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探究
2010年,益阳市人均GDP为2483美元。根据世界经济发展进程的一般规律,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处于500美元至3000美元阶段时,往往对应着人口、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最为严重的时期。益阳在未来的一段时期里,将不可避免地遭遇到环境与发展的巨大挑战:人口三大高峰(人口总量、就业人口总量、老龄人口总量)相继来临的压力,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等,这些都将成为未来发展的瓶颈制约。如果我们能在这一背景下成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那么我们将有效克服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实现益阳社会经济的后发赶超。
一、益阳人口、资源与环境现状
(一)人口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益阳市人口再生产受经济和国家政策的影响,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目前,正处于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健康发展轨道,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口规模仍相当可观。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2010年11月1日,全市常住人口为430.79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30.91万人相比,基本持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50人,高于全国139人/平方公里和全省330人/平方公里水平,是全国人口稠密地区之一。从人口结构看,益阳市人口问题突出。
1、人口年龄呈现老龄化。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益阳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64.41万人,15-64岁为318.46万人,65岁及以上为48.44万人,三组人口数分别占总人口数的14.93%、73.84%、11.23%。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99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8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14个百分点。按照联合国人口专家提出的人口类型划分标准,0-14岁人口比重小于30%,65岁以上人口比重大于7%即进入老龄化社会。由此判断,益阳市目前已在老龄化社会之列。但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益阳市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益阳市人口老龄化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2、人口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要求有较大差距。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益阳市6岁及以上人口中,接受初中及以下教育人口297.71万人,占73.96%;接受高中教育人口66.28万人,占16.46%;接受大专教育人口1.6万人,占4.66%;接受本科及以上教育人口为7.88万人,仅占2.02%。劳动力总体过剩和结构性短缺现象同时存在,且市、县、镇人口受教育程度也不平衡。
3、人口性别结构出现失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益阳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19万人,占50.84%;女性人口为211.79万人,占49.16%,性别比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7.66:100下降为103.41:100。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低龄人口性别比失衡,其中新生婴儿性别比为117.17:100,1-4岁年龄组的人口性别比为111.22:100,5-9岁组为110.57:100,10-14岁组为110.63:100。
(二)资源状况。益阳市位于湖南省中北部,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南岸的湘北洞庭湖区域,自古是江南富饶的“鱼米之乡”。
1、地理资源。益阳地理环境优越,长益高速公路、石长铁路、湘黔铁路、洛湛铁路、319国道穿越境内,是省会长沙通往大西南的要道。市区距长沙黄花国际机场约50分钟车程,距长江三角洲600公里、珠江三角洲500公里。2010年末公路总里程15665公里,公路密度为128.99公里/百平方公里。水路经洞庭湖、内通湘、资、沅、澧四水,外达长沙各口岸,航道里程1429公里。百万吨级以上港口吞吐量、千吨级码头数和在册船舶数位居全省前列。
益阳湖区风电场蕴含100-150万千瓦电能,风力主要集中在沅江的漉湖和大通湖的舵杆洲,因地处西南季风带主轴位置,年平均风速比周边陆地大2-3级,风能有效利用率高,是我国华中地区风能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2、土地资源。益阳市土地总面积1.23万平方公里,为湖南省总面积的5.8%,地貌呈复合型特点,以平湖和山地为主,山地占38%,平湖区占32%,丘岗占19%,水面占11%。是全国粮、棉、麻、油重要生产基地,苎麻产量居全国首位,竹子和茶叶产量居湖南省第一。益阳水域广阔,放养面积72万亩,其中精养面积33万多亩,盛产乌鲤、鳜鱼、青鱼、大口鲶、优质鲫鱼、优质鲤鱼等名贵鱼和甲鱼、河蟹、青虾等特种水产品。
3、水资源。益阳水资源总量为2779亿立方米,其中年均地表径流量约为91亿立方米,平均每亩耕地拥有水量1770多立方米。全市蕴含丰富的水能发电资源,水能理论蕴藏165万千瓦,主要分布在安化、桃江、赫山境内。山区河流落差大而集中,有利于高水头电站开发,所建电站兼顾防洪、浇灌、发电等多种功能。
4、生物资源。益阳野生动物资源,按经济意义和生态地理分布,大致可分两种类型:境内东北部的南县、沅江市和赫山区东部,湖泊众多,河港交织,水草丰茂,盛产鱼虾和龟、鳖、鳝、螺等小水产。境内西部和中部地域,包括安化县、桃江县、赫山区和资阳区西南部,山丘延绵,森林广布,野生动物以哺乳类、爬行类和鸟类居多。主要为斑鸠、野鸡、野猪、獾、貉和蛇等。
5、矿产资源。益阳是远近闻名的“小有色金属之乡”。主要矿藏40多种,锑、钨、钒、石煤的储量为湖南省第一。主要矿种中,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有锰、锑、金、钒、铁、石煤、硫铁矿、磷矿、石灰岩等10多种,其中,锑保有量达36万吨,且品位高,开采价值较大。稀有金属分布较多,尚有待勘探、开采。水晶矿、重晶矿、粘土矿、石英砂、萤石、高岭土等非金属矿藏,储量亦丰。
虽然益阳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但由于人口规模大,人均占有资源并不乐观。从土地资源看,2010年末,全市人均仅拥有耕地1.04亩,低于全国1.41亩的平均水平。土地资源少,可开发的后备资源又不足,如不改变以往粗放利用和低效利用的用地方式,用地问题将成为制约益阳市经济发展的“瓶颈”。
(三)环境状况。近些年来,益阳在绿色发展、两型社会建设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获得了“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市”、“中国杰出绿色生态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但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环境问题仍成为全市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的一个突出问题。城市工业集中区废水、废渣、废气、噪声污染仍然较严重。益阳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设备陈旧老化,在造成环境污染的同时,还导致资源利用的不充分和不经济。
2010年,益阳市废水排放总量为17559万吨,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7548万吨,工业废气排放量为515亿标方米。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56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119万吨。中心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至2010年底,益阳市已建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个,总面积达20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县级自然保护区2个。
二、促进益阳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益阳市虽然在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技水平都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实现了经济的较快增长,但走的是一条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之路。这条传统发展之路已越来越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借鉴益阳市及发达地区发展的经验教训,我们只有注重人口、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促进国民经济保持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益阳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人口对策:实现适度人口规模
人口、资源、环境是决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因素,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冲突是诸多生存与发展问题的症结之所在,人口发展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对此,益阳市人口对策应以实现适度人口规模为基本政策,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继续坚定不移地控制人口增长。益阳市积极贯彻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可喜成绩,人口自然增长率已控制在一个较低速度内,这对缓解人口增长给经济、环境带来的压力产生了积极影响。但由于历史形成的庞大人口基数和人口自然增长的惯性,预计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益阳市人口数量仍将继续增长。为使益阳市获得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必须坚持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不动摇,坚定不移控制人口增长。
2、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1995年,世界银行发布了一个把各种资源综合起来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财富的方法,评价方法的核心是把人才资源看成最重要的财富。综观香港和新加坡,其自然资源近乎为零,但这两个地区的人均财富都迈进了世界先进行列,人力资源发挥了巨大作用。益阳市和全国、全省一样,人均拥有的各种财富都非常低,如果还继续承袭过去那种以资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的高污染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模式,而不尽快地提高国民素质,那么我们的人均财富难以大幅度地增加,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当中。
因此,在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中,要把人口压力转化为建设生态环境的积极力量,把发展重心从自然资源的开发转向人力资源的开发,努力提升公众文化素质,实现人口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相互适应,相互促进。
3、消除贫困,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近年来,益阳市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仍然存在着一部分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收入增长缓慢,甚至有时还出现下降。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努力消除贫困现象,转变人们的人口观念,提高生活质量,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创造就业岗位,积极推进城市再就业工程和妥善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二是进一步强化扶贫政策和措施,积极推进农村结构调整,发展流通加工业,实行劳务输出和异地开发,增加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努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三是努力提高教育水平,改善妇女、儿童卫生、医疗条件。
资源对策: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三个要素,资源是基础。益阳市工业化耗水严重,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不到20%,总回收率只有30%,资源消耗速度是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2倍多。益阳市将长期面临资源短缺的压力,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以下三个方面:
1、节约和集约化使用水资源。做好水资源保护规划,减轻水资源污染,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节水工艺及设备的使用,通过重点做好城市污水处理回用、节水技术改造等工作,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实现污水资源化和节水减排。增强全社会水资源保护节约意识,提高市民节水意识,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和支持节水工作。
2、抓好节能降耗工作。益阳市煤炭保有储量为3714万吨,只占全省总储量的1.4%,煤储量小,质量相对较差,煤炭资源供应较为紧张,一直是煤炭调入市。能源供应过度依赖煤炭,随着现有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消耗,需求缺口将逐年加大。益阳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加速期,电力、建材、冶金、装备制造、造纸、纺织、化工等重化工业发展加快,能源消耗水平处于较快上升通道,加重了节能降耗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要重视节能降耗工作:一是在全社会大力推行节能降耗;二是着力推进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三是重点调整工业内部的行业结构。
3、确保有限土地资源发挥最大效益。落实节约优先战略,进一步完善符合益阳市市情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坚持各类建设少占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统一,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区域、城乡、产业用地结构优化;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提高土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对策:谋求发展与环境和谐平衡
经济持续增长,人口基数大并仍在增长,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对益阳市环境保护造成压力。我们处在一个既不能走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又不能不把发展置于优先位置的两难境地中,我们谋求的仍是发展与环境的和谐平衡。
1、从长远看,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工业化发展水平制约了工业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减缓工业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关键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重点发展轻污染产业,限制重污染企业的立项、审批和建设,避免为短期的利益付出长期代价。
2、从当前看,强化环境保护措施。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建立能够反映污染治理成本的排污价格和收费制度,强化“排污者付费、治污者赚钱”的利益导向,增强企业减污、治污的内生动力。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排污谁付费”的原则,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落实企业保护环境的责任。严禁城市居民和农村养殖户直接向江、湖、河排污、弃污。同时,还应特别加强禁止滥砍滥伐和滥挖滥采的工作力度。
3、从根本看,推行产业生态工程。落后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是造成大量污染的主要原因,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并逐步实现原材料的充分利用和重复利用,减少资源的消费,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建立产业生态工程,是我们长期的奋斗目标。
益阳目前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相当大,只有继续坚持对自然资源严加保护,合理开发,节约使用的原则,才能确保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维持益阳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要努力践行将人口压力变成动力,把人口包袱变成财富,开发高素质人力资源,促进益阳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供稿:益阳市统计局 孙凌]
[审稿:陈思]
[责编:张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