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长沙市百岁老人现状及问题研究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2-06-27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和平均预期寿命的不断提高,人生七十古来稀已变成了寿高百岁不为奇。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看,长沙市百岁老人增加较快,密度大幅提高。

  一、百岁老人现状

  (一)人数增加较多。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11月1日(以下简称2010年)长沙市拥有百岁及百岁以上老人91人(按常住人口统计),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45人比,净增46人。1953年的第一次至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长沙市百岁老人数量分别为0人、0人、10人、11人、45人和91人。

  (二)密度大幅提高。2010年长沙市每百万人口拥有百岁老人12.93人,比第五次人口普查的7.33人增加5.6人,百岁老人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总人口增速。

  (三)分布渐趋均衡。91位百岁老人分别分布在内五区和四县(市),其中宁乡县和浏阳市居多,分别为24人和26人。内五区共26人,四县(市)共65人,城区和县区百岁老人的比例由五普的1:3.3降低到六普的1:2.5,百岁老人的城乡分布进一步均衡。

  (四)性别比略有提高。由于男女性别生理特点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死亡率越来越高于女性,到百岁以上年龄段,男性比例大幅降低。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看,长沙市百岁老人性别比略有提高,2010年长沙市百岁老人性别比为100:30(以女性为100),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比男性比例提高8.4个百分点,91位百岁老人中女性70人,男性21人。

  (五)年龄大多在100岁—103岁之间。普查时点全市91位百岁老人中最高年龄为110岁,1人;105岁至109岁之间8人,100岁至104岁82人,其中100岁至103岁的最多,为68人,占百岁老人的75%。

  (六)多以务农为主。由于百岁老人主要集中在宁乡县和浏阳市,所以百岁老人的原职业大多为务农。91位百岁老人中原职业为务农的70人,占比达76.9%;工人9人,占9.9%;无业6人(全为家庭妇女),占6.6%;其它6人,分别为干部2人,教师2人,私营业主1人,医生1人。

  (七)文化程度较低。由于历史原因,百岁老人的文化程度相对偏低。91位老人中文盲、半文盲36人,小学文化48人,高中1人,大专以上学历6人。

  二、百岁老人的长寿特点  

  社会经济发展、生存环境改善、医疗科技水平进步是人均寿命提高、百岁老人增加的社会因素,较好的处世心态、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和谐的家庭氛围以及良好的遗传因子是寿高百岁缺一不可的个人因素。

  (一)良好的心态是健康长寿的首要因素。人的健康长寿与人的性格、情绪、精神因素有很大关系。脆弱、狭隘、奢望、纵欲、怨恨、嫉妒、暴躁、易怒、忧虑、郁闷等都有碍于健康长寿。91位百岁老人在《百岁老人登记卡》长寿经验一栏中,几乎都填上了生活乐观、心态好、心态平和等字样,没有一个是性格偏执、暴躁之类的,百岁老人中绝大多数人性格乐观、开朗,乐于助人,处世大度,有的还说话风趣、幽默。浏阳市的喻莲秋老人,1910年1月出生,十岁当童养媳,后投身革命,做过妇救会、农民协会工作,开过木材店,年过半百时才正式参加工作,干的是工厂锅炉工,70岁正式退休,虽因身体原因已卧床数月,但仍头脑清晰,开朗乐观,回首过去苦难的岁月不卑不亢还别有风趣,真可谓仁者寿,智者康。有医学研究资料也证明,性格开朗的人患痴呆症的概率低50%左右。性格开朗不易受外界压力影响是长寿的首要因素。

  (二)有规律的生活是健康长寿重要原因。生病和死亡的原因各有不同,但长寿的原因却有着很多的相似点,有规律地生活是百岁老人的共同特点。91位百岁老人大多是作息有常,劳逸有度,早睡早起。宁乡县的青秀英老人100多年来作息十分有规律,7点起床、21点睡觉,老人爱好做早操、喝茶和散步,每天的必修课就是起床之后做早操,累了就坐在地坪里喝喝茶,与儿子聊聊天,在100岁前,老人经常外出步行几公里,跨过100岁,她依然坚持慢步运动,近的地方就拄着拐杖一人慢慢走,远的地方就由儿子陪同。

  (三)合理膳食是健康长寿的基本要求。“民以食为天”,百岁老人对衣食住行虽没有过高奢求,但都具有饮食清淡,生活有规律的共同特征。一是固定有序的饮食习惯。大多数老人坚持一日三餐,以米饭和蔬菜为主,一般都不挑食,也没有暴饮暴食的习惯。91位百岁老人除长沙县103岁的缪菊英一般不吃晚饭外,其余的都是一日三餐,有3位老人爱喝点小酒,但从不过量,2位老人吸烟。均衡、规律的饮食不仅养护了他们的脾胃,增强了消化功能,也确保了他们的营养和能量的平衡吸取。二是口味清淡,注重养生。大多数老人喜欢喝粥、吃松软易消化的东西。91位老人中只有一位特别爱吃鱼肉;芙蓉区100岁的吴志渊老人每天坚持喝牛奶、吃红枣,不沾烟酒,50多岁后不沾肥辣油腻。三是饮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长沙市百岁老人中大多数生活在农村,饮食具有鲜明的土方特色。红薯、南瓜、绿茶是大多数老人喜爱的食品,既廉价物美,又营养丰富。生活在农村的百岁老人生活朴实,饮食受自然经济的影响,各地饮食结构虽有一定差异,但多数以粗粮和素食为主。

  (四)勤劳好动是健康长寿的活力源泉。“生命在于运动”,适当的劳动或保持运动是百岁老人的健康长寿之道。百岁老人大都生活在农村,年轻时都从事农田耕作和体力劳动,即使年老体迈,仍坚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轻微农活。浏阳市103岁的罗玉梅老人经常屋里屋外打扫卫生,喂鸡喂鸭,帮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芙蓉区100岁的王彩凤老人爱劳动、勤锻炼,一直坚持做家务活,就算住院期间,只要是能自己做的事情,她都不用其他人帮忙。开福区109岁的曾秀纯老人,招呼接待家中来客、带曾孙、养鸡喂鸭、穿针引线、读书看报是她每天必做的事情。这些百岁老人用一生的勤劳印证了健康格言:“生命在于运动”,长期坚持体力劳动是百岁老人长寿的共同经验。

  (五)家庭和谐是健康长寿的心里需求。从普查资料看,家庭养老为百岁老人的主要生活模式,91位百岁老人全部在家由相关亲人赡养,他们或由经济条件较好或具有护理条件的某一子女负责日常生活,或在物质、精神等方面提供帮助,从方便和舒适出发安排老人生活,这样的家庭占大多数;有的由子女共同协商,采取轮流供养、服侍的方法;也有老人因子女年纪过大或子女过世而与隔代的孙辈们生活。家庭是维系亲情关系的基础,老人进入高龄之后,与社会接触减少,家庭氛围尤其重要,和谐的家庭是补充身心给养的驿站,和谐和睦需求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理需求。据了解,许多老人能活到百岁以上,同他有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密不可分。长沙县102岁的张淑先老人与儿子一起生活,全家9口人,有儿子、儿媳、2个孙、2个孙媳、2个曾孙,是一个四世同堂和睦相处的大家庭。

  (六)遗传和传承是不可忽视的长寿原因。从相关资料看,百岁老人家族长寿史者较多。长沙县星沙镇星103岁的陈冬山老人全家六代同堂,共计96人,家中寿星众多,其父母的寿龄都在70岁以上,老人兄妹三人,长兄享年101岁,妹妹享年94岁,老伴过世时也是94岁高龄。广西医科大学曾对长寿老人的基因进行研究,发现长寿遗传因素在人类的长寿中起着重要作用。百岁老人大多生活在农村,终生劳作,家境一般或者贫寒,并无优裕安闲的生活条件,也没有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他们能有如此顽强旺盛的生命力,寿高百岁,长寿的基因和性格传承是一个重要因素。

  (七)生态宜居是健康长寿不可或缺的外部环境。从历次人口普查资料看,长沙的百岁老人主要集中在浏阳和宁乡,这两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两地都是山区并有多条河流,经济相对欠发达,土壤、饮水和空气很少受到污染,青山绿水、空气清新、生态宜居、环境宜人成为诞生百岁老人的独特地区,浏阳和宁乡百岁老人密度比长沙市其它地区高1倍。山区的百岁老人多,究其主要原因一是森林植被覆盖率高。森林调节气候、减少污染、净化空气,增加空气中氧气和负离子含量;二是工业、交通分布较少,人口密度低,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生态破坏相对较少,水质清洁且含有城市自来水难得的微量元素,空气清新,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三是农村居民粮食、蔬菜多为自给自足,农药、化肥污染少;四是山区农村地形多样,活动天地开阔,有利于人们在工作、生活中得到有益的体能锻炼。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卫生保健知识全面普及,特别是近年来“宜居城市,幸福家园”的建设,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人们的平均寿命逐渐延长,百岁老人迅速由山区向城市扩张。2010年长沙市城区百岁老人26人,比五普的12人增加14人,增长116%。

  (八)物质和医疗水平提高是健康长寿的基本保障。改革开放以来,长沙市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1978年至2010年长沙市GDP年均增速达13.2%,人均GDP由1978年的370元提高到66443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达14.6%。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全市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发展,人们生活和生命质量随之提高。2010年,全市拥有卫生机构2655个,比1978年增加了1460个;卫生技术人员48791人,比1978年增加了32723人;2010年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村养老保险人数395.76万人,基本养老金发放率达100%,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农合医疗保险人数达636.6万人,实现了基本养老保险从城镇向农村的跨跃,有效地促进了人们健康长寿的医疗保障水平。

  (九)养老敬老风气是健康长寿的推进器。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倡导养老敬老的社会风尚,形成了全社会养老敬老的风气,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尊老、爱老措施和文件,设立了尊老爱老基金,让老龄人口特别是高龄老人感受社会和家庭关爱。199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长沙市相继出台了《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率先推出了《关于推进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全市城区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近400个,县区农村社区(村)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已经开展基本,拥有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养老院、光荣院等129所,养老、尊老基金定期发放,发放金额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如长沙县统一实行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制度,以适龄高龄老人姓名为户名开户,由银行按月向老人发放,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养老金由过去的60元提高到70元,良好的爱老敬老社会氛围有助于老人生命和生活质量提高。

  三、主要问题

  众所周知,老年人是社会上的脆弱群体,他们需要社会(包括家庭)的关爱和照顾,只有妥善解决他们的饮食起居、医疗保健等方面的问题,老年人才能安享晚年,才有可能实现寿高百岁。老年人口的持续发展特别是百岁老人的快速增加,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寿命延长特别是在实现“寿高百岁”后,老年人的幸福感是否相应得到满足,延长的寿命是在健康幸福的状态下度过,还是在病床上或艰难中度过。在家庭日益小型化的情况下,家庭养老模式是否还能成为社会的主要养老模式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一)老龄化程度加速。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看,长沙市老年人口以及百岁老人将出现一个加速发展态势。2010年长沙市55岁到65岁人口为74.45万人,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口在未来10年内将陆续进入老年人口行列,也就是说未来10年内新增加的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比目前已有的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63.60万人多10万人左右;第六次人口普查登记日(2010年11月1日)至2011年10月底一年时间内长沙市91位百岁老人中去世了24人,而从普查资料看,2010年普查时点年龄为99周岁的老人全市共174人,一年内有可能进入百岁行列的老人远远高于一年内去逝的百岁老人,未来5到10年将迎来长沙老龄人口高峰,百岁老人也会随之增加。

  (二)老年人健康水平有待提高。人口普查长表抽样资料显示,长沙市60岁及以上老人身体不健康的占比达15.9%,其中生活不能自理的占2.3%,全市60岁及以上老人96万人,由此推算,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约2.2万,全市家庭户数204万户(户籍人口家庭),平均每百户人家有1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从普查资料看,百岁老人生活需照顾程度更高,全市百岁老人中身体基本健康的只有25%,不健康的占75%,其中生活不能自理的占到58%,且百岁老人中多为单身,91位百岁老人中仅有3位有配偶,97%的老人为单身,生活均需子女或亲属照顾。

  (三)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挑战。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以及家庭规模的变小,以往那种N+2的家庭供养模式在演变,就是多子女共同养2位老人的模式在改变,出现了2+4的养老模式,就是两个年轻人共同供养四位老人的局面,以家庭供养为主的养老模式面临挑战,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需求将大量增加,老龄事业发展任重道远。

  四、对策及建议

  老龄事业是一项系统、长远和艰巨的工作,养老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给力。我们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充分发挥政府、单位、家庭和个体的作用,努力构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因地制宜的混合型养老保障体系,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十二五”老龄事业工作目标。

  (一)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养老问题从很大程度上看,是一个经济负担问题。从普查资料看,全市百岁老人中有4位原职业为干部或教师,有其固定的退休收入,其余87位原职业为农民或无业,均没有固定的退休收入,政府每月虽发放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但主要经济负担仍由其子女承担,老人的生活质量基本上取决于子女家庭的生活水平。因此,我们应当在逐步增加劳动者收入、提高劳动人口负担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提高社会养老水平,使老龄人口逐步享受全方位社会养老保障。

  (二)加快综合性社会养老机构建设。老年人口增多,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挑战,我们必须加快综合性养老机构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在加大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的同时,积极发挥社会各级养老基金会的作用,积极引导民营资本投入,形成多元化养老资金的投入机制,加快综合性社会养老机构建设,完善老龄产业引导和扶持政策,促进老年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开发。积极探索“公办民营”和“民办公助”的方式,对由国家经营的养老服务机构,建立新型管理与分配机制,并逐步实现由单纯为“三无”对象服务向社会公众服务的转变,从单纯供养向供养、教育、互利、康复、服务和经营一体化转变,拓宽国有养老机构服务范围,鼓励公寓式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救助养老等多层次的养老方式。

  (三)完善养老支持政策和法制服务。进一步完善老年人口户籍迁移管理政策、家庭养老保障和照料服务扶持政策,提倡亲情互助,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进一步加强老龄法制建设和法律服务,加强养老服务行业监管,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四)提高全人口健康水平。通过食品安全监管、环境治理以及卫生、饮食、工作生活习惯的科学引导等手段,提高全人口健康水平,以普遍提高老龄人口的健康水平。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孙铁如]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