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雪峰山(图)
太平村村情
洞口县桐山乡太平村位于洞口县东北部,地处雪峰山腹地,桐青公路中段,与隆回县小沙江镇,溆浦县龙潭镇相邻,距洞口县城42公路,离桐山乡政府8公路。该村处于群山环绕之中,山上长年雾气袅绕,最高海拔1000米,最低海拔700米,平均海拔近900米。全村有4个村民小组,共88户,314人,其中,以李姓人家居多,占80%以上。该村实有特困户30余户,目前已享受国家低保政策的有16户。残疾人和单身汉各5人。五保户5户,其中,1人入住桐山乡敬老院,其余4人在村里进行分散供养。现有党员17人,村支委3人。全村现有山林面积1270亩,水田84亩,旱地20亩。2008年村民人均纯收入不足900元,该村呈现“三多、三少、三落后”的基本特点,属省级贫困村和洞口县10个整村推进村之一。
三多——一是山地多。太平村地处大山深处,全村98%以上的面积为高山,全村人均山林面积4.04亩,山体石多土少,蓄水、蓄肥性极差,只适宜竹林及少量的根深植物生长,因此山上多栽种竹林且生长周期较长。二是外出务工人员多。由于地处高寒山区,地瘠人贫,加上耕地面积少以及自我发展能力弱的因素,致使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均外出广州、上海等沿海城市打工。据统计,长年在外打工人员及在外流动性人员(长、短期工)达100人以上,占全村总人口的1/3。去年以来尽管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但目前该村也仅有一对年青的夫妇返乡。三是老旧木板房多。全村48栋房屋中有80%以上为60年代左右建造的老式木板房,有的房屋的建造年代距今甚至有170多年,大多数房屋陈旧破烂、阴暗潮湿,村民的居住条件极差。
三少——一是山高坡陡耕地少。全村现有水田84亩,人均仅有0.27亩,大大低于维持人均基本生活0.89亩耕地的水平,且现有的这一点水田也是村民利用地势力尽艰辛开辟出来的一点梯耕田。同时由于水利条件差,日照短,一年只能种植一季水稻,产量很低,亩产只有700斤左右,根本不能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村民缺粮现象严重。二是偏远人稀劳力少。由于该村地处偏远,加之人均耕地面积过少,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基本上均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大多为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在工作组调查走访期间,村里60岁甚至70岁以上的老人在家里都是主要劳动力,平日里基本上都下田做事,上山砍竹。三是土地贫瘠收入少。该村山林面积占全村面积的98%以上,山上基本上栽种竹子,但效益不高,一根成年可伐竹在市场上仅卖4—5元,加之受采伐指标的限制,林竹所能产生的效益是极为有限。虽然目前村里有20多户竹帘初级加工户,但生产出来的竹帘也只卖10—12元,附加值极低。全村现有的20亩旱地也是村民自己沿着山坡开垦出来的,人均仅有0.6亩,村民只能栽种一些红薯之类等低粗作物,对口粮的不足进行补充。另外,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全村仅有6人具有一定的电焊、氧焊技术,其余外出打工人员基本没有什么技术特长,因此在外打工的收入也不高。
三落后——一是思想观念落后。由于长期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村里无固定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党员组长会议历年来都是在村支书家举行,造成组织体系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观念得不到更新,更谈不上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等各项活动的开展。在工作组调查走访期间,虽然群众的脱贫愿望强烈,但对如何发展、怎么发展没有考虑,只是单纯地向工作组的同志反映自家有什么困难希望工作组能给予经济上的援助。同时有不少党员、组长以及村民认为省里派下来的工作组就应该为他们做哪些事,甚至有的人认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包括村部建设、产业开发可有可无,只要工作组帮他们把公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搞好就行了,重“输血”轻“造血”的现象比较突出。二是基础设施落后。全村现有的一条4公里多长的机耕土路还是90年代中后期由县乡发动,由村民投工投劳,用双手一锄一锹挖出来的,但目前已严重损坏,小车根本进不了村落。其次是水利灌溉设施极其落后,工作组在田间地头看到的是一种极其原始的灌溉系统,即用一根根从中剖开的竹片相互连接起来,一头一直通向山间的小溪,一头通向梯田,竹片每年都需重新更换一次,就这样一段一段把山上的流水引到梯田里。如遇到干旱年份,就无水可引,属于典型的靠天吃饭。再次是信息不通,电力线路老化。村里目前无程控电话,移动信号时有时无,与外界沟通十分困难。全村电力线路老化急需进行改造,电压不稳和经常停电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受教育程度落后。据统计,全村村民文化程度(不含适龄在读生)分别为全日制大学1人,高中文化的24人,初中文化的98人,小学文化的120人,四项所占比重分别为0.4%、9.9%、40.3%和49.4%,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村民占到近九成,不难看出文化程度低也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驻村工作组召开第一次党员组长会议问计于民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省统计局、省总工会作为2009—2010年邵阳市洞口县的联村单位,两单位党组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对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黄建国和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郭树人在省直2007—2008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总结表彰暨2009—2010年工作动员会议上的讲话进行了认真学习和传达,对省统计局和省总工会参与新一轮建设扶贫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和部署,并分别派出一名工作队员组成工作组到桐山乡太平村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
在分别向省委基层办、省统计局、省总工会主要领导汇报后,工作组立即投入到建设扶贫前期工作中。4月14日一清早,工作组的同志与桐山乡党委书记戴伟建、乡长易文教等一行人驱车赶往太平村。刚出发不到10分钟,一个突发事件就摆在了工作组面前,这也让省直单位的二位工作队员感受到了在大山深处开展工作的艰难。由于桐山乡地处雪峰山腹地,山林面积占全乡总面积的98%以上,且山体土壤多为沙壤,加之前几日持续的降雨,造成一处山体发生滑坡。只听远处轰隆一声巨响,一整片山体夹带着石块、泥沙和树干轰然倒下,瞬间就将近20米长、5米宽的道路掩埋,大家都能明显感觉到塌方时泥石倾泻而下时的气流,同行的人都惊出了一身冷汗,因为如果再早几分钟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工作组的同志马上与乡领导一起研究对策,一方面要求在家的乡干部马上赶到塌方现场集合,安排人员分别负责现场的组织、安全、疏导和清理工作。一方面疏散陆续前来围观和试图穿越塌方地段的群众,一方面紧急调运大型挖土机对现场进行清理,防止塌方进一步扩大。随着一道道指令地发出,现场维护和清理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忙完这一切工作组的同志长舒了一口气。
为了尽快赶到太平村,工作组的同志和乡领导安排完塌方现场的工作后,决定顺着50米的陡坡从小路下到黄泥江,沿着河道徒步前进。成片的竹林,弯延的小溪,壮观的电站,但大家都无暇欣赏这美景,翻山越岭、趟河过桥,经过一个小时的徒步行走,大家终于又走上了公路。“嘀、嘀、嘀”,这时一辆微型面包车停在大家面前,原来是村里得知前方塌方的消息后安排车来接省城来的工作组了。又经过半个小时坑坑洼洼、泥泞不堪的土路后,一个村落出现在大家的视线中,只见一栋栋破旧的木板房耸立在山间地头,一条90年代中后期由村民自发修筑的机耕土路沿着起伏的群山消失在远方。
在简单的用过中餐后,工作组马上召集村里的党员和村民小组长在村支书李迪炼的家中召开了驻村以来的第一次党员组长会议。工作组首先把省委领导的讲话以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扶贫开发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当前形势对党员和组长进行了传达和宣讲,就组织建设、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和产业开发等方面广泛听取和征求了党员和组长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还现场提供了几个发展的议题交给党员组长进行思考和讨论。会上,党员和村民小组长纷纷发言,对制约和困扰太平村和太平村民发展和致富多年的交通、电力、通讯、水利、教育等很多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发言中,村干部、党员和村民小组长更多的表达了对省委、省政府派驻工作组到太平村开展建设扶贫工作的感激之情。村支书李迪炼激动地说:“太平村的村民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大山里,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大山就像一扇大铁门把太平村与外界隔离开来,现今村里4公里多长的机耕土路还是村民一锄一锹硬是凭双手挖出来的。平日乡里召开会议,村干部都必须在早晨5点就起床出门,虽然离乡政府只有8公里的路途,但也要走上2个多小时才能到。如今省委派来了工作组,帮助太平村脱贫致富,真是感谢党!感谢政府!从此太平村有盼头了,更有奔头了!”在听到省里派来了工作组,很多村民自发地来到村支书家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乡里的领导也不时地插上两句,工作组的同志把每一个党员、组长和村民的发言都详细地记录在本子上,他们知道这一字一句都承载了村民太多的期盼。一个小时、二个小时、三个小时过去了,会场的气氛依然热烈,在乡里领导的多次催促下,工作组的同志才和村民依依话别。这次党员组长会议的成功召开,既为工作组开展建设扶贫工作开了个好头,也为工作组制定科学、长远的工作规划提供了依据,更为全面实施推进太平村的建设扶贫工作奠定了基础,因为工作组的同志始终记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黄建国讲的那句话——“我们做对了,没有人会记得;我们做错了,没有人会忘记!”
走村串户访民情
4月15日,工作组的同志与桐山乡干部一道再次来到太平村开展入户调查,为建设扶贫工作组进驻和展开工作进行实地察看,对太平村的村情村貌等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而又细致的调查了解。刚到村后,工作组的同志就由村支书带领深入太平、干禾、金竹和田凼四个村民小组,对全村88户村民进行挨家挨户的调查和走访,详细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每到一户,工作组的同志都要问寒问暖,看看其家里的生活情况,从厨房到睡房,从衣食到收入,从家庭成员到受教育程度、从种植养殖到技术特长等等各方面力求摸清村民情况并一一记录在工作组专门设计好的《太平村家庭情况调查登记表》中。在走访过程中,工作组的同志还重点了解了今后两年村民的需求和急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整整一天下来,虽然工作组的同志已经汗流浃背,但太平村的贫困现状令队员的心情更加沉重,更有感触。那一栋栋低矮破旧的木板房,一间间昏暗潮湿的房间,一张张薰得乌黑的土制灶台,一双双充满渴盼的眼神,一个个激动却又不知如何表达的村民深深震撼着工作组的同志。通过一天的调查走访,基本摸清了太平村的组织建设、基础设施、经济状况和每家每户的基本情况,为工作组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工作规划以及进村开展建设扶贫工作提供了基础性的依据。
县委、县政府委托专人看望驻村工作组队员
4月17日,原洞口县政协主席、现县政协党组副书记刘千苟和县扶贫办主任杨杰文等一行三人受县委书记黎仁寅、县长肖拥军的委托来到桐山乡人民政府,专程看望了连续多日在乡村调研、规划的省统计局、省总工会驻洞口工作组的同志。在工作组驻地,刘千苟代表县委、县政府对省直单位工作组来洞口开展建设扶贫工作表示了由衷地感谢,并要求乡村两级对工作组在乡、村工作和生活期间给予关心和照顾。工作组的同志首先向刘千苟一行代表县委、县政府到工作组驻地看望工作组表示感谢,同时简要地介绍了工作组驻村以来的工作情况、近期内的工作安排以及初步的工作规划。在交谈中,工作组的同志还和刘千苟一行就贯彻落实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黄建国的讲话精神以及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如何搞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进行了充分地交流和探讨。
[供稿:驻洞口县桐山乡联村工作组]
[责编:张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