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长沙:做强做优现代物流 推动国家交通物流中心城市建设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7-10-25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现代物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被喻为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和“第三利润源泉”。近年来,随着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城市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取得明显进步,但若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先进地区的比较来看,仍然面临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水平不高、质效不佳等问题和制约,亟待综合采取完善物流网络体系、拉长国际物流短板、加强企业主体培育、强化要素保障支撑等措施,促进现代物流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为推动国家交通物流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一、现实基础:长沙物流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得益于长沙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及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等的强力推进,现代物流业得到快速发展,正逐步成长为支撑长沙加快发展的重要动能。

  一是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长沙已形成涵盖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多种综合型交通运输方式,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公路设施。2016年底,长沙总公路里程为16243.98公里,其中国道为1040.03公里,省道为1720.93公里。以高速公路为主要骨架,形成放射型对外运输公路网络。东部以长永高速、机场高速、远大路、东二环为主,西部以岳麓大道、长常高速、长潭西高速、京港澳高速复线、319国道、金洲大道、西二环、西三环,南部以京港澳高速、长株高速、南二环、南三环为主,北部以京港澳高速、北二环、北三环、107国道为主的主要公路交通通道。铁路设施。长沙市铁路交通主要是由南北走向的全国主干线京广线连同长株潭城际铁路、湘黔铁路、湘桂铁路、石长铁路及东西走向过湖南湘潭的全国主干线浙赣线构成长沙现有向外辐射的铁路网,长沙市铁路货运枢纽主要包括长沙火车货运北站、长沙东站、望城火车站、宁乡火车站、黑石铺站。水运设施。长沙市水运主要依托于湘江,主要港口有霞凝新港、暮云港、坪塘港等,其中长沙霞凝新港是中国23个主要内河港口之一,是国家二类水运口岸,拥有湘江千吨级航道。航运设施。长沙航空枢纽为长沙黄花国际机场。黄花国际机场现有2座航站楼,机场现有两条跑道,总面积26.6万平方米。2016年末,一跑道运营的飞行区等级为4E,二跑道于2017年3月份开始运营,飞行区等级为4F。目前,长沙已开通直达国内外106个大中城市的158条航线。

  二是货物运输量不断上升。2016年,长沙市完成货物运输总量达到36767万吨,同比增长8.4%,实现货运周转量387.65亿吨公里,同比增长6.8%。公路运输占主导地位。近年来,公路货物运输一直是全市货物运输的主力军,在四种运输方式中处于绝对优势,且增速最快。2016年末,公路货运量占全市货运总量高达92.6%,公路货物周转量占全市货运周转量的84.5%。铁路运输呈下滑趋势。2016年,全市铁路货物运输量和周转量分别为113万吨、36.56亿吨公里,货运量占全市货运总量仅为0.31%,同比下降18.1%,货物运输周转量同比下降1.0%。水路周转量基本持平。2016年,全市完成货物周转量18.62亿吨公里,同比增长0.5%,完成货物运输2388万吨,同比下降24.4%。航空货运平稳增长。2016年,航运货物发送量6.3万吨,同比增长5.0%、完成货物周转量0.92亿吨公里,同比增长5.1%。

  三是现代物流主要指标向好。物流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全市现代物流业实现增加值667.02亿元,同比增长5.3%;实现社会物流收入710.00亿元,同比增长10.4%,增速比上年提升2.2个百分点。物流效率不断提高。2016年,长沙市实现社会物流总额3.40万亿元,同比增长11.0%。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为15.7%,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长沙物流发展成本得到有效控制,物流效率得到提升。A级物流企业优势明显。2017年国家第二十四批A级物流企业公示,长沙市共有A级物流企业78家,占全省A级物流企业的39.4%,其中5A级10家、4A级35家、3A级32家、2A级1家,占全省5A、4A、3A、2A级物流企业的比重分别为76.9%、41.7%、36.4%、15.4%。2016年,交通运输和仓储企业年收入超过1亿元的有39家,10亿元以上的有2家。批发业营业收入1亿以上的企业274家,10亿以上的有27家。

  四是境外物流跨越式发展。近年来,长沙市进一步扩大物流业对外开放,完善跨境保税物流平台,加快实施物流企业“走出去”战略,境外物流取得长足进步。对外开放通道连通国际。长沙铁路货运新北站开通了至广州、深圳的“五定班列”和至德国杜伊斯堡、俄罗斯莫斯科、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的“中欧班列”,全面连通了“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金霞园区设立金霞保税区,实现关、检、汇、税等部门“一站式”办公,通关报检“一条龙”服务,金霞口岸区域(含长沙新港、货运北站、保税中心)通关单量约占全省的40%,率先在全省实现跨境进出口BC业务双向全流程开通,累计完成订单数162.26万单、进出口额约6000万人民币,形成了“金霞式商业模式”并在省内推广复制。2017年6月,长沙黄花综合保税区第一期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已有近50家公司在综保区办理工商注册,具备运行条件的企业有26家,其中加工企业5家,租赁标准仓库的物流企业8家,入驻通关楼、综合楼的服务类企业13家。

  五是快递业发展迅猛。2016年,长沙快递业务量26028.21万件,同比增长39.4%;实现快递业务收入28.21亿元,同比增长42.1%。在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引导下,2016年县域(含望城区、长沙县、宁乡县、浏阳市)实现快递业务量4519万件,同比增长105.2%,高于全市65.8个百分点;快递业务收入4.84亿元,同比增长88.3%,高于全市46.2个百分点。

  六是物流园区初具规模。《长沙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2011-2020》明确了在长沙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及空港规划建设五大物流园区和农贸物流、含浦物流等十中心(以下简称“五园十中心”),“五园十中心”规划用地达1998公顷,其中东、西、北、含浦物流园区已经基本建设完成,北物流园位于金霞开发区,依托其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发展多式联运,承担中南地区长途货运、城市配送等功能,吸引着大批物流企业入驻,东物流园目前有实泰物流、家电物流中心、马王堆农贸物流中心等项目入驻,西物流中心迎来了晟通物流、高星物流等项目入驻。2015年,金霞物流园、湖南一力物流园入围湖南省首批8个省级示范物流园区,2016年,金霞物流园区入围湖南唯一获批的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

  二、客观分析:长沙物流发展困难制约较多

  虽然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取得明显进步,但若从经济发展需求、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功能定位等方面分析,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制约。

  一是物流业贡献程度偏低。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价值可以体现在物流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上。2016年长沙物流业增加值为667.12亿,占GDP比重为7.1%,而郑州、武汉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值分别为9.1%、9.8%,均高于长沙。国务院印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物流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5%左右,长沙离此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从长沙物流业增加值增速来看,2016年为5.3%,低于GDP增速4.1个百分点,低于全国物流业增加值增速0.6个百分点。

  二是物流业运行质量较低。社会物流总费用指报告期内国民经济各方面用于社会物流活动的各项费用支出的总和,包括支付给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资金占用等各个物流环节所产生的费用总和。国际物流界通常将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物流发展水平的标志。比例越低,说明物流业的运行质量越高。2016年长沙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15.7%,全国为14.9%,长沙比全国高0.8个百分点。从社会物流总费用下降幅度来,2016年长沙市社会物流总费用下降幅度为0.5个百分点,而全国下降幅度为0.6个百分点,说明长沙物流业运行质量还有提升空间。

  三是货物运输结构不优。从长沙目前货物运输量的结构来看,货物运输主要依赖公路运输,公里货运量占全部运输量的92.6%,而其它运输方式,如水运、铁路货运量均呈下滑趋势,航空运输量也是小幅增长,这与长沙缺乏高等级的水运航线,特别是湘江航线容易受季节性水位影响,同时目前长沙航空运输也是以客运运输为主。

  四是物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近年来,长沙市物流业信息化发展缓慢,信息化程度不高。从政府层面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互联互通不够畅,功能应用较少,物流企业应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不够。同时,物流信息化标准不够健全,信息共享难以实现。中小物流企业对于物流信息化认识不足,难以借助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提高运营效率。从企业层面看,部分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仍很低,现有的信息管理手段相对简单,信息技术应用还不健全,信息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不到位,未形成有效的信息网络。物流企业问卷调查显示:目前采用EOS系统(电子自动订货系统)的企业占9.8%,采用条形码技术的企业占48.8%,采用ASS系统(自动分拣系统)的企业仅2.4%。

  五是城市共同配送专业化程度不够。2016年末,长沙市参与城市配送的物流企业大约800家,但是这些企业一般都是兼营区域配送服务,专营城市物流配送业务的企业仅10余家。外包业务发展缓慢,大部分企业采取自营方式的配送物流方式,因此通过更专业的物流管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得到优化来提高企业的库存周转率和生产效率进程难,难以形成末端配送联盟模式。

  六是物流专业人才紧缺。当前物流专业技术人才短缺是物流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传统物流主要从事运输、仓储等物流业务,对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运输、仓储、企业物流运作等岗位,从业人员绝大多数从事着低技能、劳动强度大、门槛低的工作,较为缺乏专门技能培训。随着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冲击,物流专业信息化人才显得尤为紧缺,而口岸、园区运作和国际货运代理等涉及国际贸易、海关方面的专业物流技术人才也相对匮乏。同时,在物流人才教育方面,对物流专业各类学历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定位和重视不够,物流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也有待完善。

  三、区域对比:长沙物流发展差距仍然明显

  从与武汉、郑州等周边先进城市的对比来看,由于缺乏重大港口、重大铁路干线以及对外通道支撑,长沙现代物流业不论是在物流总量规模、结构效益、对外开放等方面仍然面临较大差距。

  一是从规模总量来看,长沙低于武汉和郑州。现代物流产业增加值是反映物流业发展的核心指标,由交通运输、仓储、批发、配送加工包装、邮政业等物流增加值构成。2016年,长沙现代物流业增加值667.12亿元,武汉现代物流业增加值1170.21亿元,长沙仅为武汉的57.0%;郑州现代物流业实现增加值729.88亿元,长沙比郑州少62.76亿元,但长沙GDP比郑州多1329.53亿元。

  二是从交通网络来看,长沙航空、水运、铁路基础条件处于劣势。航空方面:郑州优势明显。郑州新郑机场2013年3月成为中国唯一一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直接与全球资源对接。2014年欧洲最大的全货运航空公司--卢森堡货运航空公司落户在郑州,设立“双枢纽发展基金”,专款专项用于郑州—卢森堡“双枢纽”战略模式的构建和郑州航空货运市场的培育。“双枢纽”将构建以郑州为亚太物流中心、以卢森堡为欧美物流中心,覆盖全球的航空货运网络。郑州郑新机场现已成为中国四大货运机场之一。在全球前20位货运枢纽机场中,开通12个航点,基本形成覆盖欧美和东南亚主要货运枢纽的航线网络。而长沙虽然航线较多,但多以客运航线为主,缺少像郑州一样有着高起点的战略布局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来带动航空货运发展,对大型的货运公司落户长沙的吸引力不强。水运方面:武汉占据天然优势。武汉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长江、汉水交汇处,水运优势明显,已经形成以长江为主的航运体系,连接我国中部的江河湖泊,构成庞大的水运网络,武汉港区总面积122.45平方公里,其中路域面积1.75公里,顺长江东至上海1125公里,连接鄱阳湖、巢湖、太湖支流,溯长江而上至重庆1370公里,连接洞庭湖和湘江、资江、沅江、澧江支流。溯汉江西去襄樊532公里,连接百河、唐河支流。而流经长沙的主要江河是湘江,湘江是长江支流,在水运航道和航运通达城市方面天然比不上武汉。铁路方面:郑州是全国铁路网节点。郑州有京广铁路、陇海铁路两条全国性铁路干线纵横交织,构成东达沿海、南通两湖、西连秦晋、北接京津的铁路网络,是全国性的铁路中转枢纽;而武汉铁路网由南北走向的主干线京广线连同周边过襄阳的全国干线焦柳线和湖北省的武大、汉丹铁路干线构成现有向外部辐射的武汉铁路网。而过长沙的铁路主干线只有南北走向的京广线,而京广线连同长株潭城际铁路、湘黔铁路、湘桂铁路、石长铁路形成的长沙铁路网并不像郑州一样具备广的辐射范围,难以形成全国性的铁路中转枢纽。

  三是从运量结构来看,长沙公路运输领先,但水运、铁路、航运运输明显偏弱。2016年,长沙公路货物运输量34047万吨,比武汉和郑州分别高出5155和9623万吨,占货物运输量的92.6%,分别比武汉、郑州高出34.8和5.2个百分点。但公路完成的货物周转量327.44亿吨公里,为武汉的51.4%,为郑州66.2%。水运完成货物运输量和水运周转量分别是2388万吨、18.62亿吨公里,远低于武汉的28892万吨、1471.70亿吨公里。铁路完成运输量113万吨,仅为武汉的1.7%、为郑州的4.1%;完成货物周转量36.56亿吨公里,仅为武汉的3.8%、为郑州的20.7%。航空完成货物运输量为6.3万吨,约为武汉的45.7%、为郑州的33.2%;完成货物周转量0.92亿吨公里,为武汉的36.8%,郑州的6.3%。长沙市货邮吞吐量无论总量还是速度上都远不及武汉和郑州,2016年长沙市完成航空货物吞吐量为12.8万吨,约为武汉的73.0%、为郑州市28.0%;航空货物吞吐量增速为4.9%,分别比武汉、郑州低7.5和7.3个百分点。

  四、展望未来:长沙物流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在国家加快物流业发展的前提下以及区域战略布局给长沙带来的机遇,有长沙多年经济社会发展积累的强大物质支撑,长沙物流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

  一是国家区域战略布局为长沙物流带来重大发展机遇。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明确提出“湖南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一带一部)的战略定位。长沙作为“一带一部”的首位城市,处于京广发展轴和沪昆发展轴的枢纽节点,是五大国家级城市群共同构成的全国“钻石形”城镇体系空间格局的战略节点,2013年10月15日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2013—2020年)》,文件按照物流需求规模大小以及在国家战略和产业布局中的重要程度,将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分为三级,确定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29个,长沙市有幸成为29个布局城市之一。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一带一路《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推动区域互动合作和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以重庆为重要支撑的西部开发开放经济带,发展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长沙物流业的发展迎来新机遇,也同时意味着长沙要承载更为艰巨的任务。

  二是省、市对长沙物流业发展谋划起点高。《湖南省“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明确了长沙市是湖南省“十三五”期间物流业“一核三区多园六通道”的发展布局的重点。重点打造长沙的国家一级物流园,同时重点建设2-3家国家级示范物流工程,支持建设20家省级示范物流园区。以区域中心城市为节点,以县城为支撑,以中心集镇为网点,以电商物流为载体,构建城市间、城乡间对接有序、安全快捷、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网络体系,打通“最后一公里”。

  2012年长沙市政府出台的《长沙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2011-2020)》,对长沙未来10年的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做了科学规划和展望,《规划》明确了在长沙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及空港规划建设五大物流节点(园区)和钢铁物流中心等十大物流中心,逐步引导长沙发展成城市配送物流、商贸物流、产业物流、保税物流等为特色的城市现代物流发展体系。

  三是经济实力快速增强为长沙物流提供强大需求支撑。近年来,长沙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为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和建设国家交通物流中心提供了坚实基础。经济总量“三连跳”。全市GDP连续突破七千、八千、九千亿元大关,跨越了三个台阶,实现“三连跳”。2016年GDP为9356.91亿元,在全国省会城市中,超过沈阳,稳居第6位。GDP增速保持中高速。长沙GDP增速在省会城市排名一直排名靠前,2013年排第7位、2014年排第6位、2015年排第6位、2016年排第5位。首位度进一步提升。2016年,长沙GDP总量在全省的占比为29.9%,比2012年提升1.0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33.3%、24.2%和30.6%。产业园区实力雄厚。全市拥有14个统一管理的园区,其中国家级园区5个。2016年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88.30亿元;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61.1%。

  四是交通区位持续改善为长沙物流提供良好硬件支撑。从区位看。长沙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一带一部”核心增长极和长江经济带重要中心城市,着力打造国家交通物流中心,将能辐射带动全省与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全面对接,更快更好地发挥湖南“一带一部”区位优势,实现由“沿海的内地”到“内地的前沿”的跨越式发展。从交通看。长沙不断放大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等一体化多式联运的优势,并形成地铁、航空、高铁、公路客运、磁浮等多种交通方式的零距离对接,市内交通物流“内循环”畅通,并与全省、全国“外循环”紧密衔接融合,全国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巩固。在2016年国家确定的新一轮全国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中,长沙再一次榜上有名。长沙还是全国高铁网和高速公路网最集中最便捷的交会口。从长沙出发,通过沪昆高铁、沪昆高速、湘赣铁路、湘黔铁路,东连长三角经济带,西接成渝经济圈;通过京广高铁、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京津冀经济圈,南达珠三角经济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以长沙为圆心,500公里出行半径内集聚有5亿多人口,是未来中国经济最有潜力的增长点。

  五、着眼长远:长沙物流发展应当精准施策

  在新一轮加快物流业发展过程中,长沙应在自身规划上与国家、省战略布局无缝对接,加大在优化发展环境、人才规划等方面精准施策。

  一是高起点谋划物流业规划,推动交通物流中心建设。长沙物流业发展规划应站在《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湖南省“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汲取世界先进城市的成功经验,以国际视野、全球视角,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地谋划长沙物流业和推动物流中心建设,通过完善产业布局和交通网络,努力融合长沙现代物流业和交通网络体系,着力打造成“全方位、多功能服务增值型”交通物流中心。要按照现代化物流业发展规律,制定一揽子计划,注重政策实施的协调性和连贯性。长沙物流业同时应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布局,扩大长沙产品经济的辐射范围,加强与全国经济的联系,拓展与国外经济的交流,从而带动长沙物流业的发展步伐,让长沙物流业与国际物流业接轨。要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实施托盘尺寸标准、集装箱标准、物流术语标准、一系列的条形码标准等标准化,降低物流成本。

  二是细化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优化物流企业发展环境。长沙要成立物流产业发展协调机制,细化政策措施,认真抓好落实,解决物流企业仓储、配送和货运代理等环节与运输环节营业税税率不统一问题,放宽对物流企业资质的行政许可和审批条件。要加大对物流业的土地政策支持力度。科学制定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对纳入规划的物流园区用地给予重点保障。支持将工业企业旧厂房、仓库和存量土地资源用于发展物流业。要加大对物流业的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扶持,积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物流企业的信贷支持,拓宽融资渠道。

  三是完善交通物流网络体系,加快多式形式联运衔接。要大力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和交通枢纽节点布局,构建便捷、高效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促进多种运输方式顺畅衔接和高效中转,提升物流体系综合能力。加强铁路、公路、航空和航运等运输方式间的转换衔接,发展多式联运、集装箱运输和城市配送。加快现有铁路公路货站、机场等交通运输设施间的联运设施建设,加快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中转设施和连接两种运输方式以上的转运设施,解决货运过程中多次搬倒、拆装等问题,实现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连接,促进物流设施配套运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四是立足长沙经济稳定发展,有效带动物流产业发展。发达的经济是物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因而长沙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长沙现已形成以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烟草制品业六大支撑行业,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在中部城市中占据优势,长沙应发挥好现有产业优势,加快长沙产品经济的辐射范围,另外,还应结合供给侧需求改革,应继续提升工业产业链,应带动农产品的发展,创造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的有利条件。完善农产品增值税政策,鼓励大型企业从事农产品物流业。加快建立主要品种和重点地区的冷链物流体系。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政府投。

  五是加强物流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物流产业管理水平。物流人才特别是高级物流人才是现代物流业转型提质的关键。各级物流业主管部门要结合“长沙发布人才新政22条”,制定符合长沙物流业发展实际的人才实施细则,进一步改善生产、学习、工作和创业环境,多形式吸引国际国内优秀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在长沙就业、创业和定居、久居,提升全社会物流业管理水平;同时也要注重对现有物流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鼓励企业做好对物流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工作。企业要结合自身业务,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形式,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对在职员工开展短期培训,培养自己所急需的物流人才,提高在职物流人员的素质。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刘亦彪]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