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汽车制造产业跨越式发展战略研究
汽车工业一直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汽车工业水平,体现了该国或地区国民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汽车工业作为综合性工业,不仅有较强的产业波及效果和带动作用,而且是创造社会财富、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近年来,长沙汽车工业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了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和拉动力量,对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带动经济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深入了解长沙汽车制造业发展现状、困难和问题,对全市97家汽车制造业企业进行了专题调查,对21家企业进行了重点调查。现将调查情况综合分析报告如下:
一、长沙汽车制造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长沙工业努力实现多点支撑,加大了对第二梯队产业企业的培育力度,新增支撑点持续发力,以汽车制造业为代表的新兴行业对工业经济的贡献作用日趋明显。“十二五”前三年,广汽三菱、广汽菲亚特、比亚迪汽车等企业先后投产。随着生产步入正轨,产能逐步释放,带动长沙汽车制造业实现高速增长,“十二五”期间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1、产业规模跨越式发展。“十二五”初期,长沙汽车制造业总量偏小,影响作用不明显。经过三年发展,到2013年底,产业规模明显扩大,基本实现了三年翻一番的快速增长,总量在37个工业大类行业中位居第6位,规模总量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经济总量提高。2013年,汽车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14.55亿元,是2010年的1.92倍,其中2013年的增长速度达到58.2%,高于规模工业增速44.2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3%,占比较2010年提高0.4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6.67亿元,是2010年的2.05倍;占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6.0%,占比较2010年提高0.6个百分点。二是企业总数扩大。2013年,长沙共有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汽车制造业企业102家,比2010年增加17家;占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4.2%,占比较2010年提高0.9个百分点。
2、贡献率大幅提升。随着汽车制造业总量及占比的不断提高,行业增长贡献率也大幅提升。2013年,长沙汽车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8.2%,高于规模工业平均增速44.2个百分点,较2010年提高45.8个百分点;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7个百分点,较2010年提高1.1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为12.4%,较2010年提高10.3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62.9%,高于规模工业平均增速49.5个百分点,较2010年提高40.9个百分点;拉动规模工业增长2.7个百分点,较2010年提高1.4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为17.1%,较2010年提高13.5个百分点。利税总额比上年增长171.7%,高于规模工业平均增速161.4个百分点,较2010年提高139.7个百分点;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4个百分点,较2010年提高0.5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为8.8%,较2010年提高5.9个百分点。
3、集中度相对较高。产业集中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对一国或者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科技水平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起着强有力的支撑和推动作用。近年来,长沙高度重视产业布局,在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增经济支撑点同时,加强了行业在区域上的集中度引导。
从企业分布看:2013年,102家汽车制造业企业集中分布在以长沙经开区和浏阳集中区为中心的长沙东部区域。长沙县和浏阳市的汽车制造业企业总数占比超过80%,企业在区域分布上集中度较高,其中长沙县59家,占企业总数的57.8%,是汽车行业最主要的集中地;浏阳市23家,占企业总数的22.5%,是汽车行业第二大集中地。园区共有汽车制造业企业64家,占企业总数的62.7%;其中20家集中在长沙经开区,22家集中在浏阳工业集中区。整车制造业企业主要分布在园区,其中规模总量前5位企业中有4家在长沙经开区。
从经济总量来看:2013年,长沙县汽车制造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7.18亿元,占行业的67.4%;雨花区汽车制造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4.30亿元,占行业的12.5%;浏阳市汽车制造业企业实现增加值9.56亿元,占行业的8.3%。无论在企业分布上,还是在总量分布上,汽车制造业产业集中度都比较高。
4、产业链日趋完善。汽车制造业作为国家“中部崛起”发展战略重点支持、优先发展的产业,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提质增量作用。经过近几年发展,长沙汽车制造业已经发展为涵盖多个行业小类、多行业小类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产业链发展更加完善,初步形成了以整车制造企业为龙头,众多零部件制造企业相配套的产业集群雏形。
2013年,长沙汽车制造业涵盖了汽车整车制造、改装汽车制造、汽车车身及挂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四个中类行业。其中,汽车整车制造与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是主要发展方向,两个中类行业合计实现增加值97.36亿元,占行业的比重达84.5%;而占比最小的改装汽车制造业增速高达57.1%,仅低于汽车整车制造业增速。随着整车制造业持续发展,改装汽车制造业占有率将进一步提高。
5、企业梯度相对合理。一是企业规模梯度比较合理。随着主要大、中企业快速发展,汽车制造业企业梯度更加完善,总量纵向分布更加合理。2013年,产值过亿元企业57家,比2010年增加17家,其中规模最大的整车企业首次突破60亿,主导企业规模迈上新台阶;产值在40-60亿元企业4家,比2010年增加3家;产值在10-40亿元企业3家,比2010年增加1家。
二是行业协同发展程度提高。2013年,产值过10亿的8家大企业中,排名前4位的大企业为整车制造企业,排名5-8位的企业中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和汽车车身、挂车制造各2家,分别较2010年增加一倍。产值1-10亿元的企业中,整车制造企业2家,与2010年持平;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35家,较2010年增加11家;汽车车身、挂车制造企业9家,与2010年持平;改装汽车制造企业3家,较2010年增加2家。
从大企业数量来看,汽车制造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下属四个中类行业企业过亿元企业数量分布更加合理,行业发展协同度有所提高,初步形成了整车制造业为主导,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全面配套,其他行业快速提高的良好布局。
二、长沙汽车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行业发展起步较晚,整体规模相对较小。长沙汽车制造业起步较晚,2010年前本地汽车企业没有名气,也没有全国知名的汽车企业在长沙建厂,“十二五”前期则处于引进企业、建设工厂阶段,最近两年才投产见效,汽车制造业开始较快增长。2010-2012年,长沙汽车制造业增速不高,连续三年行业增加值增速均远低于规模工业增速,占比持续走低,由2010年行业占比3.9%下降到2012年的2.8%,回落1.1个百分点。由于长沙汽车制造业起步较晚,与其他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从2014年上半年情况看,长沙规模工业汽车制造业实现增加值71.16亿元,总量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中居第四位,仅为排名第一的武汉市的21.9%,总量差距明显;汽车制造业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0%,居第五位,与武汉市相差15.5个百分点,汽车制造业对工业的支撑力偏低。
2、市场情况不及预期,企业产能未有效释放。虽然长沙汽车制造业总量上实现重大突破,企业规模明显提高,但距离发展规划的预期目标仍相差较大。当前,长沙汽车产业增长的主要支撑点是2012年新增的广汽三菱、广汽菲亚特、比亚迪汽车三家整车企业。2013年三家企业合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54.32亿元,占汽车制造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比上年增长7倍之多,拉动汽车制造业产值增长49.6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达68.2%,然而三家大企业产能未完全释放,增速逐步趋稳,尚无一家企业实现年产值过百亿的预期目标。如果近期无新增大企业带动,长沙汽车制造业发展将进一步放缓,对长沙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将逐步减弱。
3、产品缺乏竞争优势,企业经济效益不佳。2013年,长沙汽车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5.24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利润的比重不到1%,占比较2010年下降1.7个百分点,低于主营业务收入占比5.1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26.59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1.9%,占比较2010年下降0.8个百分点,低于主营业务收入占比4.1个百分点;资产利税率为6.3%,较2010年下降11.8个百分点,低于全市水平16.6个百分点;每万元成本利润率为1.3%,较2010年下降3.7个百分点,低于全市水平8.6个百分点。企业效益不佳,进一步加大了原本就比较严重的资金缺口问题,发展压力增加。从97家企业调查结果看,69.5%的企业感觉资金紧张,其中9.8%的企业认为“非常紧张”、59.7%的企业认为“比较紧张”。
当前,长沙汽车制造业企业效益不佳主要源于三个方面原因:一是部分企业投产时间较短,前期投入非常大,短时间内难以实现营利,这是新投产企业无法避免的短期影响因素。二是汽车行业市场竞争激烈,产品价格难以提高,而原材料、用工等生产成本较高,企业利润空间不大。从97家企业调查结果看,有59.7%的企业认为成本过高是企业资金紧张、效益不佳的主要影响因素。三是自身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长沙汽车制造业企业生产工艺大多不够先进,产品整体技术含量相对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够突出,产品附加值整体偏低,不少企业核心零部件靠外购,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核心零部件外购不仅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生产成本,减少了企业利润空间,同时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产品竞争优势缺乏。从97家企业调查结果看,有45家企业核心零部件需要外购,其中17家企业核心零部件外购比例超过一半。除比亚迪汽车主要零部件自产外,其余几家整车企业发动机、车身等关键零部件很大程度上靠外部采购,最大的整车企业广汽三菱全部外购,北汽福田外购比例也高达80%。
4、研发投入水平不高,车型档次相对较低。2013年,长沙汽车制造业研发经费投入3.11亿元,占规模工业的比重只有3.0%,较2010年下降1.8个百分点。平均每家汽车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290.55万元,远低于全市规模工业户均投入437.04万元的平均水平。拥有研发人员0.23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9%,较2010年下降0.1个百分点,低于全市规模工业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从97家企业调查结果看,有59.7%的企业没有独立的研发部门,其中32.3%的企业完全使用现有技术生产。
由于企业研发能力不足,生产线相对落后,无法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导致长沙汽车制造业车型档次较低。以整车制造企业产品为例,在产品价格方面,除比亚迪汽车的纯电动大巴每台价值上百万,属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在国际国内相对领先外,其余几家企业车型档次和价格均较低,主导产品价格一般都低于20万元。研发本身就是一个费时、费力、费钱、担风险的过程,人、财、物的压力以及研发失败后造成的损失都是中小企业所无法承受的,对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长沙汽车制造业来讲,研发能力更加受到限制。由于中小企业融资面窄、人才缺乏、研发能力弱,致使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创新水平低,核心技术少,产品质量不优,市场竞争力不强,进而导致企业产品销量不高,盈利能力较差,资金压力更大,企业发展面临困境。
5、企业开放合作不畅,行业配套功能不强。长沙汽车制造业尽管在产业结构上已经形成了以整车制造和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为主导,其它相关产品为辅的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但产业内各环节间联系仍不够紧密,企业间合作较少,没有形成互利共赢的整体。长沙的主要汽车制造企业已配有固定的零部件企业,许多新建厂的企业也会同时带来自己原有的配套企业落户,导致本土的零部件公司很难在当地拓展业务。本地区产业链企业间协作关系不够紧密,采购或销售市场与本企业距离较远,一方面给市场维护和拓展造成难度,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运输成本和风险,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从问卷调查结果看,37家企业中有34家企业认为配套情况不好,占调查样本数的91.9%,其中17家企业认为配套情况较差,占调查样本数的45.9%;只有3家企业认为配套情况比较理想,占调查样本数的8.1%。
汽车整车制造商与零部件生产企业之间,如果没有科学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体系,没有有效的竞争与合作机制,汽车工业的发展必然是低速度和低质量的。当前,长沙汽车制造业企业间相互交流仍有不足,不少企业虽有迫切的交流愿望,但缺乏有效的沟通平台与交流机会,相关信息无法实现共享,成功经验无法得到有效传播,合作契机无法通过直接沟通得到实施。从调研情况看,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比较集中的浏阳市,企业主要配套对象都在长沙市以外甚至外省地区,而另一个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比较集中的长沙县,部分企业主要配套北汽福田、广汽三菱两家整车制造企业,其它更多企业主要配套市场均在外地。几家主要的整车制造企业,如比亚迪汽车主要零部件及配件靠自产,北汽福田的本地化配套程度相对较高,广汽三菱及广汽菲亚特除一些定向合作配套企业外,主要零部件靠进口或省外配套。几家主要的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如年产值过40亿元的知名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博世汽车,主要的销售市场均为外省企业,省内份额不足1%;其它较大的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如磐吉奥产品全部配套国外整车企业,亚太实业主要配套省外的金龙汽车和宇通客车。一些有实力的外资企业,如卡斯马、马瑞利等均是随合资的整车企业配套引进的,配套对象单一。
三、促进长沙汽车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内扶外引,实施后发赶超战略。因起步较晚,长沙汽车制造业规模整体较小,因此要实施后发赶超战略,加快发展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明确定位。把发展汽车制造业作为长沙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培育成为拉动长沙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着力把长沙汽车制造业打造成千亿产业集群,成为继广州、长春、上海、京津、武汉后的“中国汽车产业第六极”。二是打造品牌。品牌是产业实力的象征,是市场竞争力的主要保障,是地区的名片,如长沙的中联、三一是享誉国际的工程机械品牌。汽车产业广州有广本和丰田、重庆有长安汽车、安徽有奇瑞汽车等,而长沙汽车产业都是靠外来企业支撑,没有自己的品牌。要通过兼并、重组、合作等方式,打造自己的汽车品牌,逐步发展壮大成全国知名汽车品牌,带动长沙汽车产业发展,成为长沙经济新名片。三是加强扶持。要引导、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在制定引导政策时,要分类施策,对一些产品技术先进的企业,要努力扩大其市场认可度,同时加大资金补贴力度,实现其竞争优势。如比亚迪汽车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发展技术相对成熟,但因品牌认知度、认可度不足,加之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力度不够,企业的好产品无法在市场上占据一定份额。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要给予其政府采购、研发奖励、推广宣传等更多政策支持,帮助企业快速占领新兴市场。对一些产品相对低端的企业,则要更多鼓励其加强新产品研发,实施产品转型升级战略。对一些产能落后的整车配套企业,鼓励其通过企业兼并重组的方式整合资源,扩大规模及影响力。四是高端引进。要引进更多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和大项目,引进高端汽车品牌和产品生产线,拉动长沙汽车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壮大,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同时,要合理规划,优化产业结构,避免重复引进、重复投资,营造各环节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近年来长沙汽车行业发展的实践证明,要想实现行业的快速发展,引进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项目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2、顺应市场,提升整车企业品质。整车制造企业是汽车制造业发展的主体,是一个地区汽车产业发展的名片,对汽车制造产业有着强劲的带动作用。长沙汽车制造业要实现良性发展,不仅要增量,更要提质。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良品质为支撑,打造以知名整车制造企业为主导的汽车产业发展基地。一是确定发展方向,提升行业品质。明确行业发展趋势,找准发展方向,确定发展侧重点,将力量集中于一点,提升行业发展品质。如以轿车或货车为主要发展着力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专业发展,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二是培育重点企业,提升企业品质。要整合资源,集中力量重点培育出一家有实力的大型整车企业扎根长沙,形成辐射全国的长沙汽车品牌,改变引进分公司,生产某一两种较低端产品的不利状况,提高长沙汽车产业知名度,提升企业品质。三是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发展品质。当前,长沙汽车制造业企业产品比较低端,产品结构整体不优,企业效益总体不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境艰难。要改变产品单一的行业发展现状,丰富产品线,形成有层次、有重点的产品结构,以畅销车型为主体带动细分市场发展,最终打造以低端产品为基础、中端产品为主导、高端产品技术引领的全面高效发展模式,实现长远发展目标。四是紧跟市场变化,提升产品品质。随着居民经济实力的提升,当前汽车消费的侧重已经从普及逐步过渡到品质,汽车消费日渐向高端化趋势发展。长沙汽车整车制造业要以技术引进为推手,自主研发为导向,力促更加符合市场需要的创新产品及时投入生产,全面提升产品品质,形成拥有核心技术的特色产品,增强核心竞争力。
3、专业发展,扩大配套企业影响。配套企业,是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整车的快速增长,将带动零部件产业迅猛发展;配套零部件产业不断成熟、完备,也将促进整车企业的效率和效益同步提升。长沙汽车配套企业众多,要实现专业化发展,完善配套产品种类,壮大配套企业规模,共同创建良好的产业环境。一是细分配套产品市场。根据汽车动力、车身、制动、装饰、影音、安全等不同的配套产品,整合同类型产品企业,实现聚集发展。二是实现专业化发展。在产品种类上要少而精,要突出主导产品;在产品品质上要精益求精,力争达到全国、全球领先水平;在产品应用上覆盖面广,能够应用在不同的品牌、不同的车型;在产品数量上以量取胜,通过专业化、高质量的产品,薄利多销,争夺全国市场。三是突出核心零部件产品。汽车核心零部件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但也是我国汽车工业的软肋,尤其是核心技术零部件领域,汽车电子、发动机电喷系统、涡轮增压器等基本上被国外先进厂家垄断。长沙要引进、培育汽车核心零部件企业,通过外商独资、中外合资等形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长沙汽车产业的品质和竞争力。
4、增强交流,纵向贯通产业链条。产业链条,关键是把产业内的企业“链”起来,才能发挥集聚效应,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在调研中,各汽车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居多的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企业,均表示需要加强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一是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搭建汽车产业公共交流平台,促进整车企业与配套企业、配套企业上下游之间的信息交流,加强产业链上企业的相互沟通与合作。二是发布整车企业需求。通过网站、电视、报纸等媒体发布整车企业的零部件需求,特别是那些期望降低产品成本、要求本地化生产的产品,引导本地配套企业生产。三是加强配套产品宣传。建立本地零部件配套产品目录,通过产品展示会等多种途径进行统一宣传,提高长沙汽车零部件的知名度,扩大影响范围,促进产品销售。四是鼓励使用本地产品。制定促进本地产品使用办法,通过税费减免、资金奖励等方式,进一步促进和提升汽车零部件使用本地化率,真正实现上下游企业合理分工、有序合作、互惠互利的产业链条。
5、加强研发,立足长远引领发展。汽车制造产能趋于饱和、汽车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汽车技术面临转型升级是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形势,加强研发,提升产品质量,推出新产品才能保证企业长远发展。要从多方面入手,促进研发能力的提高,立足长远,不断推出质量高、技术新的产品,逐步实现长沙汽车制造业在全国引领发展。一是加强政策支持。政府相关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如建立专项基金对积极进行研发的企业、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的企业进行资金奖励。二是引进研发中心。企业直接组织生产、面对市场,是产品研发的主体,要加强企业研发中心的建设,特别是上海大众、比亚迪等知名企业,要同步引进、建立在长沙的研发中心,这样既能提升长沙汽车产品的研发能力,又能强化长沙在企业集团的布局地位,促进企业立足长沙实现长远发展。三是促进多方合作。长沙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较多,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都有汽车专业,是汽车产品研发的后盾。要搭建多方合作平台,鼓励同行业企业间、企业与高校间、企业与研发机构间加强合作,使得研发方向与企业需求更加符合,避免重复研发、脱离市场研发的状况出现,促进科研成果向产品的快速转化,真正提高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提升产品品质。四是引进高端人才。要进行研发,人才是关键。2011年长沙市出台了“313计划”,着力引进国际高端人才,要总结“313计划”的成功经验,根据企业需求增加人才名额,出台更多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加大高素质人才引进力度。同时,要更加关注解决高端人才的福利问题,如子女入学、所得税补贴、住房补贴等一系列实际问题,形成引得进人才、留得住人才的良好环境。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
[审稿:陈思]
[责编:张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