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2012年长沙经济总量和增速均排名省会城市第七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3-03-19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2012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长沙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在与全国26个省会城市对比中,经济总量和增速均排名第七。总的来看,长沙在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建筑业增加值、城乡居民收入等排位靠前,但在第三产业增加值、对外贸易、城市规模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主要优势

  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长沙在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收入等指标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一)地区生产总值。2012年,长沙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99.91亿元,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第7位,总量居前三位的是广州市13551.21亿元、成都市8138.94亿元、武汉市8003.82亿元。总量居长沙前一位的是沈阳市,比长沙多206.89亿元。2012年,长沙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居全国26个省会城市第7位。除成都与长沙持平外,经济总量大于长沙的其余5个城市经济增速均低于长沙。

  (二)第一产业增加值。2012年,长沙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72.31亿元,居全国26个省会城市第9位。从总体上看,各城市之间第一产业增加值差距不大。增加值超过400亿元的城市仅两个,分别是哈尔滨(506.8亿元)、石家庄(452.2亿元)。GDP总量位居长沙之前的6个城市,仅有成都、沈阳、武汉的第一产业增加值略大于长沙。

  (三)第二产业增加值。2012年,长沙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3592.52亿元,比上年增长14.5%。总量位居全国26个省会城市第5位。居长沙之前的广州、武汉、成都、杭州,分别比长沙多1120.64亿元、277.04亿元、198.1亿元和34.36亿元。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长沙居第6位。

  (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2年,长沙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309.62亿元,比上年增长16.8%,总量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第8位,增速居第6位。总量居前三位的依次是广州(4256.67亿元)、沈阳(3304.7亿元)、武汉(2711.47亿元)。在中部省会城市中,长沙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居武汉市和郑州市之后,排第3位。

  (五)建筑业增加值。长沙拥有中建五局、二十三冶、省建六公司、路桥集团、望新建筑等11家特大型建筑业企业。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123.38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290.39亿元,建筑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55.02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540.58亿元,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的排位由2000年的第8位提升到2012年的第4位,总量居长沙之前的分别是武汉市665.9亿元、成都市641.01亿元、西安市553.04亿元。

  (六)固定资产投资。2012年,长沙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11.96亿元,比上年增长20.3%,总量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第6位,增速居第21位。总量居前三位的依次是成都(5890.1亿元)、沈阳(5625.4亿元)和武汉(5031.25亿元)。其中,长沙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032亿元,居第8位;工业投资1162.75亿元,居第10位。在与经济总量大于长沙的城市比较中,长沙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量高于广州和杭州,略低于西安和南京,只有成都、沈阳、武汉比长沙多1000亿元以上。

  (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2年,长沙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4.71亿元,比上年增长15.7%,总量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第7位;增速居第13位。总量居前三位的依次是广州(5977.27亿元)、武汉(3432.43亿元)和成都(3317.67亿元)。经济总量居长沙之前的6个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大于长沙300亿元以上。

  (八)城乡居民收入。2012年,长沙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突破三万元,达30288元,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居第6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广州(38054元)、杭州(37511元)、南京(36322元)。长沙农村居民纯收入15763元,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居第3位,仅次于杭州(17017元)和广州(16898元)。

  二、存在的差距

  从主要指标对比来看,长沙虽然第三产业增加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指标排位与经济总量排位基本相当,但总量与其它城市之间的差距还比较大。

  (一)第三产业增加值。近年来,长沙第三产业虽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在拉大。2012年,长沙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535.08亿元,比上年增长12.0%。总量位居全国26个省会城市第8位,增速居第7位。在经济总量与沈阳、南京、武汉、杭州、成都等城市的比较中,差距主要体现在第三产业。2012年,长沙地区生产总值比沈阳少207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少367亿元;地区生产总值比南京少802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少1311亿元;地区生产总值比杭州少1404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少1386亿元;地区生产总值比武汉少1604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少1298亿元;地区生产总值比成都少1739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少1465亿元。

  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长沙第三产业中差距较大的行业是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居第13位,比沈阳少116亿元,比南京少491亿元;房地产业增加值居第11位,比沈阳少126亿元,比南京少254亿元;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居第9位,比沈阳少79亿元,比南京少236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居第14位,比沈阳少73亿元,比南京少175亿元。

  (二)对外贸易。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长沙进出口总额一直以来存在较大差距,2012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86.93亿美元,居第16位,比2000年退后7位。2012年共有14个城市的进出口总额超过100亿美元。

  (三)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01年以来,长沙财政收入大幅增长,但与沈阳、南京等城市比较仍有较大差距。2012年,长沙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90.65亿元,居全国26个省会城市第8位,但前7个城市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均超过600亿元。

  (四)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2012年,长沙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8800.7亿元,居全国26个省会城市第12位,经济总量居长沙之前的6个城市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均超过10000亿元。居前三位的依次是广州(30186.57亿元)、成都(20724亿元)和杭州(20148亿元)。2012年,长沙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8518.9亿元,居全国26个省会城市第8位,经济总量居长沙之前的6个城市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除沈阳(8070.7亿元)之外,均超过10000亿元。居前三位的依次是广州(19936.52亿元)、杭州(18090.9亿元)和成都(16148亿元)。

  (五)城市规模。从市区面积来看,虽然望城县改区增加了近一倍的市区面积,但与全国26个省会城市比较来看,长沙仍有较大差距。2011年,长沙市区面积为1910平方公里,居第18位;建成区面积为306平方公里,居第16位;常住人口709.07万人,居第15位。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有5个城市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人,分别是广州、成都、哈尔滨、石家庄和武汉;有5个城市超过800万人,分别是杭州、郑州、南京、西安、沈阳。常住人口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城市的整体消费能力。

  三、对策建议

  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将贯穿于我国经济发展全过程。近年来,长沙抓住了新型工业化发展机遇,国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面对新一轮城市之间的竞争,如何抢抓发展机遇,如何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显得至关重要。因此,要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把长沙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要选择科学的发展道路,坚持提升工业化、加快城镇化不动摇,以工业化提供增长动力,以城镇化拓展就业空间,以市场化注入发展活力,以信息化增强技术支撑,加快构筑高增值、多层次、广就业、强带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要加快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制定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科学筹划现代服务业布局,确立现代服务业的定位和发展重点,特别是要加快金融、资本市场、信息、网络、科研等服务业的发展。

  (二)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新兴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内需潜力,有望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支撑点。要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大做强高技术产业的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下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制高点,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会在需求潜力大、带动性强的领域加快发展,发挥先导和支柱作用。节能减排技术产业推动绿色增长。随着能源和环境压力加大,国家节能减排措施加强,各行业特别是高耗能行业都在进行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先进环保产业等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三)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为统领,创新机制、创新服务,强化科技支撑,努力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要以推进高效农业为重点,着力提升设施农业发展水平;以加快推进农业园区为重点,着力提升现代农业集约化生产水平;以重大技术推广应用为重点,着力提升农业科技支撑水平;以强化应急管理能力为重点,提升农业安全生产水平;以重点农业项目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现代农业组织化水平。

  (四)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国家的大政方针,走创新型国家道路必将具体落实到一系列的运行机制和重大项目中,从而使新兴产业发展带有明显的高科技化、技术密集等特征,并促进传统产业实现必要的升级换代。要以产业创新为重点,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重大项目为载体,形成较为完善的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创新支撑体系。

  (五)加快实施人才战略。要深入实施开放强市、人才强市战略,要注重人才、资金、项目配套引进,促进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要建立优秀人才、专家人才培养培训机制,着力培育创新型人才;要完善政策制度,实施引进专家人才计划,引进更多高端外国和境外专家项目;要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创造更加舒适安心的人才环境。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扶文武]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