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长沙: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2-03-19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2011年长沙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推动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近年来,长沙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扎实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第三产业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在推动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吸纳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长沙市第三产业在总量、结构及竞争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已成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长沙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一)第三产业经济总量超2000亿元。2011年,长沙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15.54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增速同比回落0.8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39.4%,同比回落2.6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78.64亿元,增长12.4%;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465.14亿元,增长10.4%;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52.83亿元,增长11.5%;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03.35亿元,增长7.2%;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192.21亿元,下降4.1%;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27.35亿元,增长15.7%;非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96.02亿元,增长12.6%。

  (二)第三产业税收收入突破300亿元。近年来,长沙市第三产业在稳步发展的同时,创造了大量的税收收入。2011年第三产业税收收入达313.98亿元,比上年增长35.5%,第三产业税收收入占全市税收收入的比重达34.7%,比上年提升1.9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是第三产业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2011年分别实现税收收入95.63亿元和77.6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7.2%和40%。

  (三)第三产业成为就业的重要渠道。第三产业具有行业种类多,集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于一体的产业优势,可以广泛提供各种就业机会,吸纳从第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大批富余劳动力,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三产业由于就业领域广阔,可以容纳不同知识层次的劳动力,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大幅增加。第三产业已成为开拓劳动就业渠道的产业依托,承接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载体。2010年长沙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174.41万人,比2005年净增45.68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41.1%,比2005年提升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绝对量和比重都呈现上升趋势。

  (四)第三产业总量居省会城市第8位。2011年长沙市第三产业增加值2215.54亿元,总量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居第8位,居前三位的是广州市(7567.54亿元)、杭州市(3453.58亿元)、成都市(3383.42亿元);在中部省会城市中居第2位,居第一位的是武汉市(3303.48亿元),高出长沙1087.94亿元。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000亿元。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长沙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居民消费需求多样化,新的消费热点不断涌现,消费品市场实现了较快增长。201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125.91亿元,比上年增长18.0%。总量位居全国26个省会城市第7位,居中部省会城市第2位。

  二、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长沙市第三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第三产业总量偏小,占GDP比重较低;发展速度趋缓,增速低于GDP增速;内部结构不优,新型服务业有待加快发展。

  (一)第三产业总量偏小。从与经济总量高于长沙的全国省会城市的比较来看,2011年长沙经济总量上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第三产业,除比沈阳少近400亿元之外,比其它城市均少1000亿元以上,与广州差距达5352亿元。

  (二)第三产业占比较低。近年来,长沙市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低于第二产业和GDP增速,因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明显回落,呈逐步降低趋势。主要原因是近年来长沙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其占GDP的比重大幅提升。2011年,长沙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9.4%,同比回落2.6个百分点。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有10个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0%,而长沙仅为39.4%,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23位。从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的国家,第三产业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而长沙2011年人均GDP为12622美元,第三产业的比重仅为39.4%,远低于国际平均标准。

  (三)第三产业结构不优。2011年,长沙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8.1%,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占27.9%,房地产业占8.7%,金融业占9.2%,营利性服务业占23.8%,非营利性服务业占22.4%。房地产、金融保险、物流等新型服务业的比重明显偏低。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经济发达地区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房地产等新兴产业为主,这些产业正是就业弹性大的产业,而长沙市仍以传统的商贸服务业为主,新型服务业态发展明显不足。从与武汉、南京、沈阳的比较来看,长沙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是最低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比分别比武汉、南京、沈阳低2.7、2.7和1.2个百分点;金融业占比分别比武汉、南京、沈阳低2.5、8.0和1.6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占比分别比武汉、南京、沈阳低1.7、3.5和2.9个百分点。

  三、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建议

  近年来,长沙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第三产业也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但与发达地区甚至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2011年长沙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39.4%,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通过与全国省会城市比较来看,长沙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在于第三产业,我们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要深刻把握我国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新时期第三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从根本上改变“重工业、轻第三产业”的传统观念,在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把第三产业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推进工业与第三产业“两轮驱动”,形成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良性发展的互动机制,全面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发挥中心城市辐射作用上实现新突破。加快培育商务聚集区,着眼于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着力打造业态新颖、特色突出、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在更大空间、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互动发展中,拓展城市服务功能和影响力、辐射力,努力形成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大力发展金融业,引进国内、国际现代金融、保险组织,不断促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培育和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体系,使之成为经济发展和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同时,要积极推动金融市场开放,加快银行、证券、保险等三大行业的同步发展,构建多层次、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优化金融行业结构,提高融资能力。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区位、产业、资源和综合交通优势,努力建设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

  (二)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发展科技服务业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长沙市集中了全省大部分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专业人才,科研体系健全,科研门类全面,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开发实力。鼓励服务业领域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以商业模式创新为代表的新经济业态。以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大力发展以互联网、移动通讯网、数字有线电视网为载体的新型业态,推动信息服务业发展。大力实施科技兴市战略。不断增加科技投入,鼓励发展研发、设计、科技培训、技术推广等知识含量较高的服务业。培育一批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研制开发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新技术项目,促进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培育服务业大企业集团。要提升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培育和发展服务业大企业集团是一条重要途径。利用现有集团企业规模优势,加快物流市场发展步伐。努力拓展中介服务业、旅游服务业的大企业大集团。在培育和发展服务业大企业集团方面,要突破常规思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要大力打造总部经济,采取多种措施引进企业总部,提升经济发展层次。通过工业特别是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第三产业提供广阔的空间,进而促进交通运输、现代物流、信息产业等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工业为服务业提供空间、服务业为工业提供支撑。

  (四)推动三次产业全面发展。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是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次产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经济结构调整转型阶段,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服务业是支撑。一方面,一、二产业的发展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另一方面,一、二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又需要第三产业为其提供服务和支撑。在发展第三产业过程中,一定要与农业发展、工业发展统筹考虑,大力培育和发展产前、产后的生产性服务业,努力在服务农业、服务工业生产中拓展三产发展空间,以三产发展促进农业、工业的转型提升。

  (五)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民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推动城乡服务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一方面,做大做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高辐射、服务和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引导更多的农民从农业生产领域转向服务业领域,从单一的种植业转向多种经营。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扶文武]
[审核:周凌]
[责编:张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