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吉首市建市30周年经济发展回眸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2-09-26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30年只是宇宙时空的一瞬,但我们的山城吉首却经历了沧海桑田,发生了意义最为深远的变化,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吉首市正在迅速的崛起。数字,给吉首建市30年做了最好的注解,数字中凸显变化,数字中品味成就,数字见证和谱写了吉首市各族人民为之拼搏为之奋斗的华丽乐章。

  一、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1982年建市之初,吉首市国内生产总值715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02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130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118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02元。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63304万元,比1982年增长26.17倍,年均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776万元,增长3.58倍,年均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305691万元,增长33.0倍,年均增长12.8%;第三产业增加值511837万元,增长36.8倍,年均增长13.3%。按可比价计算,吉首市先后于1987年,1993年,1999年,2007年实现了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1982年翻一番、翻两番、翻三番、翻四番的战略目标。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82年的402元提高到2011年的24730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了15.1倍,年均增长10.1%。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在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982年的26.6:29.8:43.6调整为2011年的5.7:35.4:58.9。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二、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实现了产业结构由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跨越。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市的综合实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自治州首府城市的中心地位更加明显,经济总量占全州比重由1982年的11.9%增加到2011年的23.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占全州三分之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稳居全州之首。

  二、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工业生产突飞猛进

  随着一系列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历史性变革推动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业科技不断推广,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2005年以后全面落实农业税收减免,放开粮食市场,农业经济稳步发展。198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2647万元,2011年达到76418万元,增长3.64倍,年均增长4.6%。粮食总产量从1982年的33523吨增加到2011年的48729吨,增长45.4%。

  建市初期,吉首工业基础极为薄弱,结构单一,对经济的贡献作用较小。改革开放以来,吉首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30年的奋斗,吉首工业从弱到强,已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力军。2011年,吉首地区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630902万元,是1982年的49.8倍,年均增长14.4%。全部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58658万元,是1982年的43.9倍,年均增长13.9%。“八五”时期基本形成了以“烟、酒、药、化、电力”为主体的产业格局,九十年代党的十五大召开之后,吉首民族工业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抓大放小,工业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已形成了以黑色金属冶炼、食品加工与生物医药为主的三大产业集群,2011年实现增加值69450万元,占全部规模工业的31.0%;以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烟草饮料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药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力生产供应为主的五大支柱产业,2011年实现增加值139500万元,占全部规模工业的53.9%。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总量的比重达29.3%,比1982年提高8.5个百分点。随着酒鬼酒的成功上市和发展,锰锌工业的崛起,重点产业得到调整振兴,改变了吉首市工业散、小、弱的状况,吉首市工业生产步入了突飞猛进的快车道。

  三、投资建设成绩斐然

  在这块旧称“五溪蛮地”的神奇土地上,30年来,全市各族人民以饱满的热情和勤劳的双手共同建设美丽的吉首山城,昔日人烟稀少,贫穷落后的旧所里变成了如今繁华的现代化小都市。固定资产投资由1982年的2558万元到2011年的488378 万元,增长了190.9倍,年均增长19.9%。全市对生产部门投入了大量资金扩大生产能力,人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城镇基础设施得到持续发展,房地产业从无到有,欣欣向荣。大规模的投资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通讯方便了,城市美丽了,市场繁荣了,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高。1998年,乾州新区建设开始,再造一个吉首让山城人为之振奋,而今新城初具规模,与老城区连成一体,记录着城市变迁的历程。2011年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20平方公里,城市实有道路长度168公里,人均道路面积12.4平方米,水厂综合生产能力达每日12万吨,城区自来水普及率达99.8%以上,燃气普及率达56.4%。

  路通百通,吉首经济发展尝尽了交通不便的苦,对道路建设的大规模投资彻底改变了过去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的状况。全州公路通车里程由1982年的147公里增加到2011年的642公里,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常吉高速的拉通,省会4小时可达。2012年3月底,矮寨特大悬索桥的建成,吉茶高速实现通车,到重庆也只要5小时,实现了全市高速交通与外省的畅达。目前吉怀高速路面基本拉通,永吉高速建设加快推进,便捷的交通实现了吉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梦想。旅游业也伴随着交通的大发展呈现出蓬勃的生机,“谷韵吉首,带你走进神秘湘西!”回响在三湘四水,大江南北。

  四、财政金融较快增长

  2011年,全市实现财税总收入61612万元,是1982年的96.87倍,年均增长17.08%。2011年末,吉首地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397438万元,是1990年的61.25倍,年均增长21.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804512万元,是1990年的60.32倍,年均增长21.55%;金融系统贷款余额716938万元,是1990年的20.81倍,年均增长15.5%。吉首市财政的快速增长源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信贷规模的扩大也为吉首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五、商业市场繁荣兴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吉首市市场建设日臻完善,成为湘鄂渝黔四省边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贸易活动活跃,商业繁荣兴旺。1982年建市之初,全市仅有农贸市场5个,主要进行农副产品的交易。到2011年底,全市形成了各专业商品交易市场22个,消费品市场成交额突破30亿元,为1982年的502倍,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城镇为依托的市场网络,构建了专业市场与综合经营相结合,管理规范,竞争有序,货畅其流的新型市场体系。家乐富超市、梅尼超市、新起点超市、苏宁电器、和盛堂百货等规模零售网点大大改善了人民的购物环境,多种业态的商贸服务遍布吉首大街小巷。1982年全市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5146万元,到201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8416万元,占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6.2%,是建市初期的96.86倍,年均增长17.1%。

  六、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质量逐步提高。衣、食、住、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1年,吉首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44元,是1987年的20.05倍,年均增长13.3%。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159元,是1982年的22.98倍,年均增长11.4%。2011年吉首地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3365元,是1982年的46.93倍,年均增长13.9%。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民生显著改善,百姓的生活好起来,消费环境和观念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也显现出新格局。2011年吉首市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961元,是1987年的15.66倍,年均增长12.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973元,是1985年的15.76倍,年均增长11.2%。2011年吉首市城市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为33.5%,比1987年下降23.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为41.7%,比1985年下降27个百分点,居民家庭食品性消费支出比重逐年下降。岁月见证了吉首人民生活的巨大变迁,展示了山城百姓不竭的创造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0年坎坷历程,30年奋斗不息,30年的奇迹和力量铸就今天的吉首,在挫折和失误的曲折中探索,在成功和经验的总结里创新,今天的吉首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扬帆起航,必将创造出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注:全文数据以1982年为基期,部分数据不能追溯到1982年的以最早年份统计数据为基期,如城调数据、金融数据等)

[供稿:湘西自治州统计局李晖]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