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进一步提升长沙经济首位度的思考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2-06-21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经济首位度是度量城市发展属性的参数,是指第一大城市经济指标占全省的比重。经济首位度代表一个城市在所属区域的实力和地位,经济首位度越高,说明该城市在这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地位越高。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城市,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近年来经济首位度不断提升,从未来看,进一步做大做强长沙经济规模,提高长沙在全省的首位度是提升长沙乃至全省经济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一、长沙经济首位度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长沙经济保持了稳定快速发展的势头,实现了经济增长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经济增速高于预期目标,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现。

  (一)主要经济总量指标在全省的首位度进一步提高。2011年,长沙以全省5.6%的土地面积和10.7%的人口,创造出全省28.6%的GDP,实现地方财政收入689.0亿元,占全省的28.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3510.2亿元,占全省的3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125.9亿元,占全省的31.2%;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7364.3亿元,占全省的37.9%;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7483.3亿元,占全省的55.6%;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2526.9亿元,占全省的23.7%;与2006年相比,首位度全面提高(详见下表),提高幅度较大的有:地区生产总值提升4.7个百分点,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提升10.4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提高3.6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存款、贷款余额分别提高2.6个百分点和8.2个百分点。长沙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

  (二)主要人均经济指标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1年,长沙人均GDP为79530元,比全省29828元高49702元,为全省的2.6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451元,比全省18844元高7607元,为全省的1.40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400元,比全省6567元高6833元,为全省的2.04倍。

  (三)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快于全省平均水平。2006-2011年,长沙经济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从主要经济指标来看:GDP年均增长15.2%,比全省平均水平(下同)高1.6个百分点;地方财政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6.0%,比全省高3.4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21.7%,比全省高1.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9.9%,比全省高0.8个百分点。

  二、对长沙经济首位度的几点判断

  通过长沙本身各指标之间,长沙与省内各市州、中部六市及全国省会城市之间,以及长沙与武汉、成都之间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长沙经济首位度将处于上升期。从经济首位度的发展规律来看:经济首位度发展都遵循着先升后降的周期现象,即先是区域内的首位城市发展速度领先,其经济首位度不断增大;当首位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生产要素就会向周边地区进行扩散,首位城市的首位度开始下降;而当区域整体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在一个更高水平上再发展时首位城市的集聚效应又逐渐加强,从而开始一个新的发展周期。2011年长沙的经济首位度为28.6%,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仍然将处于上升期。

  (二)长沙各项指标首位度的位次基本匹配。从全国省会城市来看,2011年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长沙经济总量排第7位,而GDP首位度位居第9位。从中部省会城市来看,长沙的各项指标首位度在中部六市中的位次,除第二产业居第1位,财政收入居第3位、进出口居第4位外,其他指标的位次均低于武汉居第2位,各项指标首位度位次基本匹配,这一结论总体上反映了长沙首位度的基本情况。

  (三)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是近年来长沙经济首位度提升的主要原因。2011年,长沙第一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4.3%,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95.7%。作为省会城市,长沙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小,首位度较低,是符合城市发展趋势和规律的,第一产业对长沙首位度的影响很小。因此,长沙第二、三产业增加值首位度基本决定了GDP的首位度。从2006-2011年的状况来看,农业的首位度下降,第三产业持平,第二产业大幅提升,正是由于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长沙经济首位度的提升。

  (四)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是当前长沙经济首位度的重要制约因素。从2011年与武汉、成都的对比中可以看出,造成长沙与武汉、成都GDP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三产业,2011年长沙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215.54亿元,仅为武汉的68.7%,成都的65.5%。

  (五)长沙经济首位度与武汉、成都相比差距较大。从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来看,湖南(19635.2亿元)、湖北(19594.19亿元)、四川(21026.7亿元)三省是最接近的省份,而长沙、武汉、成都GDP总量也分别位居全国26个省会城市第7、4、3位,因此无论是从全省还是省会城市来看,三地具有可比性。但从城市的首位度来看,长沙(28.6%)与武汉(33.4%)和成都(32.6%)相比有4-5个百分点的差距。

  (六)人口、金融、外向度是长沙经济首位度提升的软肋。与首位度相对较高的城市相比,长沙的人口、金融以及外向型经济的首位度严重偏低。人口首位度方面:2011年长沙常住人口709.03万人,占湖南省的比重为9.9%;成都常住人口为1404.76万人,占四川省的17.5%;武汉常住人口978.54万人,占湖北省的17.1%。金融首位度方面:2011年长沙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7364.3和7483.8亿元,占湖南省的比重分别为37.9%和55.6%;成都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7098.0和14163.0亿元,占四川省的比重分别为48.9%和62.9%;武汉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1356.5和10157.5亿元,占湖北省的比重分别为47.0%和62.0%,存款余额首位度相差10个百分点左右,贷款余额首位度相差6个百分点左右。经济外向度方面:2011年长沙进出口总额为74.89亿美元,占湖南省的比重为39.4%;成都进出口总额为379.06亿美元,占四川省的79.3%;武汉进出口总额为227.90亿美元,占湖北省的68.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长沙常住人口、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进出口总额无论是在总量上还是在首位度上与武汉、成都的差距都十分明显。

  三、提高长沙经济首位度的对策建议

  目前,长沙作为湖南省以及长株潭区域经济的中心,虽然近年来经济首位度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总体来看仍然偏低。加快长沙经济发展,提高长沙经济的首位度意义重大、时间紧迫。

  (一)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集中力量抓好金融、现代物流、商贸餐饮、休闲娱乐、信息服务等重点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金融业,不断促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培育和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体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强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引进项目和企业,提高长沙物流业在服务经济中的占比;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数字娱乐和创意、现代传媒业等新兴产业,积极发展会展业,带动相关旅游、住宿、餐饮、购物等服务业的繁荣和发展;依托“长株潭”城市群密集的整体优势,增强和发挥城市整体功能,把服务范围向珠三角、中部甚至全国延伸,带动长沙金融、房地产、教育、传媒等产业发展。

  (二)进一步提高经济的外向度。长沙作为新兴城市,进一步提高长沙在全省经济发展的首位度,外延扩展是必然选择。要通过优化出口结构,不断提升出口水平,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扶持力度,支持大型企业集团增强竞争力,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加快发展对外贸易。充分发挥全市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农产品深加工以及烟花鞭炮等特色企业的传统优势,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市场的占有份额。有效发挥我市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继续巩固发展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出口,加快发展以计算机信息服务、通信、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贸易,以及有比较优势的动漫、影视、出版等文化创意产业的出口。

  (三)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总部经济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区域经济增长和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强劲引擎,其在集聚资本、增加就业、促进消费、优化产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提高长沙经济首位度的意义十分重大。扶持本市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优势总部企业;积极吸引跨国公司、中央直属企业、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来长设立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逐步形成一批金融总部、研发总部、采购总部、营销总部、贸易总部、制造总部或区域生产基地;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集团根植长沙。

  (四)进一步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吸引更多外来人口。一是要进一步做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等“硬件”建设,要抓紧基础设施建设,加块“一江两岸”、武广片区、地铁、过江隧道、石长铁路复线、长浏高速等建设,不断提高提升城市承载功能和辐射能力。二是要重视“软件”的提升,把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工程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不断完善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项工作,创造出长沙优于周边地州市的教育、医疗、住房、人文、消费环境,吸引更多的外地人到长沙投资、工作和生活。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邹俊平]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