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株洲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5-12-02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基础上,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体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潮流,目前尚处于成长初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株洲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抢抓机遇,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战略选择,也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迫切要求。本文通过阐述近五年株洲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客观评价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我市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发展现状

  2010年8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及节能环保等产业列为湖南重点培育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湖南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考核指标的数据来源采取企业申报、部门认定的方式进行”。2011年,湖南省统计局制定了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产品)统计指导目录,并组织了首次申报认定工作。之后每年增补新增“四上”企业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本文所采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据就是根据湖南省的统计方法和统计口径采集计算得来的,与国家规划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范围和计算方法有差异。近年来,株洲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出“生产快速增长、效益稳步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成为加快株洲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一)单位数量稳步增加。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304家,比上年增加9家,比2011年底增加7家。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工业企业244家,占全部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80.3%,比2011年下降1.2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60家,占比为19.7%,比2011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二)经济规模逐年扩大。2014年,全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56.86亿元,比上年增加62.86亿元,是2011年的1.28倍;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5%,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比2011年下降1.3个百分点。

  (三)增长速度持续领先。2014年,株洲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6.1%,高于GDP增速5.6个百分点,成为加快株洲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从纵向比,2014年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比2011年回落9.8个百分点。虽然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逐年回落,但增速始终高于全市GDP增长速度。201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GDP增速5.6个百分点,比上年扩大1.3个百分点,但比2011年缩小6.2个百分点。

  (四)运行质量不断提升。2014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宏观经济放缓的不利形势下,仍然保持较好的运行质量,实现了生产和效益双提升。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49.65亿元,增长14.9%,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幅高5.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66.34亿元,增长21.4%,比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幅高4.3个百分点。

  (五)产业聚集效应明显。从地区来看,城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战场。2014年,城区拥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45家,占全市的47.7%;实现增加值302.57亿元,占全市的比重为84.8%。其中,石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的41.34%,天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的26.96%。五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为15.2%,攸县、醴陵市、炎陵县、株洲县、茶陵县占比均不超过6%。从行业来看,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占大头。2014年,先进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13.21亿元,增长18.2%,占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为59.7%;新材料产业实现增加值70.61亿元,增长9.7%,占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为19.8%。其他五个行业占比不足10%。

  1、先进装备制造业。该产业是株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龙头产业。它包括中高端工程机械装备及关键零部件、新能源汽车等整车新品及关键部件、高端电力牵引轨道交通装备及关键部件、大型冶金矿山设备、航空航天装备及服务、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设备和高档数控装备等七大发展领域。在先进装备制造业七大重点发展领域中,以南车株机为代表的高端电力牵引轨道交通装备及关键部件,以北汽、南车时代电动汽车、南方宇航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等整车新品及关键部件,以南方公司为代表的航空航天装备及服务三个重点领域的优势明显。2014年,高端电力牵引轨道交通装备及关键部件、新能源汽车等整车新品及关键部件和航空航天装备及服务实现增加值165.74亿元、28.43亿元和16.04亿元,增长23%、24%和0.4%,占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比重分别达77.7%、13.3%和7.5%。

  2、新材料产业。株洲新材料产业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潜力,拥有一大批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以及雄厚的科研实力。新材料产业涵盖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先进硬质材料和其他新材料等六大领域。以时代新材为代表的先进复合材料,以株硬集团为代表的先进硬质材料优势突出,拥有国际知名的品牌,集约化程度较高,装备、技术、管理水平国内名列前茅。2014年,先进复合材料和先进硬质材料分别实现增加值24.64亿元和24.19亿元,增长19.5%和11%,占新材料产业的比重分别达34.9%和34.3%。

  3、新能源产业。新能源产业包括智能电网及其关键装备、风电装备制造及应用、太阳能综合利用、核能发电及辅助装备制造、生物质能源装备、地热能及其他新能源等六大领域。目前株洲仅涉及以时代电气IGBT半导体器件为代表的智能电网及其关键装备、以南车电机风力发电机及配件为代表的风电装备制造及应用、以株洲石英化玻璃非晶体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制造为代表,以南方阀门核电级阀门制造为代表的核能发电及辅助装备制造等四类。虽然株洲新能源产业起步晚,企业不多,涉及的领域也不多,但来势好,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2014年,智能电网及其关键装备和风电装备制造及应用分别实现增加值10.35亿元和11.63亿元,增长34.4%和%36.7%,占新能源产业的比重分别达45%和50.6%。

  4、节能环保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涵盖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节能产业和环境治理产业三大领域。株洲主要以节能墙体砖瓦材料制造为代表的节能产业为主,代表企业有亚东建材、金地来建材等。环境治理产业规模次之,只有4家企业,以南方宇航为代表的废水处理设备制造还处于起步阶段。2014年,节能产业和环境治理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7.77亿元和1.55亿元,增长8.6%和15.7%,占节能环保产业的比重分别达79.4%和15.8%。

  5、信息产业。信息产业分为数字化整机和新型元器件、新一代网络和“三网融合”、软件和集成电路、互联网经济和移动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外包、物联网和物流信息服务、网络信息安全等七大领域。株洲信息产业主要集中在数字化整机和新型元器件领域,拥有时代电气电路板制造等优势项目。2014年,数字化整机和新型元器件行业实现增加值4.53亿元,增长40.5%,占信息产业的比重达27.8%。

  6、生物产业。生物产业包括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畜禽水产育种、粮油作物育种、医疗器械及制药设备、特色品种育种、经济作物、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九大领域。株洲以现代中药和化学药为主。千金药业和正源中药饮片是现代中药的代表企业,千金湘江药业和神农动物药业的化学药有一定规模。2014年,现代中药和化学药分别实现增加值7.19亿元和7.02亿元,增长4.5%和37.1%,占生物产业的比重分别达48%和46.8%。

  7、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涵盖创意设计、数字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4个领域。株洲以创意设计为主,红官窑、新世纪陶瓷、华联瓷业等企业生产的艺术陶瓷成为众多收藏爱好者的首选。2014年,创意设计产业实现增加值 7.16亿元,增长19.4%,占文化创意产业的比重为79.7%。

  二、与全省和其他市州比较

  (一)与全省平均水平比较

  从总量上看,株洲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增加的幅度没有全省大。株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从2011年的279.8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356.9亿元,逐年递增的幅度不大,年均增加25.7亿元。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从2011年的1986亿元到2012年的2288亿元,再到2014年的3088亿元,跨越了三个千亿,年均增加367.3亿元。株洲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省的比重由2011年的14.1%下降到2014年的11.6%。

  从增长速度看,株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有高有低。2011年和2012年株洲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2和0.5个百分点,2013年和2014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和2.4个百分点。

  从占比看,株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GDP)比重一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1年,株洲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GDP)比重为17.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1个百分点,2014年差距缩小到5.1个百分点。

  (二)与其他市州比较

  总量居全省第2位。2014年,株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356.86亿元,比排名第1位的长沙少772.29亿元,比排名第3位的郴州和排名第4位的湘潭多53.48和54.45亿元。

  增速居全省第2位。2014年,株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6.1%,比排名第1位的郴州低2.1个百分点,比排名第3位的娄底和排名第4位的岳阳高1和1.2个百分点。

  占比居全省第2位。2014年,株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6.5%,比排名第1位的湘潭低2.8个百分点,比排名第3位的郴州和排名第4位的长沙高0.3和1个百分点。

  从行业来看,株洲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和新材料产业,长沙市以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和文化创意为主,湘潭市在新能源产业、信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和新材料产业有优势,衡阳市以新材料产业、信息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为主,岳阳市在新材料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有优势,郴州市集中在新材料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娄底市以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和新材料产业为主,益阳的信息产业有优势。

  三、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够优。战略性新兴产业覆盖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三次产业。从三次产业总量结构看,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构成中,工业占比达96.7%,一、三产业只占3.3%;从三次产业企业结构看,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构成中,工业占比达80.3%,一、三产业只占19.7%,与江浙等服务业新兴产业较发达的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看,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具备一定的规模,占全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达79.5%;而新能源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则处于成长阶段,占比为15.3%;节能环保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才处于起步培育阶段,占比为5.2%。从地区分布看,云龙示范区和茶陵县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偏小,茶陵、醴陵市、株洲县、攸县、芦淞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在10%以下,其中,茶陵和醴陵市比重不到4%。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株洲往往只涉及二、三个领域,许多领域还处于加快培育阶段。

  (二)产业规模不够大。2014年,株洲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5%,比轨道交通产业的比重还低1.7个百分点,还不具备成为主导产业的条件。且株洲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省的份额逐年下降,由2011年的14.1%下降到2014年的11.6%。与长沙比有一定差距,株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仅为长沙的31.6%,相差772.29亿元。从产业规模来看,只有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超过100亿元,新材料产业在50亿元至100亿元之间,有一定的规模和竞争力,其他产业大都处于成长阶段,产业规模较小。从占全省的比重情况看,只有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在全省的比重超过10%,新材料产业接近10%,其他产业比重较低。

  从企业规模来看,201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上亿元的企业只有49家,占规模工业企业个数的3.4%。从地域规模来看,石峰区、天元区、荷塘区、芦淞区、攸县和醴陵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在10亿元以上,其他县区占全市的比重不足2%。

  (三)竞争能力不够强。虽然我市科研机构比较完善,科技人才众多,株洲已连续多年被国家评为“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荣誉称号。但要看到,科研机构和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少数几家大型工业企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等少数行业中。2014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中设有省级科技机构的只19家,占6.3%。换句话说,九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是没有专门的科技机构和研发团队的,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2014年,近八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研究与发展经费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不足1%,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许多企业专业化水平不高,技术以引进消化吸收为主,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与发达地区相比缺乏长远有效的技术战略和引进培养高端人才战略,竞争能力有限。

  (四)扶持政策不够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大都处于成长期和孕育期,需要政府的扶持。但目前除2010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湖南省随后出台的相关政策配套文件明确九大方面的政策支持外,株洲市政府没有出台配套文件,也没有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整体规划,在财政中没有设立专项配套资金,管理部门分散,支持重点不突出,缺乏对研发和产业化的激励政策,与“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要求相比,政府扶持政策不够多,支持力度不够大。企业在申报战略性新兴产业时,积极性不高,配合政府部门报送有关资料和报表态度消极。

  四、对策建议

  (一)构建政策支持体系,营造协调发展环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其发展环境完全不同于传统产业,构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环境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除了全面落实国家、省各项扶持政策外,要按照“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个政策”要求,制定出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整合政策资源,设立产业基金,对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节点企业和关键环节进行精准扶持,促进产业配套本地化、集成化,带动产业纵向整合、横向协作。建议市委、市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财政支持、政府采购等方面给予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和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一是优先优惠供地。对于列入株洲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的项目,土地指标要优先解决。同时以优于工业用地价格供应建设用地。二是生产厂房租金减免。对于租赁园区标准化厂房的新兴战略性产业项目的租金予以减免。三是税收优惠。通过税收等政策,鼓励企业推进自主创新。新兴战略性产业在一定期限内新产品所征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经市财政、税务部门审核,以财政奖励的办法予以部分返还。四是专项资金扶持。设立市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新兴产业项目引进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财政与金融联动的投融资机制,银行发放新兴产业贷款实行专项管理,给予该项收益减免营业税或所得税优惠,引导和刺激信贷资金进入以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为主体的新兴产业发展领域。

  (二)完善产业配套协作,提高集聚发展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产业自身的发展,同时还需要一系列配套产业的支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是株洲市最大的支柱产业,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龙头产业,但本地配套率还不高,从产业链与产业集群角度来看并不能满足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配套要求。新材料产业大都是些初级加工产品,新能源汽车本地配套能力还很弱。因此,要围绕整机产品和核心技术,发展配套企业拉长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提高株洲本地配套能力,迅速扩大产业规模。要充分利用工业园区这个有效的载体和平台,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入园发展,促进园区产业集聚、创新集成、投资集约、物流集散。必要时可单独成立各种战略性新兴产业命名的工业园,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为名片融入园区的建设发展。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聚区和一批新兴产业园区,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通过科学规划,有效地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所需资源、要素以及配套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在高度分工基础上形成配套体系,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

  (三)加强人才引进培养,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制定和实施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一是制定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形成开放、流动、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机会和环境。鼓励和支持以企业为主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持续研发能力并能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鼓励院士、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等高端人才带项目、带技术来株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给予一定项目资金补助和生活补贴。二是培养学科带头人、优秀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才。与高校联合,培养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创新意识、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企业家;与高职院校联合,开设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全方位培养适应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三是完善创新创业人才激励机制。发挥本土领军人才作用,鼓励科技人才创办企业和自主创新,对立项扶持的人才项目启动资金支持,对符合条件的高科技企业给予金融税费支持等。

  (四)大力提升服务水平,打造产业发展“洼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宽松的政务环境。要切实转变政府服务职能,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从根本上改善政务环境,确保产业加速发展;要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及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简化审批程序,创新审批方式,优化审批服务,为项目实施提供优质服务;努力营造统一透明的政策环境,实行更加开放的投资政策,政府和部门在产业政策、结构调整、资产重组、项目争取等方面提出导向性意见,通过各种媒体,将本市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招标项目和相关法规、规章、政策措施向社会公布。鼓励企业积极申报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配合政府统计部门做好有关数据统计工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 刘彦弘]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