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经济结构四大演变 协同发展成绩斐然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决策咨询17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9-08-07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湖南经济总量从1952年的27.81亿元跃升到2018年的3.64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86元增加到5.29万元,2018年一天创造的经济总量相当于1952年一年的3.6倍,1953—201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在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所有制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由单一向多元转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大大增强。

  一、产业结构由以农为主向农工服协调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一二三”演变为“三二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湖南产业基础十分薄弱,为典型的农业经济,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70%,农业吸纳了80%以上的就业人口,且农业内部结构单一、生产方式落后,工业、服务业基础薄弱。经过70年的不断发展与调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1952年的67.3:12.3:20.4演变为2018年的8.5:39.7:51.8,各产业内部也由单一产业走向全面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工业加快发展阶段。上世纪50—70年代,随着国家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善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实施以及工业布局,工业生产明显加快,第二产业比重不断提升,到1978年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40.7:40.7:18.6,第二产业占比较1952年提升了28.4个百分点。二是服务业加快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为不断丰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产业发展向服务业倾斜,呈现出第三产业占比稳步上升、第一产业占比持续下降的特征。到1992年,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比均超过第一产业,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2.8:34.2:33.0,第三产业占比较1978年提升了14.4个百分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比分别降低了7.9和6.5个百分点。三是工业、服务业交替发展阶段。1999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4.2:37.1:38.7;2007年第二产业比重再次超过第三产业,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9:42.4:40.7。总体而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合计比重上升,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四是服务业主导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2018年,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50%,达51.8%,第一、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下降到8.5%、39.7%,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40.9%和55.1%。第三产业占比、对经济增长贡献均超过50%,其主导地位更加牢固。从1952年到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实现由“一二三”到“二三一”,再到“三二一”的演变。

  在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也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

  一是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改革开放前,湖南农业生产结构较为单一,种植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1949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比重高达87.7%,林、牧、渔业比重分别只有1.7%、10.3%、0.2%。改革开放后,湖南迅速启动多项农村改革,如推广以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等,不断推动农业生产向多元化发展,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单一农业生产结构出现明显转变。199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比重下降至59.5%,林、牧、渔业比重分别上升至5.4%、29.7%、5.5%。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认真落实中央“三农”决策部署,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201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比重下降至54%,林、牧、渔业比重分别提高至7.8%、29.7%、8.5%,比1949年分别提高6.1、19.4和8.3个百分点。

  二是工业体系更加齐全,生产由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新中国成立之初,湖南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技术水平落后,只有纺织业和简单加工业。经过70年的发展和积累,全省建立起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2018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经覆盖国民经济行业中工业的3大门类、39个大类行业、193个中类行业、584个小类行业,已形成了以汽车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支柱的产业体系。一批新兴行业,如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工程机械、电子信息制造、新材料、汽车制造等迅速发展,成为推动湖南工业发展的主力军。新中国成立70年来,工业经济规模由小变大,技术水平由低转高,工业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1952—2018年,全省工业增加值总量由不足3亿元跃升至1.19万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平均增速达到12.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0.6%上升至32.7%。2018年,高加工度工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36.3%和10.6%,比2012年分别提高1.7个和3.1个百分点。

  三是服务业蓬勃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方兴未艾。新中国成立初期直至上世纪70年代,全省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批发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业等一般生活服务业比重较高。1952年,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44.2%和19.4%。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带动服务业多元化发展。2010年,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下降至22.4%和13.1%,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上升为7.2%和7.3%。党的十八大以来,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新技术新模式日新月异,服务业成为创新创业的热点。2018年,全省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6.6%,比2017年上升1.5个百分点。电子商务的快速普及带动快递业务迅猛发展,2018年完成快递业务量7.89亿件,比2017年增长33.4%。旅游业蓬勃发展,全省旅游业总收入由1991年的3.68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8355.7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由1210万人次增加到7.54亿人次。

  二、需求结构由消费或投资单轮驱动向投资消费双轮驱动演变,三大需求助推经济转型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一般消费拉动,1952年最终消费率高达89.4%,资本形成率仅为5.9%。之后,投资明显加快,消费相对滞后,1959年资本形成率达到39.6%,7年上升了33.7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湖南投资、消费均快速增长,共同助推湖南经济加快发展。2003—2015年,投资一直是我省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但从2009开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稳步上升,与投资合力推动湖南经济增长,2009—2018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39.5%逐步提升至56.9%,上升17.4个百分点。2017年,湖南最终消费率、资本形成率分别为53.3%、51.9%,投资、消费平分秋色,成为湖南经济增长的“双引擎”。从三大需求自身看,内部结构不断调整,促进全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一是投资结构不断改善。改革开放前,投资主体单一,以国有投资为主,并主要用于重点建设工程和重工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产业多样化。1978—2018年,国有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73.0%下降到31.5%;非国有投资由27.0%上升到68.5%,上升41.5个百分点;2018年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超过60%,比1978年上升了30多个百分点。投资结构的变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2010年,全省第三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49.5%;党的十八大以来,投资在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等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2018年,第三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62.8%,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51.1%、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8.1%,分别比上年加快26.4个和 34.2个百分点。随着投资结构的改变,产业结构也随之转变。

  二是消费提质升级。改革开放前,湖南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主要用于解决温饱。1978年,全省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高达57.4%和69.9%。改革开放以来,消费水平大幅提高,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2010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至36.5%和48.4%。党的十八大以来,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向全面小康大步迈进。2018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至27.3%和29.2%。由于人民群众健康、教育、休闲娱乐等方面意识的不断增强,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讯支出占比上升明显,1980—2018年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比分别由 0.6%、1.6%上升至8.1%、10.9%,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分别由7.7%、3.9%上升至15.7%、13.2%,交通和通讯支出分别由1.5%、0.3%上升至12.8%、11.4%。

  三是进出口需求稳步扩大。70年来,湖南从关起门来搞建设到高水平引进来、走出去,对外开放不断迈向新台阶。进出口总额由1951年的不足0.3亿元扩大到2018年的3079.5亿元,其中出口总额由不足0.2亿元扩大到2026.7亿元。出口的产品由以原材料、粗加工产品和加工贸易为主,转向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导。2018年,湖南一般贸易进出口2271亿元,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额的73.7%,较上一年度提升4个百分点;出口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分别为874.6亿元、243.8亿元,分别占同期全省出口总值的43.2%和12%,合计占比为55.2%。主要贸易伙伴由以香港为主扩展到香港、美国、欧盟、东盟、日本等主要国家(地区)和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三、所有制结构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多种所有制经济演变,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外商经济协同发展

  70年来,湖南从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从单一公有制经济到多种所有制经济协同发展。改革开放以前,公有制经济在我省占有绝对优势,1978年,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比达95.9%。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在促进增长、稳定就业、增强活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末,湖南非公有制规模工业企业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数量的94%、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达76.4%、利润总额占比达74.9%,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对税收贡献达63.1%,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接近60%,成为支撑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外商经济稳步发展,2017年末,湖南实有外资企业7733家,2018年新设外资企业同比增长70.6%,2018年末,在湘投资的世界500强存续企业达172家。2018年,湖南实际利用外资161.91亿美元,比1983年的26万美元增加了6.2万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在重要民生领域保持稳固地位,在国民经济活动中起到“主心骨”作用。

  四、居民收入来源由单一渠道向多元化演变,政府、企业、劳动者合理共享社会财富

  70年来,全省城乡居民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24元增加到2018年的3.67万元,增长了112.3倍;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43元增加到1.41万元,增长了97.6倍;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4458万减少到2018年末的83万,农村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末的13.43%降至2018年末的1.49%。居民收入的大幅增加,主要得益于居民收入渠道不断拓宽,由单一渠道向多渠道转变。1980年,湖南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城镇居民全部收入的98.0%,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为零,转移性收入仅占2.0%;1983年,湖南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占农村居民全部收入的74.8%,转移性收入为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来源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比下降,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占比上升。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下降至79.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上升至35.9%。党的十八大以来,居民收入来源渠道不断拓宽,财产净收入成为城镇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居民也逐步成为“拿工资”、“享福利”的人。201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财产性收入占比为10.1%,工资性收入占比为54.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40.9%,高于经营净收入6.9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占到了23.8%,比2012年提高了16.1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湖南政府、企业收入也大幅增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由1950年的2.15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2860.6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从1978年的14.15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727.0亿元。2017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中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固定资产折旧和劳动者报酬比例为15.7:24.1:10.4:49.9,总体反映了政府、企业、劳动者合理共享社会财富。

  70年岁月峥嵘,70年风雨兼程。湖南经济在阔步前进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下一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应按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顺应经济发展大势,加快技术创新,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奋力谱写好中国梦的“湖南篇章”。

承办:核算处
执笔:郑一璞
核稿:徐   林
责编:刘   雁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