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2017年株洲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8-07-17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2017年株洲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战略,加快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步伐,加强科技人才队伍支撑,突出抓好智能制造和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全力打造“株洲中国动力谷”,全市经济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成果转化效果较为明显,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全省第二位。

  一、主要特点

  (一)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增长。2017年全市完成研发经费投入52.4亿元,同比增长10.8%,增幅较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研发投入计入GDP的总量逐年增加。2017年全市研发经费有35亿元计入GDP,比上年增加2.45亿元,对GDP增长贡献保持在1%左右。项目建设是促进研发经费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三年来,株洲市成功争取并实施科技计划项目400多项,其中国家重大专项12项、863计划25项、国家支撑计划22项,省重大专项、重点项目36项,争取资金超过10亿元。2017年,全市“百项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共对接项目163个,认定实施项目110项,项目投资总额50.5亿元,已完成投资10.1亿元,总投资过亿元的17家。预计项目建成达产后,将实现产值达到100亿元。

  (二)研发投入强度居全省第二位。近年来,我市研发投入强度不断提升,2016年全市研发投入强度(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为1.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仅比长沙低0.2个百分点。2017年达到2.03%,较上年提高0.1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3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二(2017年全省研发投入强度1.64%),但与全国平均水平2.12%相比,低了0.09个百分点,与2020年全省2.5%的目标比,还有较大差距。

  (三)企业是研发投入的主体。2017年全市完成企业研发经费投入48.78亿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93.1%,是研发经费投入的主力军,对全市科技创新发展贡献最大。其中,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研发投入37.4亿元,占企业研发投入比重76.7%;非工业企业研发投入11.4亿元,占企业研发投入比重23.3%。科技、工信、教育三部门研发投入3.63亿元,占全社会的6.9%,虽然占比不大,但增速较快同比增长54%,也是推动全市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四)研发队伍持续壮大。株洲是新中国最早诞生的新兴工业城市之一,拥有一批非常优秀的国有企业,同时株洲又是全世界最大的轨道交通产业聚集地,企业研发力量雄厚。目前,全市技术创新平台总数达245家,其中国家级研发机构达33家,省级78家,居全省前列。研发队伍不断壮大。2017年,全市企业R&D人员16306人,比上年增长17.8%。其中规模工业R&D人员13191人,比上年增加349人;规模工业R&D人员中有研究人员6027人,占规模工业R&D人员的45.7%,同比增长6%,涌现一批研发力量强的企业。

  湖南千金湘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湖南省化药行业的领军企业,公司研究院有近百人的研发团队,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占一半以上,并培养了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株洲市创新领军人才和3名市级核心专家。株洲中车时代电动汽车有限公司以打造国内顶尖的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为目标,新成立组合了公司技术中心,研发人员达到近400人。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拥有工程技术人员520余人, 其中教授级高工29人,中高级以上职称300余人;拥有多个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组建了湖南省轨道牵引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株洲市轨道牵引动力和发电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主要因素

  (一)政府出台政策激励

  在2015年国家出台关于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后,株洲市积极响应,并在落实这一优惠政策方面走在全省前列,近三年,全市科技优惠政策减免税年均超过10亿元。为更好地落实《湖南省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行动计划(2017-2020年)》(湘政办发〔2017〕77号)和配套的《湖南省支持企业研发财政奖补办法》(湘财教〔2018〕1号),进一步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株洲市即将出台《株洲市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行动计划》。主要措施:

  1.培育壮大创新群体。按照小步快走的原则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新建研发机构的分级培育,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在批准组建后市本级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10万元和5万元补助。

  2.强化金融支撑作用。设立20亿元的株洲市科技创新发展基金,协调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建立投贷保补联动机制,积极引导各类投资主体投入研发活动。

  3.强化财政引导。从2017年起,对企业在辅导落实省级奖补资金的基础上,我市再追加给予5%的后补助支持。同时对没有研发经费投入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市级财政扶持资金不予支持。

  4.落实财税激励政策。重点围绕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股权激励和分红、技术服务和转让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通过定期宣传、分类培训和试点示范等形式,切实引导企业用好用足相关优惠政策。

  5.加强研发投入归集监测与跟踪服务。通过抓好科技项目评估、预算、绩效评价等工作,指导和督促企业、高校和其他事业单位做好基础性工作,推动项目研发投入的单独列账、单独核算。对无研发经费投入或者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过低的重点企业和单位,落实专人开展点对点的指导。

  6.积聚创新创业人才。制定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创业人才发展计划,重点实施“万名人才计划”,引进高端人才、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畅通民营企业科技人员职称评审通道。

  (二)企业自主研发给力

  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高度重视研发,把研发能力的提升作为公司发展的关键一步。对于研发的意愿之强、力度范围之广、效果之显著。公司近年来立足自主研发,已成功自主开发出电力机车、内燃机车、高速动车组用牵引电机和变压器、城轨地铁牵引电机、风力发电机和高效电机等系列化产品。中车时代电动汽车公司融合中国中车优势资源,将世界领先的轨道交通电气传动及控制技术成功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矢志追求新能源汽车能源转化与利用效率,积极推动汽车零排放技术,引领新能源客车产业转型。湖南千金湘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积极主动开展新产品的研发工作,公司需要通过新产品的开发,丰富产品种类及产品线,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科技人才和创新平台支撑

  作为中国轨道交通牵引电机领跑者的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认为:行业领军人才和关键技术的引入是目前影响研发的关键因素。

  1.技术创新战略发展方向。积极参与国家轨道交通装备、风力发电及工业特种高端设备战略研究和顶层设计,增加企业的行业影响力和技术地位,实现企业在国家技术发展战略上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2.紧抓行业技术进步。以承担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为抓手,开展前瞻性和基础性技术研究,不断开发关键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推动行业技术发展;主持或参与国内外和行业标准的起草修订工作,提升行业标准水平,推动行业共同进步,使电机公司成为行业技术发展的引领者。

  3.技术创新产业孵化基地的建设。依托“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国家科技平台,积极承担国家级科技创新项目,不断研究开发出具有市场前景和竞争力的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将电机公司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的技术创新产业孵化基地。

  4.技术交流平台的搭建。完善技术交流机制,积极组织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研讨,与西门子、ABB、三菱电机、日立等国际知名企业及国内外先进科研院所开展广泛的科技合作和技术交流,搭建起开放式的国际化技术交流平台,为中国南车国际化战略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5.公司核心人才培养。承担公司核心人才培养的使命,通过科技项目培养一批有创新能力的技术带头人,并通过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和院校联合培养基地,有计划的引进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为电机公司的快速可持续发展不断提供核心人才。

  三、主要不足

  (一)仅近两成规模企业有研发活动。2017年全市有R&D活动规模企业301家,比2016年增加87家,增长37.8%,投入研发经费共48.78亿元,其中规模工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最大,达到76.7%,非工业企业占比23.3%。从R&D活动覆盖面来看,2017年末株洲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58家,有科技活动的有295家,占规模工业企业数的17.8%。

  (二)企业创新投入仍有差距。我市企业的研发投入虽逐年增长,但增长不快,创新资源缺乏高效的共享机制,大中型国有企业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对中小微企业开放有限,中小科技企业难以利用。另外株洲高校资源不多,一直是个短板。产业基金规模、科技金融和制造业贷款规模偏小,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潜力还没有充分激活。

  (三)创新平台的承载力和服务功能有待提升。支撑人才、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大平台建设还是一块短板,缺乏像“杭州的未来科技城”那样的公共创新服务大平台,产业引领作用不强。公共服务平台的运作仍以政府行政推动为主,运行机制不够灵活,资源整合度不高,在为企业开展供需对接、创新服务、解决共性难题等方面的作用还不够突出。

  (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仍然不活。高校、科研院所现有管理制度不活,国家《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经所在单位同意,可在科技型企业兼职并按规定获得报酬。但目前在有些领域仍然难以执行落地,科研人员很少有在职创业、在外兼职现象。最终严重影响了横向研发经费的总体投入,导致我市高校等事业类科研机构投入比例严重偏低。

  四、对策建议

  (一)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坚持总量扩张和质量、效益提高同步的方针,逐步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企业自主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机能力。要在认真研究国外高新技术产业投入风险基金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适应株洲实际的、社会化运作程序较高的、多层次、多形式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制度,为高新技术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解决资金瓶颈。要加大培育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培训,组织专业服务机构和专家开展服务,支持和帮助企业建立和利用专利信息数据库,各级专利资助资金优先支持列入培育计划的企业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大力推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建设,有效提升企业以发明专利为主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产出,同时,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尽快形成有效生产力。

  (二)完善各种有利于全社会研发创新的政策措施。目前出台的一些人才、税收、奖补等优惠政策也不少,但从调研反馈的情况看,操作性并不是很强。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多调研论证,特别是多了解受惠对象的想法与诉求,尽可能使出台的政策更完善、更具操作性,发挥政策应有的效应。

  (三)充分调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研发积极性。高校和科研院所集聚了大量的人才、设备等科技资源,相对企业更符合开展基础前沿技术研发的条件,政府要通过各种政策手段,激励他们的研发积极性和科研热情,提升他们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    刘娜玲]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