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人口金字塔已向“老年型”发展
一、人口金字塔的几种类型及特征
对于人口结构,我们可以从职业结构、教育结构、城乡结构、民族结构等各种角度来考察,但最根本的还是人口的年龄和性别结构,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人口变化发展。反映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最生动、最直观的方式,就是人口金字塔。人口金字塔不仅可以让我们看到人口的过去,还可以在相当程度上预见它的未来,它是一种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的塔状条形统计图。金字塔的每一层代表一个年龄组的人口,上部代表老年人,下部代表少年儿童,中间部分代表青壮年;左半部分代表男性,右半部分代表女性;横条的长度表示某年龄组男性和女性人口的数量或其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百分比)。根据人口金字塔图所反映的人口年龄构成特点,可将其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又称作扩张型、静止型和收缩型)。
二、长沙人口金字塔的特点
(一)少年人口大幅减少。根据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绘制的长沙人口金字塔对比,可以看到底部已经萎缩,即少年儿童人口大幅减少。2010年长沙市0~14岁的人口为95.53万,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减少10.31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3.6%,比2000年的17.2 %下降3.7个百分点。进入21世纪后10年时间,长沙少年人口从占全市人口的五分之一降为八分之一。
(二)老年人口不断增大。比较2010年与2000年人口金字塔不难发现,2010年60岁及以上的金字塔面积大于200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60岁及以上的人口达96.09万,比2000年增加24.59万人,增长34.4%;从占比来看,2010年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全市人口的13.6%,比2000年的11.6%上升2.0个百分点。从2010年长沙常住人口金字塔的特征来看,底部收缩,上部变宽,可以初步判断属于老年型即收缩型金字塔。
(三)外来人口增加了人口红利。比较2010年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金字塔会发现,常住人口金字塔中20岁左右的横条长度远远长于户籍人口金字塔。2010年16-22岁常住人口超出户籍人口36.12万人,即这一年龄段的外来人口为长沙带来了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改善了长沙的人口结构。
(四)男女性别比总体较匹配。从2010年常住人口金字塔的总体结构来看,男女人口数量较为对称,男女性别比为103.4%,属于正常范围(人口统计学上,一般正常范围在102至107之间)。但分年龄段来看,0-14岁男女性别比为110.7,已经超出了正常范围。另外,75岁及以上的男女性别比低于100,从金字塔图也可以看出,越往年龄上端走,代表男性的横条越短于女性,说明女性寿命明显高于男性。
三、较为突出的问题
理论上老年型人口金字塔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人口呈负增长,总量缩减;少年儿童比重缩小,老年人口比重增大,出生率长期下降,自然增长率呈负增长;增长的模式将会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结合2010年长沙常住人口金字塔的类型,有两个较为突出的人口年龄问题:年轻劳动力将继续减少,老年抚养比持续上升。
(一)人口红利期缩短。由于少年人口的大量减少,可以预见未来十年如果没有大量的外来劳动力补充,长沙年轻劳动力将持续减少,影响到长沙劳动力供给,继而影响到长沙的经济和社会发展。2010年长沙市劳动力人口(15-59岁)512.47万人,占总人口的72.8%,总抚养比为37.4%,仍处于人口红利期,预计2020年后,劳动力人口比例只占到70%左右甚至更低,人口红利期将逐渐缩短。
(二)老年抚养比持续上升。2010年老年抚养比是18.8%,比2000年“五普”提高2.4个百分点。2000年每100个劳动力需要抚养16位老人,到2010年已上升到每100个劳动力需要抚养19位老人。如果除去外来人口,每100个劳动力需要抚养21位老人。进一步观察人口金字塔会发现, 30~50岁的人群是人口金字塔上最大的年龄人群,2010年为247.52万人,占到全市人口的35.2%,比2000年的28.5%高6.6个百分点。在今后10~20年中,这个年龄人群将进入老年行列,同时目前萎缩了的少年人群将担当未来的劳动人群,如果没有大量外来劳动力的补充,未来长沙的抚养压力将更大。
四、原因分析
(一)总和生育率由高变低。总和生育率是判断人口形势的重要依据之一。按照人口统计标准,总和生育率2.1为世代更替水平、2.1以下为低生育水平、1.5以下为很低水平、1 .3以下为超低水平、1.0以下为危险水平。我国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的5.81下降到1980年的2.24,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10%的抽样数据显示,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22和1.18,综合考虑普查中低年龄段人口存在少报和漏报现象后,2010年评估的数据是1.5左右,但仍处于人口统计标准的低生育水平。长沙2010年和2000年总和生育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处于低生育水平。70年代之前的高生育率导致了人口的大量增长,为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年轻劳动力,而这个年龄段的人口目前已逐步迈入中老年人群;另一方面,70年代后生育水平的下降使出生人群不断缩小,连续的低总和生育率导致了少年儿童的数量持续减少。
(二)寿命延长。2010年80岁及以上的老人11.24万人,比2000年增加4.83万人,增长75.4%。百岁及百岁以上老人91人,比2000年净增了一倍。人口寿命的延长也促进了老年人队伍的不断壮大。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丁伟]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