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县主导产业发展分析
主导产业,又称“带头产业”,即国民经济中那些由于有效吸引了创新成果发展速度较快,并对其他产业的增长有广泛直接的影响,从而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体。炎陵县在近几年的发展中,突出抓好文化旅游、生态工业、特色农业等一批主导产业,从而带动了炎陵县域经济的发展,成为县域经济“主力军”。炎陵县由此再添全国最美生态旅游示范县、全国最具投资潜力旅游名县、美丽中国示范县等“国字号”荣誉。
一、主导产业在炎陵经济中地位凸显
(一)文化旅游业发展成效明显,助推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炎陵旅游围绕“生态立县、旅游活县”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旅游市场营销精彩纷呈,成功举办甲午年炎帝陵祭祖大典,营销手段推陈出新,实现了网络宣传和网络购票,大力拓展旅游市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加快项目建设,成功申报文化旅游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科学制定炎帝陵、神农谷规划。扎实推进旅游创建,推进炎帝陵、神农谷景区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炎帝陵创建国家级5A级旅游景区,红军标语博物馆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组织湖南乡村休闲旅游特色产品网络活动,炎陵县以“物种仓廪、酃峰桃源”的美誉入选“2014年中国深呼吸小城榜100佳”。提升行业软实力,加强旅游质监,积极引导行业文明建设,强化旅游安全管理。文化产业稳步推进,按照“服务更优、品牌更响、产业更强、机制更活、人才更旺”的总体要求,推进文化强县建设,公共文化体系更加健全,群众文化节活动激发活力,文化惠民更加实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大,文化创作结硕果。2014年接待游客38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亿元,分别增长25.9%、26.5%。旅游收入相当于炎陵GDP的34.4%。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助推了炎陵第三产业的发展,三产业占GDP比重达33.5%,比2013年高0.8个百分点,对于炎陵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起了重要支撑作用。
(二)生态工业持续发展,占居炎陵经济的主导地位。炎陵工业以“园区攻坚、项目攻坚”为主题,以创业创新、转型升级、管理提升为重点,为确保生态发展,为工业项目设置了绿色“门槛”,把新材料、新能源等无污染、效益高的产业作为主攻方向,突出“招商选资”,集中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走“园区式、污染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园区管理创新,实行园政合一。坚持园区主战场,加强园区管理与产业集群培育。坚持城乡"两手抓",园区工业与乡镇工业两不误。坚持绿色理念,引领县域工业大转型。工业形成了纺织服装、新型材料、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的多点支撑。2014年,这三大工业主导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572287.87万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70%。其中纺织服装完成总产值130799万元,新材料完成任务总产值178879.87万元,农产品加工完成总产值262609万元。 2014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3家,建成标准厂房4.4万平方米。园区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70.34亿元,占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86%,发挥了园区主战场作用。全县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82.3亿元,增长15.3%;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4.06亿元,增长11.6%;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经济总量达43.6%,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8%,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为46.7%,拉动GDP增长5.1个百分点。工业招商引资11.4亿元,增长65.55%;全县工业税收突破1.91亿元,工业税收占全县税收36.1%。
(三)特色农业稳步发展,打造农民“致富产业”。全力推进“一带八基地”建设,“一带”即炎帝线生态休闲农业风光带建设,“八基地”即无公害蔬菜、特色水果、酃县白鹅、有机茶叶、楠竹林、油茶林、药材林、花卉苗木“八大”产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80家。2014年,新扩特色水果4726亩;新增茶叶基地1110亩;新开发蔬菜基地1024亩;新造油茶1048亩;实施笋竹林低改2万亩;发展白鹅151万羽。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58家。炎陵黄桃、炎陵红茶、炎陵白鹅、山茶油等品牌效应不断扩大。据县农业部门测算,2014年农民收入的65%来自“一带八基地”特色农业。创建粮食高产示范片2.6万亩,粮食总产量9.2万吨。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4593.7万元,同比增长4.4%;其中农业总产值49006.3万元,同比增长3.4%,林业总产值29536万元,同比增长4.2%,牧业总产值26638.4万元,同比增长4.9%,渔业总产值1173.5万元,同比增长4.9%,农林牧渔服务项目业总产值8239.1万元,同比增长9%。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 7.65亿元,同比增长 4.4 %,增幅比2013年快1.7个百分点。
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旅游经营体制不畅。炎陵各旅游景区管理呈现条块分割、管理分散、产权复杂的情况,在市场营销、资源整合、开发建设等方面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缺乏规划的管理机制,导致炎陵旅游力量分散,发展速度慢,产业规划小。景区工作人员大多由原来文物、林业等单位人员组成,知识结构老化,创新能力不足。受人员编制、经费等多方因素影响,旅游专业人才难以引进,培养机制不健全,现有管理人员缺乏接受专业培训的平台与机会,旅游管理队伍与旅游发展相脱节,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是工业经济竞争压力大。全县工业企业多为“两头在外”企业,即原材料和产成品不在炎陵,真正的产业链未形成,购销成本偏高等问题。产业深度不够,科技含量低。产品技术创新不够,绝大部分企业生产设备、生产工艺落后,产品附加值不高,获利能力弱。多数为加工型、粗放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少自主创新创造能力。
三是发展要素制约,经济发展环境需进一步优化。受电力、土地、资金、人才等发展要素的制约,工业发展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电力要素制约。电力以小水电为支撑,容易出现具有局部性、季节性、时段性特点的结构性缺电。土地要素制约。地形特征和地理位置注定我县工业发展受限,工业发展空间的局限。资金要素制约。工业园区土地空间的开拓、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都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投入,这使财政支出面临较大的压力。专业人才队伍薄弱,发展后劲不足。一是技术型人才缺乏。目前,绝大多数企业技术人才短缺,特别是精管理、懂研发、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影响了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和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二是管理层力量薄弱。近年来,采取了招商引资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企业家队伍的整体素质,但家族式、家庭型企业的管理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
四是部分优质农产品品牌不响、规模不大、市场培育不够。炎陵县茶叶种类多且杂,种植品种6个,加工品种4个,品质参差不齐,各自分散生产与经营,产量有限,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难以发挥品牌优势。由于宣传力度不够,炎陵茶叶的知名度和声誉度不高,没有形成可以代表我县茶叶的知名品牌,市场培育不够,销售市场还未完全打开。
三、加快产业发展的建议措施
(一)利用好政策优势。中央“一部一带”战略、“中部崛起”战略、罗霄山脉脱贫攻坚、比照中央苏区的政策、国家生态补偿机制、省文化旅游重点县、“两型”社会实验区等新老政策,充分利用这些年来利好炎陵发展的政策,将助推炎陵加快发展。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实体经济发展推进产业振兴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实行对重点企业特殊优惠政策,在电价、县本级行政事业收费、土地等方面给予优惠;对新创建的国家3A、4A、5A级旅游景区,对新评定的星级宾馆等设立文化旅游业发展促进奖。实行“一带八基地”农业产业化建设奖扶政策。
(二)优化发展环境。从软环境着手,开辟重点企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采取“窗口受理、全程代理、限时办理”的办法,实行“一站式”服务、“一表式”收费。对重点企业投资人和主要管理人员颁发《客商证》,子女入学可以自主择校,对重点企业挂牌保护,严格执行涉企检查备案登记制度。在发展要素上,积极协调,给予企业在电力、资金、土地更优惠的政策。
(三)打好旅游升温、园区攻坚、特色农业开发战役。借打造全省文化旅游特色重点县的“东风”,力促旅游升温。打造成旅游品牌,扩大影响力。打造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加快推进景区建设,加快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开发旅游新产品,做好旅游促销,提升炎陵旅游知名度。加快“一区两园”建设,打好园区攻坚战,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园区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园区功能进一步优化。强化市场导向,围绕“一带八基地”,做强特色农业。强化基地建设,对农产品按照市场所需进行深加工,树立品牌意识,统一品牌,做好营销。
(四)突出转型发展,加快产业升级。一是提高文化旅游发展竞争力。在搞好景区规划布局,加快文化节旅游项目建设的同时,主动适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细化消费群体,积极发展金融服务、文化创意、家庭服务、健康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积极培育消费新热点。搞活机制,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实行公司化运营。二是增强新型工业发展带动力。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培育内生动力并举,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工业经济发展质量。抓产业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抓结构调整,提高产品质量,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关闭小企业工作力度。三是注重特色农业发展支撑力。引导农民、专业大户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组织。坚持用科技思维提升农业,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四是人才引领,提升管理水平。重视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
[供稿:炎陵县统计局 余建斌]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