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促进劳动力就业转移 提高农民收入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3-02-25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2012年长沙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发展区域经济,支撑农民就业转移成为长沙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农民收入连续九年保持增长。据长沙市农村住户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长沙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763元,同比增长1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57元,同比增长18.4%;农村居民人均劳务经济收入8751元,同比增长27.6%;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10155元,同比增长18.4%。

  一、农村居民生活主要特点

  (一)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拉力。2012年全市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人均8751元,增加了1967元,同比增长29.0%,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7个百分点,对农村居民全年增收的贡献率达83.2%,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是农村居民收入最主要的拉动力,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也超过了一半,达到了55.5%,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中,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收入453元,占工资性收入的5.2%;在本乡地域内劳动收入4842元,占工资性收入的55.3%;外出从业收入3456元,占工资性收入的39.5%。

  (二)向非农行业转移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方向。传统农业生产已经不是长沙市农村居民的主要就业方式。工资性收入的快速增长,也反映出了全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正在逐渐变化。全市农村住户调查显示,在有劳动力从业的被调查家庭中,93.9%的家庭都有劳动力以从事务农以外的行业为主,仅有6.1%的家庭全部从事农业生产,该比例比上年下降了3.8个百分点。从农村居民劳动力从事的主要行业结构看,农业仍然是从业人员最多的行业,占比达21.6%,但比上年下降了6.6个百分点;在其他行业中,农村居民从业较为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占总数的44.3%。其中制造业占20.0%,比上年上升了4.4个百分点,已接近农业占比;建筑业占13.0%,比上年下降了0.9个百分点;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占11.2%,比上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

  (三)区域经济发展是推动农民增收的主要动力。调查显示,全市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与地区经济尤其是乡镇本身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从业地区看,全市农村居民从业地区主要集中在省内,占95.5%,其中在本乡内的占到77.3%,比上年增加了3个百分点;在县内从业占到85.4%,比上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工资性纯收入人均4842元,增长33.4%,占全部纯收入的30.7%;在省内获得的收入7332元,同比增长29.0%,占全部纯收入的46.5 %。全市地区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扩大和数量的增加,扩大了本地务工需求,增加了本地就业机会,降低了务工成本,促进了农村劳动力有序向本地非农领域转移。

  (四)家庭经营纯收入仍是农村居民收入重要部分。2012年全市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5377元,同比增长4.4%,增速放缓,比上年降低了6.9个百分点。家庭经营纯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为34.1%,虽然比重比上年下降3.4个百分点,但在农民收入中占比仍然超过三分之一。其中第一产业纯收入人均3003元,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55.8%;非农产业纯收入2375元,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44.2%。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的非农产业中,又以第三产业为主,达到1940元,占非农产业纯收入的81.7%。

  (五)生活消费较快增长,家庭生活越趋现代化。随着收入的提高,农民消费积极性也越来越高。201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10155元,同比增长18.4%,其中购买服务类的支出达到2953元,同比增长25.2%。衣、食、住、行等支出全面上升,其中支出大头在食品,达到3756元,占到消费支出的37.0%,增长热点则在衣着、文化教育娱乐和交通通讯,其中衣着消费支出694元,同比增长28.4%;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876元,同比增长27.8%;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1591元,同比增长27.8%。从耐用消费品拥有情况看,农村居民家庭生活也更加现代化。洗衣机、电冰箱、空调机、彩电的每百户拥有量分别达到94台、88台、76台和113台。移动电话每百户233台,户均达到2.3台,汽车也逐渐普及,生活用汽车的每百户拥有量达到了17台。

  二、进一步推动农民增收的建议

  “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民,农民收入增加了,农村经济才有活力,才能保证农村地区的长期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如期实现。近年国家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年聚焦三农,年初颁布的一号文件,强调把解决好农业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统筹协调,促进工业、信息、城镇、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推进新农村建设。因此,如何保障和推动农民收入继续稳步快速增长,是全市农村工作必须贯彻始终的重点。

  (一)加快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农业生产经营收入。农业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逐渐出现增长速度放缓的情况。我市农业生产结构性矛盾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较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二是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产品质量偏低,名优产品比例不高。为此,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是解决现阶段农民增收的重要问题。一是政府要加强引导,依靠典型示范推动结构调整。改变光靠行政手段推动结构调整的作法,创新工作思路,从示范引导入手,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示范一批,推广一批。通过典型示范,效益吸引,提供服务的方法引导农民主动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形成农业结构调整的浓厚氛围。二是要在农产品结构调整上,要大力实施“良种”工程,坚持在名、特、优、新上做文章,培树知名品牌。引进优质高效新品种,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效益的提升,进而实现农业生产由追求数量型向追求质量效益型转移。

  (二)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居民非农行业就业能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已经是全市农村居民就业的主要趋势,也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由于农村教育水平较低,长期以来,农业劳动力生产技能较低,所掌握的职业技能较少,农村劳动力大部分被限制于从事于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或有限的工种,所以必须加强对农民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非农村产业生产技能的水平和层次,进而提高其在非农行业的收入。同时要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支持企业多留用农民工,督促企业及时足额发放工资,妥善解决劳动纠纷。对于生产经营遇到暂时困难的企业,要根据有关政策,使其与员工在双方平等协商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在岗培训等多种措施稳定就业岗位。要在扩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事业中,尽可能多地使用农民工;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农民大规模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创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增收机会。要健全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农民工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服务,以扩大农民工就业增收空间。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步伐。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发展农业产业化,着重点是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等农业生产组织。一是推进各种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办、能人带动等方式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围绕龙头企业和市场需要,按区域布局和产业类型组建集生产技术指导、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专业性经济合作组织,真正把农户、企业和市场连结在一起,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农民在基地生产和市场销售上的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使之成为组织和带领农民闯市场的主力军。二是创新合作扶持方式,按照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由直接扶持农民向扶持龙头企业转变,从资金、政策上向龙头企业倾斜,增强其自身实力和带动辐射能力。三是要把龙头企业当成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要载体和关键来抓。根据全市的区域优势和产业特点,大力发展和培育产地市场型、深加工型及基地订单型龙头企业,通过协议购销合同、保护价收购等形式,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逐步形成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发展链条,带动全市传统特色产业的改造升级,使其真正成为优势产业。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农业处]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