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永州市经济难中有进、稳中向好
202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疫情多发广发等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认真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大力推进“三大支撑八项重点”工作,落实落细稳经济的一揽子政策,锚定在全省版图中增加永州分量的目标,主要经济指标呈现难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运行态势。
一、经济指标实现新突破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10.28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1.56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789.38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1189.34亿元,增长4.1%;农林牧渔总产值851.73亿元,增长3.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2.12亿元,增长2.5%;地方财政收入158.58亿元,增长10.2%;进出口总额415.10亿元,增长44.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9%和6.7%。12月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072.79亿元、2305.53亿元,分别增长13.6%、12.8%。
二、三次产业构建新格局
一是农业生产形势稳定。扛牢农业大市责任,在水旱交攻下,强力推进新建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力稳定农业基本盘。粮食产量300.51万吨。蔬菜产量668.29万吨,增长3.9%;油料产量19.32万吨,增长6.0%;水果产量178.83万吨,增长3.2%。二是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年37个行业大类中有26个行业增加值增长,17个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分别增长33.0%、12.4%、14.7%。产值过5亿的企业达到76家,比上年多21家,其中,过10亿的企业17家,比上年多8家。零陵烟厂、永州电厂合计拉动规模工业增加值3.5个百分点。三是服务业持续向好。1-11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107.34亿元,增长15.4%。27个行业大类中24个实现正增长,其中互联网软件服务业、居民服务维修和其他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业分别增长147.2%、64.4%、52.1%。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4.3%。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4102.33万人次,增长4.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99.82亿元,增长2.8%。
三、内外需求扩大新规模
一是项目投资有序推进。社会投资力量持续活跃,民间投资增长27.1%,快于全部投资18.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比64.5%,比上年同期高9.5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长14.7%,快于全部投资增速5.7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4.3%,实现较快增长。永零高速、永州电力、国际农产品智慧冷链物流等项目进展顺利。30亿元的金路达神级电机产业园、28.5亿元的湖南鲁丽木业年产2x80万立方米刨花板、20亿元的稀土新材料产业园等一批潜力大的项目入统。二是市场消费潜力回补。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3%,比11月加快3.3个百分点。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全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766.41亿元,增长2.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55.71亿元,增长2.7%。批发业、零售业零售额分别增长3.9%、2.3%,住宿业和餐饮业零售额分别增长1.8%、2.6%。基本生活消费稳定增长,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烟酒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3.9%、3.2%。石油类、汽车类零售额分别增长20.3%、4.4%。三是融湾出海取得新进展。坚持向南向海向外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产品走出去,资本引进来、游客迎进来”,加快形成开放新格局。全年出口额408.14亿元,增长46.1%,进口额6.96亿元,下降20.2%。实绩企业数385家,破零倍增企业120家,进出口额过10亿元企业2家、过亿元企业20家。
四、发展质效取得新提升
一是财税质量持续提高。全面做实财政收入,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切实做到应收尽收、应减尽减,加强财源建设,地方税收达到109.38亿元,增长10.6%。同时,非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31.0%,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二是创新引领力度加大。全年科技支出达15.19亿元,增长25.1%。截至11月,全市新增专利授权2573件,其中,新增发明专利授权276件,同比增长24.3%。有效发明专利总量达到1046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02件/万人,同比增长16.57%。PCT(国际专利)申请17件。三是企业效益总体较好。1-11月,全市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4%,利润总额增长19.5%,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利润总额分别增长140.1%、80.0%。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盈利面为82.4%,同比提高0.72个百分点。
五、转型升级汇聚新动能
一是市场主体加速“倍增”。截至12月底,全市实有市场主体37.42万户,同比增长13.7%,实有企业7.12万户,增长36.0%,实有企业占比19.02%,比上年提升3.13个百分点。二是在库单位逐步增多。“四上”单位全年新增275家,净增152家。其中,规模工业企业新增100家,净增91家。三是新兴产业加快成长。规模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快于规模工业2.9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3.1%。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6.2%,同比提升0.2个百分点。四是新业态蓬勃发展。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网上零售额6.78亿元,同比增长2.7%,增速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0.2个百分点。电信业务总量增长30.8%。邮政业务总量增长9.6%。五是新产品强势增长。新增数控金属切削机床、传感器等品类,工业机器人增长13倍,锂离子电池、电工仪器仪表、自动售货机售票机、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分别增长70.5%、39.1%、38%、19.8%、13.0%。
六、民生改善体现新温度
一是就业形势总体稳定。2022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6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13万人。二是重点民生保障有力。全市民生支出完成413.79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8.9%,城乡社区、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卫生健康支出分别增长27.8%、19.2%、16.5%,社保就业、教育、住房保障支出分别增长7.9%、5.5%、1.6%。三是助企纾困力度加大。养老、工伤、失业三项社保为企业降费缓缴减负达3.89亿元;发放小额创业担保贷款5.7亿元。对受疫情影响的行业发放贷款30.6亿元。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长25%。四是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201元,同比增长5.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72元,同比增长6.7%,城乡居民收入快于经济增长。五是居民消费价格保持平稳。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5%。
下阶段,全市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加快建设“三区两城”,着力构建“一核两轴三圈”区域经济格局,打好“发展六仗”,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巩固产业特色优势,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永州开好局起好步。
[供稿:永州市统计局综合科]
[审核:范 夫]
[责编:刘昕毅]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