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从人口普查数据看浏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2-09-12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我们将浏阳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数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资料和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进行相关比对分析,试图发现人口变化这一最积极、最主动、最活跃的重要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期盼能为促进浏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探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人口变化特点

  (一)人口增长放缓。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截止2010年11月1日零时,浏阳市户籍人口为1396823人,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107529人,年均增长0.8%。常住人口为1279469人,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307572人减少28103人,下降2.15%;常住人口中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4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57人减少0.12人。全市户籍人口缓慢增长、常住人口呈下降趋势,一方面是计生国策在浏阳市深入人心,市民生育观念已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家庭规模进一步缩小,人口再生产表现出“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模式;另一方面是全市经济发展多元化,促进了人口流动。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继续得到有效控制,缓解了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人口结构改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5.65万人、女性人口为62.30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5.37,文化、家庭等结构有所改善。

  1.文化结构不断提高。具有大学(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5.45万人,占4.26 %;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4.03万人,占10.96%;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3.05万人,占41.46%;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3.58万人,占34.06 %;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52万人,占1.43%。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大专)文化程度的由 1471.28人上升为 4259.50人,具有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由8093.78人上升为 10961.97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7578.50人上升为41458.92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43958.57人下降为34064.83人。文盲人口减少1.8万人,文盲率由3.18%降为1.43%。文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有利于提高人口综合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2.家庭结构趋向核心化。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市家庭户从34.30万户增加到36.60万户;家庭户人口从122.44万人下降到121.02万人;户均人口从3.57人降为3.45人,减少了0.12人/户。家庭户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94.59%。家庭户规模的缩小化以及核心化(父母加孩子)的趋势更加明显,3口之家的核心家庭占家 庭户的绝对多数,有利于保持社会细胞的稳定和活力。

  3.性别结构总体平衡。全市常住人口男女性别比由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108.56下降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5.37。其中,男性人口由68.06万人下降到 65.65万人,10年减少了2.41万人;女性人口由62.70万人下降到62.30万人,10年减少了0.4万人。20-24岁人口的性别比为96.68;25-29岁人口的性别比为97.50;30-34岁人口的性别比为103.81。适婚男女性别结构趋向平衡,有利于缓解男女青年择偶、结婚、生育的难题,实现人口更替增长、社会和谐稳定。

  4.年龄结构变动明显。0-14岁人口为21.55万人,占16.84%,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下降2.30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为93.03万人,占72.72%,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上升0.5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为13.37万人,占10.44%,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上升1.76个百分点。未成年人口抚养比由28.72%降到25.93%,降低2.79个百分点;老龄人口抚养比由21.34%升到27.92%,上升6.58个百分点。总人口抚养比呈现上升趋势,社会总抚养成本将不断增加。

  5.地域结构趋向城镇。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市常住人口的密度由262人/平方公里下降到256人/平方公里,减少6人/平方公里,说明乡镇(街道)的人口密度基本保持稳定,但呈现向城镇集中的趋势。特别是中心城区,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如淮川街道常住人口密度由3714人/平方公里上升到5513人/平方公里。这表明经济因素对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的作用进一步显现。

  (三)人均财富增加。2001-2010年统计资料显示,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逐年增加,2001年为5659元、2010年达到42609元,全市经济总量连续翻番,人均财富成倍增加,是实现了人口有序增长、人口质量提高、人口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现象不断凸显。据联合国统计标准,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这个国家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市60岁及以上人口为19.38万人,占15.14%,高于联合国统计标准5.14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3.37万人,占10.44%,高于联合国统计标准3.44个百分点。老龄化程度加深说明人口问题并没有因为低生育水平的实现而终结,而是面临着转型的挑战:从数量型人口问题转变成结构性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客观上要求发展老龄产业,以满足老年人口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特殊的需要。

  (二)出生婴儿男女性别比偏高。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0-4岁婴幼儿的性别比由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110.46提高到112.95,上升了2.49个百分点。其中,1岁以下婴儿的性别比由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108.05提高到116.94,上升了8.89个百分点。

  (三)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有待加强。2010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6%,社会保险覆盖率进一步提高。但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未就业大学生、城乡低收入人员、残疾人、下岗买断人员等困难群体亟待加大帮扶和保障力度。特别是农村老人的境况堪忧,由于农村经济来源比较困难,各项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加上成年子女外出务工,他们不但要承担繁重的劳动自食其力养活自己,还要抚养教育年幼的孙辈,一部分农村老人处于经济和身体的“双重透支”状况。

  三、对策建议

  “十二五”时期,是全市推动科学跨越、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保持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互相适应、互相促进、互相提高,是建设美丽浏阳、打造幸福家园的重要前提,也是全市人民和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壮大经济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人均财富。一是融城借力再造发展优势。全面融入长株潭,发挥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汇集发展要素,打造“辐射湘赣边”的区域性次中心城市。加快浏北、浏西两翼的规划修编,对接好长沙、株洲的道路、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力推进长浏、大浏、浏醴高速公路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工业新城、浏阳主城、大瑶新城、大围山森林公园等重要节点的高速互通及连接线工程,实现由交通中转城市向湘赣边交通枢纽城市的转变,努力形成东连长三角、南接珠三角的战略格局,再造浏阳发展新优势。二是提质产业转变发展方式。在调优做强鞭炮烟花、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主导产业,打造国际品牌企业的基础上,围绕长株潭优势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汽车零配件制造、健康食品、家具制造等配套产业,做大做强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业,建设服务长株潭城市的“后花园”,构建全市主导产业优势明显、配套产业活力迸发、出口进口比例科学合理的经济体系。要以工业新城为支撑壮大新型工业,精心建设大瑶、镇头、沙市、荷花、沿溪等一批成长性较好的特色园区。要以全球总部为目标发展花炮产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安全系数,完善花炮交易展示、出口与内销平台,打造国际花炮贸易中心。要以增收增效为核心做强现代农业,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要以汇聚人气为重点,优化消费环境和刺激消费需求,不断繁荣商贸房产业,做精做特旅游产业。

  (二)推动就业和再就业,努力增加市民收入。一是全力推进劳动就业。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就业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普惠制度、人力资源动态管理制度、就业援助制度。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鼓励积极吸纳就业,制定企业新招用城镇失业人员的税收优惠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培训制度,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功能,将失业保险基金用于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社会保险、岗位补贴和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支出等促进就业。优化就业环境,维护企业和职工权益,构建新型和谐的劳动关系。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统一的就业服务资源信息网络和指导机构,统筹城乡劳动力资源,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二是积极推动自主创业。完善有利于创业的优惠政策,从放宽市场准入限制、财政扶持、税收优惠、小额贷款、创业培训和创业补贴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全市城乡劳动者自主创业。特别是要鼓励有能力的外出人员和有知识的大学生回乡创业,实现本地就业和外地就业相结合。通过解决就业、创业问题,普遍增加市民收入,积极应对长期物价上涨的趋势。

  (三)全力提升城乡品位,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一是按照“一线三城”的建设规划拉开中心城市骨架。加快建设“工业新城——主城区——大瑶”经济走廊,构建“一线三城”的腾飞格局。围绕建设宜居宜业的山水名城目标,推进长兴水库、浦梓港和道吾山——蕉溪岭三大片区开发建设,加快太平桥、溪江组团融城发展。高标准建设长浏高速公路荷花、集里互通和城市新环线,拉开城市骨架。完善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防洪排涝、供水供电供气等重点基础设施,搞好绿化、美化、亮化工作,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位,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城乡统筹环境同治三年行动”要求,落实“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因地制宜开发优势资源,吸引外地企业前来投资开发,鼓励本地人员投资融资创业。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土地流转,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合作化和现代化。

  (四)坚持整治教育并举,改善人口质量和结构。一是根除“重男轻女”思想,促进性别结构平衡。严厉打击非法性别鉴定和非法人工流产,依法追究医疗机构负责人及直接责任人的法律责任,依法追究怀孕3月以上、胎儿无严重缺陷且无意外情况而选择人工流产的孕妇及直系亲属的法律责任。同时,全面落实好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政策,从根源上消除“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等传统思想和社会陋习。二是加快发展文化教育,健全劳动技能培训体系。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包括职业学校(院)、成人学校、技校等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立劳动储备制度,加强劳动者的技能培训,确保外出务工农民都具有1-2门实用技术。加强文化馆、图书馆、广播电视、宽带网络、移动通信、农家书屋等重点工程建设,提高运营管理水平,确保城乡居民都能方便快捷地共享公共文化服务。合理规划布局教育资源,加快农村学校危房改造,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学质量,切实解决城区学校存在的“大班额”、农村学生“交通难”等问题,确保城乡居民共享优质均等的教育资源。三是建议国家和省市有计划地逐步放开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基数增加不是最大的问题,最恐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失去新鲜血液,尤其是对“未富先老”的地区更不能忽视老龄化社会的危害。鉴于我市行政区域面积较大、生育水平较低,建议上级选择浏阳开展“二孩”试点工作。从而,平衡出生性别比、保持人口稳健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五)注重关爱弱势群体,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是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加强宣传引导,进一步提高养老、医疗、生育、工伤、失业五大保险参保率。以提高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覆盖率为重点,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以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以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村居民为重点,逐步将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村居民纳入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障。以失地农民为重点,健全失地农民的长效保障机制。以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为重点,提高城镇职工和居民的参保率,适当提高城乡门诊补偿最高支付限额和住院报销比例,加大医疗救助力度。二是健全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在实现社会保障普惠全民的基础上突出残疾人特惠。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动态调整机制、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管理办法和工作联动机制,完善救灾应急机制,提高救灾救济水平和质量。三是建立统筹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统筹由劳动保障部门管理的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卫生部门管理的新农合、民政部门管理的城乡医疗救助,从管理机构上实现城乡医疗保障管理机制“三合一”,从制度上建立城乡一体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形成统筹城乡、覆盖全民的“大医保”格局。四是健全关爱留守儿童和老龄人的帮扶体系。紧扣“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困有所助”目标,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关爱留守儿童和老龄人的帮扶体系,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与问题。加快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照料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和发展社区非营利组织养老服务,由家庭或老人自己出钱,政府予以资助,社区组织提供服务,帮助老年人在社区内居家养老,形成以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相结合的多元化养老模式。适度发展老龄产业,改扩建一批敬老院,建设一批农村贫困群体安居工程。

[供稿:浏阳市统计局]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