/个,下降7.6%;当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个数占全部投资项目的比重为1.5%,较2011年下降0.4个百分点,当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8.4%,较2011年下降2个百分点。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投资仍要继续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主力军的前提下,项目平均建设规模和亿元项目占比的下降将成为一大掣肘,需要予以关注。

  (二)投资效益不断下滑。投资效果系数,指一定时期内GDP增量与投资额的比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单位投资增加的国民收入。该指标是评价宏观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之一,尤其是对于近年来以投资为主拉动经济增长的湘潭市来说,投资效果系数基本能反映出湘潭市的投资效益情况。

  随着湘潭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递减已经开始显现。由图5可见,“十二五”时期,湘潭市的投资效果系数呈连续下滑趋势,到“十二五”末已经下滑到0.073,较“十二五”初期大大降低,已低于全省、全国同期的0.077、0.074,投资在保持全市经济稳增长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已开始有所弱化。

  (三)投资结构仍需优化

  1、技改投资占比下降。技术改造投资是盘活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提高有效供给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十二五”时期,湘潭市技改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呈逐年下降态势,由2011年的59.1%下降到2015年的51.5%,体现出我市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步伐有所趋缓,力度有所减弱。

  2、购置投资占比不高。设备工器具购置是固定资产投资中的积极部分。在生产性建设工程中,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占比的增大,意味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十二五”末,湘潭市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仅为12.2%,较“十二五”初期下降5.9个百分点,分别低于全省、全国同期平均水平4.3个、7.7个百分点,反映出全市生产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方面需要得到更为积极的调整。

  三、相关工作建议

  承上启下、谋定后动的“十二五”已经过去。进入“十三五”时期,湘潭市既要进一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又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完美收官,这就要求我们在投资工作中要进一步找准方向,扬长“补”短,精准助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大力抓好项目储备。投资的增长要靠项目支撑,尤其是要靠重大项目的支撑。为确保投资增长的后劲,必须切实做好项目储备工作。一是要超前谋划,紧紧围绕国家“十三五”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湘潭市实际情况,把握好投资方向和重点,抓紧储备一批符合国家产业导向,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二是要精心包装。邀请专业机构和权威专家对项目进行高水平的研究、论证、策划、包装,力争让尽可能多的项目纳入国家、全省重大项目库,并科学安排年度投资计划,确保项目在投资计划下达时能够顺利实施;三是要加强推介。建立重大项目公示制度,选择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市场前景好、影响力大的重大项目,定期通过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向全社会进行公示和推介,提高项目策划和推进效果;四是要跟踪服务。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做好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和“并联审批”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办事手续,实行限时服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做好监督、检查和验收管理工作,跟踪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映、及时研究、及时解决。

  (二)努力扩大有效投资。在当前投资增速持续回落的背景下,要努力扩大有效投资,补强经济持续发展动力。一是不能以牺牲环境、牺牲资源为代价,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大的项目要坚决控制;二是一些已经出现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相关项目要停止上马;三是对投资项目要进行充分的效益评估,缺乏足够消费能力的项目要谨慎审批;四是要有意识地向加强经济社会薄弱环节的投资项目倾斜。

  在扩大有效投资的过程中,政府及相关部门一定要把握好参与和审批力度。一方面,应简政放权,充分遵循市场规律。市场可以有效地将市场资源配置在一起,从而实现投资的最佳效益;另一方面,在某些行业又要加大审批力度。单纯地讲市场,很容易导致一些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大的产业出现泛滥,这种投资对于投资主体来说是有效的,但对于社会来说却是无效的甚至有害的,应在这方面作出严格制约。

  (三)全力促进转型升级。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我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现实选择。一是要突出培育。在营造整体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重点,坚持扶大扶优扶强,确定一批龙头企业、优势企业进行重点培育。鼓励通过并购、兼并、参股等方式,推动大企业大集团创新品牌、提升实力、做大规模;二是要打造平台。面对广大中小企业,加强资源整合,优化创新环境,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转型升级的平台和支撑;三是要积极引导。充分发挥政策对转型发展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建立转型升级的鲜明导向,综合运用产业、财税、环保、土地、金融、能源等政策手段支持企业进行转型发展;四是要加强宣传。着重挖掘一批在转型发展上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典型企业,进行持续性跟进和宣传。加大行业转型升级的研讨与交流力度,引导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找到转型升级的合适路径,给企业转型升级指明方向。

[供稿:湘潭市统计局 刘波]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