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推进益阳市粮食产业发展之探究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7-11-30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为掌握益阳市粮食产业发展现状,10月以来,益阳市统计局、农业委组成调研组,采取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填写统计表等形式,就全市粮食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并重点调查了部分有代表性的粮食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从调查情况看,益阳市粮食产业不断壮大,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一、益阳市推进粮食产业发展的作用

  益阳市地处洞庭湖腹地,素有“鱼米之乡”美称。近年来积极探索,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益阳市是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用占全省7%的耕地生产了占全省总量8%的粮食,其中稻谷占到全省的8.3%,不仅满足了484多万益阳人的吃饭需要,而且每年提供商品原粮超过160万吨,占到全市粮食总产量的六成以上。2016年,全市克服粮价波动和自然灾害的双重影响,粮食总产量达到245.77万吨,比2010年增长2.5%,6年来年均增幅0.4%。在2016年度湖南省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工作中,益阳市被评为优秀单位。

  (二)壮大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调研情况来看,随着现代农业向纵深推进,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凭借自身优势,在粮食产业发展中迅速得到壮大。2016年,全市承租2公顷以上种粮大户达1.65万户,是2010年的1.2倍,从事粮食生产的家庭农场发展到169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320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粮食种植面积占到全市总量的58.3%,居全省前列,成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主力军和现代农业推进最前卫的有生力量。如益阳市大通湖区刘卫水稻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凭借自身农机使用和维修技术,以及长期大面积水稻种植经验,积极发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模式。2013年合作社成立之初流转43公顷耕地种植双季稻;2016年合作社水稻种植面积发展到120公顷,其中双季稻100公顷,还为本镇及周边乡镇提供农田耕、旋、插、收、烘干农业机械服务面积667公顷;到2017年合作社水稻种植面积达133公顷,其中双季稻面积113公顷,并带动周边农户近533公顷双季稻机插秧发展,为大通湖区双季稻全程机械化模式推广作出了贡献。据调查,水稻全程机械化模式每公顷效益比传统种植高出一成。

  (三)推动了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全市以加工业带动“接二连三”,以“互联网+农业”带动“隔二连三”,推动粮食产业融合发展。2016年全市粮食加工企业达34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60家,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4家,“陈克明”、“农家粮道”、“今知香”等粮食品牌影响不断扩大,多年来形成的“兰溪米市”是全国闻名的十大米市之一。特别是“互联网+农业”的迅速发展,赫山区、南县、沅江市先后成为农业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桃江县获批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沅江市成为全国新农村商网试点县,拓展了粮食产业发展平台。如益阳市农田谋士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是集种子销售、水稻种植及全过程服务、稻谷加工、品牌销售、电商推广于一体的水稻全产业链企业集团,公司创造性提出的水稻生产“九代”社会化服务,即代育秧、代旋耕、代机插、代水田管理、代病虫害防治、代收割、代烘干、代销售、代存储,开启了粮食产业发展新模式。目前公司基地水稻种植面积达2.2千公顷,涉及到赫山、资阳、大通湖三区的12个乡镇;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全程承包服务面积5.33千公顷,辐射到益阳、常德、岳阳、长沙四市;公司加工生产的“爱雪米娜”牌大米获绿色食品证书,是湖南省著名品牌。2016年公司粮食加工产值2000万元、电商营业收入1000万元,预计2017年加工产值8000万元、电商营业收入超4000万元。

  二、益阳市推进粮食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益阳市作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湖南省唯一现代农业改革试验市,推进粮食产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发展机遇

  1、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是国家三大经济安全之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做好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三篇文章,守住管好天下粮仓”。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粮食作物要稳定水稻、小麦生产,确保口粮绝对安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要求:以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产品供给、有效解决市场化形势下农民卖粮问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保障粮食质量安全为重点,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夯实产业基础。

  2、湖南省有工作要求。湖南省政府从2010年开始,积极实施粮食“千亿产业、百亿物流”工程,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搭建起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重大载体,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种粮农民利益,同时必将为湖南实现粮食资源大省向粮食经济强省转变产生深远的影响。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不断巩固粮食主产省地位,积极担负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下发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实施意见》和《湖南省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办法》,进一步强调了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3、益阳市有发展基础。一是环境适宜。益阳地处洞庭湖腹地,水利灌溉方便,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6.7℃,日照1245小时,无霜期280天,降雨量1872毫米,适合于水稻等粮食作物生长;二是政府重视。全市严格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和包干责任追究制,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遏制耕地抛荒,重抓奖惩考核,粮食种植面积超过420千公顷,恢复发展到上世纪“以粮为纲”时期水平,接近历史上种植面积最大的1976年,其中稻谷占到粮食总面积的近九成,水稻规模化种植、水稻农机综合机械化水平均居全省前列;资阳区、赫山区、南县、沅江市和桃江县多次被评为全国、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和先进县;三是物流便捷。一方面仓储能力增强。全市粮食仓储企业198家,仓容达200万吨,基本能满足粮食仓储需要;另一方面区位优势明显。益阳市位于湖南省经济腹地,中心城区距省会长沙市不到50公里,长常高速、319国道横贯市区,二广高速通车使益阳到广州的时间缩短近两小时,石长铁路、洛湛铁路在益阳交汇,资水、沅水、澧水流经境内,1000 吨级船舶可通江达海,方便快捷的综合运输网络,缩短了益阳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距离。

  (二)面临挑战

  1、基础设施薄弱。近年来,益阳市尽管加大了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设施建设等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一方面由于投入有限,欠账较多,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仍有中低产农田面积100千公顷,有的地方沟管渠道年久失修、排灌系统老化、农田道路垮塌,双季稻区变成一季稻种植;另一方面在加快项目建设的同时,没有综合考虑水利设施的配套,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如桃江县境内102公里资江三层次的梯级水电开发,抬高了该河段水位,导致资江汛期超警戒线高水位持续时间拉长,增加了自然灾害风险。2014年以来“四年三灾”,特别是2017年资江沿岸桃江段9个乡镇近12千公顷农作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

  2、保障支撑不足。一是政府投入不够。受财政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除争取上级项目资金以外,益阳市、县两级财政安排用于农业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如在农产品品牌创建上,常德、怀化两市明确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而益阳市暂时没有实质性的投入措施,此外,各类农业项目的实施要求地方按比例配套,但益阳配套资金基本不能到位,从而影响农业项目的实施效果;二是“融资难”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当下银信部门贷款须有房产和地产才能作为抵押,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住宅、厂房部分没办理房产和地产证,一些缺少资金的经营主体因此而搁置发展计划。如益阳市五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农作物种植、稻谷加工、销售等,近三年来利用糠売、稻草及作物桔杆等为原料,开发生产的燃料生物质颗粒技术日渐成熟,市场前景广阔,但因存在资金困难等问题,公司扩规计划末能如期实现;三是农技推广体系亟待加强。由于乡镇中心任务较多,加之农技人员人事、经费归属乡镇,混岗、“不务正业”现象已成常态,影响现代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3、创新意识不强。近年来,益阳市粮食产业规模化进程加快,但开拓创新不足。一是科技研发投入少。2016年,全市50家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的科技研发经费平均不到100万元,其中37家没有投入,传统经营仍占主导地位;二是加工转化水平低。多数加工企业还处于仅把稻谷加工成大米的初级阶段,尽管有的企业提高了技术含量,增加了色选和抛光技术,但增值不多,市场竞争力不强。同时以稻米及其副产品为原料的化工、医药等加工项目还是空白,副产品综合利用仅以饴糖、米糠油等产品为主,且加工规模不大。三是品牌效应不明显。目前,全市稻米品牌不下百个,但真正在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的不多,主打品牌仅“陈克明”、“农家粮道”、“今知香”等,曾经叫得响的“粒粒晶”、“口口香”、“卢青年”处于衰退、或退出市场状态,同时随着外地稻米品牌的进入,消费者对本土稻米品牌的认可度也在下降。

  三、推进益阳市粮食产业稳定发展的建议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粮食是基础中的基础。益阳市作为现代农业改革试验市,要进一步优化粮食产业结构,注重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让粮食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具活力的产业之一。

  (一)强基础,提产能。益阳是农业大市,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肩负着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的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湖南省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毫不松懈地抓好粮食产业发展。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要求,始终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促进粮食生产的第一抓手,积极争取和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水利、国土、农业、农开等部门要加强协作,按水系、乡村地域科学规划,整体实施,推进农田水利灌溉基础设施升级,加快中低产农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把粮食主产区作为重点建设区域,把新型经营主体作为重点受益对象,切实提高粮食生产保障能力;把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作为发展现代粮食生产的重要载体,推动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不断提高粮食规模种植水平;把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作为推动粮食产业的重要环节,千方百计稳定基层农技队伍,确保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及时有效地推广;把解决粮食生产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作为推动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金融机构要对粮食经营主体贷款的担保方式、贷款利率、还款方式等给予优惠政策,为其发展提供支撑。

  (二)转方式,调结构。全力争取国家“中国好粮油”和“粮安工程”、省“湘米产业工程”和“粮油千亿产业”等项目资金支持,推进全市粮食产业升级发展。一是优化产品结构。当前,在全市粮食总产量中稻谷占到九成以上,“一粮独大”和以“大路货”为主的格局,导致产品结构性过剩矛盾突出。全市要以绿色高产创建为抓手,一方面要全力打造双季水稻优势产业带,确保常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20千公顷,总产量稳定在245万吨以上,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另一方面要着力提高高档优质稻种植规模,扩大荞麦、玉米、豆类、薯类等旱杂粮种植面积,突出发展“稻虾”、“稻鱼”、“稻蛙”和“稻蟹”等综合种养模式,促进绿色发展,提高综合效益。二是推进粮食精深加工。充分发挥益阳市粮食产业资源优势,全力对接省粮油深加工及物流千亿产业工程,以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为突破口,做大做强“兰溪米市”,支持克明面业、洞庭食品等龙头企业,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深加工项目,实现粮食加工转化增值。三是加快粮食市场体系建设。重点打造兰溪粮食产业园和天下洞庭食品工业园及南县克明面业食品工业园,推进企业进入园区,形成集聚效应;充分发挥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益村”平台的作用,实现粮食生产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让农民生产经营插上电商翅膀。

  (三)重品牌,升效益。品牌化是推进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增产增效的重要抓手。一要加大投入。政府要加大农业品牌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安排专项资金,实施“益阳大米+”公共品牌战略,制定地方标准,充分利用南县、沅江市等地的优质农田开发系列高端大米产品和“稻虾米”、“稻鱼米”、“稻蟹米”等生态产品,打造“洞庭湖大米”省级和“兰溪大米”、“南洲稻虾米”等市县级稻米区域性公共品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加大科研经费投入,通过自主创新、品牌创建、特色产品认定等手段,开发营养化、专用化、多元化等符合市场需求的粮食产品。二要加强科企对接。将主打品种提纯复壮,扩大品牌粮食生产规模,解决传统优质品种市场销价动力不足的问题。三是完善质量追溯体系。通过推行标准化管理,紧紧围绕互联网+技术,建立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粮食的质量追溯体系,以满足消费者需求。

[供稿:益阳市统计局    林志平]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