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十年巨变新跨越 辉煌成果耀征程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2-11-19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永州历史的“黄金发展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实施“富民强市”战略,努力克服历史罕见的冰冻和洪涝灾害、百年难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等带来的严重影响和冲击,在复杂多变的大环境下,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成为永州历史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经济发展质量最好、基础设施投入最多、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获得实惠最多”的重要时期。

  一、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20022011年,全市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会议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地方生产总值实现翻两番,经济总量连续跨越新台阶,由2002241.08亿元增长到2011945.39亿元,年均增长12.3%。人均GDP稳步提升,2011年全市人均GDP达到18168元,比2002年增长3.8倍,年均增长12.8%

  

  二、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十六大以来的十年,全市各级各部门始终坚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始终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从“快字当头”到“好字优先”,结构调整不断迈出新步伐,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34.4:23.0:42.6转变为2011年的24.138.337.6,第一产业下降了1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了15.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比重实现了“一三二”向“二三一”的历史性转变。非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5%。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5.21%提高到2011年的7.46%

  三、农业经济开创新局面

  十六大以来,坚持把“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有效克服了自然灾害频发的不利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实施农业补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2011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311万吨,比2002年增长26%,年均增长2.6%,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八连增”。全市谷物、肉类、花生、茶叶、水果等农产品质量双升。农业产业化成绩斐然,规模加工处于全省前列。2011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3169家,实现销售收入194.5亿元,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80家,其中,培育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30家,全市现有中国名牌2个,驰名商标4个,湖南名牌12个,著名商标1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633个,合作社成员99933人(户)。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晋升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四、新型工业化取得新成就

  永州市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的第一推动力,工业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集群不断壮大。2002-2011年,工业占GDP的比重提高 13.7个百分点,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37.5%,是拉动经济较快发展的主动力。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和矿产品加工三大百亿产业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民展势头良好。2011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003.92亿元、309.27亿元,是2002年的7.5倍和7.6倍;规模工业企业达到666家,比2002年新增297家,规模工业总产值801.28亿元,完成增加值261.74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9.3倍、10.2倍。产值过亿元企272家。省级工业园区达到7家,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突破90亿元。

  五、项目建设作出新贡献

  2002-2011年,是永州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项目建设最多、投资力度最大的10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26.4亿元,相当于前10年投资总和的10倍,重点项目总投资达到2800亿元。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2002年的31.4%提高到2011年的40.3%。基础设施有了根本性改变。累计完成交通投入312亿元,是前10年的9倍多。铁路由1条增加到3条,总里程达到461公里,新增244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488公里,泉南、邵永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零陵机场已开通长沙、北京等航线,经长沙中转当天可达全国各大城市。10年来,累计完成电网建设投入64.89亿元,农田水利建设投入124.5亿元,总投资130多亿元的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已开工建设。工业投资力度加大。2011年,全市工业投资260.87亿元,是2002年的37.7倍。一批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转移企业的引进,促进了工业结构升级,增强了工业发展后劲。如有色、造纸、汽车等重大项目投产,香港达福鑫、珂莎黛项目、湘龙铜业、华源光伏等投资上10亿元的项目相继引进,长丰工业园引进沙发、塑料制品、内饰件、橡胶、空调等配套企业产业链条延伸,毛织、制鞋、电子、玩具等产业在永州初具规模,部分产业已由生产车间到集团总部、由单个企业到整个产业链向永州转移。房地产投资增长迅速。2011年全市房地产投资86.19亿元,是200253.5倍。

  六、产业承接取得新突破

  十六大以来,永州抢抓机遇,主动融入泛珠三角和长三角,积极打造湖南对外开放的排头兵、产业承接的示范区、对接东盟的桥头堡。2008年被国家商务部确定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2011年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10年来,全市累计审批外资企业435家,合同引进外资30.59亿美元,年均增长25.2%;实际到位外资23.05亿美元,年均增长42.7%;内联引资项目达2332个,合同资金501.78亿元。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11.57亿美元,2011年的进出口总额是2002年的4.4倍,年均增长17.8%。工业园区拓展园区面积127.12平方公里,兴建标准厂房492.05万平方米华能集团、海螺集团、华新水泥、复星集团和法国珂莎黛、香港达福鑫等行业巨头相继落户永州。对接东盟取得突破,与东盟6个国家建立经贸往来关系,东盟已成为永州仅次于北美、欧盟和中东的第四大贸易伙伴。目前共引进东盟企业6家,全市共有30多家企业与东盟开展贸易合作,100多个产品进入东盟市场,全市对东盟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一倍以上。

 

  七、市场消费焕发新活力

  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的战略部署,加大力度培育消费热点,积极推动消费需求转型升级,城乡消费市场繁荣活跃。2002-201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76.06亿元增加到285.16亿元,年均增长15.3%。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快速发展,2011年,全市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14个,商品成交额41.99亿元,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单位)实现零售额169.02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总额的比重提高到59.3%。消费结构逐步优化,2011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销售的商品中,金银珠宝类、汽车类、家具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家用电器类商品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36.6%39.5%30.5%36.3%36.3%。旅游产业加快发展,2011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73亿元,比2002年增长10.6倍;接待旅游总人数1440万人,比2002年增长5.8倍。

 

  八、财政金融实现新飞跃

  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财政增收提供了可靠的保证,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也为推进“四化两型”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2011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70.49亿元,是20025.6倍,年均增长21.1%,财政总收入过2亿元县区由1个增加到11个。2011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44.99亿元,贷款余额401.58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5.26倍和3.15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628.95亿元,是2002年的4.2倍。

  

  

  九、城乡面貌得到新改观

  十年来,以城带乡、城乡整体推进的格局基本形成,全市城乡面貌“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五年明显改观”。2011年全市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32.27亿元,是20027.5倍,建成区面积由2002年的108.89平方公里拓展178.6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2002年的32.25平方公里拓展到2011年的57.66平方公里,市容市貌变化明显,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2011年底,全市涌现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200个,累计完成通乡公路里程2453.8公里、通村公路里程17930公里,乡镇通畅率、行政村通达率均达到100%。全市城镇化率由21.48%提高到37.94%。江华、祁阳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城市”,沱江镇、白牙市镇荣获得“全国文明村镇”称号,浯溪镇被列为全省示范镇。

  十、人民生活享受新成果

  十年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落实各项惠民政策,让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2年的5189元增加到1719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的2025元增加到6002元。职工年均工资由2002年的9023元增加到31864元。消费水平显著提高。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2002年的3750元增加到11199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002年的1746元增加到4728元。社会保障力度持续增强。2011年,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2002年的19.1万人增加到50.95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4.24万人,比2002年增加22.7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1.74万人,比2002年增加7.14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3.24万人,比2008年增加12.34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4.17万人。2011年,全市城乡从业人数达到336.27万人,比2002年增加15.54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城乡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城镇低保2次提标、农村低保3次扩面,2011年全市城镇低保月均保障对象达到11.42万人,农村低保月均保障对象达到28.33万人。共新增廉租房33525套、公租房6096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和倒房重建16050户。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00222.5平方米提高到2011年的42.5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002年的30.53平方米提高到2011年的39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0.8%,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35.3%,城镇饮用水源达标率为100%,城市空气优良率为96.99%

[供稿:永州市统计局 肖飞鹰 周中辉 李鹰 郝前明]

[审稿:陈思]
[责编:张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