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提升长沙消费需求的思考
近年来,伴随着投资的持续快速增长,长沙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但也带来了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对政策依赖程度偏高、消费增长乏力等矛盾和问题。投资需求是引致需求,消费需求才是最终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和最根本的动力,进一步提升消费需求,对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长沙消费需求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长沙消费需求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但与持续强劲扩张的投资相比,消费需求相对不足,表现为扩张缓慢、消费率走低、贡献率逐渐下降。总体来看,当前长沙消费总体上进入享受阶段,经济增长动力基本上属于投资驱动向投资消费双轮驱动过渡阶段。
(一)从总体规模来看,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全市最终消费需求规模由2000年的378.36亿元扩大到2012年的1975.93亿元,年均增长1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0年的349.3亿元扩大到2012年的2454.71亿元,年均增长16.7%。2012年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348元,2000-2012年年均增长17.5%,连续4年增加额在3000元左右。但与投资需求相比,2000-2012年全市最终消费年均增速低于最终资本形成总额年均增速12.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13.3个百分点。
(二)从内部结构来看,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长沙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大致分为三次转型期:第一次是90年代以前,主要是低水平的维持温饱型的消费。第二次是90年代,居民消费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消费热点突出,热销商品有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居民消费欲望和消费潜力得到极大释放。如长沙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洗衣机由1981年的1台上升到1990年的90台,而彩电和冰箱从无到有,均上升到1990年的68台。第三次是2000年以来,居民消费以享受模式为主要特征,居民消费逐步升级,代表商品有汽车、住房、旅游等,如长沙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的数量由2001年的0.5台上升到2012年的36.5台,城市人均住房面积由2001年的17.88平方米增加到2012年的33.08平方米。从消费趋势来看,汽车、住房、旅游以及与服务业相关的消费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消费热点。
(三)从需求结构来看,消费贡献率有待提升。从2000年以来发展看,投资和消费是推动长沙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且投资需求逐步取代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首要驱动力,消费率(即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呈现出不断下降的态势,净流出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小。2000-2012年长沙最终消费率由52.9%下降到30.9%,下降了32.0个百分点;而资本形成率则由30.4%上升到61.9%,上升了31.5个百分点。目前,长沙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一定时期内保持适当高的投资率是客观需要的,这是由长沙发展所处阶段决定的。从长远发展来看,消费需求有望进入加快发展的阶段。
二、扩大消费需求的现实意义
当前,长沙投资需求的不断扩大,在增强综合实力、提升产品竞争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资源约束增强、收入分配不平衡等问题和矛盾,而最有效的化解途径就是扩大消费。
(一)有助于避免投资主导带来的经济增长较大波动性。宏观经济理论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波动因素。从2000年以来长沙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变化趋势来看(见下图),大部分年份两者呈现出明显的同方向变动趋势,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30.4%上升到2012年的61.9%,当前长沙经济投资主导驱动的特征明显。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受宏观政策的影响,且从长远来看不可持续。长沙要改变目前这种需求局面必须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实现消费和投资需求并驾齐驱。
(二)有助于激发经济活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经济扩张是以投资需求增长为先导,投资优先于增长,并在乘数作用下带动经济快速增长,但从根本上来看消费是实现有效投资的先决条件,投资需求的增长受到消费需求的制约,有效的投资需求只能在消费能力能够驾驭的空间范围内实现,只有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协调增长才能实现经济持续高质量增长。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看,投资率存在一个从低到高上升、然后再从高到低并趋于相对稳定的演变过程,整个演变过程类似一条平缓的“马鞍型”曲线;消费率演变过程则呈现与投资率相反的“倒马鞍型”曲线,目前发达国家的消费率为70%左右。投资率和消费率这一演变进程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逐步提升所引起的,长沙目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正处于投资和消费转化的过程中,消费的快速增长正当其时。
(三)有助于缓解高投资率带来的投资效率下滑。在高投资率特别是工业化早、中期阶段,企业发展过多地靠数量增长和外延扩张,高投入、低效益的特征尤其明显。从长沙的实际情况来看,2000-2012年长沙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波动较大,其中最大值0.55(2005年)与最小值0.18(2009年)之间,差值为0.37;2000-2012年平均效益系数为0.33,即平均每百元固定资产投资直接可新增33元GDP。“十一五”时期投资效益系数平均为0.29,比“十五”时期下降0.08,比全省水平低0.03。消费是提高投资效率的助推器,因为消费需求可以创造投资,消费结构的升级会带动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因此通过提高有效需求是缓解投资效率下滑的必然选择。
(四)有助于调整高投资率带来的不合理收入分配格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的逐利特征尤其明显,资本收益要明显高于劳动力。在高投资率的情形下,投资需求是总需求的主导力量,投资所产生的利润主要在投资品生产部门和政府。2012年与2000年相比,长沙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占比下降13.1个百分点,企业占比上升15.7个百分点。这种分配格局,挤压了居民收入的增长,削弱了居民消费扩张的能力,而提高消费率,则有助于优化当前的分配结构。
三、影响消费需求相关因素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看,影响一个地区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包括居民收入、居民消费倾向、人口数量等,长沙相关因素情况如下:
(一)收入水平相对较高。2012年长沙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288元,总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6位、中部省会城市第1位,比2000年增加22302元,增速居全国省会城市第3位,年均增长12.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763元,比2000年增加12758元,居全国省会城市第3位、中部省会城市第1位,增速居全国省会城市第5位,年均增长14.0%。居民收入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相对较强。
(二)消费人群相对偏少。居民消费是最终消费的主体,消费群体的规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规模。2012年长沙常住人口714.66万,人口规模相对偏小,而经济总量排在长沙之前的城市人口都超过了800万人,其中成都超过1400万人,广州超过1200万人,武汉超过1000万人。与此同时,城镇人口是消费的主力,当前长沙的城镇化率相对不高,导致城镇人口数量也低于同类城市,城镇人口数量偏少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长沙消费需求规模。
(三)消费倾向波动性下滑。近年来,长沙市城市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消费支出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率)和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支出和增加的可支配收入之间的比率)均呈现波动性下滑态势,低于经济总量居长沙之前的省会城市。2012年长沙城市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为0.40,比2001年下降0.13,低于广州(0.63)、南京(0.66)、武汉(0.50);平均消费倾向为0.61,比2001年下降0.23,低于广州(0.80)、武汉(0.70)、成都(0.70)、南京(0.65)。
四、提升消费需求的着力点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进一步稳定居民收入、培育消费热点、扩大消费空间、促进消费升级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增强消费需求的主要着力点。
(一) 稳定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消费能力。虽然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但近几年全市居民的收入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工资性收入比重趋小,非工资性收入比重越来越大,2005年长沙城市居民家庭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为65.9%,2012年下降为56.7%,八年间下降9.2个百分点,这种收入结构变化不利于居民形成可靠而稳定的收入预期。
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促进居民收入特别是工资性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加快实施好收入倍增规划,通过稳定和扩大就业,提高基本工资标准,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劳动报酬在分配中的比重,增强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性,提高城乡居民的持久收入水平预期,切实提升持久消费能力。
(二)增强消费意愿,进一步激活消费潜力。2000-2012年长沙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速达19.0%,分别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7.0和5.0个百分点,显示即期居民消费意愿不强。2012年末,长沙居民本外币个人储蓄存款余额达3004.07亿元,个人储蓄存款是潜在的消费需求,通过引导储蓄向消费转化,将消费潜力转化为消费需求至关重要。
应进一步完善住房、医疗、教育、社保等改革的配套措施,降低居民支出预期,增强居民消费意愿。同时,应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打击商业欺诈、制假售假行为,让广大群众放心消费、安全消费。健全各种收入阶层的消费市场,特别是中高端消费市场,实现“有地方花钱”。
(三)把握重点领域,进一步释放消费能力。未来是长沙消费结构升级的黄金时期,发展空间十分巨大。从发展趋势看,汽车、住房、旅游、文化等消费升级产品有望保持较快增长。因此,要大力培育住房、汽车、旅游、文化等消费热点,加大重点产业扶持力度,搭建良好的消费平台,促进消费结构升级,逐步释放居民的消费能力。
一是汽车消费具有较大增长空间。随着汽车产业不断壮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汽车消费已经成为消费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目前,长沙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的数量为36.5台,根据有关专家测算,10年左右我国每百户汽车拥有量将达到或接近60辆,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汽车消费在未来一段时期增长的潜力巨大。二是住房消费需求潜力较大。尽管地区之间居民住房消费比重存在一定差异,但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住房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将会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城市扩容、棚户区改造、外来人口增加等因素将带来大量住房需求,住房需求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主要消费需求之一。从发达国家来看,居民住房消费比重一般在18%以上,从长沙来看,2012年全市城镇居民居住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9.2%,既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全国10.5%的水平。三是服务性消费有望加速发展。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服务性消费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2012年长沙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4242美元,服务性消费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目前长沙城镇居民文化娱乐、体育休闲、旅游等消费不仅所占比重偏低,而且消费种类十分狭小;与此同时,随着人口老年化的发展以及人们健康更加重视,包括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健身养生、养老服务等在内的健康服务业有望加快发展。总体来看,服务性消费有望成为未来长沙居民消费的热点。
(四)加快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增强消费活力。人口是推动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城镇化是提高最终消费需求的强劲动力,加快城镇化特别是人口城镇化的进程,提升城市人口规模以及城区人口数量,是建立消费需求增长的长效机制、激发消费活力的关键环节。2012年长沙城镇化率达69.4%,是全国省会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前七位中城镇化率唯一低于70%的城市,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国内专家测算城镇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它会使最终的消费提升1.6个百分点。因此,应加快城镇化步伐,扩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结构,增强消费活力。
一是抓好规划指导。从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入手,以城乡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统筹发展、资源共享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城乡发展格局,促进城镇化的有序推进,提高城镇化的发展质量。二是加快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通过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优化教育、医疗等资源提升对外来人员和农村居民的吸引力。三是深化体制改革。结合国家改革方向和产业政策,研究促进城镇化建设的配套政策措施,争取在户籍、土地、社保、就业等方面改革走在前列,加快农村居民和外来人员的市民化进程。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邹俊平]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