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更确切地说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化,并向城镇集中的过程,也是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城镇化水平即城镇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通常以城镇常住人口占该地区常住人口总数的比例来衡量。本文通过对株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列出成绩,找出问题,从而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株洲市是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第一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十二五”以来,株洲大力实施“四化两型”战略,把“城镇带动”作为全市四大发展战略之一,集中力量打好产业振兴、县域崛起、城镇扩容提质、两型社会建设“四大攻坚战”,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城镇发展布局进一步优化
一是合理设计规划体系。近年来,株洲编制了《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株洲市2030城市总体规划展望》、《株洲市市域城镇布局战略规划》等,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和101个建制乡镇总体规划、市域1559个村庄规划全覆盖编制任务,形成总规、控规、专项规划及城市设计等相互协调的规划体系。二是着力优化空间布局。按照“一核一圈一廊”城镇空间布局(“一核”即中心城区核心增长极,“一圈”即株醴都市圈,“一廊”即醴炎县域发展走廊),加快构建中心城区、县域、中心镇和特色村庄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新型城镇体系。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围绕“一体三极”空间布局(“一体”即主城区,“三极”即云龙新城、东部新城和南部新城),不断加快“北联、东拓、南进”步伐(“北联”即积极融入长株潭都市区,建设云龙“两型”示范区北部新城;“东拓”即加快株洲醴陵一体化进程,建设东部新城;“南进”即加快株洲县撤县设区,建设南部新城),努力提升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三是大力推进县城扩容提质。围绕补齐县域经济这块“短板”,积极引导各种发展要素和优势资源向县城集中,不断提高县城在县域经济中的首位度。加快攸县撤县建市步伐,着力打造茶陵县湘赣边界交通枢纽中心、炎陵县文化旅游基地。
(二)城镇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
一是城镇区域不断扩张。2015年全市城镇建成面积为337平方公里,比2010年扩张82平方公里,增长32.2%,年均增长5.7%;市区建成区面积为138平方公里,比2010年扩张26平方公里,增长23.2%,年均增长4.3%。二是城镇人口不断增多。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为400.05万人,比2010年增加14.34万人,增长3.7%,年均增长0.7%;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为248.43万人,比2010年增加34.44万人,增长16.1%,年均增长3%。5年的城镇人口增速比常住人口快12.4个百分点,年均增速快2.3个百分点。5年间,常住人口平均每年增加2.87万人,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加6.89万人。三是城镇化率不断提高。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为62.1%,比2010年提高6.6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32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1.21个百分点,在全省14个市州中居第二位,仅次于长沙。四是产业城镇化不断推进。产业城镇化主要体现在二、三产业的总量扩张对全市经济贡献份额提升。2015年,株洲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335.1亿元,比2010年增加1059.6亿元,增长70.9%,年均增长11.3%;其中二、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155.56亿元,是2010年的1.87倍,增长76.2%,年均增长12%,增速快于GDP;二、三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2.3%,比2010年提高1.8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总量扩张,带动全社会就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由农业生产向二、三产业转化,从而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升。
(三)城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一是实施市政提质工程。神农城、湘江风光带、湘江六桥、云龙大道、荷塘大道、长株潭城际干线公路等一大批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建成,拉开了城市框架,增强了城市功能。湘江七桥、城铁株洲站城市综合体、湘江大道、机场大道、北环路及河东湘江风光带等重点市政工程项目加速推进。加速“一江四港”综合治理,推进城市“五改”、“四创四化”等城市提质改造工程。二是实施交通畅通工程。沪昆高铁、衡茶吉铁路和平汝、垄茶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形成了“四纵三横”交通新格局,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县县通铁路”。近年来,累计完成农村公路建设2700公里,其中新建1345公里,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1万公里。长株潭一体化进程加快,城际铁路及5个站场建设加快推进,3条城际干线公路基本通车。三是实施管网升级工程。改造提升供水管网,城镇供水普及率达90%,城区供水能力达到100万立方米/天,水质综合合格率达100%,供水水质已全面达到国家新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完成天然气输配管网建设及改造285公里,全市天然气居民用户达40.7万户,城区燃气普及率达到98.82%,天然气气化率达到95%。完成504个村的农村电网改造。四是实施“两房两棚”安居工程。2015年,全市争取保障性安居工程各类补助资金9.51亿元,同比增加3.58亿元,全年新建公租房1万余套,完成棚户区改造近2万户。五是开展“两供两治”专项行动。深入实施湘江保护与治理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共投资约150亿元,实施项目1002个,关停养殖企业529家,使湘江流域株洲段污水直排、河道淤塞、植被破坏、矿山环境安全隐患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城区共建成污水处理厂6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1万吨/日,总计处理能力达到50.2万吨/日,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9%以上。全省首个垃圾焚烧发电厂投入使用,县城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四)城镇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是公共服务进一步优化。2015年,全市深入实施“民生100”工程,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72%。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建成合格学校,城乡教育实现了“设施同步建设、师资同步加强、质量同步提高”。公立医院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市中心医院成为湘雅附属医院。全市基本形成了县市区有文化馆、乡镇有文化站、社区有文化活动室,村村有农家书屋,户户通电视、电话,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的局面。二是社保体系不断健全。全面实行机关事业单位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参保率达到90%以上。新农合门诊统筹“5+10”模式全面铺开,农村居民基本实现了“10元钱看病、10分钟就医”。建立了征地农民同企业养老保险并轨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制度,医疗保险费用实现了全城结算。三是城镇管理逐步加强。树立“大城管”理念,全面推进城镇管理体制改革,构建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镇管理新格局,城市管理运行市场化、管理网格化、作业精细化、考核标准化的“四化”经验在全省推广,并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五)城镇转型发展进一步加快
一是注重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依托全市轨道交通、航空、汽车、服饰、陶瓷等优势产业,重点打造“五城四基地”(五城即轨道交通城、汽车城、航空城、服饰城、陶瓷城,四基地即中药现代化和健康食品产业基地、有色金属新材料精深加工基地、新能源产业基地、信息产业基地)。做大龙头企业,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强化城镇产业支撑。引导县域创建特色产业园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创造有利条件。二是加快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在城镇建设、提供就业、产业协同和服务民生等方面的作用,围绕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职教培训业、旅游休闲业、文化创意产业和家政养老服务业等方面,重点抓好职教科技园、科技创新园、陶瓷艺术城、总部经济等九个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促进服务业规模集聚和提质发展,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和就业规模。2015个全市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790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税收总量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占据了“半壁江山”,成为地方财政第一支撑。三是推进老工业区与新型城镇化升级发展。加快实施清水塘老工业区企业搬迁改造、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恢复重建,统筹推进产业开发、城市建设、居民搬迁、同步推进道路、管网、绿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及土地整理开发。近年来,全市关停企业473家,淘汰落后生产线195条,拆除烟囱452根,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增加,2015年达到281天。同时,为了保障新型城镇化土地供给,大力实施征折征收“清零行动”,2015年完成集体土地征折4.28万亩,增长33%;完成国有土地房屋征收62.1万平方米。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发展速度在放慢
“十二五”期间,全市城镇化率发展速度落后于全省平均速度。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比2010年提高了6.62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速度慢0.97个百分点。在全省14个市州中,提高的速度排第11位,分别比长沙和湘潭慢0.07个和1.55个百分点。
(二)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够高
2010年,全市城镇化率为55.48%,高于湘潭5.37个百分点,低于长沙12.21个百分点。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为62.1%,高于湘潭3.82个百分点,低于长沙12.28个百分点。经过5年的发展,全市城镇化率与长沙的差距越来越大,差距增加了0.07个百分点,与湘潭的差距越来越小,差距缩小了1.55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化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城镇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人口涌进城镇,城镇基础设施配套相对滞后。目前,株洲中心城区虽然基本能够满足不断增长的城镇人口的需求,但是交通堵塞、停车困难、城市排水等现象开始显现。同时,县城及乡镇基础设施配套不足,滞后于城镇化发展要求,影响了城镇对农村转移人口的吸引力,不利于转移人口的就地城镇化。
(四)城镇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健全
2015年,财政一般公共服务等八项支出254.1亿元,增长11.6%,低于全省0.8个百分点。目前,株洲中心城区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文体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基础保障不强和优质资源紧缺,制约了对转移人口的公共服务体系质量和水平。
(五)产业支撑能力有待加强
城镇就业是决定城镇化速度、城镇规模的主要支撑条件。2010年-2015年,株洲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32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年均增加约7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年均增加约6万人,城镇就业人员的增加赶不上城镇新增人口的增长,其背后是产业支撑能力有待加强。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措施与对策
(一)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一是以长株潭一体化为契机,加快实现向东向南发展战略,完善主体功能区布局,不断优化城乡空间结构。二是围绕“一区两片”的发展格局,做大做强株醴都市区,积极推进攸茶片区、炎陵片区建设。三是加快推进云龙新城、轨道交通城、栗雨新城、新马新城、清水湖生态工业新城、武广新城、湘江新城、金山新城、枫溪新城和航空服饰东部新城等十大新城建设,做好城市规划与产业定位,实现城市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尤其是要优化大中小城市布局,大力发展小城市和特色小镇。
(二)进一步加快人口市民化。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完善居住证制度和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对转入城镇落户的农村居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及粮食直补等惠农政府保持不变。二是建立健全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分担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政府承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义务教育、劳动就业、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以及市政设施等方面的公共成本。督促企业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制度。三是提高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的能力,健全完善培训网络,充分利用职业培训学校,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转移人口创业能力。
(三)进一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一是完善交通体系,推进株洲通用机场、渝长厦高铁和莲株高速等项目建设,构建快捷交通体系;加快中环大道、过江桥梁匝道以及湘江七桥建设,打造湘江两岸便捷通行体系;加强铁东路、新塘路、金桥路等城市各区道路的互联互通,打通区域间的通勤瓶颈,重塑内部微循环交通体系。二是完善城镇配套设施。科学规划和加快建设供水、供电、供气、通信、道路、防洪排涝、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大力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逐步形成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体系。
(四)进一步健全城镇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教育、医疗卫生、科技、文化体育、人口计生、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社会服务资源向基层和社会延伸。二是加强城市防灾减灾生命线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避难场所和生活应急供应系统,增强城市应对重大灾害的能力。三是加强小城镇和乡集镇的公益性社会福利和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覆盖。四是加快保障住房等民生工程建设,不断推进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建设,加快城市棚户区改造步伐,着力解决好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以及在城市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等群体的住房问题。
(五)进一步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一是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通过结构调整、规模调整、方式调整等,建立起种、养、加各产业之间的物质循环,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能量循环。二是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做强工业实力的两大主攻方向,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推进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要加快城镇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带动农村劳动力、资金和其他资源向城镇集中,为城镇经济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 罗 莱]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