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宁乡与江阴、昆山的比较分析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3-09-02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近年来,宁乡始终坚持“兴工强县、融城兴县、三产活县、农业稳县”发展战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三产品牌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开放化、社会和谐化“六化”进程,县域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高。2001年第一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评比中,宁乡县位居233位,2012年跃升至61位,中部第3位。江阴与昆山同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近年来,两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均取得了显著成绩,经济实力已稳居全国前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宁乡、昆山、江阴三县市主要经济指标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意在抛砖引玉,寻找差距,准确定位,借鉴经验。

  一、宁乡与江阴、昆山的对比情况

  (一)三地基本情况

  江阴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总面积98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812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96平方公里。全市户籍总人口121万人,登记在册外来暂住人口103万人。

  昆山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总面积92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713平方公里。1989年9月撤县设市,是中国第一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突破4000美元的县级市。2006年以来,连续七年位列全国百强县第一位。

  宁乡县,位于湖南省会西大门,总面积2912平方公里,是江阴的2.95倍,昆山的3.14倍,户籍人口是江阴的1.14倍,昆山的1.87倍。

  (二)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1、经济总量。2012年,江阴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35亿元,昆山实现2725亿元。宁乡实现732亿元,分别只占到两市的28.9%、26.9%,宁乡经济总量基本相当于两市7年前2005年的水平(江阴市788亿元、昆山市730亿元)。

  2、发展速度。一直以来,江阴和昆山两市经济的高位运行都是以较高的经济质量为基础和保证的。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看,“十一五”以来的七年间,江阴市经济平均增速为14.6%,其中增速20%以上年份1次,15~20%年份1次,15%以下年份5次;昆山市经济平均增速为16.8%,其中增速20%以上年份2次,15%~20%年份3次,15%以下年份2次;宁乡县平均增速为15.6%,其中15%~20%年份6次,15%以下年份1次,说明宁乡经济发展相对更加平稳。

  3、产业结构。2012年,江阴市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2年的3.9:59.5:36.6调整为1.9:56.9:41.2,昆山市由10年前的3.8:65.4:30.8调整为0.9:59.9:39.2,两市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均是一、二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宁乡县则是由2002年的24.7:45.1:30.2调整为11.6:68.5:19.9,呈现出一、三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较快上升格局,说明宁乡仍处在工业化发展初级阶段。按照国际相关标准衡量,江阴、昆山两市的产业结构水准要远远高于宁乡。

  4、收入分配。2012年,江阴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426亿元,昆山实现573亿元,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6.8%、21%;宁乡财政收入为40.8亿元,占GDP比重仅5.6%,财政收入的总量和质量与两市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总量大致相当于两市10年前水平(2002年江阴财政收入45.1亿元、昆山41.5亿元)。在居民收入方面,2012年,江阴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9437元、19660元,昆山市分别为39740元、23186元,而宁乡分别为24020元、1376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相当于两市2008年的水平(江阴24214元、昆山2480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跟两市三年前基本持平(2009年江阴13172元、昆山15726元)。

  5、企业发展。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其发展的要素特征直接决定着当地经济的综合素质和实力水平,工业更是社会生产的主要肌体。2012年,江阴市拥有上市公司34家,有10家企业成为“中国企业500强”,占江苏省的1/5,有14家本土民营企业成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有6家企业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超200亿元,6家企业集团超100亿元。利税超10亿元的企业9家,超亿元的企业46家。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461亿元,实现利税522亿元,其中利润359亿元。昆山形成了1个千亿产业集群和1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521亿元,实现利税553亿元,其中利润412亿元。宁乡2012年工业总产值1465亿元,实现利税148亿元,其中利润93亿元,分别是江阴的22.7%、28.4%、25.9%,昆山的17.2%、26.8%、22.6%,差距显而易见。

  (三)两市的优势

  1、综合实力强。2012年,江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35亿元,财政收入426亿元,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6.8%。在约占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上,以“千分之一”的人口,拥有“百分之一”的上市企业,创造了二百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十年位居全国百强县之首。昆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25亿元,财政收入573亿元,人均GDP达到2.6万美元,连续四年在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排名中位列第一,连续八年获得全国百强县第一。

  2、发展速度快。江阴和昆山都是传统的农业县,原来经济并不发达,人民并不富裕。改革开放以后,江阴人“醒得早、看得准、起得快、跑得稳”,197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343元,江阴340元,全国农村人均收入134元,江阴125元,当时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2012年,江阴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9437元、19660元,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60.5%、148.3%。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不足5亿元到2012年的2725亿元,足足翻了545倍。昆山人“不争论、大胆想、大胆闯、大胆干”,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苏南发展之路,经济实力迅速增强。短短几十年时间,发展成为全国所有城市之首。

  3、科技含量高。江阴是全国科技先进市,是首批20个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之一。江阴市大力实施专利、品牌、标准战略,99家企业先后参与210个国际、国内行业标准制定。2012年,江阴新获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335项,全市专利申请15919件,授权8306件,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3件。昆山2012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37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3.7%;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总产值2861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37%。昆山拥有省市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分别突破30家和100家,列全省县级市之首,全年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8%。2012年新增专利授权1.9万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2.5件,位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

  4、和谐发展好。近年来,江阴市通过实施“幸福江阴”工程,城乡居民收入逐年大幅提高,居住条件和环境大大改观,社会保障能力越来越强,生活质量不断提高。2012年全市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3.5%,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6%,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68平方米。昆山始终把“富民优先”作为发展第一导向,坚持产业富民、创业富民、就业富民、物业富民、投资富民、保障富民,以城市化引领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富民工作八个一体化,全面提升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

  (四)宁乡追赶的潜力

  1、交通区位优势。宁乡是长沙通往湘中、湘北之要冲,沟通湘西北的咽喉要地,是湖南省内唯一与五个地级市市辖区相邻的县,也是省会长沙的西大门和新城区,距长沙市中心仅36公里。 2012年末,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5994公里,石长铁路、长常高速、319国道、金洲大道横贯东西,洛湛铁路连通南北,S206、S208、S209和S311四条省道贯穿县境,实现了东西互连,南北互通,无缝融合长沙,立体式现代“大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为县域经济的超跨发展带来了更多更好更大的机遇。

  2、园区带动作用。宁乡经开区成功晋升国家级园区,金洲新区成为全省首批工业集中区,金玉乡镇工业园则是乡镇工业集中发展的有效载体与平台,三大园区已成为我县投资的集中区和高新技术企业落户的密集区,是服务最好、效率最高、收费最低的投资“洼地”和引领发展的经济“高地”。 2013年1~6月,经开区、金洲新区共实现工业产值423.6亿元,占到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的66.1%。园区经济率先发展的引擎作用日益彰显。

  3、旅游经济崛起。宁乡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首批旅游强县之一,全县拥有4A景区1个、3A景区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1个,“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配置得到完善,“少奇故里瞻以养德、灰汤温泉沐以养生、密印禅寺禅以养心、西部漂流动以养气、宁乡花猪食以养胃”的“五养”品牌彰显旅游魅力,旅游人气加速上升,经济社会效益逐步提高。2012年实现旅游总收入78.6亿元,接待海内外游客962.5万人次。旅游产业堪称“无烟工业”、朝阳产业,必将成为宁乡加快赶超的重要支柱。

  4、人才技术储备。江阴、昆山能取今天的辉煌成就,与他们拥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是分不开的。近五年来,随着宁乡“5127”人才引进工程的实施,已经有一大批优秀的人才落户到了宁乡,随着“四五”干部素质提升工程的实施,我们更应该有信心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打造宁乡的优势,为宁乡经济社会的持续创新与发展提供“核动力”,也必将造就宁乡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奇迹。

  二、比较带来的启示

  (一)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江阴、昆山发展每一次大的突破,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以昆山为例,改革开放之初,昆山人抓住上海国有企业向外拓展的机遇,积极开展横向经济联合,迈出工业化发展的重要一步。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后,抢抓浦东开发开放、沿江重点发展、昆山开发区获国家批准三大机遇,开创了外向型经济基本格局。进入新世纪,他们又把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新机遇,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推动经济社会进入科学发展轨道。正是由于昆山在发展的每一个转折关头,能够不断解放思想,捕捉发展机遇,抢占发展先机,才能推动经济发展一年一个新台阶。

  (二)打破束缚、制度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江阴和昆山先后于九十年代中期打破原有发展模式的束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当作发展经济的基本做法之一。目前,企业产权不清、管理落后、机制僵硬是造成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竞争力低下的深层原因,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深远,制度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应按照客观规律,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产权市场、破产机制、社会保障、监管机制等联系起来,在改革进程中协调推进。  

  (三)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的经营转换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是竞争力的核心,江阴和昆山经济发展的过程同样验证了这一道理。昆山市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已初步形成IT产业、精细化工、交通运输设备等优势产业群;江阴的国有、集体经济通过资本运作的手段,一改小商品产业链的经营面貌,形成了以纺织、金属加工、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面对朝夕万变的科技发展,企业必须强化经营转换的意识与能力,加大开发研究费用投入和技术进步步伐,才能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综合能力。

  三、后发赶超的建议

  (一)坚持解放思想,全力谋求后发赶超。江阴、昆山发展的跨越首先得益于思想解放,敢于打破陈规,在区域竞争中快人一拍、抢先一招,抓住了机遇,赢得了主动。宁乡县要实现后发赶超,首先就必须树立三种意识,加快解放思想。一要强化赶超意识。谋求的发展是超跨发展,这个发展建立在薄弱的基础、落后的位置上,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满足于小进则满,小步快跑,而要敢于“坐上飞机画蓝图”,敢于“跳起来摘桃子”,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置身于更大范围、更大空间思考县域经济的发展方略,谋划发展蓝图,大胆突破常规,科学制订超跨发展的目标,将全部热情与力量凝聚到缩小差距,争创一流上。二要强化开放意识。一直以来,全县都在强调开放,但实际上开放长期以来都是我们最弱的一环,县域经济发展的环境一直都没得到根本改善,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依然十分有限,这是致命的硬伤。一定要有开放的眼光,开放的心胸,开放的姿态,敢于舍小利谋大利,让一时求长远,下大决心优化经济环境,共同营造一个开放开发的良好环境,让自己的劳动力、商品大胆走出县门,让县外的客商、资金和技术放心地融入宁乡,借力发展、借船出海。同时,也要抢抓政策机遇,将目标定位在争取大项目、解决大问题上,实现政策效益的最大化,不断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坚持基础先行,全力争创竞争优势。落后的基础设施是长期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要以忧患的意识来认识基础建设,以宽广的视野来谋划基础建设,以扎实的举措来推动基础建设,全面加快水、电、路、讯、城、园区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提升项目建设的承载力。当务之急是要抢抓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机遇,全面加速梅溪湖大道、长韶娄、沩东新城、金玉工业园等项目建设,加快完成县域1小时循环网建设,全方位对接长株潭,不断提升接受辐射和开放带动的能力。进一步强化经营城市的意识,规范土地一级市场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益。要以“三城同创”为契机,不断提升城镇开发的效益与品位,逐步将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为投资的热土、创业的基地和理想的居所,带动城乡经济跨越发展。

  (三)坚持优势优先,全力打造产业集群。一是优势地域优先发展。立足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重点抓好“两区一园一城”的建设,“两区”就是经开区和金洲新区,“一园”是金玉工业园,“一城”是沩东新城。抓投入,加快“六通一平”和娱乐休闲设施建设,坚持规划先行,大力提高园区承载力与吸引力;抓定位,结合长株潭产业方向和现有产业基础,确定新材料新能源工业、机械制造业、食品加工、文化创意等发展重点,确定集群化、特色化、循环化的发展目标,引进战略项目落户,推动核心企业发展,引导同类企业集聚,加快打造为长株潭产业的特色配套基地和长沙“河西新沙”;抓环境,将园区、新城作为全县的“特区”来建设,对园区、新城充分授权,理顺职能部门、乡镇与工业园区、新城的关系,减少管理层级,实行封闭运作,优化投资环境,推动项目集聚。二是优势资源优先开发。要面向长株潭及全国,着力加快旅游资源和特色农产品资源的开发力度,全面加快以生态休闲、佛教文化和红色旅游为主体的旅游产业,以沩山茶、灰汤鸭、温氏鸡、宁乡花猪、亮之星米业、扶王山小水果、喻家坳烟叶为龙头的农业产业的开发步伐,逐步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形成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极。三是优势企业优先扶持。着力引进和培植一批战略投资项目,大胆从资金上扶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着手构建信用担保平台,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推动银企密切合作;大胆从政策上扶持,缩短审批周期,减免准入费用,开辟绿色通道,支持企业放心进入、放手发展;大胆从项目上扶持,围绕核心企业发展的需要,引进一批配套型、服务型项目,支持核心企业裂变扩张,集群发展。

  (四)坚持创业创新,全力凝聚发展力量。创业创新是跨越发展的成事之基、力量之源。要创新引导机制,推动全民创业。抓紧研究制定鼓励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重大产业和重大项目,降低准入门槛,开辟创业基地,激活民间资本,尽快培育一批新生企业、创建一批品牌企业、打造一批规模企业,推动非公经济蓬勃发展。要创新用人机制,构建创业团队。通过经济环境评议、干部作风评议和发展实绩的考核,将那些开拓进取、政绩突出、上下信服的优秀干部提拔到关键岗位,形成正确用人导向,激励干部忠诚履职,投身发展。同时,要面向全国广揽贤才,重点引进一批企业家人才、规划管理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为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要创新激励机制,迸发创业动力。坚持把招商引资、项目工程与工业发展的成果作为衡量工作的重要标准,重奖财政贡献突出和创建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的企业,重奖成功合作的银行与企业,重奖招商引资、项目工程的有功之人,真正奖出干劲,奖出氛围。要创新服务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法治政府,全面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争分夺秒引进项目、建设项目,以环境的优化带动招商的升温,项目的提速,发展的跨越。

[供稿:宁乡县统计局刘志红]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