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县域经济提质增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县域经济篇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7-08-22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经济下行压力,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进“四化两型”,着力促进“三量齐升”,全省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转型升级不断加快,社会民生持续改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湖南县域包括了14个市州的98个县市区。根据各县市区所处的地理区位、地域特点、资源优势,实际上已经形成了长株潭地区(含长株潭12个县域)、环洞庭湖地区(含常德、岳阳、益阳共21个县域)、大湘西地区(含邵阳、怀化、张家界和湘西治州共32个县域)以及湘(中)南地区(含衡阳、娄底、永州和郴州共33个县域)四大板块。2016年湖南县域常住人口达5745.75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84.2%。湖南县域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14754.21亿元扩大到2016年的21824.91亿元,五年间增额7000多亿,2016年首次突破2万亿大关,占全省GDP比重为69.85%,比2012年的66.60%,提高了3.3个百分点,2013-2016年年均增速达9.7%(见表1)。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过200亿元的县43个,过100亿元的县71个,较2012年分别增加20个和16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8054元,比上年提高3380元,比2012年提高11781元。十八大以来,湖南县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县域经济保持平稳、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表1 2012年-2016年湖南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4754.21

16450.29

18197.10

19815.92

21824.91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12.0

10.5

10.2

9.3

8.7

  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一是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十八大以来,全省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农业实现稳步发展。2016年县域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346.22亿元,是2012年的1.2倍。2016年县域粮食产量、油料产量、猪肉产量和禽蛋产量分别为3064.61万吨、238.49万吨、543.53万吨和119.92万吨,较2012年分别增长0.6%、16.9%、1.7%和14.8%。二是工业规模不断壮大。全省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着力增强工业这个第一推动力。2016年县域工业增加值9182.94亿元,是2012年的1.4倍,2013-2016年年均增长10.1%(见表2)。长株潭地区作为全省新型工业化的引领区,其县域工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2439.66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3479.50亿元,五年间增额达1000多亿元。三是第三产业实现较快发展。2016年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达8171.46亿元,占县域GDP的比重达37.4%,较2012年提高5.7个百分点。

表2 2012年-2016年湖南县域工业增加值及增速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工业增加值(亿元)

6767.86

7512.79

8192.61

8618.25

9182.94

工业增加值增速(%

14.9

12.3

10.9

8.9

8.4

  二、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一是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省县域地方财政收入由2012年的619.72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965.10亿元,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了1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过5亿元的县市区由2012年的37个增加到2016年的68个。2016年长株潭县域地方财政收入达339.9亿元,占全省县域地方财政收入的35.2%。二是城乡收入持续增加。县域居民生活水平呈现较快提升。2016年,全省县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128元,比2012年增长了39.5%;县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510元,比2012年增长了61.9%。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结构日趋合理,呈现物质型消费品质提升、服务型消费快速增长的新趋势。城乡收入差距由2012年的2.4:1缩小为2.1:1。2016年,全省98个县域中有76个县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51个县市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小康步伐进一步加快。三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八大以来,县域经济在总量不断扩张的同时,产业结构稳步升级。重要大宗农产品生产稳定向好,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夯实,工业规模不断壮大,第三产业较快发展。2016年全省县域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5.3:47.2:37.4,与2012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5.7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

  三、增长动力较为强劲

  一是投资稳步增长。湖南县域以项目为抓手,加快投资建设,发展后劲增强。2016年全省县域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8123.35亿元,是2012年的2.0倍,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5.8%,比2012年的61.1%,提高了4.7百分点。2013-2016年全省县域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3万亿元。从结构来看,非国有投资占比较高,达68.8%。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长沙地区4个县域充分发挥投资的拉动作用,2016年其固定资产投资达3285.54亿元,占全省县域固定资产投资的18.12%。二是消费市场持续繁荣。各地充分挖掘消费潜力,培育消费市场,使消费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2016年全省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728.93亿元,是2012年的1.8倍。其中,长沙地区县域内需求保持较快增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3.07亿元,较2012年的600.83亿元,增长了85.3%。三是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作为集聚人口、资源、产业的大平台,是带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十八大以来,湖南县域城镇化发展迅速,2016年末,全省县域城镇常住人口为2627.34万人,城镇化率达45.7%,较2012年末提升了7个百分点。

  四、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加快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已成为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的共识。一是节能减排扎实推进。注重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注重走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与低碳发展的新路子。全省各地逐步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保护就是发展”等理念,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和城镇园林、绿化带、林荫大道和排水设施建设,治理农村农药和化肥残留,清理农村生活垃圾,减少农村“白色污染”。2015年,县域森林面积1358.65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3.2%,较2012年增长了31.4%;自然保护区面积112.6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4.5%;全省工业二氧化硫、氨氧化物、烟(粉)尘排放量分别为37.83万吨、20.47万吨、20.38万吨,较2012年分别下降2.3%、5.2%和65.3%,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站分别较2012年增加了47座和164个。二是社会保障继续加强。十八大以来,湖南积极推进城乡医疗、养老保险扩面提标,全面建成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至2015年底,县域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899.47万人、526.29万人、4997.81万人和3107.15万人,比2012年分别增加了145.51万人、144.88万人、198.22万人和354.94万人。2015年末,县域失业保险参保225.96万人,较2012年增加28.76万人。三是教育医疗全面发展。教育、医疗卫生财政投入稳定增长,2015年,全省县域教育支出达574.32亿元,医疗卫生支出373.58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1.3倍和1.8倍。2015年,全省县域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7.94万床,医疗卫生机构技术人员达22.95万人,较2012年分别增长56.6%和33.0%。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各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措施逐步出台、奏效,全省形成了长株潭地区、环洞庭湖地区、大湘西地区和湘(中)南地区四大县域板块,以长沙县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强县正在迅速崛起,全省98个县市区都在结合本地的鲜明特色,按照“四化两型”、“三量齐升”的战略要求,积极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谋求特色发展,提升内在素质,全省各地都在朝着县域经济的美好明天而竞相发展。

  承办:农经队
执笔:易    贝
核稿:徐    林
责编:钟军德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