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加快株洲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研究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6-09-07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式启动,两会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今年八大重点工作之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和重大决策,是解决当前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举措和重大任务。

  株洲,是一座典型的老工业城市,一座具有“火车头精神”现代工业新城;一座首批全国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株洲创造了工业发展的“株洲制造”,2015年,全市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装备等行业产品享誉全球,轨道交通装备、新材料、陶瓷、汽车及零配件、服饰、航空等10大主要工业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380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804.4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74%。但是,目前全球经济在低谷徘徊且发展风险加大,国内经济进入发展新常态,株洲工业整体呈现出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化的趋势。

  “十三五”时期,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要加快株洲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任务,真正打响“动力谷”品牌,将株洲打造为湖南制造强省的“一张名片”,成为当前株洲重要发展战略。

  一、加快株洲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一)工业发展增幅不断下滑。近年来,株洲工业增速持续下行。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21.6%,2012年下降到13.4%,2015年降到7.9%,从2010年的高于GDP增速6.3个百分点下降到低于GDP增速1.6个百分点。全市规模工业增幅也不断下行,由2010年高于全市GDP增幅的9.9个百分点下行到2015年低于GDP增幅1.3个百分点;在全省的位次由2010年的第1位下滑到第5位,在“3+5城市群”中,排在岳阳、湘潭、长沙之后,居第4位。全市部分工业企业库存增加、经营恶化,破产倒闭,“僵尸企业”滋生,服装、煤炭等行业产能过剩较为突出,工业劳动生产率、技术创新能力、管理水平等仍亟待提升。

  (二)工业企业效益不断下滑。目前,全市工业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效益出现较大回落,规模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53.6亿元,增长9.7%,低于全市产值增速2.4个百分点,同比2010年下滑32个百分点,增幅下滑较大。实现利润116.9亿元,增长7.7%,同比2010年下滑36个百分点。企业资金短缺加剧,受市场供给的影响,2015年全市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大幅增加,达473.4亿元,增幅高达39.3%,同比2010年提高16.6个百分点,而同时全市工业放贷资金为仅为272亿元,根据对全市重点工业企业调研显示,大部分工业企业反映流动资金存在一定压力,企业不敢盲目扩大生产规模,部分在建企业因缺乏流动资金而无法投产,或影响项目进度。企业亏损面扩大,2015 年,全市企业亏损面为9.4%,较2010年扩大1.7个百分点。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不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推动株洲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必要路径,也是实现株洲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基础,但是目前株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不大。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5%,比轨道交通产业的比重还低1.7个百分点,还不具备成为主导产业的条件。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省的份额逐年下降,由2010年的14.1%下降到2015年的11.6%,下降了2.5个百分点。与长沙比有一定差距,株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仅为长沙的31.6%,相差772.3亿元。从产业规模来看,只有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超过100亿元,新材料产业在50亿元至100亿元之间,有一定的规模和竞争力,其他产业大都处于成长阶段,产业规模较小。从企业规模来看,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上亿元的企业只有49家,占规模工业企业个数的3.4%。从地域规模来看,石峰区、天元区、荷塘区、芦淞区、攸县和醴陵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在10亿元以上,其他县区占全市的比重不足2%。

  (四)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大亟需株洲工业转型发展。株洲能迅速成长为共和国工业重镇之一,离不开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长期以来的关心和重视,离不开各部委办局不遗余力支持,株洲才有了“轨道交通、航空动力、服饰名城、陶瓷之都”等城市名片。但是,目前行业竞争和区域竞争不断加大。以株洲的支柱产业轨道交通产业为例,国内青岛、大连等地加快布局轨道交通产业,青岛以打造千亿级轨道交通产业链为目标,拥有100多家整车装备和零配件配套企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到26家,产品本地化配套率达到36%,其生产的高速动车组占全国市场份额的比重达到60%;城轨地铁车辆占全国25%左右,而国际市场上,日本等竞争对手实力强劲。因此,为了保持“株洲制造”这个城市品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加快推动株洲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已是当务之急。

  二、加快株洲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难点

  (一)传统产业占比依然较大。2015年,全市纺织服饰业、陶瓷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煤炭产业等几大传统产业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2%,较2010年的占比仅下降了4.2个百分点,而且,纺织服饰业、陶瓷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传统产业的平均增幅为9.5%,高于全市规模工业的增幅1.3各百分点,全市工业对传统产业的依赖性依然较强。

  (二)“三去一降一补”任务较重。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是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在这种宏观环境下,一些竞争优势不明显的产能将会被市场淘汰。在主要工业行业中,株洲的煤炭、有色金属冶炼、化学化工等传统产业发展将面临巨大的压力。2015年,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39.9%,比2014年提高0.2个百分点。汽车及零部件等产能过剩行业也将面临巨大的市场压力。2015年,全市企业产能利用率为78.4%。同时,部分行业发展存在明显的短板,表现在企业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行业龙头企业缺乏带动能力有限,如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缺少1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陶瓷、烟花、煤炭、纺织、服饰等传统产业均没有龙头企业,如何补短板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三)要素供应总量不足。一是人才要素供应不足。全市劳动力价格上涨、技工人才以及高端领军人才资源紧缺。二是企业经营成本上升。2015年,全市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成本增长11.7%,成本增速高于收入增速1.1个百分点;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三项费用增长11.6%,增速高于主营业务收入1个百分点,企业生产难以为继。三是土地供应相对不足。工业行业主要集中在城区,这些重点开发区域用地指标相对紧张,如田心高科园的规划面积和实际使用面积已基本接近,一些成长性较好、市场需求较为旺盛的企业因用地紧张扩产、扩规模存在较大的困难。四是企业融资相对困难。2015年4季度景气调查显示,全市有51.2%的企业反映资金紧张,贷款难、利率上浮、服务费、咨询费等等,“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成为了企业主的“心病”。五是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和信息化投入不足。轨道交通、电子信息等行业亿元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3%左右,但有527家亿元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不足1%,有291家研发投入为0。全市亿元工业企业信息化投入3.57亿元,占主营收入的比重为0.15%,仅有71家企业拥有信息管理系统,占比为10.2%。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不多。全市新能源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高端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模有待进一步加强,全市战略性新型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仅为25.9%,处于成长期和孕育期,需要政府的扶持。但目前除2010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湖南省随后出台的相关政策配套文件明确九大方面的政策支持外,株洲市政府没有出台配套文件,也没有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整体规划,在财政中没有设立专项配套资金,管理部门分散,支持重点不突出,缺乏对研发和产业化的激励政策,与“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要求相比,政府扶持政策不够多,支持力度不够大。企业在申报战略性新兴产业时,积极性不高,配合政府部门报送有关资料和报表态度消极。

  三、加快株洲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思路

  (一)指导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为主线,重点打好“三去一降一补”攻坚战,努力构建产业发展高端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株洲现代工业发展体系,培育新动能、打造新引擎、构筑新优势,为高水平全面建设富强美丽幸福新株洲提供强大支撑。

  (二)坚持原则

  1、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运用市场机制实现优胜劣汰和市场出清。更好发挥政府推动作用,加强政策引导和市场监管,做好民生兜底,营造公平营商环境,推动资源要素的优化重组。

  2、坚持供需协同,两侧发力。加快推动工业供给结构作为主动方向,协同推进工业供给侧改革与市场需求侧管理。既要从工业供给侧入手,以市场需求变化倒逼工业转型升级;又要从市场需求侧入手,以创新有效供给带动需求扩展,促进需求与供给充分对接,提高工业供给结构对市场需求结构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3、坚持加减同步,精准施策。坚持优化存量、引导增量和主动减量并举,聚焦结构性突出矛盾,以精准识别引导精准施策,在主动化解过剩产能和低端无效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补齐短板,增加经济发展新能量。更加注重简政放权,激发微观经济活力。

  4、坚持创新驱动,集聚动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培育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等“四新”经济,实现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向集约高效转变,推动经济发展动能平稳接续和有效转化。

  (三)推进步骤

  1、启动实施阶段(2016年上半年)。重点是形成改革体系框架。出台一个实施意见和以厚植优势、化解过剩、降低成本、管控杠杆、补强短板和培育动能为重点的若干个专项行动方案,组成“1+X”的政策和行动方案体系,落实责任,营造氛围,形成合力,稳步推进实施。

  2、全面推进阶段(2016年—2017年)。重点是打好“三去一降一补”攻坚战。化解煤炭、冶炼、化工、烟花爆竹等落后和过剩产能;合理控制企业和政府债务,防范债务风险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实体经济企业成本逐步降低,营商环境显著改善;补短板工作有序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显著提高。

  3、巩固提升阶段(2018年—2020年)。重点是构建产业发展高端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社会治理现代化、公共服务便捷化的供给体系。与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的产业、土地、金融、财税、环保、价格等政策体系得到健全,企业创新能力、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县域经济、开发型经济以及基础设施等各项短板全面补足,以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为重点的供给端 “三大发动机”逐步成为经济发展主动力。

  四、株洲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对策

  (一)着力厚植优势,充分发挥支柱产业的主导作用。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战略行动计划,以提升供给品质为核心,优先发展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厚植供给优势,努力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20年,争取实现全市战略型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达到25%以上。

  1、全力打造中国动力谷。突出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汽车三大动力产业优势,加快培育风电等新兴动力产业,着力抓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重点推进中车在株三大研究院、IGBT器件产业化、北汽二工厂、通用机场、小飞机整机及航空零部件制造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聚集发展本地配套和引进外地配套企业,拓展和提升动力产业链条,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强的高端产品,打造国字号乃至世界级品牌。

  2、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健康食品与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大汉惠普软件(湖南)信息产业园、微软信息产业园、湖南移动数据中心、中国电子自主知识产权计算机、硬质合金精深加工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增强株洲未来产业发展新优势。

  3、做强做精传统产业。围绕满足个性化、高端化、差异化市场需求,加快培育陶瓷龙头企业、完善配套企业,实现日用陶瓷高端化、电瓷电器智能化、艺术陶瓷精细化、建筑陶瓷规模化。优化服饰产业布局,加快建设“一城、四园、一中心”,打造集研发设计、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品牌推广、展示销售、电子商务等于一体的服饰产业链,在女裤、制服、休闲服饰率先培育出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4、全面夯实县域支撑。突出竞争优势、错位发展,推动每个县(市)打造2-3个特色产业、特色品牌。加大县域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引进一批优势企业、特色企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成长型、初创型、嫁接型企业。加强湘赣边经贸合作交流,大力推进醴陵-湘东共建区建设,启动攸县-茶陵-莲花-炎陵-井冈山次区域合作圈建设,对接新(余)宜(春)萍(乡)城镇群互动发展。

  (二)着力化解产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市场为导向,综合运用严格准入、市场出清、兼并重组等措施,改造提质传统产业,加速释放供给存量,减少无效供给。到2017年,全面完成省里下达的关于煤炭、烟花爆竹等过剩产能行业企业关停并转任务。

  1、在“去”中“转”。围绕清水塘老工业基地绿色搬迁改造,在加快推进5家中央省属企业和37家冶炼化工企业的关停搬迁同时,着力推动一批产业项目落地,打造高端产业新业态。

  2、在“转”中“升”。围绕煤炭、冶炼、化工、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完善环保、能耗、安全等监管体系,提升产品、建筑物技术标准,通过市场机制、经济杠杆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同时,加强重大项目规划布局,严格落实产业政策,防止出现新的重复投资和产能过剩。

  3、在“处”中“活”。全面摸底清查和评估认定“僵尸”企业,建立“僵尸”企业破产绿色通道,妥善做好资产处置、人员安置等工作,引导优势企业跨地区整合过剩产能,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方式参与企业兼并重组,再生发展活力。

  (三)着力培育动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围绕推进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进一步落实“6+4”1政策、“株洲创新10条”2,动态管理科技人才;组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各类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2、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在轨道交通、通用航空、硬质合金等领域,建设一批国家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在生物医药、陶瓷、服饰等领域,建设一批省级研发平台;引导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建设一批市级研发平台。建设一批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众创空间,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

  3、建立产学研用合作样板。结合株洲产业特色,推进军民整合,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公共研发平台、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鼓励企业建立海外研发机构,推进轨道交通等一批生产技术成为全球行业标杆。

  4、完善产业配套协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产业自身的发展,同时还需要一系列配套产业的支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是株洲市最大的支柱产业,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龙头产业,但本地配套率还不高,从产业链与产业集群角度来看并不能满足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配套要求。新材料产业大都是些初级加工产品,新能源汽车本地配套能力还很弱。因此,要围绕整机产品和核心技术,发展配套企业拉长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提高株洲本地配套能力,迅速扩大产业规模。要充分利用工业园区这个有效的载体和平台,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入园发展,促进园区产业集聚、创新集成、投资集约、物流集散,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聚区和一批新兴产业园区,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四)着力优化平台,塑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

  1、健全人才保障体系。大力弘扬“火车头精神”和“工匠精神”,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着力引进和培养一批科研水平突出、创新实战经验丰富的科技领军人才;依托各类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特色示范园区,引进和培养一批创新创业人才;依托株洲职业教育、大型骨干企业优势,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和技术骨干。以注重个人能力和社会贡献度为标尺,改革职业资格、职称评定制度,建立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

  2、构建政策支持体系。除了全面落实国家、省各项扶持政策外,要按照“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个政策”要求,制定出台株洲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培育计划,整合政策资源,设立产业基金,对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节点企业和关键环节进行精准扶持,促进产业配套本地化、集成化,带动产业纵向整合、横向协作。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财政支持、政府采购等方面给予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和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一是优先优惠供地。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及创新性产业给予相应的土地优化政策。二是生产厂房租金减免。对相关产业的标准厂房建设给予优化政策。三是税收优惠。对创新性产业的税收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四是专项资金扶持。设立市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新兴产业项目引进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财政与金融联动的投融资机制,银行发放新兴产业贷款实行专项管理,给予该项收益减免营业税或所得税优惠,引导和刺激信贷资金进入以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为主体的新兴产业发展领域。

  名词解释:

  1、“6+4政策”。“6”即:向全国推广实施的6项先行先试政策,包括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试点政策、鼓励创新创业税收试点政策、股权激励试点政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试点政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试点政策、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建设。“4”即:向所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广实施的4项先行先试政策,包括股权奖励个人所得税试点政策、有限合伙制创投企业法人合伙人所得税试点政策、技术转让企业所得税试点政策、企业转增股本个人所得税试点政策。

  2、“株洲创新10条”。《株洲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简称为株洲“创新10条”。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 谭祖德 张海清]
[审核:刘  雁]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