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链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工程机械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沙作为“工程机械之都”,拥有多家世界级行业领先企业,工程机械产业在工业经济发展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发展现状
(一)重点企业分布集中
2020年,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链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9家,较2019年增加158家,涉及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多个行业。重点企业集聚程度较高,主要分布在长沙经开区和长沙高新区,2020年这两个园区共有工程机械产业相关企业63家,产业规模占全市比重超过80%。长沙经开区经过多年积累发展,已经形成了以铁建重工、山河智能等龙头企业为引领,汇集一批优秀的工程机械产业链相关企业的产业集群。长沙高新区聚集了中联重科旗下多家重点企业,为长沙工程机械产业发挥主力军、主阵地、主战场作用积极助力。
(二)产销形势持续向好
一是企业规模持续扩大。2020年,349家工程机械产业链企业中,212家企业产值较上年有所增长,增长面达60.7%。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年产值超过50亿元的5家企业全部实现正增长。二是重点产品产量增长。2020年,长沙起重机产量141.5万吨,比上年增长32.5%;挖掘机产量10.6万台,比上年增长53.2%;混凝土机械产量6.6万台,比上年增长61.5%;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产量5.8万台,比上年增长95.3%;液压元件产量165.2万件,比上年增长29.9%;工业机器人产量4505套,比上年增长69.0%。三是企业销售稳中有升。2020年工程机械相关企业产销两旺,6月长沙举办国际工程机械后市场交易大会,汇聚国内外工程机械后市场制造商、代理商、租赁服务商、金融服务商,进一步促进了行业市场交易。尽管受到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长沙工程机械产业产销率仍然达到95.1%,较2019年提升0.4个百分点。
(三)企业效益不断提升
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工程机械产业订单充足,迎来景气上行期。2020年长沙工程机械产业企业经营效益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整体水平,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42.4%,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6.1个百分点;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41.8%,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23.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比上年下降63.7%,降幅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44.0个百分点。
(四)研发投入力度加大
工程机械产业近年发展速度较快,市场潜力较大,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持续推进,长沙本土企业加大研发、不断创新,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品牌竞争力不断提升。2020年长沙工程机械产业研发经费比上年增长34.6%,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4.3%。重点企业引领行业发展,走在研发创新前列,山河智能多个项目先后被评定为“湖南省‘数字新基建’标志性项目”“湖南省‘5G+工业互联网’示范工厂”;铁建重工发明专利“敞开式掘进机”获中国专利金奖,承担的隧道掘进机基础件自主攻关领域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目前也已正式启动。
二、产业发展SWOT分析
目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工业经济面临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虽然长沙工程机械产业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但依然面临激烈的行业竞争和外部风险。
(一)优势分析
一是重点企业龙头地位突出。“2021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榜单中,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山河智能等4家企业上榜。与2020年排名相比,三一重工前进1位,中联重科前进5位,铁建重工前进2位,山河智能前进3位,重点企业整体实力得到进一步认可。二是产品极具竞争力。“无尾挖掘机系列”是山河智能的拳头产品之一,今年3月山河智能实现无尾型微小挖掘机发货日本,成为率先打开日本市场的中国品牌,标志着山河智能微小型挖掘机在研发制造上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铁建重工联合中铁十四局共同打造的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去年在铁建重工下线,这台盾构机整机长150米,总重量4300吨,最大开挖直径达16.07米,再一次巩固了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三是行业协会助力资源共享。长沙工程机械行业协会拥有会员单位近200家,协会充分发挥参谋助手、桥梁纽带和行业监管作用,聚合企业、市场、政府各类资源,有助于推动长沙工程机械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等方面抢占先机。
(二)劣势分析
一是产业配套不完善。长沙工程机械产业虽然主机厂商竞争力强,但配套能力落后,本地配套多为基础性、辅助性配套厂,技术基础较薄弱,生产智能化、自动化程度较低,核心零部件与核心技术配套厂少,周边上游供应商主要以外协为主,规模以上的供应商不多。仓储、物流等配套服务能力不足,相关企业规模小,运营成本高,管理不规范,专业化程度低。二是相关研发需加强。在电液控制自动换挡技术、机电一体化控制技术、比例控制技术、伺服控制技术、负荷传感全功率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遥控与无人操作技术等基础研发方面,美欧日企业依然处于全面领先地位,高端液压件、高端发动机、电控系统三大核心件仍受制于国外,研发所需的软硬件设施对外依赖度高,特别是在数字仿真软件方面暂时缺少国产替代方案。三是高端专业人才紧缺。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长沙由于经济和地理位置限制,缺乏聚集高端人才的竞争力,高端专业人才结构与工程机械产业匹配度不够高,缺少液压、材料等相关领域领军人才,对人才的吸引力度较低。
(三)机会分析
“十三五”期间工程机械行业经历了高速发展,在存量更新和新增需求的双重因素作用下,“十四五”期间工程机械行业仍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今年长沙出台了《长沙市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长沙市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为长沙工程机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此外,大气污染防治环保政策对工程机械市场产生积极作用,二手设备加快更新,“一带一路”建设拉动工程机械出口增长,国家对于“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的规划投入持续上升,都为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创造了积极条件。
(四)威胁分析
一是外部不确定因素较多。一方面全球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周边国家疫情形势恶化,企业有部分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后续仍存在不稳定风险;另一方面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对抵抗成本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形成较大冲击,如果采取被动涨价策略可能导致丢失客户,如果维持原价则会降低企业利润甚至亏本。此外,全球范围内的芯片短缺也对工程机械产业带来影响,挖掘机电脑板操控和传导都需要用到芯片,热销吨位产品可能面临断货风险。二是内部竞争较为激烈。长沙虽然拥有多家工程机械龙头企业,但国内行业老大依然是徐工集团,“2021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榜单中徐工集团位列第三,连续多年居于国内企业首位。2020年徐州专用设备制造业比上年增长26.9%,通用设备制造业比上年增长24.0%,增速分别高于长沙3.9和14.9个百分点。
三、对策建议
(一)持续深化产业改革
一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瞄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进长沙工程机械产业结构低碳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工程机械绿色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探索新能源动力产品的输出和量产,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二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补齐短板,强化产业基础,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协助企业合力攻克行业内“卡脖子”的共性技术瓶颈,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锻造长板,积极发挥长沙工程机械产业优势,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程机械产业的深度融合,深入实施打造新型智能制造工程。三是鼓励企业技术升级产品创新。借助各级技改、智能制造政策效应,引导更多企业加大以智能化、自动化改造为重点的技改投入,鼓励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力度,适时调整补偿范围和标准,进一步加大保险力度。
(二)加快建设产业集群
一是突出项目支撑。以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入围第一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契机,将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打造成世界一流水平的展会,吸引更多国内外知名企业来长沙投资,谋划推进一批立足长远、关系全局的重大项目,形成“投产一批、续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增强高质量发展后劲。二是强化平台支撑。打造工程机械产业大数据平台、技术交流共享平台、金融服务平台、高端科技创新平台等平台,畅通企业间资源信息共享,降低供应链交易成本,提高采购效率,高效配置各类优秀资源。三是加大人才支撑。强化专业技能院校建设,鼓励校企联合培养本土技能人才,特别是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等高级技能人才。加强与省市级人才服务机构的合作,增加海外、沿海地区人才招聘专场活动的参与度,吸引高端人才回流,进一步壮大人才队伍。
(三)加速完善产业生态
充分发挥主机厂核心作用,重点发展中高端混凝土机械、大型工程起重机械、现代矿山机械、现代物流及港口装备、城市公共及安全装备等五类工程机械整机产品。引进国内外知名发动机、高端液压件等关键零部件厂家,同时发掘本地中小企业潜力,鼓励企业主动开发一些性能更强、品质更优、性价比更高的配套件,提升本地配套能力。着力加强产业的横向集聚,以主机企业为磁极,带动配套件企业系统性完善与升级,形成有效供应链,深化产业合作交流,打造产需对接平台,提升配套支撑能力,形成上下游产业配套完善、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
(四)做强做优龙头企业
一是为龙头企业在本土发展壮大创造良好条件。出台更多企业扩张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实施重大新、改、扩建项目,在符合环保规划的前提下,优先保障龙头企业的项目用地,加快企业壮大发展。全面梳理省、市、区各类惠企政策,定期将政策推送给企业,帮助企业对接各级政策资源,使企业应享尽享政策红利。二是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支持龙头企业参加境外展览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专利申请,鼓励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在有条件的国家投资建厂,完善运营维护服务网络建设,开拓和巩固海外市场,建立海外售后服务补贴政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并购国外优势企业、建设合作园区和平台基地。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刘梦秋]
[审核:徐林]
[责编:张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