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2011年长沙经济发展与全国省会城市的比较分析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2-03-22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近年来,长沙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经济总量跃居全国省会城市第7位,但与排位在长沙之前的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通过与先进城市经济发展情况的比较分析,找出长沙经济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对进一步加快长沙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主要经济指标对比情况

  (一)地区生产总值

  2011年,长沙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19.33亿元,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第7位, GDP总量挤进5000亿元方阵,总量居前三位的是广州市12303.12亿元、杭州市7011.80亿元、成都市6854.58亿元。总量居长沙前一位的是沈阳市,比长沙多295.57亿元。长沙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4.5%,分别高于全国、全省5.3和1.7个百分点,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第7位。

  分三次产业来看,长沙第一产业增加值252.11亿元,居全国26个省会城市第8位。从总体上看,各城市之间第一产业增加值差距不大。增加值超400亿元的城市仅有两个,分别是哈尔滨市(447.2亿元)、石家庄市(414.9亿元)。GDP总量位居长沙之前的6个城市,仅有成都和沈阳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大于长沙。

  长沙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3151.68亿元,比上年增长18.3%。总量位居全国26个省会城市第4位。居长沙之前的广州市、杭州市、武汉市,分别比长沙多1380.84亿元、170.47亿元和102.3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超3000亿元的城市有6个,其中长沙、成都、沈阳的增加值均在3000-3200亿元之间,彼此之间差距较小。

  长沙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215.54亿元,比上年增长10.7%。总量位居全国26个省会城市第8位,增速居第21位。从比较来看,广州第三产业增加值达7567.54亿元,遥遥领先于各省会城市。长沙第三产业增加值与杭州、成都、武汉、南京比较,差距还比较大,均相差1000亿元以上,比沈阳少392.66亿元。

  (二)规模以上工业

  2011年,长沙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5957.37亿元,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0位,前9位的总产值均超过7000亿元。GDP总量居长沙之前的6个城市,有广州、杭州、沈阳、南京的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0亿元。

  长沙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014.16亿元,比上年增长22.0%,总量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第8位,增速居第5位。居前三位的依次是广州(4096.14亿元)、沈阳(2960.9亿元)、武汉(2458.75亿元)。在中部省会城市中,长沙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居武汉市和郑州市之后,排第3位。

  (三)固定资产投资

  2011年,长沙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10.24亿元,比上年增长26.1%,总量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第5位,增速居第13位。总量居前三位的依次是成都(5006.02亿元)、沈阳(4560.6亿元)和武汉(4255.16亿元)。其中,长沙房地产开发投资886.92亿元,居第10位;工业投资940.35亿元,居第9位。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011年,长沙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25.91亿元,比上年增长18.0%,总量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第7位,增速居第14位。总量居前三位的依次是广州(5243.02亿元)、武汉(2959.04亿元)和成都(2861.28亿元)。GDP总量居长沙之前的6个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比长沙多300亿元以上。

  (五)进出口总额

  2011年,长沙海关进出口总额74.8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1%,总量居全国26个省会城市第18位,增速居第14位。总量居前三位的依次是广州(1161.72亿美元)、杭州(639.7亿美元)、南京(573.44亿美元)。在中部6个省会城市中,长沙居最后一位。其中,长沙出口总额40.84亿美元,居全国26个省会城市第16位。

  (六)财政收支

  2011年,长沙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7.56亿元,比上年增长29.7%,总量居全国26个省会城市第8位,增速居第12位。GDP总量居长沙之前的6个城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超过600亿元,其中广州为979.47亿元、杭州为785.15亿元、成都为680.71亿元,长沙相差200亿元以上。在中部6个省会城市中,长沙在武汉、郑州之后居第3位。

  长沙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11.27亿元,居全国26个省会城市第10位。

  (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

  2011年,长沙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7364.27亿元,居全国26个省会城市第12位,GDP总量居长沙之前的6个城市除沈阳(9040.7亿元)之外,其余城市均超过10000亿元。居前三位的依次是广州(26460.8亿元)、杭州(18396.57亿元)和成都(17287亿元)。

  长沙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7483.83亿元,居全国26个省会城市第9位,GDP总量居长沙之前的6个城市除沈阳(7040亿元)之外,其余城市均超过10000亿元。居前三位的依次是广州(17732.88亿元)、杭州(16573.74亿元)和成都(14163亿元)。

  (八)城乡居民收入

  2011年,长沙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63元,比上年增长16.3%,人均收入居全国26个省会城市第6位,增速居第7位。人均收入居前三位的依次是广州(34438元)、杭州(34065元)、南京(32200元)。在中部6个省会城市中,长沙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第1位。

  长沙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400元,比上年增长19.6%,人均收入居全国26个城市第3位,增速居第8位。人均收入居前二位的依次是杭州(15245元)、广州(14818元)。

  二、长沙经济发展的优势与不足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长沙在固定资产投资、第二产业增加值、城乡居民收入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但在海关进出口总额、第三次业增加值、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近年来,长沙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十一五”时期,长沙经济年均增长15.3%,位居全国26个省会城市第6位,先后赶超了多个省会城市,总量跃居全国省会城市第7位。2011年,长沙经济增速达14.5%,与GDP总量居长沙之前的城市比较,长沙仅低于成都0.7个百分点,比其他城市高2.2个百分点以上。

  (二)第三产业总量相对落后

  近年来,长沙经济虽然保持了平稳发展,但与其他省会城市相比,第三产业总量偏小,占GDP的比重明显偏低。长沙第三产业增加值与杭州、成都、武汉、南京比较,差距比较大,均相差1000亿元以上。2011年,长沙三次产业结构为“二三一”的顺序结构,一、二、三次产业之比为4.5:56.1:39.4。可以看出,长沙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占比仅为39.4%,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居第23位。而经济总量居长沙之前的6个城市,仅有沈阳为“二三一”的结构,其他城市均为“三二一”结构,且第三产业占比均达49%以上,广州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61.5%。可以看出,长沙第三产业占比偏低,发展相对落后。

  三、对策建议

  在长沙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长沙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差距较大。“十二五”时期,长沙在保持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快速增长的同时,应大力推动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从投资重点和发展方向上转型升级,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二、三产业共同拉动经济增长。

  (一)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要积极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突破性和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超前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加快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大、资源消耗少、经济效益好的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培育更多新的增长点。要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强的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以核心技术和市场为纽带,形成集群式产业协作体系,带动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共同发展壮大。要尽快改变长沙工业经济工程机械独大的局面,努力培育第二、第三增长极。

  (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60%以上,长沙第三产业的发展离这个目标差距甚大。因此,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已成当务之急。要着力调整和优化第三产业结构,提高服务业水平和层次。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科技、动漫、软件、电子商务等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推进商业模式和服务创新。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增长潜力大的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要制定和完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服务业对现代生产、生活以及实现就业的促进作用。加快制订鼓励第三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进一步深化行业发展规划,提高规划在执行过程中的指导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引导资源有效配置和集约利用。加快服务领域的改革步伐,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建立公开、公平、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转变经营机制,促进公平竞争,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效率。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扶文武]
[审核:周凌]
[责编:张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