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长沙粮食生产走上组织化和科学生态发展之路

——2016年全市粮食生产情况浅析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7-05-12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一、2016年粮食生产概况

  (一)粮食生产整体平稳

  2016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72.7千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4.9%,平均亩产443公斤,粮食总产量247.4万吨。其中稻谷播种面积336.1千公顷,平均亩产456公斤,总产量229.9万吨。

  从种植结构看,稻谷在全市粮食种植中处于主导地位,其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市粮食作物的90.2%和92.9%;在稻谷种植中,双季稻占主要地位,双季早稻播种面积146.9千公顷,总产量92.2万吨,双季晚稻播种面积157.7千公顷,总产量117.1万吨,中稻和一季稻播种面积36.2千公顷,总产量28.1万吨,双季稻在稻谷中的种植比例达到89.2%

  从发展趋势看,2012年—2016年五年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均保持较为稳定水平,未出现大范围波动。其中,粮食面积在2014年达到376.6千公顷高峰,其后逐年下降,维持在372千公顷以上;粮食产量在2015年达到251万吨的高峰,其后维持在247万吨左右水平 

  (二)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1、湘米产业做优做强。2016年全市优质稻播种面积397.5万亩,产量达182.2万吨,其中高档优质稻实际推广面积80余万亩,平均产量550公斤左右,总产高档优质稻谷44万吨以上。全市按照高档优质稻开发“一地一品、连片种植”的原则,建设优质稻对口基地,实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订单生产经营模式,以本地米业加工龙头企业为主,负责对高档优质稻实行订单收购,定单优价收购数量高于生产总量的70%,初步实现了优质稻米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销模式。

  2、新型主体快速发展。2016年全市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主体达7742个,比上年增加880个,耕地流转面积76.49万亩,比上年扩大7.24万亩。卫红米业发展“215”粮食全程社会化服务模式,服务面积达13万亩;长沙县同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开展水稻生产综合服务,服务面积8000多亩。通过严格管理、控制生产成本,完善服务,落实关键技术,合作社和服务农户实现双赢,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浏阳市五谷丰登农业有限公司大力推行水稻病虫害专业防治,共落实专业化防治面积4.2万亩,为种粮大户增产丰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粮食生产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

  1、超级稻推广面积扩大。全市推广超级稻153.8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30.5%,单产542公斤,比平均亩产增产60公斤以上。长沙县在春华、果园、路口、青山铺、高桥等北部12个镇建立了示范基地,以“双超”模式为主,据熟期进行合理搭配,初步打造成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丰产高效示范推广产业化样板基地。宁乡县实施超级杂交稻“百千万”高产攻关示范工程。根据专家现场测产验收结果,宁乡双凫铺万亩片平均亩产达772.6公斤,比中稻平均单产增产222公斤;亩平经济效益2132元,比该县中稻平均增加614元,确保了农户的种植产量和种粮效益。

  2、早稻集中育秧全面推广。全市有粮食播种面积的区县(市)乡镇(街道)全部开展了集中育秧工作,落实育秧主体5370个,落实秧田面积56500亩,可抛插大田137.2万亩以上,占早稻播种面积的62.4%。其中专业化育秧主体2103个,大田抛插24.9万亩。浏阳市确定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点372个,落实秧田面积1263亩,新安装连栋育秧大棚3个,小棚100个;新增行距25厘米高速插秧机12台,累计高速插秧机达到80多台。宁乡县大力推广集中育秧技术,下发了《宁乡县2016年水稻集中育秧工作方案》,制定了8万亩大田的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计划,县财政统筹安排项目资金用于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

  3、科技服务深入种植一线。全市分区县(市)、分片区开展多类型科技培训,生态种养专题培训、绿色生态种植模式培训、早稻机插秧培训、再生稻专题培训、低镉品种配套技术培训等科技培训紧锣密鼓,掀起备耕高潮。市农机、植保、土肥等各类农技人员会同各区县(市)、乡镇组成田间服务组,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全市先后开展各类大中小型科技培训共计326场次,其中市级21场次,县级114场次,乡镇级191场次,直接培训农民56000人次,现场咨询345场次,接待咨询群众45900人次。

  (四)绿色生态生产创新发展

  1、粮食种植绿色生态化。全市强化粮食生产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推广节能节水、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质提升、秸秆综合利用、冬种绿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继续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区域示范等工程,推广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全市2016年农药使用量8445吨,同比下降5.3%,化肥施用量(折纯)18.9万吨,下降4.8%。浏阳市因地制宜大力推广稳粮增效种植模式,不断探索新的耕作制度和多熟栽培,积极推广油菜—单季稻,烤烟—晚稻等模式;大力推广蚕豆/春玉米—晚稻、蚕豆/玉米—玉米等粮食新“三熟”种植模式;推行杂交稻制种—蔬菜、春玉米—单季稻、春大豆—马铃薯/甘薯等稳粮增效种植模式。积极推广稻/鱼共生、稻/鸭共育等循环种养模式,提高复种指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种植效益。长沙县将粮食生产全面融入“零碳县”发展战略,在黄花、春华、安沙、果园、路口、青山铺等12个镇成功创办了10万亩“双季稻+绿肥”模式示范基地。青山铺镇洪河村“稻田+小龙虾”生态种养模式获农业部和专家们点赞。“双季稻+马铃薯”、“双季稻+鸭”和“双季稻+其它”模式在我市多地试点并开始扎根。

  2、试点开展重金属污染治理式休耕。2016年全市五个区县(市)休耕试点实际落实3.8万亩。长沙县实际落实休耕面积1.0万亩,在休耕试点推进上,实行“四个结合”:即结合生态建设、结合耕地抛荒治理、结合美丽乡村全域旅游和结合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修复项目进行,试点区涉及6镇9村,按休耕区域及时采购、下发和播种绿肥种子,确保了休耕工作的顺利推进。浏阳市落实休耕面积0.5万亩,在重金属污染耕地可达标生产区北盛、淳口、官桥、沿溪、焦溪5个乡镇的10个行政村确定休耕试点,将休耕任务落实到农户、落实到田块,如期完成休耕地块绿肥作物的播种工作。望城区确定乔口镇盘龙岭、蓝塘寺、湛水村和靖港镇柏叶村四个村整村进行休耕试点,共涉及90个村民小组,3221户农户,休耕面积 1.0万亩。

  二、主要问题

  (一)粮食播种面积维持现有水平难度较大

  1、耕地资源减少。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条件。由于长沙城市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长沙乡镇数一直在下降,耕地资源也呈下降趋势:全市耕地面积从2009年开始持续下降,到2016年底六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11.9万亩。耕地资源的减少,给保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2、种植结构变化。由于“一季稻+其他经济作物”或“一季稻+外出务工”的模式经济效益高于双季稻种植,全市一季稻种植比例呈上升趋势,双季稻种植比例相应下降。2012—2016年5年间,全市稻谷播种面积基本持平,一季稻播种面积由31.0千公顷增长至36.2千公顷,增长了16.7%,一季稻在稻谷中的种植比例由9.2%变化为10.8%,增加了1.6个百分点。在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一季稻种植比例提升,意味着双季稻种植比例下降,对粮食播种面积也将带来下行压力。

  (二)粮食生产收益率低对种粮主体积极性产生不利影响

  1、粮食种植主体流失。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攀升,土地租金和融资成本不断上涨,人工成本也快速提高,农业生产成本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由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传统农业经营户不断衰退,谁来种地将成为长沙农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粮食直补激励效应递减。2005年开始实施的粮食直补在当时相当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现行的直补方式是按农户计税面积分配,即按农户承包集体土地面积补贴。近几年由于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下降,非农收入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较低的种粮补贴已难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直补政策的激励效应正在逐步减弱。随着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现形补贴方式与实际种粮相脱节,造成农民种粮和不种粮照补,甚至不作为耕地的土地也照补的现象,流转出去的土地补贴落入出租者手中,租来种植粮食的田地均未得到补贴反而要交租金,甚至提高了规模经营的土地成本。

  三、关于加强粮食生产的建议

  1、加强土地管理和开发利用。继续保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挖掘土地资源潜力,加强耕地保护措施,通过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保证可耕地数量。通过推进高产创建,加快中低产田改造,适时适度开发后备耕地资源,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2、提高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从长远看,必须顺应价值规律,完善经营方式,建立种粮成本利润率继续提高和净收入水平稳步提高的机制,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经济效益。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扩大最低收购价制度的范围,完善对种粮农民的收入补偿机制,稳定种粮农民的收入,增加补贴规模,提高补贴标准,使之能够弥补市场价格波动给种粮农民带来的损失,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真正实现稳定种粮农民收入的政策目标。

  3、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保护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最终出路要靠科技转变粮食生产方式,从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投入加快转移到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加速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合全市有关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和力量,形成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应用。实施粮食安全科技保障工程,加强农作物种业创新,安排专项经费连续稳定支持,尽快取得一批保障粮食安全的重大科技成果,健全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

  4、加快培育新型种粮主体。由于种粮所能获得的绝对纯收益水平低,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越来越大,如何保护和激励农民种粮积极性,成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既要坚持农村基本政策,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并实现长久不变,又要优化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的微观基础,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发展农民种粮大户、种粮合作社、种粮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制定专项规划予以应有扶持,在实践中完善种粮大户补贴试点工作,确保资金用到真正需要扶持的种粮主体身上。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