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长沙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长沙人民在科学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的十年,是长沙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之一。十年来,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科学发展,奋力推进“五化一率先”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辉煌,城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谱写了又好又快、率先发展、跨越前行的精彩篇章。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十六大以来,长沙国民经济不仅增长速度快,而且持续时间长、稳定性好,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实现了大发展,实现了全省率先、中部领先、全国争先的发展目标。
综合实力大步前移。十六大以来,长沙地区生产总值在连续突破1000亿元、2000亿元、3000亿元、4000亿元的基础上,2011年跃上5000亿元台阶,由2002年的922.77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5619.33亿元,2003-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14.9%,预计2012年将突破6000亿元。科学发展为长沙经济加速发展、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大推动力。十年来,长沙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由第14位跃升到第7位;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省会城市的排名由第14位跃升到第3位。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翻番。2011年,长沙人均GDP达到79530元,是2002年的5.8倍,2003-2011年平均增长21.5%。按2011年汇率计算,已经超过10000美元,表明当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财政实力快速增长。十年来,长沙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2年的不足百亿元扩张到400亿元以上,2011年长沙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25.78亿元,是2002年的9.2倍,2003-2011年平均增长28.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升,由2002年的5.0%提高到2011年的7.5%。
经济首位度快速提升。长沙在全省的龙头作用愈来愈突显,以占全省1/20的土地面积、占全省1/10的人口,创造了占全省近30%的GDP和财政收入。2002-2011年长沙主要指标占全省的比重快速上升,GDP占全省的比重由2002年的18.7%提升到2011年的28.6%;固定增产投资占比由26.7%上升到3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由23.9%上升到31.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比由19.9%上升到29.2%。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从产业结构看,党的十六大以来,长沙经济发展从“快字当先”到“好字优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新进展,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重要抓手,全力打好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攻坚战,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赢得更多空间。2003-2011年,长沙三次产业年均增速分别为4.9%、18.0%和13.6%,第二产业在工业高速增长带动下,提升最快,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2年的8.6:39.0:52.4调整为2011年的4.3:56.1:39.6,第二产业比重提升17.1个百分点,新型工业化推进了长沙服务业的升级换代。虽然第三产业占比虽有所下降,但内部结构正在逐步优化,在交通运输、邮电、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较快增长的同时,金融业、房地产、营利性服务业、非营利性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
从区域结构看,城市空间布局基本形成,发展空间进一步打开。长沙城市结构河东为主城区,星沙、河西为次中心,市委、市政府根据“两型城市”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以湘江为中轴,河东、河西两翼发展的战略,对长沙的经济发展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长沙城市规模将迅速扩大,辐射、服务的半径将不断延长,另一方面长沙内部空间结构也将发生变化,从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大河西先导区自2008年成立,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00亿元;三年完成总财政收入525.1亿元,年均增长37.6%;三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49.0亿元,年均增长42.0%。在核心区形成了梅溪湖国际服务区、滨江金融商务区、洋湖总部经济区、岳麓山风景名胜区、麓谷高新产业区等五大功能片区,河西新城雏形基本形成,形成了河东河西比翼齐飞城市发展趋势。与此同时,长沙县域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全市所辖四县(市、区)全部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从所有制结构看,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十六大以来,长沙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壮大,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长沙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由2002年的446.3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724.79亿元,年均增长26.6%。非公经济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48.4%提高到2011年的61.0%,提升12.6个百分点。2011年全市民间投资2458.43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70.0%,比2002年提高22.4个百分点。
三、现代农业稳步发展,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2011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243.38亿元,是2002年的2.6倍,总量稳居中部省会城市首位。目前全市形成了百里优质水稻、百里优质花卉苗木、百里优质茶叶、百里优质水产四大产业走廊,近郊优势农业、中郊优势农业、远郊传统农业的产业布局,主要农产品增产增收。2011年,粮食总产量达244.51万吨,实现连续8年增产;油料产量达7.93万吨,是2002年的2.7倍;肉类总产量达67.06万吨,是2002年的1.4倍;茶叶产量达2.6万吨,是2002年的3.0倍。农产加工、观光休闲等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全市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7220家,54家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302个,隆平高科技园、望城农业科技园被列入全国农业产品加工示范基地。近年来,农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科技帮农直通车工程和“双百”星火科技富民工程,每年培训农民30余万人,农业发展后劲显著增强。与此同时,长沙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持续加大,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2011年农业机械化总动力达516.4万千瓦,是2002年的1.9倍。
新型工业化加速发展。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2011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2662.47亿元,是2002年的9.8倍。长沙通过积极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通过大力推进“千亿集群、百亿企业”工程,形成了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电子信息、家用电器、中成药及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六大产业集群,2011年六大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897.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4.5%,比2007年提升了18.5个百分点,优势行业规模扩大,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与2002年相比,2011年长沙工业产品产量实现大规模倍增。其中,汽车产量9.16万辆,增长26.6倍;水泥产量1337.68万千瓦,增长2.7倍;服装3691.73万件,增长1.8倍;变压器9919万千伏安,增长5倍;卷烟363.24万箱,增长2.8倍;起重设备80.13万吨,增长30.5倍;发电量766616万千瓦,增长53.6倍;铝材754335吨,增长14.2倍。工业运行效益显著提升。2002年全市28.8%的企业亏损,利润总额33.2亿元,利税总额不足百亿元(93.64亿元)。到2011年,95.2%的企业实现盈利,利润总额达563.3亿元,是2002年的17倍,2003-2011年平均增长37.0%;利税1224.9亿元,突破1000亿元,是2002年的13.1倍,年均增长33.1%。
四、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内需拉动作用明显
(一)固定资产投资迅猛增长。十六大以来,长沙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契机,狠抓大项目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连上新台阶,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2011年,GDP中资本形成总额3499.43亿元,是2002年的10倍,2003-2011年平均增长29.2%,快于消费年均增速13.5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62.3%,比2002年提升24.5个百分点,是长沙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01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达3510.24亿元,总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5位,是2002年的9.7倍,年均增长28.7%,十年累计完成投资1.6万亿元,有力支撑了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投资调整不断朝着利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方向转变,三次产业投资比重由2002年的0.8:18.8:80.4调整到2011年的1.0:30.2:68.8。一产业、二产业投资比重上升,其中工业优势主导产业建设成效显著,十年间对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食品烟草等四个千亿产业集群投资达到近2500亿元。与此同时长沙投资突出以人为本,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通过加快“一江两岸”、城市地铁、过江通道、湘江枢纽、空港新城、高铁枢纽、饮水工程、城乡路网等一系列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为今后发展积蓄了强大后劲。
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十六大以来,随着长沙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房地产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一大批央企和实力雄厚的房地产开发商来长投资,房地产开发的领域由商品住宅向商业广场、会展中心、高档写字楼、金融服务、星级酒店等大型商业地产延伸,万达广场、湘江世纪城等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建设,不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也提升了城市的品质。长沙房地产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28.68亿元提升到2011年的192.21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4%。房地产行业主要指标均成快速增长:2011年长沙房地产开发投资886.92亿元,为2002年的10.8倍;商品房施工面积7670.96万平方米,为2002年的9.2倍;商品房竣工面积1451.77万平方米,为2002年的4.4倍;商品房销售面积1500.20万平方米,为2002年的6.5倍。
(二)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十六大以来,长沙消费品市场规模扩张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1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125.91亿元,是2002年的4.5倍,年均增长18.2%。随着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住房与汽车等消费品已快速走入长沙城市居民家庭。与此同时,通讯器材、金银珠宝、家电音响等商品的零售额保持较快增长,居民消费方式呈现出由温饱型、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的趋势。农村市场加快发展,城乡市场实现共同繁荣。从分行业来看,批发零售业占主导地位,2011年长沙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891.98亿元,是2002年的4.7倍,年均增长18.6%,占比由2002年的86.1%提高到2011年的89.0%。贸易业对外辐射力明显增强。十六大以来,长沙中心城市和商贸流通中心地位不断增强,随着长株潭“半小时消费圈”、“3+5”城市群“一小时消费圈”、省外周边城市“两小时消费圈”的形成,长沙逐渐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贸易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日趋明显,以汽车为代表的高档耐用消费品对周边区域的辐射作用最为突出,耐用消费品、奢侈消费品、高档服装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也十分明显。
(三)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后,长沙对外经济贸易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十六大以来,长沙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与质量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由2002年的16.64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74.89亿美元,年均增长18.2%。其中,出口总额由2002年的10.22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40.84亿美元,年均增长16.6%。
五、生产要素供给充足,科技发展注入活动
(一)资金要素供给充足。一是利用外资实现较快增长。2002-2011年,长沙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37.71亿美元,2011年达26.01亿美元,是2002年的5.4倍,年均增长20.6%。二是金融机构存贷款稳步提升。2011年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7364.26亿元和7483.83亿元,分别为2002年的6.0倍和6.2倍,年均分别增长22.0%和22.5%,有效地发挥了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对实体经济增长形成了强大支撑。
(二)科技竞争力提高。长沙拥有较雄厚的科研力量和人才资源,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显著增强。十六大以来,长沙注重强化科技是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取向,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2010年长沙市进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行列。从科技创新的核心指标看,2009年长沙R&D经费支出达75.18亿元,是2000年的8.6倍,年均增长27.0%;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1.42%上升至2.01%。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经济处于发展初期,R&D/GDP一般在0.5%-0.7%左右;在经济起飞阶段,该比例应上升到1.5%左右;进入稳定发展期,应当保持在2.0%以上,发达国家一般在2%-3%。按国际上通用的衡量标准,长沙的科技发展水平已经进入稳定发展期。
以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到2011年末,长沙拥有50所高校,47名两院院士,300余家科研院所,42万多名专业技术人才,2007年研发实力在中西部城市名列第三。更有袁隆平团队的杂交水稻育种、国防科技大学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黄伯云团队的炭-炭复合材料,中国第一台磁悬浮列车、第一个智能机器人。相继获得国家首批区域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科技进步示范城市、创新型试点城市等荣誉。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蓝皮书中,目前长沙的科技竞争力排名第六。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优势为长沙的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人力资源有力保障。充足的人力资源为长沙经济发展提供了要素保障,劳动力资源储备增加,劳动者素质提高。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六普” 长沙15-65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7.40%,比2000年“五普”时期提高2.47个百分点,劳动力资源总量增加84.7万人。从学历分组看,总人口中,长沙市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数由“五普”的8305人增加到“六普”的19134人;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由2004年“一经普”的31.1%提高到2008年“二经普”的36.3%。
产业队伍稳步发展。一是就业人员稳定增长。2002年,长沙全社会从业人员为341.64万,占常住人口的57.4%,2011年达438.99万,占61.9%,比2002年增加97.4万人,年均增长2.82%,快于全市常住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1.96%)0.86个百分点。二是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强。与2002年相比,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大幅减少,从2002年的140.87万减少到2011年的112.97万人,减少27.9万人;第二产业稳中有升,从86.38万人增加到144.51万人,增加58.13万人;第三产业增长最快,从114.39万人增加到181.51万人,增加67.12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由2002年的33.5%提高到2011年的41.3%,第三产业成为长沙就业的主导行业。三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呈下降趋势,由2002年的4.2%下降到2011年的2.86%。
六、“两型”建设成效显著,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十六大以来,长沙按照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两型社会”发展要求,积极缓解由于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全面加速而导致的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和环境质量提升战略,以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一)城市空间实现大扩容。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长沙城市规模和人口提升幅度最大的十年。长沙按照“沿江建设,跨江发展”战略构想,以湘江为轴,一江两岸、互动共进、两翼齐飞的长沙城市新格局正变得更加清晰。2003-2011年,长沙城区面积由2002年的556.33平方公里扩展到2011年的1909.8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由129平方公里扩展到306.39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由595.46万人提高到709.07万人;城市房屋建筑面积由6132.40万平方米提高到16619.67万平方米;城市道路面积由1150公里提升到2173公里;城市人均住房面积由11.72平方米提升到32.2平方米。
(二)生态环境稳中趋好。长沙坚持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生态环境逐步好转,人居环境不断改善。2011年,全市城市园林绿化覆盖面积由2002年的6094公顷提高到2011年的10235公顷,年均增长5.9%,其中公共绿地面积由1085公顷提高到2794公顷,年均增长11.1%。2011年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1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3.4%;生活垃圾无公害处理量143.2万吨,无害化处理率达100%。长沙先后获得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和联合国人居环境良好范例奖等多项殊荣。
(三)能耗水平不断降低。十六大以来,长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全社会各领域不断加大能源节约力度,确保经济与能源消耗协调发展,实现以较低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沙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由2005年的1.03吨标准煤下降到2011年的0.64吨标准煤,降低了37.9%。
七、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居民收入稳步增长。长沙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实现了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中部省会城市首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实现程度由2002年的76.1%提升到2011年的96.2%。2011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69元,比2002年增加18048元,年均增长13.0%;农民人均纯收入13400元,比2002年增加9938元,年均增长16.2%,高于城市居民收入年均增速3.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2002年的17.8平方米增加到2011的32.2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由44.43平方米增加到62.04平方米。抽样调查显示,城乡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增加。城市家庭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由2002年的0.8辆增加到2011年的29.7辆,移动电话由84部增加到215.5部,家用电脑由32台增加到88.1台;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汽车由2002年的3台增加到2011年的22辆;移动电话由40部增加到213部;家用电脑由2台增加到39台。
(二)教育卫生事业快速发展。长沙实施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一费制”全免,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近5年投入免补经费15.9亿元,有效保障了义务教育的全覆盖面。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连续多年保持100%,小学升初中入学率保持了100%以上,2011年达106.8%。卫生医疗条件不断改善,截至2011年,全市拥有卫生机构2680个,比2002年增加1553个,卫生技术人员5.30万人,比2002年增加2.59万人。
(三)文化事业欣欣向荣。2011年长沙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488.92亿元,2006-2011年平均增长27.3%,文化产业增加值稳居中部第一,文化产业的地方特色和优势十分明显,以湖南出版集团为代表的出版和出版服务业优势明显,以湖南广电集团为代表的广播电视电影业影响广泛,以歌厅、舞厅、卡拉OK、酒吧等为代表娱乐文化业声明远播,同时烟花制造业引领全国。百姓文化娱乐生活得到极大丰富,截至2011年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12个,博物馆(纪念馆)15个,档案馆14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到99.3%,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8.6%,极大的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方位的文化需求。
(四)社会管理成效显著。2010年长沙被确定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通过积极推行“综合性试点、项目化管理”,在全国首创政府法制建设白皮书,建立了社会管理法治化的制度体系,同时进一步创新工作理念、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将社会管理寓于社会服务之中,通过完善社区党组织、居委会、服务中心“三位一体”的服务管理模式,社会和谐稳定得到有效维护。近年来,长沙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等一系列殊荣。
回首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长沙在科学发展中实现了新跨越。展望未来,长沙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期和转型跨越发展的攻坚期,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诸多的挑战。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新起点、迈向新征程,满怀信心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芮英姿]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