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长沙市人口受教育状况分析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2-06-26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水平是一个地区人口素质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教育发展状况的基本指标。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长沙市人口整体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

  一、人口受教育现状及特点

  (一)人口文盲率继续下降。人口文盲率是衡量一个地区人口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不仅标志着一个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普及和发达程度,也反映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劳动力的素质和生产力水平。2010年长沙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市文盲人口5.53万人,比2000年“五普”的13.38万人减少7.85万人,减幅达58.7%,年均减少8.5%。全市人口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人口/总人口)从“五普”的2.18%降至0.78%,下降了1.4个百分点。比全国4.08%的文盲率低3.29个百分点;比全省2.67%的文盲率低1.89个百分点。

  在文盲人口大幅度减少的同时,随着“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果的继续巩固与提高,长沙市青壮年文盲率大幅下降。 2010年长沙市青壮年(15-50岁)文盲人口从2000年的1.62万人减少到0.67万人,减少了0.94万人;青壮年文盲率从2000年的0.42%降至0.15%,下降了0.27个百分点。文盲人口减少、文盲率下降表明10年来长沙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成绩显著,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与巩固水平进一步提高。

  从年龄段来看,文盲人口主要集中在60岁及以上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共96.09万人,4.43万人为文盲或半文盲人口,占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4.6%,占全部文盲人口的80.1%;15-29岁人口中文盲率仅0.08%,45-59岁人口的文盲率为0.43%,均低于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水平。

  (二)人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全市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00年的8.81年上升到2010年的10.18年,相当于高中一年级水平。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经实现了从初中程度迈入高中程度的转变,人口的文化素质有了相当大的提高。

  在几个年龄段中,15-50岁青壮年人口受教育水平最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43年,相当于高中二年级水平,比2000年提高了近两年。

  (三)受教育结构向更高水平发展。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2010年,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8305人上升为19134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5228人上升为17643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6147人下降为34242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2265人下降为22160人。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保持快速增长,中等教育的发展速度相对稳定,小学受教育人口在此期间仍为负增长,受教育重心继续向高文化层次转移。小学受教育人口减少一方面是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低年龄段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有所下降,另一方面也显示出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全市人口受教育结构的重心逐步上移的趋势。

  从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所占比重看,小学、初中所占比重逐年降低,从2000年的34.1%、38.1%分别下降至2010年的23.5%、36.4%,高中与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分别提高了2.6及11.5个百分点。其中2010年大专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是2000年的2.3倍,长沙市在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同时,高等教育发展明显加快。

  从年龄段来看,全市55-64岁人口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为6.4%,这些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时间大约是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而25-34岁人口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达到30.8%,约为55-64岁人口的5倍,这些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时间大约在近10年。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全市人口受教育结构向更高水平发展。

  10年来长沙引进外来人才的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也有效地促进了全市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2010年,全市外来常住人口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受教育程度以高等教育为主,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比重为40.9%。

  (四)女性文化素质明显提高。由于受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历来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不如男性。但是长沙10年来教育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使得女性受教育程度有进一步的改善,性别差距明显缩小。

  从文盲率来看,2010年女性文盲人口4.23万人,比2000年减少了6.70万人;女性文盲率1.22%,比2000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下降速度比全市快1.1个百分点。

  从受教育年限来看,2010年6岁及以上女性受教育年限10.05年,与总人口受教育年限基本一致,相当于高中一年级水平,比2000年的8.51年提高了1.54年。值得一提的是高中以上学历的女性人口比重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大专及以上的女性人口比重,是2000年的2.7倍。

  从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性别比也能看出,10年来女性文化素质进步很快,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性别比从2000年的112.0%下降到了103.9%,男女文化程度差距大幅度缩小。其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男女性别比下降幅度最大,从2000年的147.6%下降到了108.7%,说明10年来教育更加平等,越来越多的女性接受到了高等教育。

  (五)市区人口受教育层次领先于县(市)人口。从长沙九个区县(市)受教育程度来看,总体上市区人口比县(市)区人口受教育程度高,市区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比重为34.4%,是县(市)区的3.8倍。其中岳麓区高校较多,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比重最高,达到40.3%。分年龄段来看,宁乡、浏阳15-50岁青壮年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比重分别为8.2%、7.1%,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县(市)区人口高等教育需要得到更多关注。

  (六)高文化素质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科研等行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长沙市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中有近90%的人口文化程度为小学和初中;建筑业从业人员一半以上人员学历为初中;教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金融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六个行业就业人口学历较高,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达到了60%以上,是所有行业平均水平的近三倍。一方面这些行业需要更高学历的人才,另一方面,高文化素质人才更倾向于这些高收入、高稳定的行业就业。

  (七)少数民族文化素质较高,主要来源于大学生。长沙以汉族为主,本地的少数民族很少,6岁及以上少数民族人口为7.36万人,只占总人口的1.1%。长沙的少数民族主要来源于外来人口,尤其是大专学院的学生。2010年少数民族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3.26年,相当于大学一年级水平;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比重为57.7%。

  主要少数民族包括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以及回族,其中瑶族受教育程度最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4.09年,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比重为69.2%;受教育程度排在最低的苗族平均受教育年限也有12.86年,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比重为52.4%。

  尽管少数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较高,但因为占总人口比重较小,全市人口受教育程度还是与汉族人口受教育程度更为接近。汉族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14年,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比重为19.9%。

  二、人口文化素质提高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发展是人口文化素质提高的关键因素。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2000年以来长沙市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人口文化素质提高的关键因素。

  1.教育支出成倍增长。2010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为53.93亿元,是2000年11.7 倍,年均增长率27.8%。2010年全市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为13.4%,比2000年提高2.6个百分点。不断增强教育投入是长沙教育事业

  发展的重要支撑。

  2.学校结构向更高水平发展。由于计划生育工作的成效,出生人口增长幅度继续下降,10年来普通中小学的生源持续减少,同时随着集中优势资源合并办校的政策实施,小学学校数减少了1130所,在校人数减少了5.30万人;普通中学学校数减少了93所,在校人数减少了7.68万人。

  与普通中小学发展情况不同的是,10年来普通高校规模持续扩大。高等学校数为48所,是2000年的2.1倍;招生人数近15万人,是2000年的3倍多;毕业人数14.08万人,是2000年的7倍多;在校人数50.83万人,是2000年的4倍。10年来长沙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大学录取率从2000年的63.51%上升到了2010年的82.47%,也就是说100名考生当中将录取83名考生进入大学进行培养,极大的降低了进大学的门槛,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能接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继续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招人人数分别从2000年的2411、575人增长到了2010年的12865、1809人。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得2000年以来长沙人口文化素质的结构向更高水平发展,整体文化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经济发展是人口文化素质提高的物质保障。一个地区人口的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是紧密相关的,经济发展为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提供了物质条件,国民收入是教育投入的最终来源。10年来长沙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离不开长沙市经济的迅速发展。

  2010年长沙GDP为4547.06亿元,是2000年的6.4倍,年均增长15.1%。地区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使得长沙的教育投入不断增加,保证了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经济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增强了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支持力度。201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2814元,是2000年的近3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40元,是2000年的3.5倍。居民收入的提高使得一个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方面能有更多的资金投入。

  三、未来长沙人口文化素质提高的着力点

  经过10年来长沙市政府对人口教育的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长沙市人口文化素质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相对于社会进步对人口素质的需求,对比先进城市的人口文化素质,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长沙市人口、经济、社会进一步的协调发展,需要继续提高长沙市的人口文化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尽管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支出不断增加,但完全依靠政

  府投资教育有一定的资金局限性,国外许多名校都是私立学校,如常青藤联盟当中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都是美国的私立大学。在义务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团体力量为辅的基础上,长沙可以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办中高等院校,减轻政府负担,促进教育全面发展。

  另外,对于职业教育,也可多鼓励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自己办校,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例如北京吉利大学就是由吉利集团创办,专为本集团打造汽车技术高端人才的职业院校。三一集团创办的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也是为其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将继续在企业内实习、参加工作,这种校企融合的方式培育出来的人才将更适应企业的需要。

  (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从长沙各个区县(市)的人口文化素质来看,县(市)区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要低于内五区。内五区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68年,接近高中三年级水平;县(市)区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99年,刚完成九年义务制教育。而县(市)区6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68.68万人,占比为55.6%,为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如果要提高整个长沙市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就必须首先提高县(市)区人口的文化素质。县(市)区为农村人口的集中地,因此,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是长沙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三)继续引进外来人才。长沙作为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之一,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口选择在这里工作、定居,尽管长沙外来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较多,但其占长沙市所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的比重只有6.8%,高素质人才主要还是集中于本土力量中。长沙许多行业的空白领域,特别是高校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都需要引进高端人才,如何采取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环境,吸引海内外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来长发展也是未来长沙提高整体人口文化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发展方向。

  注:

  1.文盲率是指15岁及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分年龄段人口的文盲率是指某些年龄段人口中文盲人口所占的比重;

  3.6岁或15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16+高中文化程度人口*12+初中文化程度人口*9+小学文化程度人口*6+文盲人口*0)/6岁或15岁及以上人口;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丁伟]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